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已是懸崖百丈冰 四

字數:4806   加入書籤

A+A-


    曹操咂吧砸吧嘴覺得這話耳熟,先不去管哪裏聽到過這些話,董昭的話外之意卻很明顯。首先一點知道有人謀逆必須要懲處,不懲處就代表默認。曹操是臣皇帝是君,所謂君要臣死臣必須得死,皇後都抱怨了,請問你曹操是繳還政權還是就地自殺?
    傻子才會自殺,更不能繳還政權,繳還政權就等於自殺,你曹操認可我們這些部下也不能同意,所以說必須嚴懲,但是嚴懲之前要明白這件事不好辦。
    動搖中宮等於公開向皇帝宣戰,內部保皇派好對付,別忘了外界還有很多軍閥。其中姓劉的有四個,一對親兄妹橫亙北方,劉備在荊州虎視眈眈,還有一個川蜀,一旦動搖中宮難保劉璋會不會繼續保持中立。
    其他人都好說,劉琰卻很棘手。她是所有軍閥中包括曹操在內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位,可以說僅次於皇帝,這個身份地位足以讓野心家主動靠攏。不是說這個人多厲害,相反劉琰是個罕見的蠢貨,也正因為她愚蠢容易被架空所以才危險。
    現在野心家們各自為戰都不能威脅曹操,假如真和皇帝反目,那幫人以大義名分匯聚到劉琰旗號之下,反對者擰成一股繩多個方向一齊發難怎麽辦?別忘了,劉琰在冀州仍舊具備很大影響力,就怕內部再有人勾連,到時候局麵將很難收拾。
    董昭再次提醒曹操,潁川集團可有一個唐翔在弘農郡,唐家和劉琰的關係眾所周知,唐翔敢不回中央難保不是倚仗劉琰的勢力。
    別看劉琰在並北折騰鮮卑人,誰都明白她的眼睛始終沒離開河東,河東南邊就是弘農,兩個人不想聯係也得聯係。就算兩人沒瓜葛,唐翔在弘農郡經營日久,不會甘心坐以待斃。
    董昭請曹操設想一下,南邊劉備攻擊襄陽牽製住曹仁兵團;西邊劉璋不用出兵,隻給馬超糧草支援就足夠打亂關中的部署;東南孫權再趁機出兵淮南,淮南兵團就得留在當地;隻需劉琰一句話,劉珪打中原就不算侵略中國,而是南下清君側。
    要命的是杜畿那點兵根本擋不住劉琰打河東,打下河東之後劉琰分兵兩路,一路打太原一路匯合唐翔,丟失太原是小,丟失弘農夏侯惇就被孤立在關中。此時曹操主力兵團將麵臨兩難選擇,北上配合張燕頂住幽州軍就來不及救援夏侯惇;去關中救援夏侯惇,張燕肯定會被劉珪吃掉,整個河北說不定得丟一大半。
    董昭說完還不忘再來一句“荀令君當真好謀算。”
    “文若沒有陰謀算計!”曹操敲打桌麵提醒大家注意措辭。
    劉曄揣摩領導心意,有機會立馬出言幫腔“荀令君與丞相一樣忠誠社稷,心懷萬民。可恨宵小謀逆,相間君臣於不義,令君別無選擇隻能一死相抗。”
    說到這劉曄朝主位抱拳,眼含熱淚聲音哽咽“求丞相清君之側,上報皇恩下安庶民,還世間一個朗朗乾坤,也不枉荀令君忠治之情。”
    劉曄是漢室宗親不假,但不代表大漢跟他的榮華富貴有關係,靠自己打拚到如今的地位,從沒沾潤過朝廷一絲好處。過去如此今後也沒有指望,皇位輪一百次都落不到阜陵王一脈身上,阜陵王絕後除國劉曄也休想繼承。
    大漢對待宗親和所有朝代都不同,宗室身份沒有什麽利益可言,遠支宗室好一些,威脅不到皇權士族願意平等對待。近支宗室的境遇淒慘,除非像劉寬、劉虞這樣舉世聞名的大才,否則會被所有人刻意疏離。日子過的淒苦活該,朝廷任你自生自滅,這就是現實,不接受也得接受。
    劉寬這種天才一百年出不來一個,普通宗室靠讀書沒指望,留在內地沒有發展還橫遭白眼。要麽放棄自尊給親王家幹髒活,要麽跑到塞外刀口舔血期望混出一片天地,這些都屬無奈之舉。
    劉琰這種人都能身居高位,早就令他對現實充滿仇恨,這個國家爛透了沒有存在的必要。劉曄自認不是天才,學一輩子也達不到劉寬的高度,所以換一個人當家興許更好,省得身為宗室處處受限。
    董昭反應很快,馬上理解曹操的用意,隨後直接切入主題“染塵必掃,除惡務盡,拔除毒瘤當快準狠,問題是梁王作何反應。”
    “劉威碩就是奸佞保護傘,發展的絆腳石!遲早有戰,晚戰不如早戰,小戰不如大戰!丞相當橫掃一切蠅營狗苟,打他們一個威風掃地落花流水。”
    劉曄振臂高呼口號喊的震天響,董昭簡直氣炸了肺。我說劉子楊你是不是發癔症,合著剛才我講那些話你一點沒聽進去。喊口號誰不會?你表忠心之前是不是先解決現實問題?
    劉曄眼皮一翻開口反駁,董公仁你小子淺了。口號就是黑夜中的明燈,能讓整個團隊明確目標不再迷茫,口號喊起來凝聚力蹭蹭往上漲!
    口號就是衝鋒的號角,戰場上的戰歌,鼓舞大家士氣,激勵大家奮勇向前!口號就是團隊粘合劑,能把鬆散的大家粘合在一起,緊緊團結在丞相周圍跟隨偉大指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怕了你啦!”董昭實在聽不下去,狠狠搓臉不住嘟囔“劉琰怎麽辦,劉琰怎麽辦!”
