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初心不改,共向未來
字數:3377 加入書籤
                    普慧園這邊,楊明汐帶著春桃剛從外麵巡視回來。
    “春桃,以後農事學堂的擔子,就要多靠你了。”楊明汐對春桃說,“要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本事,讓他們成為懂文化、懂農事的新農民。”
    春桃鄭重行禮:“請東家放心,春桃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陸錦棠也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他從督察院的老部下中挑選了幾位有才幹、有擔當的官員,帶在身邊曆練,教他們處理政務,推行政策。
    “你們記住,推行均田令,不僅僅是分田那麽簡單,而是要讓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讓國家長治久安。”陸錦棠對他們說,“要心中有民,行事有度,才能不負陛下的信任,不負百姓的期望。”
    而關於空間的秘密,楊明汐依然在探索。
    守一偶爾會現身,給她一些提示,但關於空間的終極來曆和成長上限,就連管叔也從來沒有明說。
    “空間的成長,沒有上限,正如生民的福祉,沒有盡頭。”管叔曾這樣對她說,“你隻需堅守初心,不斷前行,自然會解鎖更多的奧秘。”
    楊明汐明白,這或許是一個需要用一生去探索的課題。
    ……
    正是這一年的秋收,皇帝兌現了當年的承諾,親自南下,視察江南州。
    站在當年普惠園的試驗田邊,看著金黃的稻浪翻滾,聽著孩子們清脆的童謠,皇帝感慨萬千:“朕當年說過,要親自來看看江南的變化,果然沒有讓朕失望。幺舅,幺舅母,你們做得好啊!”
    陸錦棠和楊明汐躬身行禮:“此乃陛下聖明,百姓努力,臣等隻是盡了分內之事。”
    皇帝笑著搖頭:“不必謙虛。這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能讓百姓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就是最大的功績。”
    他看向遠處正在收割的農民,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朕老了,鬢邊都有白發了,但看到這景象,就覺得渾身都有勁兒。”
    他頓了頓,對陸錦棠和楊明汐道:“均田令要繼續推行,農業技術要繼續推廣。朕希望,十年後,二十年後,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長出糧食,每一個百姓都能吃飽穿暖,每一個孩子都能笑得像普惠園的孩子一樣燦爛。”
    “臣等遵旨!”陸錦棠和楊明汐異口同聲地應道。
    夕陽西下,皇帝的車駕緩緩離去,留下滿田的金黃和百姓的歡聲笑語。
    楊明汐和陸錦棠並肩站在田埂上,看著夕陽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
    “阿棠,你說,十年後,二十年後,天下會是什麽樣子?”楊明汐輕聲問。
    陸錦棠握住她的手,眼中充滿了憧憬:“會更好。荒地都變成良田,農民都有自己的家,孩子們都能讀書寫字,再也沒有流民,再也沒有饑餓。”
    楊明汐笑著點頭:“嗯,會更好。”
    她仿佛看到,空間裏的種子撒遍了天下,長出了累累碩果;看到普惠園的孩子們長大成人,成為建設家園的棟梁;看到陸錦棠製定的律法深入人心,社會安定和諧。
    管叔的聲音仿佛又在耳邊響起:“糧食是根,民生是本。”
    是啊,糧食是根,深深紮在這片沃土上,紮在百姓的心中。隻要根還在,希望就在,未來就在。
    她和陸錦棠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夫婦同心,攜手前行,隻要心中裝著百姓,裝著天下,就一定能走出一條通往盛世的康莊大道。
    遠處的童謠又響了起來,清脆悅耳,傳遍了田野,也傳遍了希望的遠方:
    “分了田,領了種,
    秋收穀滿倉,娃娃笑聲響。
    學本事,長身體,
    日子越過越興旺,
    天下處處是糧倉......“
    禦駕行至普惠園外的曬穀場時,皇帝正彎腰撚起一粒新米,指腹摩挲著那溫潤飽滿的顆粒,夕陽的金光落在他鬢邊的白發上,竟透出幾分柔和的滄桑。
    “幺舅,幺舅母,”他轉過身,對陸錦棠夫婦露出難得一見的鬆弛笑容,這聲私下裏的稱呼讓周遭隨侍的官員都屏住了呼吸,“當年南陵流民遍地,朕夜裏批閱奏折,總見奏報上寫‘餓殍遍野’,心就像被揪著。如今……”他環視著堆滿糧袋的曬穀場,聽著遠處傳來的舂米聲,“朕總算能睡個安穩覺了。”
    陸錦棠躬身道:“此乃陛下仁德,心係蒼生。”
    楊明汐卻輕輕搖頭,上前一步道:“陛下,南陵能有今日,固然有陛下的支持,有百姓的勤懇,但臣婦近日卻常想,這天下的官,見過農人淩晨摸黑下田的有幾人?知道一粒米要經多少風雨才能到碗裏的,又有幾人?”
    皇帝微微一怔,示意她繼續說。
    “均田令推行不易,難就難在有些官員隻把它當差事辦,不知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辛苦。”
    楊明汐目光清亮,“臣婦鬥膽進言,既然糧食是天下根本,何不讓朝中百官也親身體驗耕種之難?就在京城近郊開辟一片‘籍田’,從三公九卿到各部主事,每人按品級分一塊地,春種秋收,都要自己動手。”
    這話一出,不僅隨侍的官員驚得變了臉色,連陸錦棠都有些意外地看向她。
    “幺舅母這是……要讓我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去扛鋤頭?”皇帝饒有興致地挑眉,眼中卻沒有不悅。
    “正是。”楊明汐語氣堅定,“不必像農人那般精耕細作,但至少要讓他們知道,秧苗斷了要補,蟲害來了要防,天旱了要跪在田埂上求雨的滋味。臣婦在江南見多了農戶為了搶水打架,為了一粒糧紅了眼,這些滋味,不親身體驗,是寫不到奏折裏的。”
    她看向皇帝:“陛下想讓均田令真正紮根,就得讓當官的心裏裝著田壟,裝著農人。若是連稻穀和粟米都分不清,又怎能指望他們製定出體恤民生的政策?”
    陸錦棠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上前附和:“阿汐所言極是。臣在江南推行新政時,就發現那些出身農家的小吏,執行起來往往更盡心。若是京中百官都能知稼穡之艱難,日後審議農桑政策時,便不會隻看數字,不顧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