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雲楚狂人

字數:7677   加入書籤

A+A-


    《列仙傳》有雲:“陸通者,雲楚狂接輿也。好養生,食橐廬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見之,曆數百年去。
    接輿樂道,養性潛輝。風諷尼父,諭以鳳衰。納氣以和,存心以微。高步靈嶽,長嘯峨嵋”
    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姓,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晉]皇甫謐《高士傳》)
    話說孔夫子周遊列國,主要原因是為了推廣他的思想和理念?。
    而春秋時期,那是一個諸侯割據、戰亂頻繁的時代。
    諸侯各國之間為了爭奪權力,常常兵戎相見,民不聊生。
    在如此複雜亂世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義”、“禮”等核心思想,期望通過這些道德標準來規範人之思想,治理諸侯國家,使社會和諧共生。
    孔聖人堅信,隻有道德才能治國,才能實現諸侯各國的長治久安。
    因此,孔子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明主,施展自己的才華,把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
    孔子周遊列國的具體行程和經曆也非常豐富。他在各個國家之間穿梭,見識了不同的風土人情。
    在魯國時,他被當地的貴族冷落;在齊國時,他碰到一個不懂禮儀的國君,結果被當成了“話癆”。在楚國時,他甚至被人誤認為是乞丐。盡管屢屢遭遇挫折,孔子始終不屈不撓,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孔子周遊列國之旅,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最終,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魯國,年邁的他,雖然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卻在其弟子中,傳播了自己的思想。
    ?孔夫子共有三千弟子?。根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被稱為“七十二賢。後來皆是成了儒家學派的大儒。
    孔子的理念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在後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周遊列國,以傳先王之道、周公之禮為己任,一時聲名遠揚於各個諸侯國。
    魯哀公六年,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卻仍然不遺餘力地在各諸侯國之間傳播他的聖賢之道。
    然而,當孔子與學生們行至與楚國相鄰的陳、蔡之間時,卻被當地人誤會圍困,既不放行讓他們走,又斷絕了糧食供給,情況十分危急。
    按《孔子世家》中的記載,當時的楚昭王聽說孔夫子絕糧被困,便派遣使者前去禮聘他來楚國,並許諾“將以書社地七百裏封孔子”。
    然而,楚國的令尹子西卻對楚昭王說:“孔夫子是個了不得的人物,輔佐他的七十二個弟子,個個都是治國安邦的人才。如果大王在楚國封給他那麽大一片地方去管理,將來他羽翼豐滿了,怕對楚國不利啊!”
    楚昭王一聽,覺得是有道理,便打消了封賜土地給孔子的念頭。
    孔子到楚國之後,發現楚昭王氣量太小,也不是一個能行先王之道的聖賢人物,於是他與弟子們在楚境滯留不過數月,也就離開了這個地方。
    然,在後人看來,孔子與學生們在楚國最值得寫上一筆的事情,是遭遇了天下第一號大狂人接輿。
    詩仙李白在一首詩中這樣寫到“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說的就是陸通與孔子相見的這個典故。
    李白李詩仙在其詩中,以楚狂接輿自喻,想來他平生最佩服的人之一,便是這位天下第一大的狂人了!
    而陸接輿其人,本名陸通,本為楚國人,也有說他是故蔡之遺民,亡國後淪落在楚國故地,以耕種土地為生。
    到楚昭王當政的時候,陸通見楚國的政令無常,往往是朝令夕改,無事生非,知道這不是一個政治清明、有所作為的時代,於是佯裝狂傲不羈,成天當街醉酒,不願踏上仕途。當時的楚國人便送給他一個“楚狂”的綽號。
    後來楚懷王時期的三閭大夫屈原,對這個成天裝瘋賣傻、沒有一點正經的狂人深有感觸之解。
    屈大夫在其《楚辭·涉江》一詩中寫道:“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道也太衰敗了!像接輿這樣有才能的人物,也剃了個光頭無所事事。像桑扈這樣有德行的人物,也隻好光著身子到處跑。所以啊,現在忠誠賢德的人都沒有用處,反而是奸人當道,腐敗橫行。”
    而陸通的字“接輿”,也是一個值得讓人琢摸一番的話題。要知道“輿”本是車乘的意思。接輿,按說應是個動詞,是指迎接或者接觸、駕駛車乘者。
    咱們按這個文字道理來猜測,這個楚狂人陸通,除了平時在田間耕種勞作之外,也是個經常跑去城裏,給人趕車或者替人接車之人,就跟現在的農民工一般,趁農閑時分,進城裏給別人打工,幹代駕,跑的的,跑出租車,這是一個活計道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因為陸通趕車、接車有他獨到的地方,於是世人便送了“接輿”這個字號給他,可謂術業有專攻了!
