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爾朱稱帝遇天譴 元魏立後起權爭

字數:11774   加入書籤

A+A-


    子攸憂憤交加,派人向爾朱榮傳話:“天下帝王,興衰無常。
    如今四方大亂,將軍舉兵起事,所向無敵,這是天意,非人力所能為!
    我生不逢時,遇上亂世,本不敢妄想帝位,隻是將軍逼迫,才勉強即位。
    若天命已歸將軍,不如早日登基。
    即便將軍謙讓,也該另選賢能,輔佐社稷。
    我隻求活命,將軍不必多疑!”
    爾朱榮聽完,心中猶豫,召集眾將商議。
    都督高歡搶先開口:“將軍既已掌握大權,何不直接稱帝?”
    話音未落,賀拔嶽立刻反駁:“將軍起兵,本為鏟除奸逆,如今大業未成,就急著稱帝,恐怕非但不能得福,反而招禍!”
    爾朱榮眉頭緊鎖,一時拿不定主意。
    他命人鑄銅像占卜,可連鑄四次,銅像皆不成形。
    他又找來謀士劉靈助,命他卜算吉凶。
    劉靈助掐指一算,搖頭道:“將軍稱帝,並非吉兆。”
    爾朱榮不甘心,又問:“若我不行,天穆如何?”
    劉靈助依舊搖頭:“天穆也不合適,唯有長樂王子攸才是天命所歸。”
    爾朱榮向來迷信靈助的預言,此刻心中又驚又愧。
    他獨自在房中踱步,從傍晚到半夜,不吃不喝,嘴裏喃喃自語:“爾朱榮啊爾朱榮,你怎麽會犯這種錯?
    不如一死謝罪,也算對得起朝廷!”
    賀拔嶽見狀,趁機進言:“高歡慫恿將軍稱帝,居心叵測,不如殺了他,以安天下人心!”
    爾朱榮本就心煩意亂,一聽這話,怒火上湧,當即下令:“來人!把高歡——”
    話未說完,左右親信連忙勸阻:“將軍息怒!
    高歡雖有妄言,但罪不至死,況且他戰功赫赫,若輕易斬殺,恐寒將士之心!”
    爾朱榮沉默良久,終於長歎一聲,擺手道:“罷了,此事作罷。”
    時已四更,夜色深沉。
    爾朱榮獨自騎馬出營,直奔河陽幕府。
    他翻身下馬,快步走進帳內,見到元子攸,二話不說,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重重磕了個頭,高聲道:“臣有罪,請陛下賜死!”
    元子攸一愣,心想:“這人先前何等傲慢,如今卻如此恭敬?”
    但眼下局勢微妙,他隻得壓下疑慮,伸手扶起爾朱榮,勉強安慰道:“將軍何出此言?
    快快請起。”
    爾朱榮順勢起身,立刻換了一副恭敬姿態,主動為元子攸引路:“陛下,請隨臣入營歇息。”
    天剛蒙蒙亮,爾朱榮便準備護送元子攸入洛陽。
    可他的部下們卻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勸道:“將軍,咱們在洛陽殺了那麽多朝臣,他們家族豈會善罷甘休?
    不如遷都北方,遠離是非!”
    爾朱榮一聽,眉頭緊鎖,心裏又動搖了。
    他暗自琢磨:“遷都確實能避禍,可這樣一來,豈不是顯得我怕了他們?”
    這時,武衛將軍訊禮大步上前,朗聲道:“將軍,遷都絕非上策!
    洛陽乃天下中心,若輕易放棄,人心必亂!”
    爾朱榮沉吟片刻,終於下定決心,揮手道:“罷了,就依你所言!”
    於是,他下令整備儀仗,親自率領大軍,簇擁著元子攸的車駕,浩浩蕩蕩進入洛陽城。
    入城後,元子攸當即下詔,大赦天下,並改年號為“建義”。
    京城裏的官員,已經死了十之八九。
    剩下的幾個小官,也都逃得無影無蹤,沒人敢露麵。
    皇宮守衛稀稀拉拉,官署裏空蕩蕩的。
    這天,隻有散騎常侍山偉一個人來宮裏謝恩,跪在地上高呼萬歲。
    爾朱榮站在殿外,看著這冷清場麵,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轉身對身邊的謀士說:“偌大個朝廷,如今連個像樣的官員都見不著,這成何體統?”
