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給我搜!
字數:8918 加入書籤
陳先生鎮定地說:“官爺說笑了,我們隻是普通的村民,哪裏會私自辦學,窩藏逆黨呢?還請官爺不要打擾我們的生活。”
“少廢話,我們奉旨搜查,豈容你阻撓?” 那官兵不耐煩地揮了揮手,“給我搜!”
官兵們立刻衝進院子,開始四處搜查。他們翻箱倒櫃,把屋裏屋外都搜了個遍,但因為阿禾收拾得及時,他們並沒有找到什麽可疑的東西。
那官兵見搜不到什麽,有些不甘心,又看向陳先生:“我看你們這院子不像是普通的村民居住的地方,倒像是個學舍。你們是不是把東西藏起來了?”
陳先生臉上依舊掛著平和的笑意,隻是眼角的細紋裏多了幾分沉穩:“官爺有所不知,在下祖輩曾是私塾先生,這院子原是祖上傳下的學舍,隻是到了在下這一輩,早已不做教書的營生,故而看著還留著些舊模樣。”
他抬手理了理衣襟,指腹不經意間劃過袖口磨出的毛邊:“若是官爺不信,不妨看看這屋角的蛛網,還有窗欞上積著的灰。許久不曾有學子往來,早就沒了往日的生氣。”
站在一旁的阿禾攥著圍裙的手悄悄鬆了鬆,灶台上溫著的草藥湯正冒著嫋嫋熱氣,混著院子裏曬著的艾草香,倒真有幾分尋常農家的煙火氣。那官兵的目光掃過牆根下堆著的柴火,又落在廊下曬著的幾雙布鞋上,眉頭皺得更緊了。
“哼,少跟我來這套。” 官兵抬腳踹了踹身邊的木凳,凳腳在青石板上劃出刺耳的聲響,“我看你們就是故意裝傻,那些讀書人慣用的伎倆,以為能瞞得過我的眼睛?”
他忽然大步走向西廂房,那裏的門虛掩著,門楣上還掛著半串風幹的辣椒。“這屋子為何不鎖?” 官兵猛地推開門,揚起的灰塵裏,隻見屋裏堆著些破舊的農具,牆角立著個豁了口的陶罐,裏麵插著幾支幹枯的蘆葦。
陳先生跟在後麵,聲音依舊平靜:“那是放雜物的地方,平日裏堆些鋤頭鐮刀,不值當鎖的。”
就在這時,院門外忽然傳來幾聲孩童的嬉笑,一個紮著總角的小娃追著蝴蝶跑了進來,看見滿院子的官兵,嚇得頓時縮到阿禾身後。阿禾連忙摟住孩子,柔聲道:“小石頭,不是讓你在河邊等我嗎?”
小石頭怯生生地探出頭,指著官兵腰間的佩刀:“阿禾姐姐,他們是誰呀?”
那官兵被這突如其來的孩子攪了心神,轉頭瞪了一眼:“哪來的野娃子,滾出去!”
陳先生適時開口:“官爺息怒,這是鄰居家的孩子,常來院子裏玩的。鄉下地方,孩子們野慣了,不懂規矩,還請官爺莫要計較。” 他彎腰從竹籃裏拿起個蒸好的紅薯,塞到小石頭手裏,“快回家去吧,你娘該找你了。”
小石頭攥著紅薯,一溜煙跑出了院子。官兵看著孩子的背影,又看了看陳先生手裏那籃粗糧,喉結動了動,終究沒再說什麽。他狠狠瞪了陳先生一眼,揮手道:“走!”
官兵們魚貫而出,臨走時還不忘踹翻了院門口的竹筐,裏麵的野菜撒了一地。阿禾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後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浸濕,轉頭看向陳先生時,卻見他正彎腰撿拾著地上的野菜,指尖捏著一片沾了泥的薺菜,輕輕吹了吹上麵的土。
“先生……” 阿禾的聲音有些發顫。
陳先生微微一笑:“官爺多慮了。我們這院子確實有些簡陋,但確實是我們的家。如果官爺不信,可以再仔細搜查一番。”
那官兵冷哼一聲,又讓手下搜查了一遍,結果還是一無所獲。他狠狠地瞪了陳先生一眼,說道:“哼,這次就先放過你們。如果讓我們發現你們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定不饒你們!” 說完,便帶著手下的官兵騎馬離開了。
直到官兵的身影消失在遠方,眾人才鬆了一口氣。蘇羽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對陳先生說:“好險啊,差點就被他們發現了。”
陳先生點點頭:“是啊,看來我們以後要更加小心了。明遠,你把孩子們帶上來吧。”
明遠掀開地窖的蓋子,孩子們一個個從裏麵爬了出來。他們臉上還帶著驚恐的神色,小石頭拉著明遠的手,小聲問道:“明遠哥哥,那些官兵為什麽要來抓我們呀?”
