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洛洪獻策爭君顧,東宮憂議引臣疑
字數:8758 加入書籤
二月,太子李治監國,李世民巡遊洛陽宮,對工程進度有些不滿,
隨即有官員上書直言百姓因長期承擔宮室營造等賦役,導致民不聊生,堪比暴隋。
李世民十分不悅,下令按照秦浩當初的建議,改以招募的方式進行施工,隨後興致缺缺的回了長安。
三月,因後宮名額空缺,禮部奏請納新,地方開始采選三代清白、才德兼備的良家女,上報戶部審核後集中送往長安。
由內廷檢查複核之後,選出豐腴端莊的一批開始接受宮廷禮儀訓練,
四月,今歲的長安似是熱得有些早,李世民已感煩悶,下令修建飛山宮作為東巡避暑行宮。
由於工程耗費巨資,一時征發了大量民夫,導致百姓漸起怨聲。
魏征萬般無奈,托著病體上論時政第一疏,良言苦口相勸,李世民雖當堂表揚了魏征,表示會有所考慮,然未有下文。
五月,魏征再上論時政十思疏,於朝堂之上親自誦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
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李世民微微皺眉,而後靠於椅背,緩緩開口:“玄成,朕知你一心為國,所言皆為社稷考量。
朕亦明白,勞民傷財之舉不可為。隻是朕常年為國事操勞,夏日酷熱難耐,實需一處清涼之所稍作休憩,以便更好地處理政務。
且朕所建飛山宮,規模並非奢靡無度,且自正則有所提議,一日兩餐亦有供應,想來不至於對百姓造成過重負擔啊。”
魏征聞言,再次拜倒:“陛下,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今日行宮之建,雖看似規模可控,然一旦開奢靡之端,往後或有更多耗費之舉。
民心乃國之根本,望陛下以隋亡為鑒,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如此方能保我大唐長治久安。”
李世民聽完,眼前瞬間閃過長孫的音容,心中一痛:“玄成的忠言朕記下了。朕亦非不知節儉之道,隻是朕身為天子,總不能過於苛待自己。
飛山宮之事,朕會再加斟酌,盡量減少對百姓的影響。”
房玄齡無奈搖頭,不禁再次想起徒弟曾對自己所說的話,猶豫著要不要此時開口上報。
見高士廉滿是希冀的表情看著自己,無奈出列開口:“
陛下,洛水泛濫成災,來勢洶洶,衝毀無數民宅,洛陽宮殿也未能幸免,慘遭損毀,飛山宮怕是真的要停修了。
據初步統計,已有六千餘人不幸溺死,百姓流離失所.”
李世民身軀猛地一震,霍然起身:“水患竟已至此程度?張亮素來治水有成,為何會發展到了這般境地?”
房玄齡抬起頭,眼中滿是懇切:“陛下,如今災情緊迫,當務之急是拯救受災百姓,秦浩三百裏加急送來手書的堤防修築技術獻於朝廷。
臣懇請陛下即刻停止洛陽宮殿的修繕工程,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用於治水救災。否則,更多百姓將身陷水火,後果不堪設想啊!”
李世民長歎口氣:“傳朕旨意,朝廷即刻開展賑災行動,務必保障受災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
盧義恭,將工部所有的治水能臣都給朕派過去,命張亮親臨洛水災區,全力治水,安撫百姓。
至於洛陽宮殿修繕一事,即刻停止,所有資源皆用於救災!”
房玄齡眼中泛出淚光:“陛下聖明!”
洛州都督府,張亮看著劉平遞上的明細,有些動容:“長樂公主心懷蒼生,捐獻錢糧助力治水,真是雪中送炭啊。
張亮在此,代受災百姓深深拜謝公主的慷慨無私。”
劉平哪敢受張亮的拜,連忙閃在一邊,小聲提醒:“都督,駙馬信中說了,國難當頭,捐獻些錢糧不算什麽,
關鍵是要看管好那些心思不正的官員,千萬別寒了公主的心。”
張亮連連點頭,回到正堂命官員立即處理物資,登記造冊,忙碌之時聖旨又到,一時有些手忙腳亂。
夜晚房中,張亮有些唉聲歎氣:“不曾想剛剛到任,便遇到這等災情,真是流年不利啊!”
李氏往臉上塗著乳液,不以為然:“老爺這話既對也不對,若是無事,如何能體現出老爺的能力呢?
隻要水患一除,陛下定會對老爺刮目相看。”
張亮聞言,微微頷首:“夫人說得倒也有幾分道理,為夫對水患倒是有些心得,
聽聞工部派來的水部郎中亦是把好手,明日一早為夫就得去到堤壩盯著,直到水患結束。”
李氏有些皺眉:“那豈不是要離開許久?罷了,老爺的前程重要。方才先生來尋老爺,像是有急事呢!”
“能有什麽急事,日後再說吧!”
