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文育身亡局勢亂 新主待定風雲變
字數:14843 加入書籤
卻說周文育、侯安都率領一萬水軍,浩浩蕩蕩殺向王琳。
大軍剛到武昌,守將樊猛早已投靠王琳,見勢不妙,棄城而逃。
侯安都正想乘勝追擊,突然接到陳霸先稱帝的詔書。
他握著詔書,眉頭緊鎖,歎道:“這下完了,我們師出無名了。”
原來,侯安都是西道都督,周文育是南道都督,兩人互不統屬,軍令不一。
士兵們分幫結派,常常鬧矛盾。
大軍行至郢州,王琳部將潘純陀早已嚴陣以待。
城樓上箭如雨下,安都的前鋒步兵死傷慘重。
“豈有此理!”
安都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攻城。
可連攻數日,郢州紋絲不動。
這時探馬來報:“將軍,大事不好!
王琳親率大軍已到弇口,要斷我軍後路!”
安都急得直跺腳:“傳令下去,停止攻城,全軍轉向沌口!”
周文育聞訊趕來,兩人在帳中商議。
“如今腹背受敵,該如何是好?”
文育憂心忡忡。 安都咬牙道:“隻能先避其鋒芒。我留沈泰守漢曲,咱們主力去沌口。”
文育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但願沈泰能守住。”
就這樣,梁軍匆匆撤圍,隻留下沈泰一支孤軍駐守漢曲。
走到半路突然遇上頂頭風,船隊被吹得動彈不得。
文育率軍趕來會合,與王琳隔江對峙。
王琳占據東岸,梁軍屯駐西岸。雙方按兵不動,僵持數日。
終於,戰鼓擂響,兩軍戰艦列陣交鋒。
可偏偏東風驟起,巨浪翻滾,直撲梁軍船隊。
“不好!
風浪太大,船要撐不住了!”
一名梁軍士兵大喊。
話音未落,梁軍戰船的帆檣紛紛折斷,船舵失控,戰船在浪中打轉,根本無法迎戰。
王琳軍卻順風而行,戰船如箭般衝來,士兵們跳躍如飛,殺聲震天。
“快撤!”
文育急令,但為時已晚。
他和安都來不及躲避,被王琳軍生擒。
偏將周鐵虎、徐敬成、程靈洗等人也紛紛被俘。
隻有沈泰留守漢曲,聽聞敗訊,急忙撤軍,僥幸逃回。
霸先剛剛登基,就遭遇偏師慘敗。
“唉,這恐怕是天道不容,才降下此禍啊。”
軍中有人歎息道。
這也是老天爺看不慣那些作惡的事,所以才給這樣的警告。
王琳一見到文育這幫將領,臉就沉了下來。
他拍著桌子罵道:“你們這幫吃裏扒外的東西,居然敢幫叛軍?”
文育等人低著頭,大氣都不敢出。
可周鐵虎偏偏是個硬骨頭,他脖子一梗,反唇相譏:“將軍這話說的,我們也是奉命行事......”
“放肆!”
王琳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把這逆賊推出去砍了!”
刀光一閃,周鐵虎的人頭就落了地。
在場的將士都嚇出了一身冷汗——這王琳殺人,真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文育和安都等人被一條長長的鐵鏈鎖著,關在了船艙最裏頭。
王琳特意派了自己的心腹太監王子晉看著他們。
船行到白水浦時,文育悄悄對王子晉說:“王公公,您要是肯放我們一馬......”
他壓低聲音,“我們回去後,定有重謝。”
安都也湊過來幫腔:“就是就是,您在這船上當差,能有什麽出息?
不如......”
王子晉的眼珠子轉了轉,顯然動了心思。
當天夜裏,他假裝要釣魚,偷偷把文育他們裝進小船。
“快走快走!”