    謀士歎了口氣:“將軍,自太後亂政,先帝暴斃,這朝堂早就亂了套。
    您率兵勤王,也是不得已啊。&34;
    爾朱榮眉頭緊鎖:“可那些枉死的王公大臣...終究是我造的孽。”
    他握緊拳頭,“得想個法子補救。”
    第二天早朝,爾朱榮鄭重地遞上一道奏折。
    年輕的皇帝接過奏折,疑惑地問:“愛卿這是?”
    爾朱榮跪伏在地:“陛下容稟。臣世代受朝廷恩惠,這些年帶兵打仗,隻為效忠朝廷。
    隻是...”
    他頓了頓,“先帝駕崩時,局勢太亂,死了太多人。
    臣這條命,都不夠償還啊!”
    皇帝展開奏折細看,隻見上麵寫著:
    我世代受朝廷恩惠,多年來為國征戰,忠心耿耿,願以死報效。
    但因太後淫亂,孝明帝突然駕崩,我才率正義之師,匡扶社稷。
    陛下剛登基時,人心不穩,戰亂紛擾,難以統一。
    許多王公貴族無辜喪命,我粉身碎骨也難以彌補罪責。
    但追封逝者可以彰顯恩德,懇請陛下開恩:追封無上王為帝號,諸王和刺史追贈三司之位,三品官員追贈尚書令或仆射,五品官員追贈地方長官,六品以下追贈郡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死者若無後嗣,允許過繼繼承爵位,按等級封賞,使恩澤遍及生死,或許能稍贖我的罪過。謹上表奏明!
    魏主子攸爽快地答應了爾朱榮的提議。
    他先追尊已故的父親彭城王元勰為文穆皇帝,母親李氏為文穆皇後。
    “陛下,神主牌位已遷入太廟,尊號定為肅祖。”禮官恭敬地稟報。
    “好。”子攸點點頭,又轉向身旁的侍從,“傳旨,追尊皇兄元劭為孝宣皇帝,皇嫂李氏為文恭皇後。”
    這時,一名侍衛匆匆趕來:“陛下,彭城王世子元韶找到了!
    他躲在民間,現已接回。”
    子攸鬆了口氣:“讓他襲封彭城王吧。”
    朝堂上,大臣們議論紛紛。
    有人提議:“高陽王元雍是先帝的伯父,始平王元子正是陛下的弟弟,也該追封諡號。”
    “準奏。”子攸環視群臣,“還有那些為國捐軀的忠臣,一律按爾朱將軍的建議撫恤。”
    爾朱榮上前一步:“陛下,臣還有一事。
    應當派使者慰問舊臣,文官加二階,武官加三階,百姓免除三年賦稅。”
    子攸微微一笑:“將軍考慮周全。
    傳旨照辦。”
    消息傳出,京城百姓歡呼雀躍。
    “終於能喘口氣了!”
    街邊的小販擦著汗說。
    舊臣們陸續回到朝中。
    一位白發老臣顫巍巍地走進大殿:“老臣拜見陛下。”
    子攸連忙扶起他:“愛卿不必多禮,官複原職便是。”
    退朝後,爾朱榮的部將們聚在一起喝酒。
    一個滿臉胡茬的將軍舉杯大笑:“跟著爾朱將軍就是痛快!
    咱們都升了五階!”
    眾人哄笑著碰杯,酒灑了一地。
    諸將士擔心日後生變,紛紛勸爾朱榮請魏主遷都。
    爾朱榮被說動了,便入宮向魏主子攸提議北遷。
    朝堂上,都官尚書元諶站了出來,高聲反對:“遷都乃國之大事,豈能輕率決定?”
    爾朱榮臉色一沉,怒喝道:“遷都與你何幹?
    輪得到你多嘴?
    河陰之變,你難道沒聽說過?”
    元諶毫不畏懼,直視榮道:“天下事,天下人皆可議!
    你拿河陰慘案來嚇唬我?
    我元諶乃皇室宗親,位居尚書,活著未必有益,死了又有何懼?
    今日即便粉身碎骨,我也絕不退縮!”
    這番話擲地有聲,滿朝文武皆驚。
    爾朱榮勃然大怒,當即要處死元諶。
    爾朱世隆見狀,連忙上前勸阻:“大人息怒,元尚書直言敢諫,殺之恐失人心。”
    榮這才勉強壓下怒火,悻悻作罷。
    朝臣們個個戰戰兢兢,唯獨元諶神色如常,緩緩退下。
    過了幾天,北魏皇帝元子攸和權臣爾朱榮一起登上高處,俯瞰洛陽城的宮殿樓閣。
    隻見宮闕巍峨壯麗,禦道兩旁樹木成行,氣象恢宏。
    爾朱榮望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歎道:“唉,前些日子我真是糊塗,竟然想著遷都北方。
    如今親眼見到洛陽如此繁華,才明白元尚書的話確實有道理。難怪他寧死也不肯同意遷都!”
