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烽火連營議和詐 忠魂浴血戰雲愁

字數:12494   加入書籤

A+A-


    話說到了日暮時分,侯景的軍隊緩緩撤退。
    安南侯蕭駿——他是蕭懿的孫子——遠遠望見,心裏犯起了嘀咕:“侯景這廝,莫非是怕了?”
    他當即招呼身邊壯士:“隨我追!
    莫讓這逆賊跑了!”
    誰知剛追出不遠,侯景突然調轉馬頭,一聲令下,伏兵四起。
    蕭駿這才知道中計,慌忙應戰,卻哪裏抵擋得住?
    隻得拍馬逃回邵陵王蕭綸的大營。
    趙伯超在營中望見侯景大軍殺來,塵土飛揚,嚇得臉色發白:“完了完了!”
    他二話不說,帶著親信扭頭就跑。
    這一跑不要緊,整個軍營頓時亂作一團。
    士兵們麵麵相覷:“將軍都跑了,我們還等什麽?”
    蕭綸見軍心渙散,隻得帶著殘兵千餘人,退守天保寺。
    侯景哪肯放過?
    當即下令:“放火!燒死他們!”
    熊熊烈火中,蕭綸倉皇突圍,往朱方方向逃去。
    此時正值寒冬,路上積雪成冰。
    潰散的士兵們深一腳淺一腳地逃命,不少人凍死在荒野中。
    西豐公蕭大春——他是蕭大器的弟弟——就沒這麽幸運了。
    他和前司馬莊邱慧、軍將霍俊來不及逃跑,全被侯景生擒。
    “哈哈哈!”
    侯景看著繳獲的糧草輜重,得意大笑,“蕭綸小兒,不過如此!”
    邵陵王這一路,算是徹底敗退了。
    景軍押著大春等人來到城下,逼迫他們欺騙守城的士兵。
    “快說!”一個叛軍惡狠狠地推搡著大春,“就說邵陵王已經戰死了!”
    大春臉色蒼白,嘴唇顫抖,不敢開口。
    這時,霍俊挺身而出,高聲喊道:“別聽他們的!
    邵陵王隻是小敗,大軍已經撤回京口!
    援兵馬上就到,大家一定要守住!”
    叛軍大怒,一刀背狠狠砸在霍俊背上。
    霍俊踉蹌了一下,卻仍挺直腰板,目光堅定。
    “找死!”叛軍舉刀就要砍下。
    侯景皺了皺眉,抬手製止:“此人忠義,留他一命。”
    可偽皇帝蕭正德卻冷笑一聲:“留他?他壞了我們的大事!”
    “可……”
    侯景還想說什麽。
    蕭正德已經不耐煩地揮手:“殺!”
    刀光一閃,霍俊倒在了血泊中。
    蕭正德擦了擦手,嘴角露出一絲殘忍的笑。
    他比強盜更凶。
    那天晚上,鄱陽王蕭範派自己的兒子蕭嗣、大將裴之高和建安太守趙鳳舉,各自帶兵去支援京城。
    他們駐紮在蔡洲,準備保衛皇帝。
    但封山侯蕭正表卻偷偷和叛賊侯景勾結,接受了侯景封的假官銜“南郡王”和“南兗州刺史”。
    他是蕭正德的弟弟,果然和他哥哥一樣,是個叛徒。
    蕭正表帶著一萬兵馬,在歐陽紮營,假稱要支援京城,實際上是想攔截上遊的援軍。
    他還暗中拉攏廣陵縣令劉詢,讓他燒毀城池作為內應。
    劉詢卻是個明白人。
    他立刻向南兗州刺史、南康王蕭會理報告:“侯爺,蕭正表心懷不軌,想騙我們燒城!”
    蕭會理眉頭一皺:“此人果然陰險!
    劉縣令,你帶一千精兵,夜襲他的營寨,打他個措手不及!”
    當夜,劉詢率領步騎兵突襲歐陽營。
    蕭正表毫無防備,倉皇逃往鍾離。
    戰後,劉詢清點戰利品,笑著對部下說:“這下好了,軍糧足夠我們用了!”
    他帶著繳獲的糧草返回會理的軍營,重新調配兵力,準備繼續為朝廷效力的大業。
    侯景聽說正表兵敗撤退,心裏慌了。
    他怕各地援軍集結,索性豁出去了,下令全力攻城。
    他在台城東西兩麵築起高高的土山,士兵們站在山上,居高臨下地往城裏射箭、投石。
    城裏的守軍也不甘示弱,趕緊堆起土山,和他們對峙。
    誰知天公不作美,一場暴雨傾盆而下。
    城內的土山被雨水衝垮,轟然崩塌。
    侯景抓住機會,帶兵衝上城牆,和守軍廝殺起來。
    雙方死傷慘重,但侯景的人馬死戰不退。
    守將羊侃急了,大喊:“快扔火把!燒他們!”