王子晉緊張地東張西望,“王將軍正在睡覺,你們可別弄出動靜。”
文育等人貓著腰,借著夜色的掩護上了岸。
他們鑽進茂密的草叢,像蛇一樣悄無聲息地往前爬。
“咱們往東走,”安都小聲說,“回都城去。”
幾個人在草叢中匍匐前進,連大氣都不敢出。
月光照在草葉上,投下斑駁的影子。
遠處,王琳的船隊還靜靜地停泊在水麵上,誰也不知道犯人已經逃走了。
陳霸先正坐在大殿裏發愁呢。
突然有人來報,說全軍覆沒了。
他手裏的茶杯“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陛下別急!”
太監趕緊上前收拾,“文育將軍和安都將軍回來了!”
陳霸先一愣:“他們不是戰死了嗎?”
這時,文育和安都灰頭土臉地進來了。
兩人“撲通”跪下:“臣等無能,請陛下治罪!”
陳霸先一拍桌子:“你們還有臉回來?”
但轉念一想,又笑了:“回來就好!
朕赦免你們,官複原職。
不過得戴罪立功!”
文育感激地磕頭:“謝陛下!
臣定當肝腦塗地!”
這時,王子晉也回來了。
陳霸先大喜:“晉兒立了大功,重重有賞!”
消息傳到王琳耳朵裏,他氣得直跺腳:“好個王子晉!
放跑了我的大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咬牙切齒地對部下說:“把湘州軍府搬到郢城去!
還有,趁侯瑱回京,讓樊猛去把江州給我占了!”
陳霸先聽說後,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這個王琳,真是無法無天!”
但轉念一想,西南那些土豪更讓人頭疼。
“陛下,那些土霸王可不聽調遣啊。”
大臣提醒道。
陳霸先摸著下巴:“得想個辦法...”
他突然眼睛一亮:“派蕭乾去!
他爺爺是齊朝的豫章王,那些土豪應該給麵子。”
蕭乾接到命令時正在看書。
他合上書卷,苦笑道:“這差事可不好幹啊。”
第一站到了南昌。
熊曇朗大馬金刀地坐在寨子裏,斜眼看著蕭乾:“朝廷派你來幹嘛?”
蕭乾不慌不忙:“熊太守,如今亂世,獨木難支啊。”
熊曇朗“哼”了一聲:“少來這套!”
蕭乾掏出一封詔書:“陛下說了,隻要歸順,榮華富貴少不了。”
熊曇朗眼珠轉了轉:“真的?”
就這樣,蕭乾一個寨子一個寨子地跑。
到了臨川,周迪正在練兵。
看見蕭乾來了,冷笑道:“又來當說客?”
蕭乾指著遠處的群山:“周刺史,您看這大好河山...”
“少廢話!”
周迪打斷他,“朝廷能給我什麽?”
“官職照舊,另有封賞。”
蕭乾遞上禮單。
周迪掃了一眼,臉色緩和了:“這還差不多。”
最難啃的是留異和陳寶應。
這兩人占著東陽和晉安,手下兵強馬壯。
留異拍著桌子:“老子在這裏稱王稱霸,憑什麽聽朝廷的?”
蕭乾慢悠悠地說:“留太守,王琳可是虎視眈眈啊。”
陳寶應插嘴:“我們怕他不成?”
蕭乾笑了:“二位英雄當然不怕。
但與其單打獨鬥,不如...”
“不如怎樣?”
兩人齊聲問。
“不如借朝廷之勢,共謀富貴。”
蕭乾壓低聲音,“陛下說了,隻要歸順,要什麽給什麽。”
留異和陳寶應對視一眼,突然哈哈大笑:“好!就衝蕭大人這份誠意!”
三個月後,蕭乾風塵仆仆地回京複命。
陳霸先親自迎接:“愛卿辛苦了!”
蕭乾拱手:“托陛下洪福,各地豪帥都已歸順。”
陳霸先大喜:“好!朕封你為建安太守,替朕鎮守一方!”
蕭乾苦笑著領命。
當時,王琳率軍向東推進到湓城,在那裏招兵買馬,準備繼續向東擴張勢力。
他明白,要想成就大業,必須爭取地方豪強的支持。
於是,他把目標鎖定在北江州刺史魯悉達身上,打算拉攏他加入自己的陣營。
“魯將軍,如今陳朝勢弱,不如與我共謀大業?”
