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劉牢之優柔失兵權 機靈人定計挽狂瀾

字數:5701   加入書籤

A+A-


    話說元興元年正月,東晉朝廷之內,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那驃騎將軍司馬元顯,年輕氣盛,胸懷大誌,眼瞅著荊州刺史桓玄日益做大,心中很是不爽。
    原來,這司馬元顯乃是晉安帝的堂弟,與桓玄素來不合,兩人之間的矛盾,那可是由來已久。
    一日,司馬元顯在朝堂之上,拍案而起,大聲說道:“桓玄那廝,竟敢起兵造反,還讓盧循當了永嘉太守,做他的幫凶。我意已決,定要西伐桓玄,還朝廷一個安寧!”
    眾大臣一聽,紛紛議論,有支持的,也有擔憂的。但司馬元顯主意已定,誰也勸不動。
    且說這盧循,乃是孫恩的妹夫,生得一表人才,孫恩兵敗身亡後,手下便推他做了領袖。
    如今桓玄為了搞叛亂,竟把這位起義軍的領袖也拉了過來,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桓玄聞訊,也不慌張,立即率領荊楚大軍,浩浩蕩蕩地東下,誓要討伐司馬元顯。
    元顯見狀,急忙派遣鎮北將軍劉牢之前去抵禦桓玄。
    大軍行至漂洲,紮下營寨。
    那劉裕,英勇善戰,智勇雙全,被元顯任命為中兵參軍,參與劉牢之的軍事行動。
    他站在營前,望著江麵波濤洶湧,心中暗自思量:“此番對峙,關乎東晉安危,我定要全力以赴。”
    不日,桓玄大軍壓境,氣勢洶洶。
    劉裕見狀,心中焦急,對劉牢之說道:“將軍,桓玄雖勢大,但我軍亦非弱旅。
    若此時出擊,定能挫其銳氣。”
    劉牢之聞言,眉頭緊皺,心中猶豫不決。
    他心想:“桓玄兵強馬壯,我若貿然出擊,恐有不測。”
    劉裕見劉牢之猶豫不決,心中一急,連忙勸道:“將軍,桓玄野心勃勃,求和隻是權宜之計。
    若等他站穩腳跟,我軍將陷入被動。請將軍三思!”
    何無忌,劉牢之的外甥,亦在一旁附和道:“舅舅,劉裕兄弟所言極是,不可猶豫啊!”
    然而,劉牢之心意已決,不聽二人之勸,執意派兒子劉敬宣前往桓玄營中求和。
    劉敬宣帶著投降書,投奔桓玄的軍營去了。
    桓玄一見,大喜過望,立即接收了投降的劉牢之,然後帶著軍隊進軍建康。
    司馬元顯束手無策,隻能跑到東府去,任由桓玄的軍隊進城。
    桓玄一進城,便派兵抓住了司馬元顯,還有他的黨羽庾楷、張法順,以及譙王尚之,一並給殺了。
    桓玄讓劉牢之當會稽內史,實際上是奪了他的兵權。
    劉牢之這才嚇了一跳,說道:“桓玄一進京城,就奪了我的兵權,我恐怕是禍在旦夕了!”
    唉,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敬宣見父親如此狼狽,便勸道:“父親,不如我們偷襲桓玄,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劉牢之搖了搖頭,擔憂地說:“我兵力不夠,如何偷襲?”
    說罷,他把劉裕叫來商量。
    劉裕一聽,歎了口氣,說道:“將軍,你後悔沒聽我的話,現在被桓玄給賣了。
    我寧願辭職回京口,也不忍心看著將軍你孤立無援啊。”說完,轉身就走。
    劉牢之又把手下的官僚幕僚們都召集起來,商量著要守住江北,發布檄文討伐桓玄。
    但這些官僚幕僚們因為劉牢之反複無常,心中都有了離開的念頭。
    當麵雖然勉強表示讚成,但等到劉牢之準備出發的時候,他們就陸續都散了。
    就連何無忌也不願意跟著劉牢之了,他和劉裕悄悄商量著該怎麽辦。
    劉裕對他說:“我看將軍這次肯定是難逃一劫了,你可以跟著我回京口。
    如果桓玄能守住做臣子的本分,那我和你就不妨在他手下幹事;
    如果他不行,咱們再想辦法除掉這個奸賊,也不晚!”
    何無忌點頭說好,也沒跟劉牢之告別,就跟著劉裕一起回京口了。
    劉牢之帶著幾個心腹,趁著夜色悄悄離開了軍營。
    然而,他心中惶恐不安,總覺得桓玄的追兵就在身後。
    他一路狂奔,直至一處樹林中,終於停下了腳步。
    此時,劉牢之心中絕望至極。
    他望著天空,長歎一聲,說道:“我劉牢之一生英勇善戰,卻落得如此下場。罷了吧,我何不就此了斷,免得受那桓玄之辱。”