    士兵們紛紛點燃火炬,朝敵軍猛擲。
    火勢蔓延,侯景的士兵被燒得慘叫連連,攻勢終於被遏製。
    羊侃又下令在城內加築壁壘,鞏固防線。
    侯景見占不到便宜,隻好暫時退兵。
    可連日苦戰,羊侃積勞成疾,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沒過多久,這位守城的主心骨就去世了。
    城中軍民人心惶惶,士氣大挫。
    幸好材官吳景是個機靈人,擅長製作守城器械。
    他安慰眾人:“別慌,咱們還有辦法!”
    他指揮士兵靈活應對,一次次擋住敵軍的進攻。
    右衛將軍柳津也出了個妙計。
    他偷偷派人挖地道,直通城外的土山底下。
    侯景完全沒防備,突然“轟隆”一聲,土山塌陷,壓死了不少敵兵。
    侯景氣得直跺腳,罵道:“這幫人竟敢耍陰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下令放棄土山,燒毀攻城器械,改用水攻。
    他命人掘開玄武湖,湖水洶湧灌入台城。
    轉眼間,宮門前一片汪洋,水勢洶洶,台城危在旦夕……
    當時,衡州刺史韋粲緊急招募了五千精銳士兵,馬不停蹄地趕往戰場增援。
    就在同一時間,司州刺史柳仲禮也帶著一萬多名步兵和騎兵趕到橫江,和韋粲的部隊順利會合。
    另一邊,裴之高也帶著人馬從蔡洲渡過長江,趕來支援柳仲禮。
    大戰在即,韋粲提議推舉柳仲禮為大都督,統領全軍。
    然而,裴之高自恃資曆,不願屈居人下,負氣不從。
    韋粲見狀,獨自乘小船來到裴之高的軍營,當麵質問道:“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叛賊氣焰囂張。
    柳司州久經沙場,威名足以震懾敵人,所以我們才推舉他為主帥。
    您身為梁朝重臣,應以剿滅叛賊為重,怎能因個人意氣耽誤大局?
    若執意對立,日後罪責難逃,何必自取其辱!”
    裴之高聽完,沉默片刻,終於流下眼淚,拱手致歉:“韋公所言極是,是我糊塗了。”
    他當即表態,支持柳仲禮統領全軍。
    於是,十萬大軍沿淮河布陣,與叛軍侯景隔岸對峙。
    侯景也在北岸紮營,並派人抓來裴之高在東府的弟侄子孫,押到陣前。
    叛軍架起刀斧油鍋,侯景高聲喊道:“裴之高!
    若不投降,我就把你的親人一個個烹了!”
    陣前,裴之高的親人哭喊求救,場麵淒慘。
    然而,裴之高神色鎮定,反而下令弓弩手瞄準自己的兒子。
    “放箭!”他冷聲喝道。
    第一箭射出,未中。
    侯景見狀,哈哈大笑:“裴公果然心狠!”
    裴之高不為所動,再次揮手:“再射!”
    第二箭依舊偏離。
    侯景見威脅無效,冷哼一聲,揮手撤兵。
    仲禮大步走進韋粲的軍營,迅速分配兵力,命令各軍占據有利地形防守。
    他轉頭對韋粲說:“青塘是石頭城的咽喉要道,必須守住。”
    韋粲眉頭緊鎖,沉聲道:“青塘位置關鍵,叛軍必定全力爭奪。
    我義不容辭,但手下兵力薄弱,恐怕難以支撐。”
    仲禮拍了拍他的肩膀,堅定地說:“正因為重要,非你不可!
    若嫌兵少,我調人助你。”
    說罷,他當即派直合將軍劉叔胤率軍增援。
    時值寒冬歲末,軍情緊急,韋粲不敢耽擱,立刻率軍出發。
    太清三年元旦,天地間濃霧彌漫,伸手不見五指。
    韋粲的軍隊在霧中迷失方向,繞了遠路。等趕到青塘時,已是深夜。
    士兵們匆忙修築營柵,尚未完工,侯景的精銳部隊已如鬼魅般殺到。
    劉叔胤見勢不妙,竟帶兵逃走。
    粲部將領鄭逸迎戰失利,士兵們慌亂自潰,互相踩踏,全軍大亂。
    親兵拉著韋粲急喊:“將軍!快撤!”
    韋粲一把甩開,怒喝道:“大丈夫豈能臨陣脫逃!”