    元子攸微微一笑,順著他的話安撫道:“愛卿能明白就好。
    洛陽乃百年帝都,根基深厚,豈能輕易舍棄?”
    爾朱榮點點頭,終於徹底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然而,朝廷的麻煩並未結束。
    鄭儼、徐紇、李神軌這三個禍亂朝政的奸臣仍在逃。
    皇帝下令各地官府全力搜捕,務必嚴懲。
    鄭儼逃回老家滎陽,想拉攏堂兄——滎陽太守鄭仲明一起造反。
    誰知鄭仲明的手下早就看不慣他,趁他不備,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
    另一邊,徐紇逃到泰山郡,投靠太守羊侃。
    可沒過多久,聽說朝廷追捕的風聲越來越緊,他嚇得魂不附體,趕緊拉著羊侃一起南逃,投降了梁朝。
    至於李神軌,則徹底沒了消息,估計是死在逃亡路上了。
    再說之前逃到南梁避難的幾位北魏宗室——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海王元顥。
    如今北魏局勢穩定,元子攸派人四處尋訪流亡的皇族。
    元彧得知消息,立刻給梁武帝上書,懇請放他回國。
    梁武帝拿著奏章,對左右歎道:“元彧才華出眾,朕還真有點舍不得放他走啊!”
    大臣勸道:“陛下,強留他反而顯得我們小氣,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梁武帝點點頭,最終批準元彧北歸。
    元彧回到北魏後,元子攸對他十分器重,任命他為尚書令,兼任大司馬。
    元彧也不負所托,遇事敢於直言,在朝中贏得了剛正不阿的好名聲。
    不久魏主元子攸打算冊立皇後,權臣爾朱榮便暗中指使朝臣上奏,提議將自己先前送入宮中為嬪的寡居女兒改配魏主,好趁機讓她登上後位。
    這事說來荒唐——爾朱榮的女兒曾是肅宗元詡的嬪妃,而肅宗是魏主子攸的堂侄。
    按禮法,哪有將侄媳立為皇後的道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子攸心中猶豫,既不敢違逆爾朱榮,又不願違背倫常,一時進退兩難。
    這時,黃門侍郎祖瑩進言道:“陛下,春秋時晉文公流亡秦國,曾納秦穆公之女懷嬴為妾。
    當時雖不合禮法,但事急從權,終成霸業。
    如今局勢,正可效仿!”
    子攸苦笑:“懷嬴隻是妾室,可爾朱氏若立為後,豈非亂了綱常?”
    祖瑩壓低聲音:“陛下,爾朱榮勢大,若拂其意,恐生變故啊!”
    子攸沉默良久,終於長歎一聲:“罷了,依卿所奏。”
    祖瑩大喜,連忙向爾朱榮報信。
    爾朱榮得知後,得意大笑:“好!速去安排!”
    他立刻命女兒脫下素服,換上華裳,精心裝扮後送入宮中。
    子攸見爾朱氏盛裝而來,明豔照人,心中雖覺不妥,卻也隻得順水推舟。
    當夜,二人同寢。
    三日後,宮中正式舉行立後大典。
    爾朱氏身著鳳袍,頭戴珠冠,在眾臣朝賀下登上後位,統領六宮。
    朝堂上,爾朱榮誌得意滿,環視群臣,朗聲道:“陛下,臣請增設北道大行台一職,以便巡視四方,整肅吏治!”
    子攸勉強一笑:“準奏。愛卿可先行處置,再報朕知。”
    爾朱榮拱手:“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自此,爾朱榮權勢更盛,不僅女兒貴為皇後,自己亦手握大權,可先斬後奏,威震朝野。
    爾朱榮想回晉陽了。
    臨行前,他特意進宮麵見魏主,想為河橋之戰的過失請罪。
    他跪伏在地,言辭懇切:“陛下,臣一時糊塗,犯下大錯,日後絕無二心!”
    魏主看著他,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親手扶起爾朱榮,握住他的手道:“愛卿忠心,朕豈會不知?