說話間,公孫節的聲音在門外響起:“義父,先生有大事要與義父商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看著李氏薄紗的穿著,張亮下了榻來擺了擺手,李氏不情願的披上外衣,
張亮臉帶嘲笑:“這般晚了,不知先生有何要事啊?借先生的吉言,這一到洛州便遇到了這等災事。”
程公穎也不生氣,偷瞄了眼李氏,神色有些神秘,
“明公,這洛陽宮殿的修繕乃是陛下先前頗為看重之事,如今雖因災暫停,但若就此徹底荒廢,恐日後陛下心生埋怨。
依我之見,可利用這些難民以工代賑,讓他們參與宮殿修繕。如此既能解決難民生計,又能讓修繕工作不停,兩全其美。”
張亮眉頭緊鎖,麵露猶豫:“此舉雖有道理,但若民怨沸騰,傳了出去,我擔心……”
李氏眼前一亮:“是啊!這可真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主意啊!”
張亮微微皺眉,李氏連忙閉嘴,繼續自己的塗抹。
“明公不必憂慮。這些難民流離失所,能有活兒幹、有飯吃,對他們而言也是好事。
而且聽聞公主捐助了不少錢糧,不必讓難民無償勞作,完全可以用來發放報酬,關鍵是進度別停,陛下若知怎能不喜呢?”
公孫節在一旁附和:“義父,先生所言極是啊。如今水患橫行,民間對天命之說議論紛紛。
咱們不妨借機宣揚,若此次能成功治水,必是陛下順應天命,得上天庇佑。如此一來,陛下龍顏大悅,咱們也算是立了大功。”
張亮擺了擺手:“趁早熄了這個念頭,天命豈可胡亂煽動,嫌陛下的刀不快嗎?”
程公穎微微一笑,胸有成竹:“明公,如今百姓皆盼水患平息,隻要明公能解決水患,便是順應民心。民心所向,即為天命。
無須我等煽動,即便有人傳揚,亦與我等無關,朝廷大臣亦能為明公作證,不過若是水中出現個石碑什麽的,那明公的威望......“
張亮眼皮直跳,連忙打斷:“萬萬不可,容我再細細思量......
暫且依先生之見,將部分難民組織起來,投入到洛陽宮殿的修繕之中,我也能集中精力全力治水。
希望能早日平息水患吧,這是前提。”
看著二人的背影,李氏嗔道:“老爺可真是的,膽子還不如節兒的大。”
張亮眼神不善:“除了膽子不如,還有哪裏不如嗎?”
臣泰叩首敬稟父皇陛下:
洛水驟溢,萬民驚憂,父皇停修宮闕以安黎庶,聖心仁厚天地可鑒。
然兒臣遙望昭陵鬆柏,思母後慈訓如在昨日,常夜半垂淚,恨未及盡孝於膝前。
今願獻封邑歲入絹三千匹、粟六千石,續營洛陽殿宇,一則為母後祈冥福於九霄,二則彰父皇威德於天下。
今歲兒臣率民疏舊水故道二百裏,新墾河淤田千頃,效陛下水旱從人之政。
每巡魏郡,見太行秋色蒼茫,憶昔與承乾兄長臨渭水校獵、與長樂阿姊共繪慈母訓圖之歡,
輒思稚奴案前分果、兕子解棋之景,肝膽摧切。
兒雖屏藩在外,常誦帝範以明聖心。伏惟父皇珍攝聖體,兒泣血北拜。
不孝兒泰謹呈。
看完李泰的書信,李世民淚如雨下,仍在想著當初李泰離京赴任時不舍的眼神。
想想李治在朝堂之上一言不發的場景,不禁長歎了口氣,一時竟有些懷疑當初的選擇是否錯了。
“高福,傳輔機來見朕。”
高福轉身出去,不多時回返殿中:“陛下,今歲采選,有一女名徐惠,老奴查其資料,竟有八歲能詩的才華,老奴萬分詫異。”
李世民眼前一亮:“果真如此?年歲幾何?”
“陛下,年方十一。”
李世民有些失望,思索片刻:“想來非是出身顯赫門第吧,不過朕欣賞其才華,封為才人,陪侍朕側,也能與晉陽探討一下文學。
待輔機走後,召來讓朕瞧瞧!”
“老奴遵旨。”
“陛下,魏相所言,臣雖非完全讚同,然善始者眾,克終者寡,還望陛下如以往虛言納諫啊!”
“輔機多慮了,朕非剛愎自用,乃是一時有氣,玄成之言朕都謹記於心,放心吧!”
“如此臣便安心了!不知陛下召臣前來所為何事?”
“朕覺得張亮的提議頗為可行,青雀也大力支持,如此便可雙管齊下,
另青雀在地方治理也頗有心得,政績斐然,朕有些思念,想召其回京。”
長孫無忌頓時心中一驚,連忙勸道:“陛下,就藩便是就藩,若開了口子,其他諸王陛下如何對待,此事萬萬不可。
陛下先前已許魏王每年回京一次,這已是天大的恩賜了,至於張亮的提議,臣亦不反對,魏王倒是舍得捐出如此多的錢糧,臣實是沒有料到。”
李世民歎了口氣:“你們呀,都錯怪了青雀了,唉!”