王琳派人送上厚禮,許以鎮北將軍之位。
魯悉達接過禮物,眯眼一笑:“王公厚愛,悉達自當考慮。”
可沒過幾天,陳主的詔書也到了,封他為征西將軍,同樣附贈金銀美女。
魯悉達左右掂量,心中暗喜:“兩邊都不得罪,才是上策。”
他收下雙方的贈禮,既不拒絕王琳,也不疏遠陳朝,穩坐釣魚台。
王琳等不及了,派人催促:“魯將軍,何時發兵?”
魯悉達慢悠悠地答道:“兵者大事,不可輕動,容我再思量幾日。”
王琳皺眉,心知此人狡猾,便不再指望。
他決定繞過魯悉達,直接東進。
可剛至江中,魯悉達的軍隊卻橫亙在前,寸步難行。
“這老狐狸!”
王琳咬牙,隻得另謀他路。
他召來記室宗虩,吩咐道:“去北齊求援,就說我願奉永嘉王蕭莊為帝,延續梁祀。”
蕭莊是梁元帝之孫,當年江陵陷落時,他才七歲,被女尼法慕所救,輾轉至建康,後來又被送到北齊為質。
如今,他成了王琳手中的一張牌。
北齊朝廷商議一番,答應了王琳的請求,發兵護送蕭莊至郢州,並冊封王琳為梁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王琳大喜,立刻擁立蕭莊登基,改元天啟,追諡建安公蕭淵明為閔皇帝。
有人私下議論:“蕭莊是梁元帝親孫,為何不尊其父蕭方等,反而尊蕭淵明?”
王琳冷笑:“蕭淵明曾受北齊冊封,尊他,便是尊北齊!”
眾人恍然,原來一切早有算計。
王琳自封侍中大將軍、中書監,其餘官職皆依北齊冊命。
一切準備就緒,他當即傳檄天下,誓師伐陳。
陳主霸先命令司空侯瑱和領軍將軍徐度,帶領水軍作為先頭部隊,沿著長江逆流而上討伐王琳。
這王琳可不是好對付的角色,之前吃了虧的陳主怕重蹈覆轍,所以先派了吏部尚書謝哲去給王琳講講其中的利害關係。
畢竟,打仗不是兒戲,能不打就盡量避免,先把道理說清楚。
謝哲去了之後,王琳表示願意回到湘州。
陳主一聽,覺得這是個好結果,就把各路軍隊都召了回來,讓他們駐紮在大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候,衡州刺史周迪聽說王琳帶兵往東來了,心裏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盤。
他想著趁機占據南川,於是把自己管轄的八個郡的郡守和官吏都召集起來,搞了個盟約,對外宣稱是要去保衛建康。
陳主聽到這個消息,心裏也犯起了嘀咕。
這周迪突然這麽大張旗鼓,莫不是打著保衛的旗號,實際上是想搞點別的事情?
