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昭告天下
字數:6918 加入書籤
風和日麗,天朗氣清,萬裏如璽。
山峰巍峨,高大而偉岸,前後左右,山脈起伏,宛如龍群盤旋。
很顯然,烈士陵園的選址和修造,都很有講究。
與大漢人工封土的陵墓不同,青山陵園,采用的是因地製宜,依山為陵。
大漢的人工封土,是先挖坑,再回封土堆。
這類陵墓,可以按照統治者,最理想的模式修建地宮。
但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明晃晃的封土金字塔,很容易成為辨識地宮方位的標誌,導致陵墓被人盜掘。
而因地製宜,以山為陵,鑿石為宮,陵墓與山,融為一體,則盜墓賊,很難找到地宮入口。
想要暴力挖掘,除非把整座山都拆了,否則僅憑很難找到地宮,能極大的保護地宮不被盜損。
以山為陵的安全性,和隱蔽性極高,但缺點是,龍脈難尋,選址的時候,要花很大功夫。
但這些是對普通人來說的,是對普通軍閥,和普通王侯而言的。
因為地方軍閥,疆域有限,地方王侯,人力不濟,就算找到了,也修不成真正的皇陵。
但以上這些困難,對於現在的李信來說,根本不是事。
太行山的太嶽精工廠裏,多得是分金斷穴,尋找龍脈,分析礦脈的煉金術士。
這些能人異士,皆是當初,李信兵圍洛陽,接受詔安,北上時從司隸地區搜刮的。
其中天工巧匠,陰陽術士,乃至神婆棍子,沒有十萬也有八千。
想要找到一處山清水秀,藏龍聚氣的風水寶地,不說輕而易舉,但也不會有太大難度。
因為李信治下的大山大河多疑,且陰山就在河套戰場旁邊,在連綿起伏的山脈中,其中尋個合適的龍脈並不難。
整個青山陵園,采取的是因地製宜,依山而建的山陵模式。
四周視野開闊,遠處有五座山峰環抱,居於中脈主峰龍巢,呈現六龍拉棺之勢。
在這種龍巢規格,龍庭帝宮之內,是能養出真正的天子氣的,
也就是說,陽間的天子有限,但陰世龍庭裏的天子,卻不知道多了多少。
且青山陵園是真正的世乘六龍之象,主峰高度三千六百米,北脈海拔四千九百米。
東西二峰稍低,約有兩千八百米,左右平衡,中為走道。
陵園周回一百零八裏,有城垣三重,內城置五門。
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中曰黃天門。
城內建有宮闕回廊,闕樓偏殿,祭祀廟宇,一應俱全。
城門四周,設有三百六十五隊,巨靈石人,和石牛石馬。
這些巨靈神,身材魁梧,高達四丈九尺披著漆金戰甲,雙手持槍矛劍戟,於胸前左右。
石人全身髹漆,各色金屬礦石搭配,甲胄紋刻細膩,表情鮮明,喜怒哀樂俱備,栩栩如生,宛如活靈。
很顯然,對於士們身後的居所,李信也舍得用心,更舍得下血本。
單是鑿空一座山峰,其中所動用的人力物力,便高達上百萬。
從這裏,也足以說明,李信對於陪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和士兵,從來不會虧待。
哪怕是戰死了,哪怕是看不到的地下工程,也給做到了極致。
對於李信的僭越禮製,胡作非為,除了一些迂腐的老學究,夏軍文武並沒有感覺絲毫不妥。
因為,他們多少聽說過主公的噩夢困擾,和此前上天示警之事。
你和連不是長生天子嗎,那李信就弄個陰世龍庭,弄十萬陰間天子下去對陣,看你特釀的還敢不敢來糾纏老子。
一個手下敗將,活著不是夏軍將士的對手,死了也能將之碾死十萬次…
“踏踏!”正當氣氛感傷之時,賈詡悄然走了上來:“主公,吉時已至!”
“該舉行...祭祀之儀了...”
“嗯!”李信眸光微轉,環顧一眾迎風矗立的文武:“讓將士們準備吧!”
“今日便讓九泉之下的兄弟們,也一同見證諸夏的崛起...”
“諾!”賈詡麵色嚴肅,然後轉身登台,開始著手祭祀事宜。
在這個時代,祭祀天神亦或者是祭祀上天,乃是頭等大事,甚至是天子的專有權利。
然而主公卻將如此重任,如此榮耀,交給了他賈詡負責,可謂是一種極其信任,和器重的體現...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如此大事容不得賈詡不慎重。
賈詡能力卓越,並沒有讓人多等,隨著將士們將玉、璧、圭、銅、金、陶、木、竹、等器皿承上,將士們的神色更加莊嚴而肅穆。
祭祀禮儀繁雜,所用的禮器更多,其中璧、琮、圭、璋、璜、琥被稱為六瑞和六器。
璧是權力的標誌,和等級製度的象征,祭祀禮上必有其身影。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
巍然的漢白石碑前,賈詡頭裹白巾,一襲縞素。
他手持祭祀文書,神色莊嚴肅穆:“祭諸將士,天下紛亂,群雄並起,有夏於世,集眾用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稟人道眷,將士命顧,北禦胡虜,南平暴亂...”
“及至今時,擁地萬裏,主宰眾生,諸夏會盟,祭於陰山,即立國夏,推舉共主,夏華可汗....”
