第237章 令尹得道

字數:7612   加入書籤

A+A-


    石中觀想參詳《列仙傳》,這時來到有關尹子詳說一段,他對這位曾經親身迎接聖人老子,又記錄下聖人傳道玄妙語言的道家中流砥柱般的人物,非常之感興趣。
    石中越看越是著迷,觀想參詳間,仿佛已然置身於當年,尹子迎接聖人老子的場景之中。
    恍恍惚惚惚惚恍恍間,似乎意識海裏景象為之一變,他竟真來到了那個古老的地方,函穀關地界。
    隻見函穀關下,尹子身著樸素衣袍,神情恭敬地,在那裏等候著老子的到來。
    聖人老子,靠坐在一頭由青牛所拉的牛車上,緩緩而至,他看似一個樸素無華的老人,周身卻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引人入勝的氣質。
    石中好奇心大起,想要靠近一些,去近距離觀察,此一世時的聖人無上榮光。卻又怕驚擾了這場神聖會麵。
    但見尹子熱情的與老子交談著,言語之間皆是閃爍著智慧光芒,石中雖聽不太清楚他們間的玄奧詞句,但卻能感受到,二人言語中,蘊含的無盡玄妙道則。
    突然,似有一陣清風拂過,意識海中景象瞬間消散,石中又回到了真我意識海境,現實中。
    他回味無窮地觀想參詳著剛才的奇妙經曆,心中對《列仙傳》中之尹子,以及其所記載下的大道至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自然就意識到,觀想參詳之路才剛剛開始起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深遂玄奧,道德修養高士,諸般關乎天道法則之跡,他當去探訪與追尋。
    《關尹子》又名《文始經》《關令子》全名《文始真經》與《老子》《列子》《莊子》一樣,《關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隻不過《關尹子》是以周之官名,代人書之名而已。
    此處的“關”指的是老子出函穀關的那個關,而守關的人,叫做關令尹,姓尹名喜。古人所以稱為關令尹喜,後人尊稱為關尹子,或是關子和尹子。
    相傳老子看透了當時的天下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之國不久矣!所以毅然決然離開周王朝,西出函關。
    函穀關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其指教一二。
    老子與尹喜相談間,為其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爾後騎牛西去。
    關令尹最喜研讀老子之學,多有心得體會,得了聖人載錄,發而為文,成書《關尹子》一本。然而,當時兵燹災難,其書佚失又重新校訂堪印,多有失傳處。
    宋代理學大師林希逸曾曰:“劉向)校讎之時,已自錯雜,及典午中原之禍,書又散亡。至江南而複出,所以多有偽書雜乎其間,如《關尹子》亦然,好處盡好,雜處盡雜”。
    而稱此書為《文始真經》乃是道家興起之後的事情了!有點相似於《莊子》被稱作《南華經》一樣。
    因為莊子被封做了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稱做《南華經》。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改稱做《文始真經》。其中的思想片斷,多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兩書中。
    《文始真經》其主要思想是“常無”“常有”“太一”。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若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唐時陸德明《經典釋文》載曰:“尹喜字公度。”漢劉向認為,關尹子,名喜,號關尹子,或曰關令子。
    嚐請老聃著《道德經》上下篇。全書分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等九篇。
    一宇篇說明:不是有道不可說,不可說就是道,不是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就是道。天、命、神、玄合起來就是道,天下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天、命、神、玄的。
    二柱篇說明:象碗、盂、瓶、壺、甕、盎都能建天地。龜甲、獸骨等都能占吉凶,天地萬物都有它形成存在的道理。
    三極篇說明:聖賢之人治天下,不能以主觀意誌來評論賢愚,評論一件事的是非也是如此,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
