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烽煙六鎮亂天下 權佞朝堂隱禍心

字數:9633   加入書籤

A+A-


    當時柔然為事發所破,國中大亂。
    事發是個狠角色。
    他不僅殺了阿那瓌gui)的祖母侯呂陵氏,還連他的兩個親弟也一並殺害。
    一時間,柔然上下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誰。
    “示發殘暴,若不除之,國無寧日!”
    阿那瓌的堂兄婆羅門憤然拍案,對身邊的親信說道。
    他糾集部眾,起兵討伐示發。
    示發不敵,倉皇逃往地豆幹,結果卻被地豆幹人殺死。
    “婆羅門大人英勇,當立為新可汗!”
    柔然貴族們紛紛推舉他。
    婆羅門欣然接受,坐上了可汗之位。
    然而,魏國得知柔然內亂,立刻派楊鈞前去招撫阿那瓌。
    楊鈞怕柔然人抗拒,便請求增派援兵。
    魏主又派使臣諜雲具仁先行宣諭。
    具仁見到婆羅門時,發現他態度倨傲,便直言道:“阿那瓌乃先可汗之子,理應複位,大王何必阻攔?”
    婆羅門冷笑一聲:“柔然如今是我做主,魏國憑什麽插手?”
    具仁不卑不亢:“魏國願助柔然安定,若大王執意阻撓,隻怕日後難以服眾。”
    婆羅門沉吟片刻,最終勉強答應,派大臣邱升頭等人隨具仁去迎接阿那瓌。
    然而,阿那瓌得知消息後,卻心生畏懼。
    “婆羅門勢大,我若回去,恐遭不測,不如留在洛陽。”
    他對具仁說道。
    具仁勸道:“殿下若退縮,柔然將永無寧日。”
    阿那瓌猶豫不決,遲遲不敢動身。
    就在這時,高車王彌俄突的弟弟伊匐向嚈噠ye da)借兵,率眾殺回柔然,誓要為兄報仇。
    “婆羅門篡位,害我兄長,今日必取他首級!”
    伊匐怒喝一聲,率領鐵騎衝入柔然境內。
    伊匐的軍隊勢如破竹,婆羅門節節敗退。
    “可汗,大勢已去,不如投降魏國!”
    手下將領勸道。
    婆羅門走投無路,隻得召集殘部,狼狽逃至涼州,向魏國投降。
    “阿那瓌殿下,現在正是您回國的好時機!”
    具仁再次勸說。
    阿那瓌終於下定決心,點頭道:“好,我回去!”
    就這樣,阿那瓌在魏國的支持下重返柔然,重新登上可汗之位。
    “柔然終於安定下來了。” 魏國使者鬆了一口氣。
    然而,草原上的風雲變幻莫測,新的挑戰還在等待著阿那瓌……
    涼州刺史袁翻上奏說:“柔然二主並存,不如分而治之,讓他們東西各據一方,既能安撫部落,又能穩固邊疆。”
    朝廷覺得有理,便讓阿那瓌駐守懷朔以北的吐若奚泉,婆羅門則安置在涼州北境的西海故郡。
    可戎狄終究野性難馴。
    婆羅門表麵順從,暗地裏卻謀劃著叛逃。
    他在涼州待了一年,突然投奔嚈噠國。
    北魏平西長史費穆率兵追擊,設下埋伏,一舉擒獲婆羅門,押回洛陽。
    不久,婆羅門長期被監禁、營養不良,逐漸衰弱而死於獄中。
    阿那瓌也沒消停。
    他先向北魏討要萬石糧種,朝廷給了。
    可沒過多久,他又借口年景不好,率兵闖入北魏邊境,索要賑濟。
    北魏派尚書右丞元孚前去安撫,誰知阿那瓌翻臉不認人,扣下元孚,揮軍南下,一路燒殺搶掠,直逼平城。
    北魏震怒,派尚書令李崇率大軍征討。
    阿那瓌見勢不妙,趕緊放了元孚,裹挾著擄掠的百姓北逃。
    李崇追擊三千裏,無功而返。
    這一切禍端,都源於權臣元爰的貪婪。
    他收受柔然賄賂,放縱其野心,最終養虎為患。
    元爰父子狼狽為奸,一個比一個貪。
    父親京兆王元繼更是肆無忌憚,公然索賄。
    地方官員誰敢違抗?
    隻能拚命搜刮民脂民膏,填他們的無底洞。
    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終於揭竿而起。
    朔方一帶,叛亂四起,局勢徹底失控。
    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先是魏都平城,為防北方邊患,在長城外設了六座軍鎮——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玄、禦夷。
    朝廷對這些邊鎮向來優待,糧餉豐厚,將士們也甘願戍邊。
    可自從孝文帝遷都洛陽,朝廷對六鎮日漸冷落,軍餉削減,將士們心生不滿。
    尚書令李崇率軍征討柔然首領阿那瓌時,長史魏蘭根勸道:“當年設鎮,選的都是豪門子弟或精銳將士,如今卻被當作賤民使喚。
    朝廷厚此薄彼,遲早生亂!
