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新政深化,薪火相傳
字數:3682 加入書籤
空間的巨變給了楊明汐無窮的動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那片肥沃的黑土地上開辟出“育才田”,開始培育本土化良種。
她選取了江南本地常見的稻種、粟種,用靈泉溪水浸泡,在不同的地塊、不同的時間流速下進行試驗,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
梅亭州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東家,您看這株稻子,穗子比普通的大,但杆子有點軟,怕是容易倒伏。”梅亭州蹲在試驗田邊,手裏捏著一株稻穗,眉頭緊鎖。
他跟著楊明汐學了十多年農技,對作物的習性了如指掌,提出的意見往往切中要害。
楊明汐仔細觀察著:“你說得對。把它和那株抗倒伏的雜交試試,看看能不能結合兩者的優點。”
梅亭州立刻應下,熟練地進行人工授粉。他的動作精準而輕柔,完全看不出是個出身護衛的漢子。
除了培育良種,楊明汐還根據“知微璧”上的記載,結合江南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精細的田間管理技術:如何根據土壤酸堿度施肥,如何根據天氣預測防治病蟲害,如何輪作才能保持地力......
她讓梅亭州挑選了二十戶分到田地的農戶作為“示範戶”,由梅亭州和守衛隊裏懂農技的弟兄親自指導,把這些技術落到實處。
李家莊的李老漢就是示範戶之一。
他家分到的三畝地曾被人惡意翻毀,如今在梅亭州的指導下,種上了楊明汐新培育的抗澇稻種,長勢喜人。
“梅隊長,您說的這個"輪作",真的這麽管用?”李老漢看著梅亭州在田埂邊插上標記,有些將信將疑。
“李伯,您就信我吧。”梅亭州笑著說,“這季種水稻,收了之後種豆類,豆類能把地裏的養分攢起來,明年再種水稻,保準比今年還高產!”
他指著旁邊一塊地,“您看那邊,張大哥家就是這麽種的,豆子長得多好!”
李老漢看著自家綠油油的稻田,又看看張家地裏飽滿的豆莢,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好,好!聽你們的準沒錯!”
楊家種苗鋪也進行了升級。
除了提供各種催芽良種,還專門開辟了一個角落,擺放著楊明汐繪製的農具改良圖和簡易的農技小冊子。
梅亭州和弟兄們輪流在這裏值班,解答村民的疑問。
“這曲轅犁真的省力?”一個村民拿著小冊子,指著上麵的圖樣問。
“不光省力,還能深耕。”梅亭州拿起一個縮小的木模演示,“您看,這轅是彎的,轉彎方便,婦女老人都能拉動。我們已經讓鐵匠鋪照著做了,很快就能買到。”
村民們圍著木模,嘖嘖稱奇。
種苗鋪不再隻是賣種子的地方,成了傳播新知識、新技能的小課堂。
與此同時,陸錦棠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均田令的深化。
他總結了江南試點的經驗,寫成《江南均田試行錄》,詳細記錄了清查田畝的方法、化解分田矛盾的技巧、應對豪強阻撓的策略。
又在此基礎上,製定了《全國均田與墾荒推行方略》,準備秋收後呈給皇帝。
“阿汐,你看這個。”陸錦棠拿著一疊新印製的“田憑”走進來,上麵不僅有官府的印鑒,還有詳細的土地位置、麵積、四至界限,甚至還有一幅簡單的地圖。
“我讓人把田憑標準化了,以後各地都用這個樣式,方便管理,也不容易造假。”
楊明汐拿起一張,上麵的字跡清晰,圖案易懂,連不識字的人也能看懂大概。“這樣好,百姓拿到手裏,才真正踏實。”
“還有賦稅。”陸錦棠指著田憑上的一欄,“我和戶部商量過,均田後的賦稅以實物為主,稻、粟、布帛均可,每年分兩季繳納,數額比以前豪強收的租子低三成。這樣既能保證國庫收入,又能讓百姓有餘糧。”
楊明汐看著他熬得通紅的眼睛,心疼地給他披上外衣:“都安排得這麽妥當,你也該歇歇了。”
陸錦棠握住她的手,眼中滿是笑意:“等秋收了,看到百姓們倉廩實足,我再歇也不遲。對了,亭州來信說,示範戶的收成預估比普通農戶要高五成,這可是個好消息。”
提到梅亭州,楊明汐也笑了:“亭州現在是越來越能幹了。我打算讓他牽頭,在普惠園裏開個農技班,專門教孩子們和有意向的村民學農技。”
“好主意。”陸錦棠讚同道,“管叔前輩說的"薪火傳",正是如此。”
秋收時節,江南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金色的稻浪翻滾,沉甸甸的粟穗壓彎了枝頭。
領到田地的農戶們忙著收割,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要燦爛。
示範戶的田地裏,產量更是驚人,李老漢家的三畝地,收的稻子比以前租種地主的十畝地還多。
梅亭州帶著弟兄們在各村幫忙,看著百姓們把糧食往家裏運,黝黑的臉上滿是欣慰。他走到一處新開辟的荒地,那裏種著楊明汐培育的耐旱豆種,如今也掛滿了飽滿的豆莢。
“梅隊長,這豆子真不賴!”開荒的漢子笑著說,“明年我還種這個!”
梅亭州點點頭,心裏想著該如何把這種豆種推廣到更幹旱的地區去。他知道,這隻是開始,要讓更多的百姓過上好日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楊明汐站在普惠園的試驗田裏,看著孩子們興奮地數著稻穗,空間裏的“知微璧“閃爍著柔和的光芒,上麵新增了許多作物的數據和農技知識。
管叔前輩說的沒錯,空間在成長,而這種成長,源於每一個百姓臉上的笑容,源於每一粒飽滿的糧食。
陸錦棠走到她身邊,遞給她一束剛割下的稻穗:“陛下的旨意到了,讓我們秋收後回京述職,準備在全國推廣均田令。”
“是該回去一趟了,四個月前就說我祖父不怎麽好了,本來都要回去了,結果七叔過來說是沒事,再加上確實這邊也忙著,就沒有回去了,我都想他們了!”楊明汐拿著稻子,有些惆悵的看著遠方,喃喃自語。
“是呢,回吧,祖父他們年紀大了,多回去陪陪她們吧!”陸錦棠握住楊明汐的手,兩人一起拿著沉甸甸的稻穗,目光堅定。
楊明汐接過稻穗,金黃的稻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她仿佛看到,不久的將來,這片土地上,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處處都有百姓的歡歌。
而她的空間,也將伴隨著這盛世圖景,繼續成長,孕育出更多的希望與生機。
梅亭州和他的弟兄們,普惠園的孩子們,還有千千萬萬掌握了農技的百姓,都將成為這希望的傳播者,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