    他挺立陣前,喝令子弟拚死奮戰。
    然而寡不敵眾,血戰片刻,韋粲的弟弟助、警、構,堂弟昂,以及兒子尼接連戰死。
    韋粲身中數創,鮮血染紅戰袍,最終嘔血而亡。
    戰後,將士們收斂遺體時,發現他仍怒目圓睜,手指前方。
    有人歎息道:“韋將軍一門忠烈,天地可鑒!”
    青塘之戰雖敗,但韋氏滿門以血明誌。
    仲禮剛把軍營遷到大桁,清晨正用飯時,忽聞韋粲戰死的消息。
    他猛地摔下筷子,霍然起身,披甲上馬,厲聲喝道:“全軍聽令,隨我殺敵!”
    他率眾直奔青塘,突襲侯景軍。
    侯景軍措手不及,敗退而逃。
    仲禮挺槊直追,眼看就要刺中侯景。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賊將支伯仁突然從側麵殺出,一刀劈向仲禮左肩。
    仲禮慌忙閃避,卻已來不及,肩甲被砍裂,鮮血直流。
    他的戰馬受驚倒退,一腳陷進泥淖,動彈不得。
    賊兵見狀,立刻圍了上來,長矛亂刺。
    危急時刻,騎將郭山石大吼一聲:“保護將軍!”
    他揮刀衝入敵陣,奮力砍殺,終於逼退賊眾,救出仲禮。
    仲禮狼狽逃回營中,雖撿回一命,卻銳氣盡失。
    他捂著傷口,苦笑道:“本以為能一舉破敵,沒想到……”
    副將勸道:“將軍傷勢不輕,還是先養傷吧。”
    仲禮搖頭歎息:“罷了,眼下隻能暫避鋒芒。”
    這一戰過後,侯景果然不敢再渡南岸,可仲禮也再不敢主動出擊。
    他麾下諸軍士氣低落,紛紛後撤。
    邵陵王蕭綸見狀,急忙聯合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連,率軍進駐桁南。
    眾人推舉仲禮為大都督,可他卻提不起精神,隻淡淡道:“諸位高看我了。”
    湘東王世子蕭方和假節總督王僧辯也率軍趕到建康城外。
    然而,台城已被圍困多日,內外消息斷絕,援軍的動向根本傳不進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城中官民早已怨聲載道,紛紛痛罵朱異誤國。
    有人憤恨道:“若非朱異慫恿陛下接納侯景,怎會有今日之禍?”
    另一人冷笑:“他倒是享盡榮華,卻害苦了我們!”
    朱異聽到這些議論,又羞又怒,竟一病不起,沒過多久便咽了氣。
    消息傳出,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老天有眼!”
    可梁主蕭衍卻悲痛不已,不僅厚葬朱異,還追贈他為尚書右仆射。
    這一舉動,更激起了眾人的憤恨。
    太子綱遷居永福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城外叛軍圍得水泄不通,援軍消息全無。
    他貼出告示:“誰能傳遞消息,重重有賞!”
    小吏羊車兒擠進人群,眼珠一轉:“殿下,不如做個大風箏,把詔書係在上麵,趁著順風放出去?”
    太子一拍大腿:“妙計!”
    幾個工匠連夜趕製,紮了個丈餘長的紙鳶。
    天剛蒙蒙亮,紙鳶就載著太子的親筆敕令升空了。
    誰知剛飄出城牆,“嗖”的一箭射來,叛軍舉著射落的紙鳶哈哈大笑:“想通風報信?沒門!”
    這時鄱陽王世子蕭嗣的部將李朗站了出來。
    他脫下官服,露出精瘦的脊背:“末將願效死力!”
    太子驚得茶杯都翻了:“你這是?”
    “請殿下當眾鞭打微臣,末將假裝叛逃。”
    李朗咬著牙說,“等混進敵營,再見機行事。”
    鞭子抽得啪啪響,李朗背上皮開肉綻,被“逐出”城門。
    三天後的深夜,一個血人突然從排水溝爬進城裏。
    守軍舉著火把一照,竟是李朗!
    他咧嘴一笑,露出帶血的牙齒:“援軍...都到了...”
    梁主激動得直搓手:“好!好!封你為直合將軍!”
    當即賞了黃金百兩。
    李朗卻擺擺手:“末將還得回去報信。”
    當夜又順著原路爬出城,像隻夜貓子似的,晝伏夜行。
    消息傳開,各路援軍士氣大振。
    湘東王世子蕭方扯著嗓子喊:“弟兄們,該我們上了!”