    不如改鎮為州,讓府戶恢複平民身份,按才能任用,文武兼施,才能穩住人心。”
    李崇深以為然,立刻上奏朝廷。
    可權貴們隻顧眼前利益,哪管什麽長遠之計?
    奏章被束之高閣,無人理會。
    懷荒鎮將於景,是前尚書令於忠的弟弟,因得罪權臣元彧,被貶到邊鎮。
    柔然入侵時,鎮民饑寒交迫,向於景討糧,他卻一口回絕。
    “將軍,咱們餓得拿不動刀了,給口飯吃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幾個老兵跪地哀求。
    於景冷笑:“糧餉是朝廷的,豈能隨便發放?”
    鎮民怒火中燒,一擁而上,將於景亂刀砍死。
    這邊亂局未平,沃野鎮的豪強破六韓拔陵又聚眾造反,殺了鎮將,自立為王。
    他派大將衛可孤圍攻武川,又分兵攻打懷朔。
    懷朔鎮將楊鈞提拔當地勇士賀拔度拔為統軍。
    賀拔度拔有三個兒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個個驍勇善戰,分別擔任隊長。
    守了一年,援兵遲遲不到。
    楊鈞心急如焚,召來賀拔勝:“再拖下去,城必破!
    你武藝高強,突圍去求援吧!”
    賀拔勝抱拳:“末將定不辱命!”
    他趁夜殺出重圍,直奔臨淮王元彧大營。
    “王爺,懷朔若失,武川必危!
    到那時,就算張良、陳平複生,也無力回天!”
    賀拔勝跪地懇求。
    元彧點頭:“本王即刻出兵!”
    他上奏朝廷,受命都督北討軍事,率軍征討破六韓拔陵。
    賀拔勝先行返回,不料剛到懷朔,就聽說武川已陷,楊鈞棄城南逃。
    城中隻剩賀拔父子死守。衛可孤趁機猛攻,賀拔父子率殘兵巷戰,終究寡不敵眾,力竭被擒。
    元彧大軍行至五原,兩鎮早已陷落。
    破六韓拔陵率精銳迎擊,魏軍大敗,潰退而逃。
    魏主接到西北叛亂的消息,立刻召集大臣商議。
    朝堂上氣氛凝重,每個人都眉頭緊鎖。
    吏部尚書元修義站出來,拱手道:“陛下,叛軍勢大,必須派重臣坐鎮恒朔,才能抵禦賊寇!”
    魏主沉吟片刻,目光掃過眾臣,最終落在李崇身上。
    李崇年事已高,見皇帝盯著自己,連忙上前推辭:“老臣年邁,恐難當此重任,請陛下另選賢才。”
    魏主卻搖頭:“愛卿不必推辭,國家危難之際,非你不可!”
    說罷,當即加封李崇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北討大都督,並調遣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陽王元淵等將領,悉數歸他指揮。
    李崇無奈,隻得領命。
    眾將領陸續北上,準備迎戰叛軍。
    此時的西北,早已亂成一鍋粥。
    拔陵叛亂的消息傳開後,各地豪強紛紛響應。
    敕勒酋長胡琛率先起兵,涼州將領於菩提、營州豪強就德輿等人也趁機作亂。
    朔方、汾州一帶的胡人更是四處劫掠,邊境動蕩不安。
    各州刺史疲於奔命,派兵征剿,可叛軍神出鬼沒,始終無法徹底平定。
    秦州刺史李彥性情暴虐,手下將士怨聲載道。
    一天夜裏,部將薛珍帶人衝進府衙,一刀砍死李彥,隨即推舉莫折大提為首領,號稱“秦王”。
    消息傳開,南秦州百姓張長命、韓祖香、孫掩等人也按捺不住,殺了刺史崔遊,舉城投靠莫折大提。
    大提趁勢攻入高平,斬殺鎮將赫連略和行台高元榮,勢力迅速膨脹。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大提突然病死。
    他的兒子莫折念生接過權柄,竟直接稱帝,改年號為“天建”。
    魏主大怒,立即任命雍州刺史元誌為征西都督,率軍討伐莫折念生。
    元誌信心滿滿,帶兵出征。
    可沒想到,念生的弟弟莫折天生驍勇善戰,率軍從隴山殺下,接連擊敗官軍。
    元誌節節敗退,最終隻能退守岐州。
    城下,天生冷笑一聲,對部下道:“元誌已是強弩之末,今日必破岐州!”