明遠摸了摸小石頭的頭,柔聲說:“他們是壞人,不想讓我們好好學習。但我們不怕他們,我們會繼續把書讀下去。”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阿禾走過來,給孩子們每人遞了一塊麥芽糖:“好了,孩子們,別怕了。吃塊糖,我們繼續上課。”
孩子們接過麥芽糖,臉上露出了笑容。陳先生看著他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把這學舍辦下去,不能讓這些孩子們失去學習的機會。
官兵走後,學舍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但經過這件事,大家都意識到,他們的處境更加危險了。陳先生召集大家,商量著以後該怎麽辦。
“我看,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地辦學了。” 明遠說道,“我們得想個辦法,把學舍藏得更隱蔽一些。”
蘇羽點點頭:“明遠說得對。我覺得我們可以把上課的時間改在晚上,白天就裝作普通的村民,這樣就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了。”
阿禾也說道:“我可以多做些偽裝,把院子裏的東西都收拾得像普通農家一樣,不讓人看出破綻。”
陳先生沉吟片刻,說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就這麽辦吧。從今晚開始,我們晚上上課,白天就正常生活,不要露出任何馬腳。另外,我們還要派人出去打探消息,看看附近有沒有其他的動靜,以免再次被官兵發現。”
大家都同意陳先生的安排。接下來的日子裏,學舍開始了晝伏夜出的生活。白天,他們像普通的村民一樣,種地、砍柴、織布,晚上則在油燈下教書育人。雖然日子過得更加辛苦,但大家心中的信念卻更加堅定了。
一天晚上,陳先生正在給孩子們講課時,忽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他示意孩子們不要出聲,然後對明遠和蘇羽使了個眼色。明遠和蘇羽立刻拿起身邊的武器,悄悄走到門口。
隻見一個黑影從牆外跳了進來,落地時發出了一聲輕微的聲響。明遠和蘇羽立刻衝了上去,將那人按住。
“別動手,是自己人!” 那人急忙喊道。
明遠和蘇羽一愣,鬆開了手。那人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說道:“我是鍾太傅派來的,有重要的消息要告訴你們。”
陳先生走了過來,打量著那人:“你有什麽憑證?”
那人從懷裏掏出一封信,遞給陳先生:“這是鍾太傅給你們的信,你們一看便知。”
陳先生接過信,借著油燈的光看了起來。信中說,京城那邊的學舍被官兵發現了,損失慘重,鍾太傅讓他們一定要多加小心,還說會派人來支援他們。
看完信,陳先生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我們不是孤軍奮戰。有了鍾太傅的支援,我們一定能堅持下去。”
那人又說道:“鍾太傅還說,讓你們如果遇到危險,就往東邊的山林裏撤,那裏有我們的人接應。”
陳先生點點頭:“我們知道了。謝謝你特地跑一趟。”
那人說道:“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得趕緊回去複命了,以免引起別人的懷疑。” 說完,便又從牆上跳了出去,消失在夜色中。
看著那人離去的背影,蘇羽感慨道:“真是太好了,沒想到鍾太傅還惦記著我們。”
明遠也說道:“是啊,這下我們就更有信心了。星火雖微,可燎原。隻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把這火種傳下去。”
陳先生把信收好,對大家說:“好了,我們繼續上課吧。無論遇到什麽困難,我們都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
孩子們又重新坐好,認真地聽著陳先生講課。油燈的光芒在他們臉上跳動,映出了一張張充滿希望的臉龐。
日子一天天過去,學舍的生活雖然依舊充滿了危險,但大家卻過得越來越充實。孩子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懂得的道理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孩子,而是成為了一個個有理想、有信念的少年。
新刻的 “篤行” 木牌在風雨中屹立不倒,仿佛在訴說著他們的堅守。門楣上的 “守拙” 木牌也依舊清晰,提醒著他們要保持本心。守拙以清心,篤行以致遠,這兩句話已經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一天,蘇羽在山上砍柴時,發現了一處隱蔽的山洞。他覺得這個山洞是個不錯的藏身之處,便趕緊回去告訴了陳先生。陳先生聽後,非常高興,帶著大家去看了那個山洞。
山洞很大,裏麵很幹燥,而且洞口被茂密的灌木叢遮擋著,很難被發現。陳先生說道:“這個山洞真是個好地方,我們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書籍和物資藏在這裏,萬一學舍被官兵發現了,我們也有個退路。”
大家立刻行動起來,把一些珍貴的書籍、筆墨、糧食等東西搬到了山洞裏。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們還在洞口做了一些偽裝。
做完這些,大家都鬆了一口氣。蘇羽看著山洞裏的東西,說道:“有了這個地方,我們就更安全了。就算學舍被查抄,我們也能繼續辦學。”