    你我君臣,同心同德,永不猜疑。”
    爾朱榮大喜,緊繃的心終於放下。
    他咧嘴一笑,道:“陛下寬宏,臣感激不盡!
    不如賜臣一杯酒,以表臣心?”
    魏主點頭,命人備酒。
    爾朱榮一杯接一杯,越喝越暢快,最後竟醉得不省人事,鼾聲如雷。
    魏主盯著他,眼神漸漸冷了下來。
    “來人,取刀來。”
    魏主低聲吩咐。
    左右侍從大驚,連忙勸阻:“陛下,萬萬不可!
    爾朱榮黨羽遍布,若此時殺他,恐生大亂!”
    魏主握刀的手微微顫抖,終究還是放下了。
    他冷哼一聲:“抬他去中常侍省,讓他睡個夠!”
    夜深人靜,爾朱榮終於醒來。
    他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環顧四周,忽然覺得不對勁。
    侍從低聲稟報:“大人,陛下……似乎對您起了殺心。”
    爾朱榮心頭一凜,酒意全消。
    他眯起眼睛,冷笑道:“好個魏主,表麵一套,背後一套!”
    次日一早,爾朱榮匆匆辭行,借口軍務緊急,連夜離京。
    臨行前,他特意舉薦心腹元天穆為侍中,兼領京畿兵權,又安排桑乾、朱瑞入主中樞。
    魏主得知後,心中暗恨,卻無可奈何。
    他長歎一聲,對左右道:“罷了,眼下動他不得,且再等等吧。”
    朝堂上下,爾朱榮的勢力依舊根深蒂固。
    魏主雖有心除之,卻也隻能隱忍,暫且將殺機壓下,等待時機。
    爾朱榮帶著精銳騎兵悄悄潛入山穀。
    他將騎兵分成數隊,每隊幾百人。
    馬蹄揚起漫天塵土,喊殺聲震天響。
    葛榮的軍隊遠遠望去,隻見煙塵滾滾,根本看不清虛實。
    “將軍,前麵塵土飛揚,恐怕有埋伏!”
    一名探子慌忙來報。
    葛榮眯眼望去,冷笑道:“慌什麽?
    爾朱榮慣用疑兵之計。傳令下去,全軍戒備,但不必妄動。”
    爾朱榮見葛榮軍中計,暗自欣喜。
    他親自率領精銳繞到敵軍後方,與前方部隊約定同時夾擊。
    山穀中回蕩著此起彼伏的喊殺聲,葛榮的士兵們握緊兵器,緊張地東張西望。
    “報!前方又出現敵軍!”
    葛榮不耐煩地揮手:“又是虛張聲勢,不必理會。”
    副將猶豫道:“將軍,萬一這次是真的...”
    “閉嘴!”
    葛榮厲聲喝道,“傳令全軍原地休整,養精蓄銳!”
    這正是爾朱榮想要的結果。
    葛榮的士兵剛放鬆警惕,突然四麵八方響起尖銳的哨聲。
    鐵騎如潮水般衝入敵陣,葛榮軍頓時大亂。
    “怎麽回事?快列陣!”
    葛榮慌忙上馬,卻見自己的軍隊已經亂作一團。
    “將軍小心!”
    親兵突然大喊。
    葛榮還未反應過來,背後一杆長槊已狠狠刺來。
    他應聲落馬,幾個健卒立即撲上,將他捆得結結實實。
    “爾朱榮在此!降者不殺!”
    那大將高聲喝道。
    葛榮抬頭,看見一張冷峻的麵容。
    他咬牙切齒:“卑鄙!竟用這等詭計!”
    爾朱榮冷笑道:“兵不厭詐,是你自己中計,怨不得別人。”
    葛榮的士兵見主帥被擒,紛紛丟下武器。
    爾朱榮環視眾人,朗聲道:“你們都有父母妻兒,何必跟著葛榮送死?
    今日隻問首惡,脅從不究。
    想回家的,現在就可以走。&34;
    “將軍此話當真?”
    一個年輕士兵怯生生地問。
    “我爾朱榮一言九鼎。”
    頓時,歡呼聲響徹山穀。
    士兵們跪地叩謝,三三兩兩結伴離去。
    副將湊近問道:“大帥,這些人要是再聚眾造反...”
    爾朱榮搖頭:“百姓從賊,不過是為口飯吃。
    如今給他們生路,誰還願意拚命?”
    果然,冀、定、滄、瀛、殷五州很快就恢複了太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