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共主與大汗
字數:6827 加入書籤
“共主!”李信眸光閃爍,心中略有所思,考慮著到底是繼承單於之位,還是合符釜山為各族共主。
亦如賈詡所言,共主之尊號,最遠可追溯至上古軒轅黃帝時期。
上古百族會盟,能得共主之尊為者,無不是人族之大賢者。
甚至在堯舜禹的古老傳說中,共主都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
大家推舉有才德的人才能繼承,這是一種古老聯盟推舉與禪讓製。
中原大漢有皇權大一統,有著君權天授的理念,有著傳承自始皇帝的正統性...
那李信也可以弄一個,合符釜山,百族會盟,上古聯盟共主的法統。
而這也是諸夏境內,當前最合適的法統,和理論依據,畢竟夏軍夏軍,當初起這個字號,就是為了承接夏統做準備的。
你劉漢的正統與法理,有來自始皇帝的皇權大一統,為依據。
我李夏的正統與法理,來自軒轅黃帝的聯盟大一統為依據。
天然的便具有法理性,具有神聖性,比之大漢的君權神授,比之始皇的皇權大一統,也不遑多讓,甚至還要來的久遠...
什麽是大一統,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標準,每個時代的標準,都不一樣,有人認為書同文,車同軌,皇權製上大一統。
也有人認為,夏商周,所共同尊行的禮,乃至服飾文化習俗信仰等方麵的認可,算做一種,尊禮尊儀信仰大一統。
也有人以地域劃分,即中原地區為正統,黃淮地區為中原正統,占據此地為中原正朔。
乃至後麵衣冠南渡,出現了南北朝,又弄了個傳承正統,弄了個華夷之辨,夷夏之別。
甚至來到隋文帝時期,又出現了個長江黃河,南北兩岸,疆域大一統。
這些在李信看來,根本沒有那麽複雜,也不需要弄的那麽複雜。
軒轅黃帝本身,就可以引申為一種法統,本身就是一種正朔的根源與體現。
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李信可以將黃帝捧的比始皇還高,畢竟在底層百姓眼中,皇帝才是至高無上的。
因為他們眼裏隻有皇帝,他們被洗的幹癟的腦殼中,隻能裝下皇帝。
皇帝是他們是他們的主宰,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的父。
是他們一生效忠之主,在他們傳統的思想觀念中,黃帝可能還真比不上始皇帝。
但這隻是朝廷宣傳洗腦的結果,是百姓眼中的衡量標準,也是他們腦袋裏的固有觀念。
而在李信這裏,若將來自己繼承了黃帝的法統,稱了共主尊號,那軒轅黃帝是必須在始皇帝之上的。
到時無論是諸夏境內,無論是官方的宣傳,書籍的教育,還是民間的輿論,都會將黃帝之尊,置於皇帝之上。
在李信這裏誰敢說黃帝一句壞話,就直接砍頭株連九族。
在諸夏境內,誰敢說始皇蓋過黃帝,便直接抄家滅族,連帶祖墳裏的三族都給挫骨揚灰。
在李信這裏,黃帝必然是要在始皇之上的,黃帝也必須高過皇帝。
這無關其他,無關個人好惡,而是人性利益的抉擇。
且李夏的崛起之地,稱霸之地,也是當年軒轅氏故地。
今又與北方百族,於陰山會盟,繼承上古黃帝正統,稱號共主,幾乎毫無障礙。
“共主!共主!”李信神色幽幽,心中對此尊號,很是向往。
畢竟,那是上古時期,中原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具有法理意義上的萬族之主。
李信想要弄個共主的尊號,想要承接黃帝的法統,但心中亦有著重重顧慮。
因為三皇五帝時期的聯盟共主製度,是通過禪讓來保證權利交接的,與當下階段的世襲製有天差地別。
五帝時期,堯年老的時候,舉行部落聯盟議事會,各部落領袖都推舉舜為繼承人。
堯便對舜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考核,直道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
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裏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堯死後便由舜繼任為百族領導人,舜繼位後,也用同樣的方式選拔繼承人。
直道大禹治水,得到黃河兩岸,各族群的認同...
於是帝舜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裏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大禹做自己的繼承人...
禹在舜死後繼位為百族共主,也以同樣方式先後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補繼承人,但沒有正式舉行過正式的禪讓儀式...
直道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聯盟製,建立了中原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夏禹傳子的王朝世襲製,代替了以前聯盟共主禪讓製。
自此之後,曆代相沿,聯盟大一統在中原消亡,禪讓製更是名存實亡...
取而代之的,是世襲罔替的,家天下的,封建大一統。
如今賈詡要重新拿起上古共主那一套,雖然看著很有名望,也很有利益。
李信也很看好,很心動,但又有些猶豫不決,因為老子辛辛苦苦,流血犧牲,戰死數十萬將士,為的是什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高高在上,為了子孫後代,不在操勞憂心...