    四符篇說明:精神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生互滅,來無首,去無尾。並以五行之間的關係來說明精神的存在和變化。
    五鑒篇說明:外界事物和主觀自我的關係,人的情緒心理變化和各種欲望的產生都是受此製約的,並有各種神鬼在起作用。
    六匕篇說明:人的品性和平常做夢的關係,例如,好仁者多夢鬆柏桃李,好義者多夢金刀兵鐵,好禮者多夢簠簋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等等。
    七釜篇說明:道的根本是虛無,把事物歸於道的人能夠得到一些啟迪,事物的本質是存在,用道來衡量事物,能夠使之周全。得道之人可以輔佐治理天下,至少也能使自己獨立於世上。
    八籌篇說明:人的心中有萬物,那就是心裏想到了這一切,也就是心有所到之處。心有所結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等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可勝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九藥篇說明:不要輕視小事、小物、小人,能周全小事,才能成大事。說明任何事物互相對立的兩個極端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即說明看事物要客觀,不能絕對的道理。
    尹喜,字公文,春秋時秦國天水人。有一天,尹母在白日小憩時,夢到有五色雲霞從天而降,且在自己身側氤氳環繞。
    不久之後,尹母便有孕在身,懷上了尹喜。等到尹喜出生的那天,院子裏的地上突然長滿盛開的蓮花。
    尹喜年歲漸長,雙眼明亮,似有日月精華蘊含其中,身材修長而挺拔,雙手垂下超過膝蓋,相貌堂堂,有天人之相。
    尹喜年輕的時候,喜歡閱讀三墳八索,擅長天文占星之術,能夠服食煉化天地之間的精氣。
    尹喜成年後,道德高尚,行為仁義,為人大度,不拘俗禮,經常做些舍己為人的事,他為人淡泊,不追名逐利。
    周康王時代,尹喜曾經出仕,在朝中擔任大夫一職。
    某天,尹喜仰觀天象,發現天空中有一道紫氣自東向西而去,尹喜掐指一算,知道是大周有個道德高尚的聖人,將要出函穀關西去,於是尹喜通過自己的關係,將自己調到了函穀關,並擔任了函穀關令尹。
    尹喜時時吩咐守門的官吏孫景,說道:“如果有個相貌不俗,車馬服裝異於常人者,不要讓他過關,把他的車駕攔下來後,速通知於我。”
    尹喜自己也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經常站在函穀關城頭,觀察來往行人,等待著聖人的到來。
    秦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甲子那天,太上老君,也就是聖人老子乘坐在青牛拉著的白色車駕上,來到函穀關城門,隨從徐甲向門吏孫景通報後,他們便準備出關西去。
    孫景作為關令手下,牢記尹喜的囑咐,便在城門口攔下了聖人老子的車駕,並進入關內,將一幹相關情況全稟報給了尹喜。
    尹喜得聞來報,高興地說道:“我今日終是能見到聖人麵了。”於是他換上隆重的禮服,出關迎接老子。
    尹喜來到老子車駕前,對聖人老子行了叩頭禮,邀請聖人老子入關詳談,且說道:“希望您的車駕,能在函穀關處小歇幾日,我有些問題向您請教。”
    聖人老子西去心怯,推辭說道:“老夫隻是一介貧賤的老農,家住關東地界,田在關西地界,現在要過關,到地裏取些柴火而矣!沒有什麽值得關令請教的,希望大人您能放我過關便是。”
    尹喜聞言,再次稽首說道:“聖人,您怎麽可能是個取柴火的老農呢!?我很早就推算出了!您會過函穀關西遊而去,因此特意動用關係,調到這函穀關來,等候您的到來。我在此關中,已經頂著太陽等候您多時了!真心希望您的車駕,能在關內小憩一些時日。”
    聖人老子聞言,回答令尹說道:“我聽說,有個自號古先生的人,在天竺開宗立道。
    這古先生精通清靜無為之道,是亙古長存的大道,我也是準備過函穀關,到天竺去,向這古先生以身求道,你讓我區區一介老朽,留下來又有什麽意義呢?!”
    尹喜聞言回答說道:“我觀聖人您,神姿超絕,一定是天上的至尊者下凡,西方的蠻夷,哪裏值得您親自去教化?希望您能垂憐我的殷殷向道之心,不要再推辭了!”
    聖人老子問道:“你是通過什麽推測到我一定會來函穀關的?”
    尹喜回答道:“去年冬季,十月,天理星向西移動,經過昴星,從這個月的朔日開始,函穀關已經刮過三次融風,每次融風吹過,都伴隨著狀如龍蛇的東方真氣,向西而去。
    這些都是聖人將臨函穀關的征兆,所以我才會推測出,一定會有聖人過函穀關,西去。”
    聖人老子聞言,哈哈大笑道:“善哉!妙哉!你既然能推測到我之行蹤,我自然也能推測出你之向往。
    你有通神的本事與大見地,理應獲得度世的法門。”
    尹喜聞言,再次向聖人行禮,且詢問道:“敢聞聖人,您尊姓大名?我這等凡夫俗子,不知能否可得一問?”