    鄱陽王世子蕭嗣的部隊率先渡河,木槳拍得水花四濺。
    “轟”的一聲巨響,東府前的柵欄被撞得粉碎。
    叛軍沒料到突然襲擊,慌忙後撤。
    各援軍在青溪紮營,準備再次進攻。
    這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和天門太守樊文皎帶著五千援兵趕到。
    樊文皎是個猛將,打仗從不含糊。
    他拍馬向前,對李遷仕喊道:“李刺史,咱們一鼓作氣,殺過去!”
    李遷仕點頭:“好!趁勢衝垮叛軍!”
    兩人率兵直衝敵陣,一路勢如破竹。
    可到了菰首橋東,叛軍將領宋子仙早設下埋伏。
    宋子仙冷笑一聲:“放他們進來!”
    樊文皎剛衝進包圍圈,四麵伏兵齊出,刀槍如林。
    他奮力拚殺,可敵人越圍越多。激戰半日,他終究寡不敵眾,力竭戰死。
    李遷仕見勢不妙,掉頭就跑,連樊文皎的屍首都顧不上收。
    他逃回大營,臉色煞白:“完了,樊將軍戰死了!”
    消息傳開,援軍士氣大挫。
    更糟的是,主帥柳仲禮吃了敗仗後,變得畏首畏尾。
    邵陵王蕭綸幾次求見,都被拒之門外。
    蕭綸氣得直跺腳:“柳將軍,如今軍心渙散,再這樣下去,必敗無疑!”
    柳仲禮卻冷冷道:“王爺還是管好自己的事吧。”
    眾將見主帥如此傲慢,更加心灰意冷。
    幾路援軍各自為戰,誰也不願再拚命。
    最終,數路大軍,全都陷入頹勢。
    那侯景心裏也發虛。
    他的士兵餓得兩眼發綠,搶不到糧食,軍心越來越不穩。
    王偉湊上前,壓低聲音道:“老大,台城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外麵的援軍卻越來越多。
    咱們糧草快見底了,不如假裝求和,先拖住他們。
    等他們放鬆警惕,再突然殺進去!”
    侯景眼睛一亮,拍腿道:“妙計!”
    他立刻派任約、於子悅二人到城下,跪地磕頭,遞上求和書,聲稱隻要朝廷讓他們回原來的駐地,就立刻退兵。
    太子蕭綱見城中糧盡援絕,趕緊跑去請示梁武帝:“父皇,援軍遲遲不動,城裏快撐不住了。
    不如先假裝答應他們,爭取時間?”
    梁武帝一聽,勃然大怒:“和?不如死!”
    這話倒是硬氣。
    太子急了:“可再拖下去,城破人亡啊!
    先哄住他們,等援軍到了再翻臉不遲!”
    梁武帝沉默良久,終於歎氣道:“隨你吧……別讓後人笑話就行。”
    太子得了默許,便答應侯景的條件。
    可侯景得寸進尺,不僅要割走江右四州,還點名要宣城王蕭大器親自送他出城,才肯退兵。
    中領軍傅岐急得直跺腳,一把攔住傳令官:“慢著!
    哪有反賊都打到城下了,還跟他們講和的道理?”
    他轉身對梁主拱手道,“侯景這分明是在耍詐!
    戎狄之輩狼子野心,信不得啊!”
    梁主皺眉不語。
    傅岐又上前一步:“宣城王是皇室嫡孫,國之根本,怎能送去當人質?
    這不是把刀遞給敵人嗎!”
    一旁的王克卻插嘴道:“傅將軍此言差矣。
    眼下援軍遲遲不到,議和才是上策。”
    蕭瑳也附和:“是啊,先解了圍城之危再說。”
    梁主歎了口氣:“罷了。讓石城公大款去吧。”
    他轉頭吩咐侍從:“傳旨各軍,停止進攻。”
    又補了句:“在詔書上寫‘善兵不戰,止戈為武’。”
    城西門外,土壇已壘好。
    王克整了整衣冠,對身旁的任約笑道:“侯將軍要的官職封號,陛下都準了。”
    任約皮笑肉不笑:“那是自然,我們將軍最重信義。”
    柳津捧著盟書登上祭壇,遠遠望見侯景的帥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他低聲對副將說:“你看那侯景,連馬都不下,哪有半點誠意?”
    副將苦笑:“大人,這血怕是白歃了。”
    壇下士兵們竊竊私語:“聽說侯景要了江西四州的兵權?”
    “噓——你懂什麽,這叫緩兵之計!”
    夕陽把眾人的影子拉得老長。
    盟約上墨跡未幹,可誰都知道,這薄薄的絹帛,根本捆不住豺狼的爪牙。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