“事人以禮,立身以義,四守之內,皆為臣子,四夷八蠻,皆視夏民...”
賈詡神色嚴肅,肌肉緊繃,眼角不時眺望天空,環顧四周,注意著天象變化。
生怕一個不小心,引起天帝震怒,降下天火硫磺,或者隕石雨啥的,將眾人砸個狗血淋頭。
因為這個時期的祭祀,更多的是叫祭天大典,通常由君主,或者天子主持。
天子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獲得神聖性...
然夏軍的祭祀大典,與往常的祭典形似而非,甚至有很大不同。
若是按照天朝傳統的禮法衡量,夏軍這就是在胡作非為。
因為此次,主持祭祀,或者說宣讀祭文的,是賈詡這名首席軍師...
此番讓賈詡宣讀祭文,並非是李信一時腦熱,做出的決定。
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一直以來,李夏內部都是武強文弱。
甚至文臣集團,一直都被邊緣化,或者說是進不了李夏的戰略決策層...
目前能夠參與到李夏決策圈的,隻有賈詡張既這兩名,隨軍軍師,和隨行侍從。
至於其他州府內的高官,無論是河套的總督府,還是並州的晉陽府,都隻能按部就班,執行大帥府傳達的指令...
戰爭時期可以如此,但如今戰爭結束,李夏這個勢力,也過了最危險的階段,霸主姿態以顯...
這個時候,李信便有意識的,開始準備整頓內政,準備內修武功了...
接下來的李夏內部的發展規劃,重點則不再是軍隊,而是地方上,是文政上的東西...
有鑒於此,李信便開始,有意識的高一下治下文臣集團的地位,平衡一下文武勢力。
讓當著一眾文武,和軍中高層將士的麵主持祭祀,宣讀祭文,也是李信的一種態度...
其次則是,此番祭祀的,不是傳統天帝,也不是所謂的先祖,而是陣亡的十萬將士。
祭祀昭告的不是天神,而是天下萬民,是夏軍將士...
也就是說李信的權柄不是天授,亦不是神授,而是一眾文武將士所授,是天下萬族萬民所授。
李信不是傳統的皇帝,不是神聖的天子,而是人道之主,是萬族共主。
他的權利並非來源天皇老子,更非來源祖上繼承,而是來源於一眾文武將士,來源於天下萬族...
他不是中原的皇帝,而是萬民的國主,他不是草原和大漠的單於,而是諸夏族的夏華可汗...
這是開天辟地,頭一次,也是在某種意義上,否定了君權天授的概念,斷了天皇老子的香火...
如此有悖傳統文倫,甚至可能會得罪上天,得罪上蒼的大事,自然需要有分量的人頂著,有高質量的人背鍋...
李信不確定,這個世界上是否有天神,上蒼是否有私,天地是否有私...
日上蒼無私,天地無情,縱使祭祀祂們,也不會有絲毫作用。
因為在天地眼裏,人類與路邊草狗無異,皇帝天子,也與螻蟻無異。
這種情況下,與其去祭祀祂們,還不如祭祀戰死的將士,來的實在,來的更能收攏人心。
若是上蒼有情有私,天地有私,那他李信,縱使有一萬個不服,也隻能老老實實的俯首。
但在這之前,在天地降怒時,也是賈詡這個土著,這個曆史長河中的高個子,頂在前麵...
如此也能幫李信這名人主,擋一擋,抗一抗,有個緩衝應對,和亡羊補牢,搶救的時間...
如今觀天象變化,似乎一切都沒有變,也沒有陰雲密布,天火硫磺啥的。
當然,也可能是李信祭祀的地點,與之前的君主不同有關。
因為除了傳統的君權授予,和權柄的來源不同外,那就是夏軍會盟,或者叫封禪的地點也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祭祀頻繁而生。這些人皆是封禪泰山,而不是陰山封禪。
史記封禪書,論衡,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
這些君主,皆是封禪泰山,他們的根本目的,是完成王朝祭祀上天,受命於天的曆史使命。
如此君王才擁有和享用,這人間帝王的,至高無上的尊嚴與威風。
而李信會盟之處,乃是陰山脈絡,是南北兩族的疆界。
更是亦是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
傳統王朝,封禪祭祀,祭的是中原天子,是中原法統。
而李信在陰山這個,兩族文明交界處,祭祀的是萬軍將士,受命於百族會盟,諸夏萬民。
李信的權柄來源不止是中原的農耕文明,中原法統,還有草原上的遊牧文明,遊牧法統。
是來源於於南北諸夏,萬族和萬民,不是始皇帝的中原天子,不是冒頓的長生天子,而是萬族共主。
兩者看似相同,然卻又有很大不同,和本質上的不同。
那就是始皇帝,及曆朝統治者,祭天封禪,是以天皇,天神為尊。
而李信會盟,祭祀是以諸夏萬族,和萬民為尊,兩者有著根源上的區別。
李信是獨斷專行的獨夫,是我行我素的獨裁者,是想要傳承萬代的君王。
但他還是要弄一個權柄軍授民予,他想要一點點改變,改變中原千百年來封建輪回的痛苦。
他要顛覆封建王朝,君權天授的終極理念,要打破皇權天子的壓迫與束縛,鬆一鬆曆朝曆代捆綁的鐵鏈與枷鎖...
...…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