    話剛說完在坐諸位中發出一聲嗤笑,曹操手指發笑者眉毛一立“仲達何故發笑?想必有妙計教諸公?”
    “想起古時故事恰於當今相似,古今對應饒有趣味,故此發笑。”
    曹操哦了一聲“請足下講來。”
    “丞相不聞遷延之役馬首是瞻乎?”司馬懿說完笑著坐回原位。
    遷延之役說的是春秋時代秦晉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559年,中行偃率領晉、魯、莒、鄭、衛等十二國聯軍伐秦。聯軍規模很大,諸侯國的將領都認為秦國會主動屈服,因此這一仗除了晉軍之外,諸侯國軍都抱著威懾為主交戰為輔的態度。
    大軍深入秦國境內很久,一直沒等到秦國派來使者求和。等聯軍走到涇河出現問題,諸侯國軍認為反正都是威懾沒必要渡河。虧了魯國和莒國找來足夠船隻,鄭國和衛國幫忙規勸,諸侯聯軍這才不情不願渡過涇河。
    等走到一個叫棫林的地方大軍又停住,這裏距離鹹陽已經很近,結果求和的使者沒等到秦國的大軍卻倒了。聯軍並非不敢打,既然秦軍都來了,那就打一下看看效果,以打促和也是一種選擇。
    聯軍統帥中行偃當即下令“唯餘馬首是瞻”。典故有名但是效果奇差,我們憑什麽跟著你的馬頭指示作戰?離奇的在於背刺主帥的恰恰是自己人,下軍帥欒黶不服軍令第一個率軍撤離,之後下軍佐魏絳也響應欒黶帶兵離去。
    晉軍主力全在下軍,沒有下軍這仗就沒法打,中行偃不得已隻好撤軍。這一仗秦軍沒敗,晉軍雖然也沒敗卻很丟臉,將領欒鉞血氣上頭不顧撤退命令,率領幾個勇士突擊秦軍大陣結果戰死當場。
    表麵上看是中行偃治軍不久無法服眾,不過曆史的真實往往沒有這麽簡單。
    中行偃是晉國軍事家、法家先驅士匄推舉的繼承者,作為統帥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問題在於晉悼公不信任中行偃,連帶不信任欒黶,不妨直說除了魏絳晉悼公不信任任何人。
    原本晉國執行三軍製度,幾經發展在三軍之外還另有新軍,出兵之前晉悼公任命欒黶擔任下軍帥,將晉的主力新軍全部劃歸下軍,同時任命資曆尚淺但身為親信的魏絳任下軍佐。
    中行偃身為全軍統帥隻能指揮兩軍,另外一半軍隊欒黶說了算,而欒黶還有魏絳從中製衡。
    搞的跟套娃一樣晉悼公放心了,可是自家大軍在外令出三門,三門還各自不對付。中行偃出身周朝公族,欒黶出身晉國公室,兩人相互看不順眼。按說魏絳也是出身周朝公族,偏偏魏氏和中行氏屬於輪流執政的六卿,倆家又很難合作。
    從出兵開始注定將領不合,逐漸發展到公開化,十二國諸侯軍看在眼裏,不用誰主動挑唆很自然輕視中行偃,到涇河出現拖延隻是提前預演,到“馬首是瞻”才徹底爆發。其實說到底就一句話,統帥沒有權威還怎麽打仗?
    俗話講曆史不一定會重複事實,但一定會重複單獨的規律。如果將劉琰比做晉悼公,追隨她的軍閥就是晉國六卿。
    拿現代來打比方比較容易理解,劉琰是一間很特別的公司董事長,特別之處在於總公司、子公司乃至各個部門完全獨立,手下軍閥就是這些大小公司的ceo,誰都不能完全做主,而且誰都管不著誰。
    軍閥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不會真的聽命劉琰。再說劉琰除了吃喝享受還懂啥?她就是一廢物啥也不懂,軍隊規模上萬人就懵了,真打起來還得認命統帥。而這個統帥不論是誰都麵臨中行偃相同的困境——其他人不服。
    可以設想如果有那麽一天,幽州、荊州、關中、淮南,南北東西戰場縱橫上萬裏,軍隊超過二十萬,交戰處何止上百?不認命統帥總攬全局,會變成各自為戰的亂打,那和現在還有什麽區別?
    認命統帥還不如大家亂打,俗話說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總之司馬懿就一個意思,看著挺唬人,實際上沒啥威脅。
    忠心表過是時候解決問題,司馬懿說完劉曄也跟著出主意“此前授予拓跋部大王,此乃在下貿然決定實屬僭越,過後丞相反而勉勵在下處事周全。”
    劉曄頓了頓眼含熱淚拱手抱拳“丞相厚恩在下沒齒難忘。”
    曹操揮手表示不介意,既然授權給你當然可以便宜行事,再說官都給了我還能說啥?行了別矯情有話趕緊說。
    喜歡漢末小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漢末小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