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興亡百姓苦

字數:5437   加入書籤

A+A-


    郭圖心中疾苦,但沒有辦法,隻能歎一句:“百姓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的!”
    “大人,不是他們的限度深,而是王充的做法,有失偏頗...”
    隨行的朱棣同樣沉悶,可能是經曆不同,與郭圖所看到的東西不同。
    他不著痕跡,望了眼遠處掏著陶罐的匈奴百姓道:“底層的耐力很強,哪怕是啃些草根樹皮...”
    “甚至隻要有口綠湯,他們也能勉強得活,乃至苦中作樂的活...”
    “但有些事,不患寡而患不均,王剝皮以奴製漢,這樣下去怨氣滋生,早晚會出問題...”
    如果說,郭總管隻看到了百姓的苦,而朱棣這名久居北地的能吏,卻看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
    河套八百萬民眾,其中漢人占了七成,乃至八成,比匈奴人多了不知幾多倍...
    而王充,卻直接將這些人,放到最底層體驗生活,這如何不讓他們心生憤懣...
    河套百姓的忍耐力,絕對比大漢境內的民眾強,甚至比並州的山民,更加有耐性。
    自己等人穿著狼皮大襖,都被凍得臉蛋發青,手腳冰冷...
    而這些底層百姓,隻是裹著一層羊皮,甚至粗布麻衣...
    卻還能活的搖擺,活的有滋有味,甚至有些人還會來一句,吃苦是福,如此可見一斑。
    百姓們真正關心的本質,除了食物問題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平衡...
    亦如江石所說,若夏軍是匈奴出身,或者州府主事的王剝皮是匈奴貴族...
    那他以這種酷烈的手段,壓製同為漢人出身的百姓,就算眾人有怨言,也隻能憋在心裏。
    但夏軍不是匈奴出身,軍中主將,也不是匈奴貴族...
    甚至連州府內,直接管事的各部大人,也沒多少匈奴人...
    他們與這些底層百姓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曾經都是大漢子民...
    同為大漢子民,掌握州府大權,掌握最上層的權利...
    但現在,卻將漢人百姓,與匈奴人區別對待,甚至放在最底層體驗生活。
    這就滋生了怨念,滋生了逆反心理,心中自然不平衡。
    亦如當初郭藴初掌奴兵之時,彼時大營中的漢人奴隸,不敢對匈奴人齜牙,甚至不敢對匈奴人說半個不字。
    卻敢對漢人出身的並州將士們,大呼小叫的不服,甚至敢對他們譏鬧嘲諷,這裏麵的道道可多了。
    如今的情況,與當初郭藴麵對奴隸大營有很大差別,甚至更加複雜...
    但有些事就應了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矣...
    河套七郡,所有村寨裏的百姓,都在喝綠湯,喝那些牛馬牲畜都不屑一顧的湯...
    雖然都是湯,但有的人喝的少,有的人喝的飽。
    有的人拿陶碗喝,有的人隻有一個枯黃的竹筒草草了事。
    甚至有的人先喝,有的人後喝,有的人喝溫的,有的人喝熱的。
    如此情況,他們平衡嗎?他們有怨氣嗎?他們在想什麽?
    “呼!”郭圖深吸口氣,他腦袋暈暈乎乎的,他也不知道該說什麽。
    更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甚至不懂自己現在到底在想什麽。
    可能是感覺這個話題太沉重,氣氛太悶堵,江石抹了把臉。
    他不著痕跡的瞥了眼四周,而後道:“兄弟您這福相,一看就不是吃苦的主!”
    “您若是...實在喝不下...去...”
    “俺...俺幫你幹了...保管底淨....”
    江石說著,小心翼翼的往前湊,眼巴巴的瞅著郭圖。
    亦如他自己之前所說,綠湯不是什麽時候都有的。
    而且天寒地凍,草根什麽的也不好挖了,樹皮也凍的僵硬如鐵。
    如今,村寨裏的庫存,雖說很富裕,但觀那些奴奸們,似乎有意節縮...
    若前線戰爭還不結束,往後的日子,會更加難熬,可能連飽腹的綠湯都沒了。
    但就算如此,他們也得忍著,餓著,埋頭熬著,因為方圓千裏之地,都是如此,都差不多,