    而陸通與孔子的相見,是個非常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卻說那一天,陸通受楚之官員雇傭,去到驛站中,迎接一隊車乘進城,沒曾想到,那風塵仆仆駛過來的車隊,正是名滿天下的孔夫子一行。
    楚狂一見,喲謔!這不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孔丘嗎!?自然的,其頑劣的本性頓時盡顯無遺。自有心要為難一下這位名滿天下的老夫子一番。
    隻見他搖晃著他那個油光鋥亮的大光頭,大大咧咧毫無禮數地,便從孔夫子的車前招搖而過。且一邊走,還一邊歌唱。而其所唱歌詞,自也是非常精彩的。被後人稱之為《鳳歌》(或《鳳兮之歌》)。
    但聞接輿高唱“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
    他這其中之意是在說“鳳凰啊!鳳凰!世間的道德如此衰敗,你來了又有什麽辦法呢?!未來的盛世,沒有什麽好期待的,過去先聖的治世,也不可能去追回來了啊!
    隻有降生在天下有道的時候,聖人的業績才能夠在世間成就;如果降生於天下無道的時候,比如生在現在,即使你是一個聖人,唯一能夠做到的,不過是避開刑戮,在這殘酷的世間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
    人世間的幸福跟羽毛一樣輕微,沒有人知道怎樣才能承受;人世間的災禍重得跟大地一樣,也沒有人知道怎樣才能避免。算了吧,算了吧!何必以有德行的麵目,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呢?!危險啊,危險!何必非要走自己憑空畫出來的路呢?!
    迷茫啊,迷茫!不要再妨礙我走自己的路了;滿地的荊棘、曲折的道路,隻要不傷害我的腳就行了!”
    在此應知,按照古代的說法,隻有天下大治,世風淳厚,人世間道德隆盛的時候,稀有的鳳凰,才會飛臨世間。
    楚狂接輿給孔夫子唱了這首《鳳歌》,意思就是把孔夫子比喻成一隻不合時宜的鳳凰,偏偏在天下無道、道德淪喪的時候出現於世。
    因此也是在暗暗地奉勸於他,天下無德,鳳不現世,你是個聖人,就應該歸隱才對,不要再四處去遊說了!宣揚自己那套聖賢之道,於現今世道無用,無有益處。
    那時,身高“九尺六寸”約合1.9米以上)體型魁梧,額頭突出,被稱為“長人”的孔夫子,耳聰目明,自在車上聽到了楚狂所唱之《鳳歌》。
    此時一聞歌聲,聖人便是知道,這首歌是專門唱給自己聽的,且唱歌之人定是一位頗有來頭的隱士高人來。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打開車門,便下了車來,孔夫子想要留住這位唱歌的高人,好好與他談上一談,聊上一聊。
    可誰知道,這位楚之狂人,竟頂著他那個大光頭,一晃而過。也不去理孔夫子與他的招呼,隻管自顧自一邊高唱,一邊腳不停步地揚長而去了!
    後來,孔夫子在楚國也沒待多久,便是借故離開了!
    但陸通對他所唱的一首“鳳歌”,卻很快地在楚國傳揚了開來,以至楚昭王高居廟堂之內,也是知道了他這個,看起來瘋瘋顛顛的楚狂人。竟是個連名滿天下的孔夫子,都不放在眼裏的人物。由此可見,他定是個非等閑之輩。
    卻說陸通,他離開孔夫子車隊後,徑直回到了自家中,照樣跟平日裏一樣,頭頂著烈日,腳踩著大地,每天不是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耕種,就是接輿代駕扛工度日,閑來便到城街上沽酒換醉,一醉方休。
    這天一大早,陸通的妻子要去集市裏,買些日常所用的東西回來,留下陸通一人在家。
    陸通也準備下田,勞作時,家門口卻見上了兩駕華麗的駟乘大馬車,也不打個招呼,就停在了自己家門前。
    這時他出門,車上也下來兩位衣冠楚楚的使者模樣人物。他們見了陸通出門來,便上前行了個大大的禮,又恭恭敬敬地奉上百金聘禮,說是奉楚昭王之命,請陸通去做個治理江南一帶的地方官長。
    陸通一聽,喲謔!這是要請自己去做大官呀!立即便裝瘋賣傻起來。他隻是呆呆望著兩個使者,一臉傻笑,一句話也不跟他們說。
    兩位使者等了半天,見陸通呆子一樣,隻會傻笑,連話都不會好說一句,想來他勸唱孔夫子的傳說,並非實有其事,應是民間胡傳謠來。於是他們悻悻然然抱著聘禮上了車,自回王宮大殿,複楚昭王的王命去了!
