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根新葉茂,來日方長

字數:3400   加入書籤

A+A-


    又一個三年冬日過去,春風拂過南陵國大地時,帶來的已是截然不同的氣息。
    曾經荒蕪的西北戈壁,如今成片的耐旱穀子隨風起伏,田埂上修起了簡易的水渠,是陸錦棠讓人仿照江南的法子,引雪水灌溉而成。
    李老漢的兒子狗蛋,已經長成了半大的小夥子,正在地裏教新來的農戶如何辨認穀穗的成熟度。
    “狗蛋哥,你看這穗子,是不是可以割了?”一個麵黃肌瘦的漢子指著穀穗問,他是從關外逃荒來的,聽說這裏分田給糧,便帶著全家投奔而來。
    狗蛋笑著點頭:“差不多了。記住,割的時候要留三寸根,這樣明年還能再發。”他手把手地教漢子握鐮刀的姿勢,“楊縣主教的法子,錯不了。”
    漢子學著割了幾鐮,看著飽滿的穀粒,眼裏泛起淚光:“俺活了半輩子,第一次有自己的地,還能學本事......”
    在江南水鄉,張老三的稻田旁邊,新開辟出了一片菜園,種著楊明汐培育的新品種黃瓜和番茄。
    他的小兒子正提著籃子,采摘成熟的果實,臉蛋紅撲撲的,再也不是當年那個麵黃肌瘦的模樣。
    “爹,今天的番茄能賣不少錢呢!”小兒子興奮地喊道。
    張老三笑著應道:“是啊,多虧了楊縣主的好種子。以前光種稻子,除了吃的,剩不下幾個錢。現在種了這些菜,不僅能換油鹽,還能給你攢學費。”
    普惠園裏,變化更是驚人。
    曾經的孤兒們,不少已經長大成人。
    春桃成了普惠園農事學堂的先生,教更小的孩子們讀書寫字,也教他們辨認作物、記錄生長。
    小石頭則跟著梅亭州,成了一名農技員,常年奔波在各村之間,指導農民耕作。
    “春桃姐,你看我種的這株玉米,長得比旁邊的高半個頭呢!”一個小丫頭舉著玉米杆跑過來,臉上沾著泥土,笑得格外燦爛。
    春桃摸摸她的頭:“真厲害!記住這種子的特性了嗎?它喜歡陽光,要種在地勢高的地方。”
    小丫頭用力點頭:“記住了!就像我們要多曬太陽,才能長高一樣!”
    楊明汐站在普惠園的試驗田裏,看著這一切,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梅亭州走過來,遞給她一份報表:“東家,這是今年全國的糧食產量統計,比三年前又增長了五成。普惠園接收的孤兒裏,因為饑餓來的,已經不到一成了。”
    “太好了。”楊明汐接過報表,上麵的數字印證著她和陸錦棠多年的努力。
    越來越多的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穩定的收成,流民越來越少,社會也越來越安定。
    戶籍和賦稅體係也日趨完善。
    陸錦棠製定的《均田戶籍法》和《新稅法》在全國推行,明確了土地的產權歸屬和賦稅標準,既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楊家種苗鋪”早已不是單純的商鋪,而是成為了國家農業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的農技推廣站都掛著“楊家種苗鋪技術支持”的牌子。
    夜裏,楊明汐進入空間,感受著這片土地的生機勃勃。
    空間比三年前又擴大了不少,環境模擬區能模擬更複雜的氣候,靈蘊山的晶體種類更多,知微簡上的知識也更加豐富。
    管叔告訴她,空間如今與整個王朝荊州大陸的民生緊密相連,她推動農業發展,讓百姓安居樂業,空間就會穩固成長;反之,若民生凋敝,空間也會受到影響。
    “這空間,已不再是你一人的秘密,而是天下生民的福祉所係。”管叔的聲音帶著幾分悠遠,“你需時刻銘記,糧食是根,民生是本。”
    楊明汐鄭重點頭。
    她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從未如此沉重,也從未如此光榮。
    ……
    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楊明汐和陸錦棠開始思考更遠的事情。
    陸錦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均田政策的深化上。
    他發現,隨著自耕農數量的增加,一些新的問題開始浮現:永業田的繼承問題、土地的微量買賣問題、水利設施的維護問題......
    “阿汐,你看這份奏折。”陸錦棠將一份奏折遞給楊明汐,“江南有些地方,農民因為婚嫁、喪葬等原因,需要少量買賣土地,現行的律法沒有明確規定,容易產生糾紛。”
    “我打算奏請陛下,製定《土地流轉細則》,規範土地的微量買賣,既保障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又防止大規模的土地兼並。”
    陸錦棠說道,“另外,水利設施也得跟上,我想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江南的經驗,興修水利,成立水利合作社,讓農民共同管理維護。”
    楊明汐讚同道:“這個主意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光有好種子還不夠,得有充足的水源。”
    而楊明汐,則將目光投向了“吃好”和“增收“上。她利用空間,開始培育優質的果蔬、藥材和紡織原料種子。
    在環境模擬區,她培育出了口感更好的水稻和小麥,磨出的米麵更加細膩香甜;在靈蘊山附近,她種植的藥材有效成分更高,藥效更好;在新開墾的坡地上,她培育的棉花品種絨長質優,織出的布匹更加柔軟。
    “梅大哥,你把這些新培育的蔬菜種子送到北方去,告訴那裏的農民,冬天也能在暖棚裏種出新鮮蔬菜。”
    楊明汐將幾包種子遞給梅亭州,“還有這些藥材種子,送到西南山區,那裏的氣候適合種植,能給農民增加不少收入。”
    梅亭州接過種子,臉上滿是興奮:“東家,您這是要讓天下百姓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有錢花啊!”
    “是啊。”楊明汐笑著說,“光吃飽還不夠,要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傳承的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普惠園第一批長大的孩子,如今年富力強,已經成為了新政和農業技術推廣的中堅力量。春桃負責全國的農事學堂管理,小石頭帶領著一支年輕的農技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