李信不想當天授的皇帝,不想當皇權至上的皇帝,因為這與他心中的規劃背道而馳。
他想建立的是諸夏,而不是一家一姓的李夏,更不是隻會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也不是圈地自守的天朝上國。
李信想建立,類似上古聯盟,又帶著點夏商周禮儀,那種的諸夏聯盟。
他想打下大大的疆土,想分封八百諸侯王,想讓兄弟們也晉升王侯,有著王侯的血統。
李信不想狡兔死走狗烹,想讓跟隨自己奮戰,流血犧牲的兄弟們,當上王侯,有自己的國。
在這種思想下,這種分封天下,大封王國,廣封諸侯的規劃下,天然的與中原皇權大一統相衝突,與皇帝製度背道相馳。
這才是李信為什麽反感皇帝,乃至不願稱中原皇帝的原因。
因為中原曆史上,以皇帝之尊,分封諸王,統禦諸國,根本行不通,也很容易出亂子。
西漢的七國叛亂,死馬晉的八王之亂,乃至豬明的諸王靖難,韃清的三番叛亂等等。
都說明了,在皇權大一統之下,行分封製根本行不通,內亂必然發生。
李信不想自己建立的諸夏,混成獨姓李夏,更不想百年內叛亂頻發,因為那樣最後苦的還是底層百姓,皇權大一統自然被排斥在外。
而李信的想要行諸王製,想要廣封諸侯,建立諸夏諸夏聯盟。
那麽軒轅黃帝的,聯盟大一統,和共主尊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道理確實如此,李信又想像夏商周那樣,建立家天下的傳承,想要世襲罔替,傳承千秋萬代。
畢竟在這個生殖崇拜的時代,自己浴血奮戰,勞心勞力,打下的江山,將來還是要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的。
若繼承了共主的尊號,豈不是要效仿先人,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禪讓給別人?
“大王!”正當他躊躇不定之時,鮮卑大人拓跋戎突然出列,小心翼翼道:“外臣有一策,不知可言否!”
“嗯,你有何言,可盡管道來...”
“大王,吾族古籍亦載有,共主‘可瀚’之尊...”
“可汗?”李信臉色莫名。
“不錯,就是可瀚!”
拓跋戎麵色誠誠,朗聲道:“大王威震天下,仁德宇內,四海歸心,八方臣服!”
“您既可稱中原共主,亦可為草原可瀚,如此豈不兩全其美...”
“而且草原可瀚,是內禪繼承製,首領權利交接,能完美的避開,共主禪讓製的弊端...”
拓跋戎聲音有力,言語有據,想要爭取將李信捧上可寒之位。
可寒可瀚,亦或者可罕可汗,這個稱呼最早被用於尊稱鮮卑部落的首領,或者是部族盟主,也作可寒。
在鮮卑語稱可寒,原意是神靈、上蒼、天子之意,比較久遠和古老。
而可汗一詞,作為君主的稱號,最早始於柔然首領崘統一漠北自稱,謂之猶言皇帝。
而草原上的可瀚繼承,與中原的五帝禪讓,和世子世襲製,也有很大不同...
那就是,可瀚最早是一種內禪製,內禪就是將首領之位,讓給同宗同姓族人。
即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製...
亦如中原在實行禪讓製之前,即在三皇時代便是如此,部落領袖皆在風姓一族中產生。
而李信又沒有宗族兄弟,也沒有所謂的世家族親,最終這繼承者,還是要落在自家血統,自家娃子手裏。
是以既然李信不想當皇帝,那就當中原的聯盟共主,同時也當他們都鮮卑可寒。
因為草原上的可瀚,最早也是各族會盟,選舉出來的首領,與中原的共主並不衝突。
如此,亦可稱之中原之主,草原之主,大漠荒原之主,或林胡之主。
總之,李信這名南北盟主,不能隻當中原的共主,也應該有個草原上的尊號,草原可瀚的尊號。
因為這關乎著大漠以及草原百族,在以後的待遇問題。
若李信隻當中原共主,那草原鮮卑不就是成了後娘養的了嗎?
到時李信頂著中原共主的名號,治理草原各部,到時他們鮮卑待遇如何?
“共主!可汗!”李信神色莫名,而後環顧大廳眾人,沉聲道:“既然如此,那吾便當這中原萬民共主...”
“當這草原、大漠、林胡、北荒的可汗之尊如何...”
“這...臣等...拜見共主...”
“臣等...拜見...共主...”
“臣等...拜見...大汗...”
“嘩啦啦!”這一次眾人再也沒有異議,嘩啦一下跪倒一大片。
賈詡臧霸等漢人文武口稱共主,步度根拓跋戎等鮮卑人口稱可瀚。
雖然稱號上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但這個稱號大家都參與了進來討論與爭取。
現在的李信,不止是中原萬民的共主,亦是草原和大漠的可瀚,可謂是皆大歡喜
這其實也是李信一種禦下的手段,每逢變動或者新收服一批人,他都會例行與眾人商議大事。
讓他們參與進來,各抒己見,在爭論中,相互磨合。
如此大家都參與到事件中來,慢慢的便會加深內心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而且眾人相互爭論,各說各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
也能通過各方,相互間派係的爭論,洞悉各派係的利益與訴求...
而李信這名人主,隻需要老老實實的坐在上首,當個裁判,便能增強自身的權柄與威嚴...
...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