陳主可不敢掉以輕心,趕緊派人去告訴周迪別去了,還對他好言安撫。
周迪一看陳主都這麽說了,也就按兵不動了。
不過,餘孝頃卻不這麽想。
他找到王琳,對他說:“王將軍啊,那周迪他們可都是依附金陵的,一直在暗地裏等著機會呢。
咱們大軍要是往東去,他們肯定會成為後患。
我覺得不如先把南川搞定,然後再往東進軍。
我願意把我以前的部下召集起來,跟著您一起幹。”
王琳聽了餘孝頃的話,覺得有道理。
打仗嘛,就得把後方的隱患都解決了,才能安心往前衝。
於是,王琳又派了部將樊猛、李孝欽、劉廣德等人出兵臨川,還讓餘孝頃來統領這三員大將,去嚇唬嚇唬周迪。
餘孝頃到了之後,先向周迪要糧食。
周迪一看這陣仗,心裏慌了,趕緊求和,說願意送糧餉。
本來這事情到這兒,要是餘孝頃見好就收,也就沒事了。
可他偏偏得寸進尺,還是不肯退兵。
這時候,樊猛心裏就不樂意了。
樊猛對餘孝頃說:“老餘啊,咱們差不多就行了,別把事情鬧大了。”
餘孝頃卻不這麽認為。
他說:“不行,不把周迪徹底製服,咱們這後患可去不了。”
樊猛一聽,更不高興了,覺得餘孝頃太固執。
兩人就這麽吵了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一來,軍心可就亂了。士兵們看到將領之間都不和,心裏也沒了底。
好好的一支軍隊,就因為這兩人的矛盾,變得人心惶惶。
和孝頃鬧矛盾、合不來,結果導致軍隊裏人心不齊、士氣低落。
那周迪因為餘孝頃賴著不走,就向周邊的郡請求支援。
高州刺史黃法拚、吳興太守沈恪,還有寧州刺史周敷,他們仨合起兵馬來救周迪。
周敷分了一部分兵力,把住江口。
這時候劉廣德順著江水往下遊來,正好就被周敷給逮住了。
餘孝頃和李孝欽跟周迪他們打起來,結果打輸了。
他們沒辦法,隻能扔下船,在陸地上跑。
周迪帶著人就追,把他們全抓住了。
就樊猛在旁邊看著,也不幫忙,然後跑回湘州去了。
餘孝頃這些人被押到建康,自己鋪著草席,等著領罪。
不過陳主大發慈悲,把他們都赦免了。
但餘孝頃的弟弟餘孝勵,還有他兒子餘公颺,還占著臨川的營寨,死不投降。
周迪就給陳主上表,請求再派點兵來。
陳主就命令周文育帶著將士,去和周迪會合。
巴山太守熊曇朗也帶著兵來湊這個熱鬧,加起來有五萬人呢。
周文育到了金口,這時候餘公颺跑到周文育的營裏,說要投降。
周文育一看他那說話的樣子,吞吞吐吐的,就覺得不對勁,肯定有詐。
他馬上大聲命令手下人,把餘公颺綁起來,送到建康去關著。
餘孝勵一看兒子被抓了,著急得不行,趕緊向王琳求救。
王琳就派部將曹慶帶兵去支援。
曹慶讓偏將常眾愛去對付周文育,自己帶著人去打周迪。
周迪沒料到他們來這麽快,倉促應戰,結果就打輸了。
周文育這邊,剛到三陂紮營,和常眾愛兩邊對壘,還沒分出勝負呢。
有人跑過來,著急忙慌地喊道:“周將軍,不好啦,周迪將軍那邊打了敗仗!”
周文育皺著眉頭,心裏盤算著,這仗沒法再打下去了。
他對身邊的人說:“如今迪將軍戰敗,咱們再僵持下去,恐怕不妙,先撤吧。”
於是,周文育帶著人退到了金口。
熊曇朗突然起了壞心思,竟想著聯合周迪,害死周文育。
文育的監軍孫白象,察覺到了曇朗的陰謀,趕忙跑去告訴文育,還說:“得先把曇朗除掉,免得留下後患。”
文育聽了,心裏半信半疑。
他想著要以誠待人,讓曇朗回心轉意。
唉,這就是該做決斷的時候不做,後麵肯定要遭殃。
文育這麽一猶豫,就沒先動手。
正這會兒,周迪派人送來信,請求分些兵力去援助他。
文育打算讓曇朗帶兵去救援,就親自到曇朗的軍營裏,找他當麵商量。
曇朗一心想謀殺文育,正愁沒機會呢。
沒想到文育自己送上門來,他心裏那叫一個高興,差點沒笑出聲。
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他趕緊安排壯士埋伏在營帳後麵,自己則出了營帳,去迎接文育。
待文育進了營寨,坐定之後,才說了幾句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候啊,其實一場陰謀已經悄然展開。
曇朗傳了一個暗號,隻見那些事先埋伏好的壯士們,就像一群餓狼一般,“呼啦啦”地一齊殺了出來。
他們手裏的利刃閃著寒光,迅速就把文育圍在了中間,刀都攢到了文育的座前。
文育一看這陣仗,想跑都沒地方跑,心裏估計涼透了,這眼看著就要身首異處了。
“你為何如此對我!”
