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遷都

字數:3734   加入書籤

A+A-


    汴京城皇宮的禦書房內,自蒸汽機成功研發後,武植難得能靜下心來在此處理政務。
    “啟稟陛下,幽州城種師道有奏報呈予陛下。” 突然,禦書房外傳來內侍的稟報聲。
    “種師道?”武植聞言,眉頭一挑,沉聲說道:“呈進來吧。”
    內侍趕忙快步走進禦書房,將手中的奏報呈遞給武植。
    武植伸手接過奏報緩緩打開,目光掃過,臉上不禁浮現出一抹笑意,喃喃自語道:“曆經六年的修建,終於是把我大明帝國的新都城給建好了。”
    翌日,早朝上,武植向群臣宣告即將遷都幽州這一重大事宜。殿內群臣聽聞此詔令,並未有過多詫異,紛紛拱手抱拳領命。
    對於遷都幽州之事,他們大多早已知悉。畢竟自武植覆滅金國、遼國,尚未登基之時,便已命種師道率大軍擔任監工,統轄十幾萬遼國俘虜以及從高麗遷移而來的50多萬高麗勞工,負責新都城的督造工作。
    如今新都城已然建成,早晚都得遷都。因而朝中群臣在散朝之後,即刻各自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指揮著汴京城內大明的各個行政機構,先行朝著幽州方向,開展遷移工作。
    此時的大明帝國境內各地道路暢通無阻。近百萬從高麗遷移而來的勞工,曆經數年辛勤勞作,在各州府與城池之間,修築起條條寬闊的官道。
    其中有四條官道尤為寬闊,它們被譽為帝國的中心大道。這四條大道皆以汴京為中心。
    一條向西北方向延伸,途經洛陽府、京兆府、興慶府,最終直抵西域高昌城。
    一條向北延展,途經大名府、幽州城、遼陽府,最終抵達東北方的會寧府。
    一條向南延展,通往江寧府、杭州府。
    最後一條則往西南方向,途經成都府,直抵永昌府。
    為修築這四條堪稱帝國命脈的國道,近百萬高麗勞工投身其中。等官道修築完畢,勞工數量竟銳減至半數。毫不誇張地講,這一條條官道之下,累累白骨堆砌,皆是高麗勞工的亡魂。
    神武曆六年,武植正式將大明國都遷至幽州城,並將幽州城更名為北京城。
    大明國都北移後,帝國對北部原遼國、金國、高麗等地域的掌控愈發牢固。
    與此同時,在此生活的契丹、韋室、蒙古等一眾部落,也逐漸融入大明國的統治體係。
    西南永昌府,自吳階奉武植詔令,領兵駐紮此地,悠悠已過三載。
    這三載光陰裏,大明朝廷廣遣官吏,對新收複且新設的大理路、交趾路、蒲甘路三路之地,予以悉心治理。
    三路轄下各個州縣、部落的百姓,也在潛移默化間,逐漸適應了明朝的統治。
    隻因百姓們發覺自歸附明朝統治後,生活愈發順遂,一日好過一日。正因如此,他們心中對於舊國的記憶,也在時光的流轉中漸漸變得模糊。
    領兵駐紮於永昌府的吳階,對此番變化感觸最為深切。
    起初,這三路之地時常傳出有部落反叛大明的消息,他也常常率兵前去鎮壓。然而,僅僅過去數年,他便覺得無事可做了。
    吳階心中不禁感慨自家陛下手段之高明,對陛下在西南之地推行的改土歸流之策佩服不已。
    這一策略成效斐然,不僅成功匯聚了西南各地分散的部落,還一舉廢止眾多土司製度。
    如此既達成了對各部落的統一治理,又讓每位百姓都分得田地,從而一舉贏得西南百姓的衷心擁戴,使得整個西南地區徹底融入大明統治版圖。
    然而念及自己近來已然無事可做,吳階不禁眉頭微蹙。
    身為鎮守西南的統兵大將,眼見西南局勢漸趨安穩,他心中明白,自己勢必會被朝廷召回朝中。
    想到如今大明朝堂之上,名將如雲。自己雖說已然算得上一方大將,但朝堂之中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乃至更勝一籌者,大有人在。
    回想起這幾年在西南統兵以來,雖說自己也立下了一些功勳,卻不過是鎮壓些小部落叛亂之類的小打小鬧罷了,今後回到朝中,想要再度獲得領兵作戰的機會,談何容易?
    “不行,得趁如今手中尚有統兵之權,盡快立下足夠的功勳。否則今後若想再次輪到自己領兵出征,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吳階喃喃自語道。
    念及於此,吳階神色一凜,當即便差遣手下人奔赴軍營,將龐萬春、呂師囊等一眾將校召集而來,共商事宜。
    待龐萬春、呂師囊以及一眾鎮南軍將領來到大堂,吳階便將自己心中所想,如實告知了一眾將領。
    龐萬春、呂師囊等人聽聞,神色不禁一怔。旋即,龐萬春拱手說道:“吳將軍既然有意率領我等立下功勳,不知吳將軍有何打算?”
    吳階微微頷首,意氣風發地說道:“本將自領兵駐守西南,便已鎖定目標,那便是蒲甘路與交趾路以南的真臘、占婆兩國。此前因西南局勢未穩,本將一時無暇理會,隻得等待時機。”
    “如今西南各地漸趨太平,本將料想朝廷不日便會宣召我等班師回朝。待回到朝中,我等不知何時方能再度領兵作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而,此次我等務必先發製人,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蕩平此二國,為大明開疆拓土,立下功勳。待凱旋之日,我等定能獲朝廷更為豐厚的賞賜。”
    龐萬春、呂師囊及一眾鎮南軍將校聽了吳階所言,紛紛陷入沉思。
    良久,呂師囊麵帶憂色,沉聲說道:“吳將軍,不知此事可曾獲朝廷同意?否則我等私自挑起戰端,日後恐會因師出無名,而遭受朝廷責罰。”
    一旁的龐萬春也神色凝重,沉聲應和道:“是啊,吳將軍。雖說我等此刻領兵在外,手握統兵作戰之權。但這般滅國之戰,即便我等本意是為大明開疆拓土,可依舊於禮不合。”
    吳階聽著二人的憂慮之言,頷首說道:“放心吧,此事我即刻修書一封,呈予當今陛下。以我對陛下的了解,陛下定會應允。此次召集諸位前來,就是讓大家有所準備。”
    眾將聽後,臉上的憂色這才緩緩褪去。吳階雖身為大軍統帥,然而若論在大明帝國軍隊中的威望,他與武植相比,可就相差甚遠了。
    倘若吳階未獲武植同意便私自對外出兵,一眾將領恐怕當場就會將吳階擒拿了。
    待吳階與一眾鎮南軍將領商議停當,他旋即修書一封,遣人以八百裏加急送往京城,呈予武植。
    隨後,他與一眾將領即刻著手整兵備戰,率領大軍自永昌府開拔,向著真臘與占婆兩國邊境方向進發。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