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義隆登基展宏圖 暗藏忌憚謀布局

字數:5763   加入書籤

A+A-


    此章繼續述義隆的傳奇故事。
    那夜,傅亮聞得義符已逝的消息,心中猶如洶湧的江海,翻騰不已,愧悔交織,難以言表。
    他怔怔地立於原地,夜色沉沉,燭光搖曳,將他的孤影拉得長長的,顯得格外落寞。
    人死不能複生,他終是長歎一聲,收拾起紛雜的心緒,毅然決然地向西行去,直奔江陵。
    江陵行台,燈火輝煌,傅亮雙手奉上表章,那表章上的字字句句,沉重而懇切。
    表章大意是:國家曆經衰敗,如今得以複興,陛下英明神武,臣等欣喜萬分,特此奉表。
    宜都王義隆接到表章,心中五味雜陳。
    他下達教令回應道:“國家多災多難,幸有忠賢之臣,我德薄才疏,恐難擔此重任,欲歸朝述職。
    望諸位體諒我的心情,勿再多言!”
    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
    府州佐吏們聞訊紛紛趕來,向義隆稱臣,請求在門上題寫榜文,一切依照宮廷規格。
    然而,義隆卻搖了搖頭,未予答應。
    他的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著更為深遠的謀劃。
    宜都的將佐們聽聞營陽王、廬陵王先後遭難,心中惶恐不安。
    他們深知,這背後的原因複雜而棘手。
    永初三年,新帝即位,年號景平。
    然而,景平二年,新帝便被權臣徐羨之、謝晦等人所廢,降為營陽王,不久便遭殺害,年僅十九歲。
    廬陵王劉義真更是可憐,因輕率無德,又與朝中重臣不和,被誣陷貶為庶人,不久亦遭殺害,年僅十八歲。
    因此,將佐們紛紛勸義隆不要東下,生怕這是徐羨之、傅亮等人的陰謀,欲加害於義隆。
    此時,司馬王華挺身而出,他的聲音冷靜而堅定:“先帝功高天下,四海敬畏。
    雖嗣主無道,但人心所向仍未改變。
    徐羨之是中材寒士,傅亮是布衣書生,他們豈能與晉宣帝司馬昭、王大將軍王敦等人相提並論。
    且他們深受先帝厚恩,不敢貿然背叛。
    隻是畏懼廬陵王的嚴明果斷,將來難以相容,故而迎奉殿下,越次輔佐您登基,以邀功賞。”
    他稍作停頓,繼續說道:“況且徐羨之等人同功並位,互不相讓,若想圖謀不軌,也難以成功。
    當時廢主尚在,他們或許因懼怕災禍,才不得已下此毒手。
    除此之外,應無逆謀,殿下勿需多疑。
    您隻管整頓兵馬入都,上順天心,下合民意,我預祝殿下馬到成功!”
    義隆聽著王華有條有理的陳述,心中漸漸明了。
    他微笑著看向王華,說道:“你也想做宋昌麽?”
    王華聞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滿了自信和堅定。
    這時,長史王曇首也站了出來,他的聲音同樣堅定:“殿下,王華所言極是。”
    校尉到彥之也附和道:“殿下,我等身為將士,自當以殿下馬首是瞻。
    您一聲令下,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義隆望著眼前的將佐們,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這些人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他點了點頭,說道:“好!既然如此,那我們便整頓兵馬,東行入都!”
    於是,義隆留下王華鎮守荊州,到彥之鎮守襄陽,自己則率領將佐們從江陵出發,踏上了東行的征程。
    他們騎著戰馬,手持兵器,浩浩蕩蕩地向著都城進發。
    義隆召見傅亮的那一刻,眼神中滿是哀痛,一問及營陽王、廬陵王的事情,淚水便止不住地湧了出來,嗚咽之聲令左右之人也為之動容,紛紛落淚。
    傅亮站在那兒,汗流浹背,緊張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才勉強穩住心神。
    義隆好不容易止住了淚水,便帶著傅亮等人登上了船。
    中兵參軍朱容之佩刀侍立在一旁,寸步不離,那警惕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危險。
    即便是夜裏睡覺,義隆也是衣不解帶,防備之嚴密,可見一斑。
    一路上,氣氛都緊繃到了極點。
    終於,他們到達了京城。
    群臣早已在新亭等候,迎接新皇帝的到來。
    徐羨之私下裏拉著傅亮,低聲問道:“你覺得新皇帝怎麽樣?能和誰相比?”