文育憤怒地吼道。曇朗卻冷笑著說:“怪隻怪你擋了我的路。”
曇朗殺了文育之後,還不滿足。
他想把文育的部曲也收歸己用,就開始威脅那些人,讓他們歸順自己。
那些部曲有的害怕,隻好答應從順。
曇朗得意洋洋,帶著這些人進占了新淦城。
他的野心還不止於此,又想著去襲擊周敷。
周敷可不是好惹的。
他早就派人偵察到了曇朗的動向,早早地就嚴陣以待。
等曇朗帶著人趕過來,周敷一聲令下:“給我打!”
士兵們就像猛虎下山一樣,衝了上去。
曇朗這邊哪裏抵擋得住啊。
更糟糕的是,文育的那些部眾,本來就不甘心跟著曇朗,這時候紛紛乘勢倒戈。
曇朗一下子就亂了陣腳,被打得落花流水。
“這可如何是好!”
曇朗驚慌失措地喊道。
手下人哭喪著臉說:“將軍,我們頂不住了!”
曇朗拚命殺出了包圍圈,這時候身邊就隻剩下他自己和一匹馬了。
他狼狽極了,慌不擇路地朝著巴山奔去。
可是他的末日到了,剛跑到巴山,就被村民發現了。
村民們哪能放過這個作惡多端的人,一擁而上,把他給殺了。
陳主霸先還不知道文育戰死的消息,特意派遣侯安都帶兵去接應。
侯安都這一路往豫章趕,快到的時候,才知道文育已經遇害了。
這仗沒法接著打了,他就帶著軍隊往回走。
這人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可要是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
侯安都回軍的路上,正好碰到王琳的將領周炅、周協往南走。
侯安都眼睛一亮,這不是送上門的功勞嘛!
他一聲令下,帶著士兵就衝上去了。
這一場廝殺,還真把二周給抓住了。
就在侯安都高興的時候,又有好事找上門來。
孝勵的弟弟孝猷,帶著部下四千家,打算去投奔王琳。
這時候,侯安都就像一座大山,橫在了他們麵前。
孝猷沒辦法,打又打不過,隻好投降了侯安都。
侯安都這接連打了勝仗,膽氣也壯了,就去進攻常眾愛。
常眾愛哪是侯安都的對手,打不過就往廬山跑,曹慶也跟著跑了。
不過常眾愛沒跑多遠,廬山的百姓不知道為啥,把他給殺了,還把腦袋送到了侯安都的軍營。
侯安都一看,這多好的機會啊,趕緊把常眾愛的腦袋送到建康去報功,然後帶著軍隊回到了南皖。
這時候,臨川王陳蒨正奉命在南皖築城呢。
侯安都到了南皖,自然要去拜見臨川王。
倆人正說著話呢,突然有個士兵跑得氣喘籲籲地從建康趕過來。
這士兵一見到臨川王,就大聲說:“不好啦,主上宴駕了,請臨川王趕緊回都城!”
臨川王聽了這話,一下子就愣住了,眼睛瞪得老大,臉上滿是驚愕。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過神來,趕緊對侯安都說:“安都,咱們趕緊回都。”
侯安都也不含糊,馬上跟著臨川王一起出發了。
到了都城,才知道這情況有多難。
主上突然去世,這就像天塌了一樣。
宮裏沒有嫡嗣可以馬上繼承皇位,外麵還有強敵虎視眈眈。
那些有經驗的老將,又大多在外麵鎮守。
這可怎麽辦呢?
這時候,中領軍杜棱和中書侍郎蔡景曆站了出來。
他們進了宮,關起門來商量。
杜棱皺著眉頭說:“現在這情況,得趕緊立個新主,不然這局勢沒法穩。”
蔡景曆點點頭,說:“我看臨川王蒨就不錯,有能力,也有威望。”
兩人一合計,就決定立臨川王蒨為新主,還派人去把他征召回都。
不過這接下來還會發生啥事兒,誰也不知道。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