    說罷,他解下腰帶,在一棵樹上吊死了自己。
    何無忌聞訊趕來,隻見劉牢之的屍體懸掛在樹上,心中悲痛欲絕。
    他轉身對劉裕說道:“鎮北將軍已去,我該如何是好?”
    劉裕聞言,心中沉痛,但強忍悲痛,安慰何無忌道:“無忌兄,此時非傷心之時,我們當以大局為重,先回京口,再圖後計。”
    且說桓玄,他奪取京邑後,自封為大將軍,總攬朝政。
    他深知劉牢之已死,心中大喜。
    然而,他亦知劉裕等人英勇善戰,不可小覷。
    於是,他表麵上對劉裕等人禮遇有加,暗中卻派人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京口的徐兗刺史桓修召見了劉裕,讓他當中書參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候,永嘉太守盧循表麵上接受了桓玄的命令,但暗地裏還是在搶掠。
    他偷偷派了自己的心腹徐道覆去攻打東陽。
    劉裕打探到了這個消息,就領兵去攔截。
    他把徐道覆打敗之後,才帶著軍隊回來了。
    桓玄見劉裕如此能幹,心中雖有忌憚,但表麵卻更加賞識他。
    後來,桓玄篡奪了皇位,把晉安帝廢為平固王,趕到尋陽去住,把國號改成楚,年號定為永始。
    桓修作為桓玄的堂兄,被征召進京朝見。
    桓修趕緊跑到建業去,劉裕也跟著他一起去了。
    那時候,他們寄人籬下,隻能低頭順從,不得不跟著桓修一起去拜見桓玄。
    桓玄和顏悅色地接見了他們,慰問得特別周到,還跟司徒王謐說:“劉裕這個人氣質不凡,確實是當今的傑出人才啊。”
    王謐趁機討好桓玄,隻說劉裕是天生的人才,能輔佐新朝。
    桓玄聽了更是高興,每次宴會,都一定要叫劉裕來坐,熱情地招待他,賞賜的東西也很多。
    隻有桓玄的妻子劉氏,她是晉朝前尚書令劉耽的女兒,一向聰明有見識。
    她曾經在屏風後麵偷看,看到劉裕長得高大魁梧,相貌不凡,就知道他不是個普通人。
    於是她就找機會跟桓玄說:“劉裕走起路來像龍行虎步,神態不一般,朝廷裏的大臣,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你可得多加小心,提前防備啊!”
    桓玄回答說:“我的想法跟你一樣,所以我才特別優待他,讓他感激我,為我所用。”
    劉氏說:“我看他氣度深沉,未必會一直甘居人下,不如趁早除掉他,免得養虎為患!”
    桓玄慢悠悠地說:“我正準備平定中原,非劉裕不可,等關隴地區平定了,再商量也不遲。”
    劉氏說:“恐怕到了那時候,就來不及了!”
    桓玄始終不聽她的,還是讓桓修回丹徒去鎮守。
    桓修邀請劉裕一起回去,劉裕借口說傷口突然發作,不能走路跟隨。
    於是,他就和何無忌同坐一條船,一起返回京口。
    在船上,他們秘密商量著討伐叛軍的事情,製定好了計劃。
    船到京口靠岸後,何無忌就去找沛縣人劉毅,和他商量恢複國家的大事。
    劉毅說:“咱們以正義之師討伐叛逆,怎麽可能不成功呢?隻可惜還沒有找到個合適的主帥!”
    何無忌沒直接提劉裕,隻是試著說:“你也太小看天下人了,難道民間就一定沒有英雄嗎?”
    劉毅堅定地回答:“依我看,隻有一個劉下邳!”
    何無忌笑著沒說話,回去告訴了劉裕。
    劉裕一聽,心中大喜,知道劉毅也是個有誌之士。
    這時候,青州的主簿孟昶因為有事去都城,回來時路過京口,和劉裕聊了聊,兩人聊得特別投機。
    劉裕就問孟昶:“民間有沒有英雄冒出來,你聽說過嗎?”
    孟昶回答說:“現在的英雄,除了您,還能有誰呢?”
    劉裕一聽就笑了,於是就和孟昶一起商量討伐叛軍之事。
    劉裕的弟弟劉道規在青州當中兵參軍。
    青州刺史桓弘是桓修的堂弟,劉裕就讓孟昶回去告訴劉道規,一起商量怎麽殺掉桓弘。
    另外,劉裕又寫信給建康的朋友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他們,讓他們在裏麵接應。
    自己和何無忌則計劃著對付桓修,一步一步來。
    至於劉裕是如何騙過桓修的,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