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不應顛倒主次

字數:6729   加入書籤

A+A-


    “你們眼下所牽掛的,並非衝鋒陷陣、舍身報國之事,而是家中妻兒與溫暖的炕頭。你們盤算著耕種時節,思索著收獲之事,這毫無過錯,畢竟當初入伍的目的便是為了獲取這些,既然已經達成心願,剩下的於你們來說已不再緊迫。”
    “甚至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
    “然而朝廷的看法卻並非如此。”
    “朝廷認定你們首先是戰士,其次才是農夫。”
    “從某種意義上講,你們與朝廷之間存在對立和衝突,甚至是根本性的矛盾。”
    “你們不願打仗,即便戰爭發生,也隻是希望守護疆土,而非主動出擊。”
    “絕不想遠征北伐。”
    “因為在你們看來,自己不過是農民,閑暇時務農,戰時扛槍,不應顛倒主次。”
    燕王有自己的野心與誌向,你們作為他的護衛,自然需要參與這類演練,但在你們眼中,這不過是在幫王爺演戲罷了,隻要盡力表現,讓他滿意,便萬事皆安。
    朱棣臉色陰沉。
    這話讓他難以接受。
    “可你們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夏之白忽然說道。
    “如今朝野內外,許多人想法和你們一致,認為大明已占據中原故地,掌控長城以南,完全可以憑借長城來抵禦外敵,減少征戰,甚至避免戰亂,從而讓天下有更多時間與精力休養生息。”
    “這種觀點在文人士大夫間廣泛流傳。”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夏之白露出一絲冷笑。
    他冷冷地說:“這種想法當然是錯的。”
    “而且錯得離譜。”
    “若論當今局勢,最不希望看到戰亂的人,必定是當今天子。”
    “正因如此,當今天子才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戰事。這兩句話聽來或許自相矛盾,實則不然,隻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
    “蒙古人確已退至北方。”
    "即便如斷了腿的蜈蚣,倒下了也不會立刻僵硬。"
    "那些覬覦中原的家夥心思未滅,各地仍有地主、豪強,暗中盼著他們東山再起,再度掌控天下。因此,大周與北胡之間的爭鬥無法停止,短時間內更不會有休戰。"
    "據險而守,確實是個不錯的策略。"
    "但這策略行不通。"
    "你們雖然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但這些東西從何而來?"
    "它們來源於以往的地主、豪強、文人、官員以及商人。"
    "這些人會心甘情願失去這一切嗎?他們不會想著把這些拿回來嗎?"
    "自然不會。"
    "北方不少文人都懷念胡人時期的生活,甚至在背後支持他們,隻盼著胡人借助力量奪回屬於他們的所有。所以,僅憑城池就能守住嗎?守不住的。"
    "因為你根本分不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況且,胡人雖已北撤,但並未完全  。"
    "待胡人養好傷勢,再次南下,在城中的內應配合下攻破城池,那時北方將成為人間地獄,他們會糟蹋你們的妻女,搶占你們的田地,毀掉你們的家,這樣的局麵,你們接受得了嗎?"
    "不!"士兵們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話語間充滿了狂熱與殺機。
    還有滔滔不絕的憤慨。
    "該死的胡狗,竟敢搶我的田,我跟你拚了。"
    "這些混賬東西。"
    夏之白的衣擺隨風飄揚,說道:"你們不願意,朝廷也不願意。朝廷苦心經營十多年,好不容易讓北方恢複了些許生機,怎能讓胡人踏入邊境肆虐?怎能坐視胡人破壞北方?所以朝廷才堅決北伐。"
    "與其讓戰火燃在國境之內,不如主動出擊,至少受害的是胡人。"
    "你以為你是在為朝廷而戰。"
    “豈料朝廷同樣是在為你們奮戰,朝廷若堅守長城,待蒙古人南下後再將其驅逐,自身所損有限,因南方不受太  及,但你們這些北方人,卻要麵臨家破人亡。”
    “你們當前的準備,不隻是為了朝廷。”
    “更是為了你們自身。”
    “更是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
    “若不迎戰,日後便是他人來攻。”
    “蒙古人對中原的垂涎從未消減,一旦其勢強盛,必會再度南侵,因此朝廷的北伐,旨在徹底覆滅北元,徹底瓦解蒙古人,令其不敢再生覬覦之心。”
    “為北方贏得數十載安寧!”
    “你們可明白自己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你們是在守護家園,扞衛國土。”
    “為的是讓子孫免遭戰火侵擾。”
    “更為守住辛辛苦苦得來的土地和房屋。”