明遠點點頭:“是啊,這就像是我們的一個秘密基地。隻要這個基地還在,我們的火種就不會熄滅。”
陳先生望著洞外的山林,感慨道:“這山林真是個好地方,它不僅能為我們提供庇護,還能讓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知識的種子。相信總有一天,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春天。山上的積雪融化了,溪水潺潺流淌,萬物複蘇,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學舍裏的孩子們也像這春天的草木一樣,茁壯成長。
一天,陳先生收到了鍾太傅的另一封信,信中說,他們已經聯係上了更多的人,準備在各地開展辦學活動,讓知識的火種傳遍天下。鍾太傅還說,希望他們能繼續堅守在這裏,為更多的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
看完信,陳先生把大家召集起來,說道:“鍾太傅的信,大家都看到了。我們的事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這是一件好事。但同時,我們也麵臨著更大的挑戰。我們要更加小心謹慎,不能出任何差錯。”
蘇羽說道:“我們一定會堅守在這裏,不辜負鍾太傅的期望。我們會把更多的孩子招進來,讓他們學到知識,成為有用之才。”
明遠也說道:“是啊,我們還要把這裏的經驗傳授給其他地方的學舍,讓大家共同進步。隻有這樣,我們的火種才能更快地燎原。”
阿禾笑著說:“那我們以後要更加努力了。我會多做些好吃的,讓大家有更多的力氣辦學。”
孩子們也紛紛表示,他們會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
看著大家充滿信心的樣子,陳先生欣慰地笑了。他知道,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他們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
夜色漸深,學舍裏的燈火依舊明亮。新刻的 “篤行” 木牌在月光下熠熠生輝,與 “守拙” 木牌相互映襯,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堅守與希望的故事。簷角的水滴落在地上,發出叮咚的聲響,像是在為這美好的未來伴奏。
月光穿過窗欞,灑在孩子們熟睡的臉上,也灑在陳先生、明遠、蘇羽和阿禾忙碌的身影上。他們知道,雖然前路依舊坎坷,但隻要心中的火種不滅,他們就會一直走下去,直到那燎原的大火照亮整個天下。
隨著學舍的聲名逐漸遠揚,周邊地區的學子聽聞這裏有與眾不同的教學,紛紛慕名而來。一時間,小小的學舍變得熱鬧非凡,原本空曠的院子時常擠滿了前來求學的孩子,他們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那神情像極了當初第一批踏入這裏的學生。陳先生、明遠、蘇羽和阿禾看著這場景,既欣喜又感到壓力倍增。欣喜的是他們的努力有了成果,吸引了更多孩子追求知識;壓力則在於要為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不能辜負他們的期待。
為了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他們決定擴建學舍。然而,擴建談何容易,資金的短缺成為首要難題。陳先生整日為此事奔波,拜訪當地的鄉紳富戶,向他們闡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得到資助。明遠則和蘇羽一起規劃擴建的藍圖,他們在紙上反複勾勒,思考著如何在有限的資金下,打造出更寬敞、更適宜學習的空間。阿禾也沒閑著,她將自己多年的積蓄拿了出來,還在學舍裏開設了一些簡單的手工課程,帶著學生們製作一些手工藝品拿去售賣,試圖湊集一部分資金。
日子一天天過去,籌集資金的過程艱難而緩慢。有些鄉紳對教育的意義並不理解,認為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拒絕了陳先生的請求;手工藝品的售賣也並非一帆風順,銷量時好時壞。但他們沒有放棄,反而愈挫愈勇。陳先生依舊每日外出,哪怕遭遇再多的閉門羹,他也始終麵帶微笑,耐心地向每一個人講述學舍的理念和對孩子們的重要性。
就在他們幾乎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個意外的轉機出現了。一位曾經在學舍短暫學習過的孩子,後來跟隨家人去了遠方經商,如今已成為一位頗有成就的商人。他聽聞了學舍的困境,深受感動,決定慷慨解囊,資助學舍的擴建工程。有了這筆關鍵的資金,學舍的擴建終於得以順利進行。
在擴建的那段日子裏,所有人都齊心協力。陳先生親自監工,確保工程的質量;明遠和蘇羽也常常放下手中的書本,加入到幫忙搬運材料的隊伍中;阿禾則為工人們和師生們準備一日三餐,讓大家在辛苦勞作後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學生們也積極參與,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力所能及地幫忙打掃工地周圍的衛生,為大人們遞水送毛巾。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新的學舍終於建成。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還有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裏麵擺滿了各方捐贈以及陳先生他們多年積攢下來的書籍。新刻的 “篤行” 木牌被鄭重地掛在新學舍的門口,與一旁的 “守拙” 木牌相得益彰,它們見證著學舍的成長與變遷。