    士兵們士氣高漲,四麵圍攻。
    元誌拚死抵抗,可終究寡不敵眾。
    城破之時,他被亂軍斬殺,岐州就此陷落。
    說也奇怪,元誌方剛在岐州戰死,李崇那邊也吃了敗仗,退守雲中。
    原來,李崇早有安排。
    他派崔暹走北道,特意叮囑道:“你隻需牽製拔陵的兵力,千萬別貿然交戰。
    我從東道進攻,直取沃野。”
    可崔暹xian)這人,向來心高氣傲。
    他撇了撇嘴,不屑道:“區區拔陵,何足掛齒?
    我偏要殺他個措手不及!”
    結果呢?
    他率軍一路猛衝,正中拔陵的埋伏。
    一場激戰下來,全軍覆沒,隻剩他一人一騎,灰頭土臉地逃了回來。
    拔陵趁機集中兵力猛攻李崇。
    李崇寡不敵眾,隻得退守雲中,勉強與敵軍周旋。
    消息傳到魏廷,朝野震動。
    魏主正派尚書元修義去收複岐州,誰知又傳來李崇戰敗的消息。
    朝堂上,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所措。
    廣陽王元淵站出來,再次提議:“陛下,臣仍堅持李崇之前的建議——改鎮為州,方能穩固邊防。”
    魏主卻擺擺手,不耐煩道:“此事以後再議!”
    他轉頭下令:“來人,把崔暹押回京城,關進大牢!”
    崔暹一聽,嚇得魂飛魄散。
    他眼珠一轉,立刻備下厚禮——良田千頃、美妓數名,連夜送到權臣元爰府上。
    元爰摸著胡子,笑眯眯道:“崔將軍何必如此客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事包在我身上。”
    果然,沒過幾天,崔暹的罪名就被一筆勾銷,安然脫身。
    沒過多久,東西部的鐵敕部紛紛起兵反叛,全都投奔了破六韓拔陵。
    孝明帝這才後悔沒聽李崇和元淵的勸告,趕緊下旨把邊鎮改成州郡,又派黃門侍郎酈道元去安撫六鎮軍民。
    “陛下,六鎮已經全反了,”酈道元風塵仆仆地趕回京城複命,“臣這一趟,連個願意接旨的人都沒找著。”
    孝明帝拍案而起:“這可如何是好?”
    話音未落,又有急報傳來:“南秀容部落的乞伏莫於造反了!”
    正當朝廷亂作一團時,秀容川的酋長爾朱榮主動請纓:“微臣願率部平叛。”
    不出半月,爾朱榮就平定了叛亂。
    他上書朝廷時,特意寫道:“臣不過盡了本分,不敢居功。”
    孝明帝龍顏大悅,當即封他為博陵郡公。
    說起爾朱榮,不得不提他們家的發家史。
    他高祖爾朱羽健當年受封秀容川,到他父親爾朱新興這一代,已經富甲一方。
    爾朱新興有個絕活——把牲畜按毛色分群放牧。
    遠遠望去,白的像雪,黑的像墨,漫山遍野都是他家的牛羊。
    “老爺,今年又生了三百頭小馬駒。”管家來報。
    爾朱新興捋著胡子笑道:“好!等朝廷打仗時,都捐給軍隊。”
    果然,每次北魏用兵,爾朱家都慷慨解囊。
    如今爾朱榮受封郡公,野心也跟著膨脹起來。
    一天夜裏,爾朱榮召集心腹密議:“如今天下大亂,正是英雄用武之時。”
    侯景第一個響應:“主公雄才大略,我等願效死力!”
    司馬子如接著說:“屬下已經聯絡了段榮、竇泰幾位將軍,他們都願意追隨主公。”
    爾朱榮拍板:“好!把牲畜都賣了,招兵買馬!”
    很快,爾朱榮的勢力就像滾雪球般壯大。
    他白天操練兵馬,晚上宴請豪傑,表麵上對朝廷恭恭敬敬,暗地裏卻在積蓄力量。
    朝廷裏有人看出了端倪。一位老臣憂心忡忡地說:“那些流寇不過是疥癬之疾,爾朱榮才是心腹大患啊!”
    “此話怎講?”同僚問道。
    老臣歎道:“流寇居無定所,剿滅不難。
    爾朱榮坐擁精兵,又深得民心,這才是最可怕的。”
    果然,爾朱榮的勢力越來越強。
    他手下猛將如雲,糧草充足,隻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這天,爾朱榮登高望遠。
    他看著操練的軍隊,對左右說:“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建功立業!”
    賈顯拱手道:“主公一聲令下,我等萬死不辭!”
    爾朱榮哈哈大笑,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在謀劃什麽。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