長孫無忌瞟了一眼禦案上的奏折,有些好奇都寫了什麽,竟能讓李世民突然生了後悔之心,心中一時有些警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臣隨後便通知張亮,然治水方為頭等大事,不可本末倒置。”
李世民點了點頭:“如今邊境態勢越來越明顯,朕打算將隴右、伊州、定襄等地的城牆加固修繕一番,以備不時之需。”
長孫無忌看著李世民,思索片刻還是沒有反對,“臣讚成,此事還需與兵部具體商議。”
“輔機啊,朕近來愈發覺得太子在朝堂上太過沉默寡言。
每逢議事,諸多朝臣各抒己見,他卻常常不發一言,這如何能彰顯一國儲君的風範?”
長孫無忌心中一凜,微微欠身,恭敬回道:“陛下,太子天性仁厚穩重,或許是在深思熟慮,不願貿然表態。
再者,朝堂之上人才濟濟,殿下或許覺得應先傾聽各方見解,再做定奪。”
李世民搖頭輕歎:“朕何嚐不知他仁厚穩重,可身為太子,未來的一國之君,關鍵時刻需有主見,能果斷決策。
想當初青雀,思維敏捷,在朝堂議事時,總能提出獨到見解,為朕分憂解難。”提及李泰,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追憶。
長孫無忌聽出李世民話中的偏向,心中警惕更甚,斟酌言辭:“陛下,魏王聰慧過人,眾人皆知。
但太子與其性格迥異,行事風格自然不同。太子雖言語不多,可一旦表態,皆是經過深思熟慮。
且太子宅心仁厚,常心懷百姓,日後必能成為一位愛民如子的賢君。”
李世民目光深邃,看向遠方,似在思索長孫無忌的話:“輔機,你所言不無道理。可朕擔憂,太子這般沉默,會讓朝臣輕視,日後難以服眾。
朕將江山社稷托付於他,自然希望他能早日曆練成熟。”
長孫無忌趕忙跪地,語氣誠懇:“陛下放心,太子資質不凡,隻需加以引導,定能不負陛下所望。
臣身為太子太師,願盡己所能,輔佐太子,擔當起儲君之責。陛下切莫因一時朝堂表現,而對太子殿下失去信心。
朝後太子還與臣說,想去災區代表朝廷盡一份綿力,臣隻是擔心太子的安全。”
李世民微微點頭,起身扶起長孫無忌:“太子竟有如此心思,朕倒是沒想到,倒是心有百姓,朕準了。
朕也隻是一時憂慮太子的性格,日後太子的培養,還需輔機多加費心啊。”
次日朝堂,魏征因身體未能上朝,李世民宣布修築邊關城牆之議勉強通過。
朝後魏征得知,再上論時政三疏,同時書信一封直發雲中,看來必須得和正則說一聲了,陛下如今實難相勸,唉!
盧氏翻看著女兒的來信,眼眶漸漸濕潤,這個不省心的女兒啊,終於是苦盡甘來了,唉!怎麽這事就不爭先呢?
房玄齡剛到府中,便被盧氏扯到書房,書信一丟:“看看吧,乖女兒終於有喜了。
正好,親家母午後來時打了招呼,他們要動身前往雲中,說是正則要求的,是不是也給女兒帶些東西過去啊?”
房玄齡歎道:“我也想退休去雲中看看,陛下如今乾綱獨斷,聽不進諫言啊!”
“哼,我讚同,老胳膊老腿的,別一下子......咳咳,得多注意著身體,
我看藥師就挺好,在府上著書立作的,時不時嚐嚐徒弟送來的美食,多逍遙自在!”
“唉,哪有那般容易,朝事繁雜,我若請辭,陛下必然不允啊!對了,沒說是男是女嗎?”
“遺玉隻說肚子尖,想是男孩,唉,這孩子,也不想著沒懷孕時回來看看我們,白眼狼一個。”
“別抱怨了,千裏迢迢的,一個女子哪那麽容易,又害怕失寵。”
盧氏滿臉不屑:“正則這個混小子他敢?”
“不是敢不敢的問題,女人太多了,唉,我如今有點後悔了,可是晚了!”
“遺玉說等你辭官歸隱,便讓我們一路向北,到處走走,最後到雲中相聚,我呀,還真是有些期待呢!”
“哼哼,那你好好活,得先活到那一日才行。”
“嗯?怎麽,嫌棄我了?遺玉說了,那兩個嬤嬤至今未嫁,正則給他們許人家也不去,我看啊......”
“夫人,為夫想起官署還有點公文未處理完,拜拜!”
喜歡貞觀逆旅:歸鄉之途請大家收藏:()貞觀逆旅:歸鄉之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