    陸通打發走了兩位王使,自扛著農具下地幹活了!到了將晚時分,陸通的妻子從集市上采購回來。
    她尚未進門,就見著,門前那又深又寬又花又亂的車馬人腳印跡,心中頓生氣憤,滿臉的不高興,進屋就質問陸通道:“接輿,你年輕的時候,誌氣高潔,還算得上是個有道義的人,怎麽人老了,反而要違背自己的氣節不成!?你老老實實地告訴我,門外為什麽會有那麽深、那麽雜亂的車馬人行痕跡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在編織籮筐的陸通,聽聞妻子問過來,知道她定是起誤會了!便把楚昭王派了使者前來,聘請他去做官的事情,跟妻子一五一十地講了!
    他妻子一聽,喲謔!竟有這事。思想再三,她皺起眉頭,又問陸通道:“既然如此,那麽你是如何答應他們的呢!?”
    陸通聞言,知妻子已然認起真來。便是開玩笑地問她道:“妻呀!人人都願去做官,人人都願意去爭取富貴,你又何必那麽厭惡我去做個大官呢!?”
    妻子聽聞他這話。咦!還真想做官去了!於是正色教訓陸通道:“接輿,妾曾聽說,真正有道之人,平生最快樂的事情,唯有踐行真道義,絕不會因為貧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也不會因為富貴,而改變自己一慣的德行正為。你今天受了別人的封賞,難道就要因此變節棄了道德嗎?!”
    陸通一聽她這話,心裏那個高興呀!他早知妻子與自己誌同道合,隻是想逗她玩一下而已!不想受了如此一番真性勸解。
    於是,收起他的頑劣性子,便是正色告訴妻子予實情,說了自己並沒有答應楚王的事。
    妻子聽聞,這才鬆了一口氣,接著卻又有些擔心地跟他說道:“接輿,雖然你沒答應,但你的名聲已經被別人知道了!咱們再在這裏住下去,將來恐怕是麻煩少不了!不如我們就此搬個家吧!找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好好生活去!”
    夫妻倆在被窩裏一番商量,次日一早,說搬就搬,陸通背起家裏的鐵鍋瓦盆,拿上耕作農具,妻子則是背上草席衣物,提了糧油菜種,揣了鹽麻香料,舍了屋舍家禽一幹。二人趁早,便離開了楚國。至此,楚國再沒有人知道,他們夫妻二人的下落。
    後來,有本《太平禦覽》中記載,陸通夫婦離開楚國之後,一路隱姓埋名,向西而行,最後是隱居在了蜀地峨眉山中。
    要知道,戰國時期的峨眉山脈,並不像現在一般,被人們奉為仙山聖地,到處是香煙鼎盛的景象。
    當時的峨眉山,不但是個默默無聞之地,而山深無路,林莽荒荊,隻偶有獠蠻之人居於山中,少與外人來往。且山上森林茂密,更是野獸出沒,虎蛇稱雄,絕非尋常人所能居住之地。
    陸通攜了妻子,在峨眉山上結廬而居,以蕪蒿野果為食,其生存之艱難,生活之平淡艱苦可想而知!難怪他會被後人稱為“峨眉山上第一人”。
    陸通隱居峨眉山後,自是修行悟道不墜,他得道成仙,也是水到渠成事。至於後來的數百年裏,都時時有人能見到他的身影。想來那時他已然是陸地神仙境了!
    在《峨眉山誌》中,也有一段對陸通的記載“大峨石前,楚狂舊廬”。宋朝時,宋太祖,稱峨眉山是“楚狂接輿隱逸之鄉”。宋太史公黃魯直、蘇明久在鳳嘴石處,還建有“陸隱君祠”。到了明朝弘治年間,督學王敕,嫌鳳嘴石不雅,將其之改名為“歌鳳台”,以此專門紀念陸通遇見孔子的故事。
    到了滿清時期,民間人更是把陸通尊為峨眉山神,又稱其為山王、山祖。峨眉城南還建有峨神廟一座,碑上鐫刻有“峨山之神”等等文字。曆代文人墨客,詠峨眉山的詩文之中,往往都要將這座名山,與他楚狂接輿拉連到一起來。
    有個大詩人,姓陳名子昂,其在《感遇》組詩中,有寫道:“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雲期”。
    再說楚狂鐵粉,詩仙又酒仙的李白,他早年就學道於峨眉山上,即使後來雲遊天下,對峨眉山的眷戀之情亦不曾稍減了半分,
    李詩仙在其《江西送友人之羅浮》一詩中,深切地表達了其這份深執情感“爾去之羅浮,我還憩峨眉。如尋楚狂子,瓊樹有芳枝。”
    再有許多曆代與楚狂接輿有關的詩歌,當真是舉不勝舉。而諸多詩詞當中,當屬王維,王詩佛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為最。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