    郭圖收起雜亂如麻的思緒,他環顧四周在大口喝著綠湯的村民,又掃眼身前的矮腳骷髏。
    “咕嘟嘟!”他猛然仰頭,將手中苦澀難聞的綠湯灌入口中。
    郭圖一口悶底,隨手將竹筒扔掉,而後目光轉冷:“這湯水,你以後就不用再喝了...”
    “爾若願意,幫吾牽馬趕車,白麵肉食管飽,熱湯飯菜管夠....”
    “砰!”江石當場跪地,磕頭搗蒜般叩首不止:“謝...謝...老爺...”
    “謝...老爺...賞飯...”
    “謝...老爺...活命...”
    他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等的就是一個脫離鄉寨的機會,等的就是活命的機會,他等到了。
    他不知道身前這個高大有些富貴相的青年是什麽人,但觀其氣勢,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關係戶。
    大人物隨口一句話,便能改變他的一生,改變他一家的性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已經看明白了,按照現在的形勢走下去,留在村寨內,便身不由己,世世代代,被束縛的死死的。
    死或許能改變,但誰又願意死呢,或許有人願意吧。
    事實上,也確實不出江石頭所料,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見識到了什麽叫大人物。
    大人沒有排場,身邊始終隻有三五個心腹,和一群青年官吏緊隨。
    至於身後那三千多名衛兵,隻能埋頭趕路,遠遠的吊著,不敢近也不敢遠。
    他牽著馬,踏著風雪,走過一個個村,越過一處處寨。
    他們訪遍了方圓八百裏,大大小小的聚集地。
    他吃上了白麵饅頭,喝上了肉湯,穿上了狼絨暖衣。
    他一輩子沒有這麽幸福,就像小時候,啃窩窩頭的感覺。
    這一切似乎都在夢中,生怕一覺醒來,便是過眼雲煙。
    他很幸福,在他想來,天天白麵饅頭的大人,應該也很幸福。
    但大人不幸福,因為隨著逐步深入了解,大人的臉上始終是陰著的,一天比一天陰沉。
    普通百姓苦日子過慣了,對於河套各地的狀況司空見慣,所以沒啥感覺了。
    但郭圖一行,卻目光苦澀,心中沉沉,鬱氣難發...
    王充的‘仁政’施行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啊...
    州郡有道,府衛有序,村寨有條,井然有序,被各地大小官吏,一絲不苟的貫徹落實了。
    這個剝皮總管的主持下,河套各地,盡皆施行軍事管理,甚至在先秦的戰時體製上,更進一步。
    凡河套治所,所有青壯皆服徭役,所有健婦皆分配勞作...
    所有物資統一調度,所有糧食統一配給,鹽分按人頭發放...
    這些隻是王充所施行的前奏,隨著戰事僵持,前線損耗日重...
    總督府,已經不滿足所謂的統一調度,和統一配給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戰爭到底要打到什麽時候,漢軍和鮮卑人又能撐到什麽時候...
    所以,無論是匈奴牧民,還是漢人百姓,更是征調牛羊,搜刮餘糧,沒收火種...
    最後,就連百姓家裏的鍋碗瓢盆也盡投於庫,隻有在午時喝湯時,才能短暫餘熱。
    在這種自詡仁慈,又酷烈的施行下,百姓隻能竭力勞作...
    以王大人所謂的分工製,用他們產出的軍用物資,換取一頓綠湯飽腹。
    河套今年豐收,家家有餘糧,府內糧草,更是堆積如山,八百萬民眾,三年五載也吃不完。
    但是戰爭一起,百姓家裏那些還沒捂熱的糧穀,便被征調一空,隻餘秸稈枯黃。
    戰爭一起,百姓苦難,咬牙吞血,苦苦煎熬。
    戰爭一起,不是少吃一頓飯,少穿一件衣服那麽簡單。
    如今戰事打了將近一年,每僵持一日,百姓們的苦日子,便會在重一分。
    如此艱苦度日,百姓們有怨言嗎,郭圖不知道...
    因為怨言可能被埋在心裏,別人看的出來,但說不出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何其苦哉...
    ...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