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隨著學生數量的大幅增加,師資力量變得緊張起來。現有的老師分身乏術,難以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陳先生意識到,必須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才能讓學舍持續發展下去。於是,他和明遠、蘇羽商量後,決定開設一個教師培訓課程,不僅針對學舍內部想要提升教學能力的老師,也麵向周邊地區有誌於教育事業的年輕人。
培訓課程的籌備工作繁雜瑣碎,他們要製定詳細的教學計劃,整理教學資料,還要確定授課的內容和方式。陳先生憑借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親自編寫了一套適合初學者的教學指南,涵蓋了各個學科的教學方法和要點。明遠和蘇羽則負責收集整理優秀的教學案例,以便在培訓中與大家分享討論。
培訓課程開始後,陳先生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白天,他們要給學生們上課,晚上還要為參加培訓的老師授課。盡管疲憊不堪,但他們的眼神中始終充滿著堅定和熱情。在培訓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學員雖然有一腔熱情,但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在麵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時常常不知所措。於是,他們增加了模擬教學的環節,讓學員們在實踐中鍛煉教學能力,同時給予他們及時的指導和反饋。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學員因為覺得培訓太辛苦,或者對教育事業的困難估計不足,產生了退縮的想法。陳先生總是耐心地找他們談心,分享自己多年來在教育道路上的經曆和感悟,鼓勵他們堅持下去。他說:“教育之路,本就充滿坎坷,但當你看到孩子們因為你的教導而有所收獲,那種喜悅是無法言喻的。每一個放棄的念頭,都是對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的辜負。” 在他的鼓勵下,許多學員重新堅定了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批批優秀的教師從這個培訓課程中畢業,他們有的留在了學舍,為學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的則回到自己的家鄉,將在這裏學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傳播開來。學舍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了周邊地區教育的一個標杆。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席卷了這個地區,洪水泛濫,許多房屋被衝毀,學舍也未能幸免。洪水過後,學舍一片狼藉,教室的牆壁倒塌,桌椅被衝得七零八落,書籍也浸泡在水中,損失慘重。學生們和老師們望著眼前的景象,悲痛不已,有些孩子甚至忍不住哭了起來。
麵對如此巨大的打擊,陳先生沒有被擊倒。他召集大家,堅定地說:“我們不能就這樣放棄,學舍是我們的心血,更是孩子們希望的寄托。我們要重新把它建起來,而且要建得更好!” 他的話如同強心劑,讓大家重新振作起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首先要清理廢墟,他們沒有專業的設備,隻能靠雙手一點點地搬運著破碎的磚石和雜物。阿禾則帶著一些女老師和學生們,將被洪水浸泡的書籍一本本撈出來,嚐試著晾幹修複。明遠和蘇羽四處奔走,尋求外界的援助,他們向周邊地區的學校、慈善機構以及曾經受過學舍幫助的人們發出求助信,詳細描述了學舍的困境。
幸運的是,他們的求助得到了廣泛的回應。周邊學校紛紛伸出援手,捐贈了一些教學用品和書籍;慈善機構也送來了資金和物資,幫助他們重建學舍;曾經的學生和家長們得知消息後,也自發組織起來,趕來幫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努力,學舍終於再次重建起來。新的學舍更加堅固,設計也更加合理。在重建後的開學典禮上,陳先生看著台下一張張充滿朝氣的麵孔,感慨萬分。他說:“我們經曆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但每一次我們都能重新站起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對教育的執著,更是因為大家的齊心協力。學舍就像一顆種子,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它都會頑強地生長,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為他們照亮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