    聖人回答說道:“我姓字渺渺,多不勝數,劫起劫滅,以不同的身份,曆經無數次輪回時空。這一世的名字,姓李,字伯陽,號老聃。”
    令尹見聖人答應小留數日,連忙在館舍安排好聖人的飲食起居,以弟子之禮,侍奉著聖人老子。
    聖人老子在函穀關住了有一百多天時光,將道家的內外修煉法門,盡數傳授給了尹喜。
    然聖人老子的車夫徐甲,本是從小就受雇於聖人。這徐甲與老子曾經約定,日薪為一百錢,可等到了函穀關的時候,聖人老子已經欠下徐甲,七百三十萬錢的薪水。
    徐甲本見聖人老子辭官遠行,又斷了收入來源,便趁聖人老子在函穀關逗留期間,向聖人老子索取薪水。
    聖人一時囊中羞澀,便對徐甲說道:“你等我過段時間,到了西海諸國,自會給你黃金萬兩支付薪酬。”徐甲聞言,當即答應了聖人老子的約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在函穀關停留期間,有一次徐甲帶著青牛到野外吃草,老子準備再試探一下這徐甲的心性,於是施法,將一株吉祥草,變化為一個美女。
    這吉祥草所變美女,那自是美豔動人。她到了徐甲放牛的地方,用語言挑逗,暗示徐甲,隻要徐甲能留下來,自己就會以身相許,伴其左右。
    徐甲被美女所迷惑,便準備留在函穀關,自毀了和聖人老子西去的約定,同時他還要把聖人老子拖欠他的薪水索要回來。
    於是乎,這徐甲就跑到函穀關的司法衙門狀告聖人老子,向老子索要他的傭金。
    聖人知曉天下事,對如此好色輕友之徒,不屑一顧,便對徐甲說道:“你已經追隨我有二百餘年的時間了!你之陽壽也早就盡了!你之所以能活到今時不死,是因我一直在用太玄生符,為你續著命來。如今你不顧念我的活命之恩,亦不念即兩百年來,相處一場,隻為了區區幾千錢財,就把我告上公堂,這又何必呢!?”
    聖人老子說完,一張丹篆如新的符文,就從徐甲口中飛了出來。失去了太玄生符的加持,生機頓失的徐甲,瞬時化作一堆白骨,堆在那裏。
    一旁與民眾圍觀的尹喜見狀,都覺得徐甲這廝雖不尊聖人,無禮索要薪資,卻罪不至死,於是便向聖人老子磕頭求情,請求聖人赦免徐甲的罪過,讓他複活過來,生受活罪便是。
    聖人也不多言,又把太玄生符投到了徐甲身上,徐甲立刻由一堆白骨死而複生。
    後來,尹喜用自己的私房錢,代聖人支付了徐甲的薪金,然後按照周室法度,替聖人老子辭退了徐甲這廝。由他自去便了,此後生死各不相幹。
    老子在函穀關留宿了百餘日,把內外修煉之法全部傳授給尹喜後。自減去車駕,騎上青牛,讓尹喜開了關門,便是大袖一揮,騎牛而去,從此離了華夏大地,再無後來傳說細講。
    離去之前,老子曾對尹喜說道:“我今就此走了!自返回到無名之狀。”
    尹喜不舍,叩請隨侍於聖人老子身邊。老子卻是說道:“我遨遊於宇宙天地內外,穿越乎玄冥過去未來之間,存四維八極,上天入地,無所不至,你想要跟隨於我,這怎麽能做得到呢?!”
    尹喜聞言說道:“願為聖人赴湯蹈火,上天入地,就是丟掉性命,化成灰燼,也甘願追隨左右。”
    聖人老子回說道:“我觀你的骨相,雖然與道相合,修行道法將會成為真人一流。然你價學道法的時間尚屬短淺,還未能具備神通變化,如何能夠跟隨著我呢?!你還需精修道法,順乎自然,將來修成之後,教化四方即可。”
    話音剛落,聖人老子就飛升到了空中,坐於五彩祥雲之上,周身道輝光芒四射,金光閃閃,照亮十方,冉冉升空而去。
    那時光芒照亮了周圍的館舍,色彩絢麗,過了很久才消失。
    尹喜眺望雲霄,兩行熱淚,依依不舍。那天,江河泛溢,山川震動,隻見五色光貫越太空,遍及四方。
    當然此一聖景,隻當時少數幾個緣結道門之人才有得見,其他人眾,盡隻見著了聖人老子騎牛西去的景象,此乃肉眼凡胎,不可見聖跡光輝故。
    從此之後,尹喜按照聖人老子所傳授的修身要旨,去奢滅欲,屏絕人事,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律求自己如射失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但凡是老子所傳授的道德法門,尹喜都能領悟到其中的精妙之處。三年之內他道成,就了真人位。
    《列仙全傳》還記載了他得道後的盛況:“授予尹喜玉冊金文,封為文始先生,尊位為無上真人,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襡袖,交泰霓裳,羅紋黃綬,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自此方得飛騰虛空,參侍龍駕。其家長幼二百餘口,即時拔宅升天。”
    尹喜的故事告訴修者:想要得到“非常道”之道,必須放下世間奢欲、清虛自守,遵從人性本善的道德,這是必不可少的修行觀。
    觀星望氣函穀關,拜師學藝道德篇。
    若無尹喜留真言,道德真經何處傳?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