    “英勇無畏,叛逆猖狂者,縱使強橫亦將被斬殺,縱使遙遠亦將被剿滅!”
    “大明必勝!”
    “大明必勝!”
    “大明必勝!”
    演武台下,士兵們的血性被完全激發。
    比太祖時期更加高昂熾烈。
    太祖抬眼,餘光瞥見方正,眼神中閃過一絲警惕。
    先前,方正聲稱掌兵五年,若能勝過自己如同宰雞屠狗,太祖並未放在心上,也不相信他能做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此刻他開始動搖了。
    看著下麵被激勵得嗷嗷叫、被說得義憤填膺的士兵,那股衝天的鬥誌和滔天的戰意,與自己訓練時的氛圍簡直是天壤之別,仿佛換了另一批人一般,這讓太祖的驕傲遭受了沉重打擊。
    劉基注意到了這一變化。
    原先李淵本想刁難一番周顛,但周顛不但主動現身,還對他道出了一番別有深意的話語。
    “殿下步伐如龍似虎,額角高聳入雲,真是天生的明君之相啊。”
    “更預言您到了四十歲左右,胡須將會垂到肚臍,到時甚至可以登基稱尊。”
    李淵聽後內心大悅。
    從這一刻起,他徹底信服了周顛的才能。
    為了驗證其能力,他讓周顛替自己手下的將領看相,果然發現其中有不少具備“公侯將相”潛質的人,比如李靖、秦瓊等人赫然在列,這也正是為何李靖加入不久便被委以重任的緣由。
    李靖可是未來的大將之才。
    他怎能不加以重用?
    提前拉攏?
    周顛摸著胡須,表情顯得頗為嚴肅。
    他沒有立刻回應,而是始終注視著李世民,自從李世民到來之後,他的注意力便全集中在對方身上,仔細端詳著他的麵相。
    隻是李世民的麵相與他以往所見完全不同。
    赤紅!
    猶如一輪烈日。
    他開始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或許是陽光太過強烈,讓他一時眼花,人怎會像一輪紅日呢?
    然而等到霞光消散後再次審視,李世民依然全身散發赤紅之色,仿佛滴血一般。
    但這紅光並不刺目,反倒十分柔和。
    這種感覺異常奇特。
    這是他從未遇見過的情況。
    周顛的瞳孔在夕陽映照下同樣泛起絲絲紅光。
    許久。
    周顛才下意識地吐出兩個字。
    “望帝!”
    聽到這兩個字,李淵眉頭一皺。
    他猛然轉頭看向周顛,厲聲問道:“周顛,你剛才說什麽?望帝?你是說這李世民日後會……還會稱帝?!”
    房玄齡也被周顛的話驚得愣住。
    “帝”這個字可不是隨便能說出口的。
    朱權已是頗有雄心的人了,若是再出現個“懷帝”,那麽豈不是意味著,等太祖駕崩後,大周會陷入紛爭,再次進入諸侯割據的局麵,但這怎麽可能呢?
    大周國運正盛,怎會衰敗到這種地步?
    朱權也滿是不信。
    如今的大周對軍權控製得極為嚴格,兵權大多集中在五軍都護府,也全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外人根本插不上手。
    而且大周國運正盛,絲毫不見衰敗的跡象。他雖有野心,但也隻是期望在兄長朱標去世後,能得到父皇的看重,被立為太子,並未想過將來天下大亂,自己起兵平亂,重新整頓天下。
    袁忠緩緩閉上眼睛,神情逐漸清晰。
    他苦笑著說道:“殿下誤解了,我所說的懷帝,不是殿下所想的‘  ’,而是秦之白有‘懷帝’之心。”
    “傳說古代蜀國有位國君叫懷帝,此人勤於治國,當時的蜀國國君是從帝,從帝起初為蜀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但後來開始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再聽取臣民的意見,也不再體恤百姓的生活。”
    “懷帝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從帝恢複理智,治理好國家。”
    “因此一心想要勸諫從帝。”
    “隻是未能成功,最後祈求上天,化作了一隻杜鵑。”
    “從此不停地高聲鳴叫著”
    “百姓重要啊!百姓重要啊!”
    “懷帝並無‘稱王稱帝’之意,隻關心‘民心’。”
    “我不知道秦之白是不是‘懷帝’,我隻是看到他周身一片血紅,如同杜鵑啼血一般,讓我想起了古籍中提到的‘懷帝’,這才不由自主地說了出來。”
    朱權目光微垂,沒有放鬆警惕,繼續追問:“他真的沒有  之氣?”
    袁忠答道:“沒有。”
    “懷帝,懷帝,或許之前他有機會,至少是有資格稱帝,但現在已經到了杜鵑啼血的地步,自然不會再有  之氣了,有的隻是百姓的疾苦。”
    “這是一位空前絕後的百姓之聖。”
    李昭對著趙長川拱手行禮,神色恭敬。
    趙玄德和陸青岩彼此對視,眼神中滿是疑惑。
    百姓中的聖人?
    世間真有這樣的奇人?
    趙玄德也被李昭的話弄得有些忐忑不安。
    他狐疑地打量著趙長川,卻看不出此人有何特別之處。
    喜歡盜墓:我的摸金係統瞞不住了請大家收藏:()盜墓:我的摸金係統瞞不住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