    傅亮沉吟片刻,回答道:“在晉文公、晉景公之上吧。”
    徐羨之聽了,眼中閃過一絲喜色:“如果他如此英明,那一定能看出我們的忠心。”
    傅亮卻緩緩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不確定:“恐怕未必!”
    徐羨之還想再問,但見義隆已經走來,隻好先迎了上去,引導他進城。
    義隆順路去拜謁了初寧陵,那是宋武帝的陵墓。
    他神情肅穆,眼中滿是敬仰。
    之後,他乘坐輦車,緩緩駛入皇宮。
    百官呈上禦璽,義隆謙讓了多次,才最終接受。
    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擔,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
    接著,他在太極前殿登基稱帝,大赦天下,並改年號為元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將景平二年改為元嘉元年,追尊生母胡婕妤為太後,諡號為章,一切都顯得那麽莊重而神聖。
    同時,他恢複了廬陵王義真的封爵,迎回了他的靈柩,並讓義真的母親孫修華和妻子謝妃都回到了京城。
    這一係列舉動,讓朝臣們心中暗自讚歎新皇帝的仁德。
    彭城王、南徐州刺史義康的官爵保持不變,還加封了驃騎將軍。
    南豫州刺史義恭也被加封為撫軍將軍,並被封為江夏王。
    第六個弟弟義宣被封為竟陵王,第七個弟弟義季被封為衡陽王。
    封賞之盛,可見一斑。
    徐羨之被提升為司徒,衛將軍王弘被提升為司空,中書監傅亮也被加封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南兗州刺史檀道濟更是被任命為征北將軍。
    一時間,朝中風雲變幻,各路英雄各得其所。
    王弘和檀道濟都回到了自己的鎮守地,隻有領軍將軍謝晦,之前由尚書錄命,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代理都督荊、襄等七州諸軍事。
    此刻,他正式接到了任命的詔書,心中大喜。
    臨行前,他秘密地問蔡廓:“你覺得我能避開這場災禍嗎?”
    語氣中透露出一絲不安。
    蔡廓沉吟片刻,回答道:“你受到先帝的托孤重任,管理國家大事,廢黜昏君擁立明君,從道義上講無可非議。
    但你殺了新皇上的兩個兄長,仍然北麵稱臣,在內震懾君主,在外占據上遊。
    無論是援引古代還是推論現在,恐怕都不能避免災禍,所以還是小心為妙!”
    謝晦聽了這話,心中一凜,生怕不能啟程就會遭遇危險。
    等到告別皇帝離去時,他回望石頭城,心中暗自慶幸:“我今天幸好脫身了!”
    然而,宋帝義隆卻並沒有就此放鬆警惕。
    他因為謝晦鎮守荊州,便召回了王華和王曇首,讓他們都擔任侍中。
    王曇首還兼任右衛將軍,王華兼任驍騎將軍。
    又任命朱容子為右軍將軍,一係列人事安排,顯得井然有序。
    不久,他又召回了到彥之,讓他擔任中領軍,負責軍事事務。
    到彥之從襄陽返回都城時,路過江陵,正好趕上謝晦上任。
    他親自去拜見謝晦,表示誠意,並留下馬匹和刀劍作為禮物。
    謝晦也熱情地為他餞行,兩人相談甚歡,仿佛成了深交好友。
    等到到彥之東行後,謝晦總以為內援有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然而,宋帝義隆卻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他雖然隻有十八歲,但器宇深沉,和他的哥哥性格截然不同。
    他心裏暗暗忌憚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但表麵上卻不露聲色。
    遇到軍國大事時,他仍然和他們一起商量,仿佛一切如常。
    而且,在立皇後袁氏時,他所準備的禮儀都委托給徐羨之和傅亮來酌定。
    這一舉動讓徐羨之和傅亮都稱讚皇帝寬仁,絲毫沒有懷疑他的用心。
    “皇後之事,就這般定下吧。”義隆淡淡地說道,眼神中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深意。
    “陛下英明。”徐羨之和傅亮齊聲答道,心中卻並未察覺到任何異樣。
    關於袁皇後的事情,就簡單說到這裏。
    然而,這場宮廷中的暗流湧動,卻才剛剛開始。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