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製度框架

字數:5737   加入書籤

A+A-


    而李信在大致封賞完一幫子文武,和草原諸王之後,又梳理秩序,完善法度,根據曆朝的政治構架。
    搭建了屬於諸夏的製度體係,那就是一閣兩院,和三省六部,以及九府軍區製,三套行政架構,既矛盾又相輔相成。
    內閣是李信根據,漢帝身邊的十常侍,以及曆史上豬明的內外製度,有感而發創立的。
    主要成員有東王太史慈、涼國公賈詡、輔國公臧霸、韓國公徐晃、
    燕雲侯張遼、齊國公韓忠、順義侯王雄、西王步度根、北王拓跋榮、複王慕容度、東興王魁頭、烏胡候蘇樸梢等人組成。
    內閣沒有具體職務,相當於李信身邊,一個國事谘詢機構。
    擁有參與時勢分析,和國事議政的權力,基本涵蓋了李信麾下所有的,軍事勢力的成員。
    其中韓忠為原匈奴八旗勢力的代表,步度根是西部鮮卑的代表...
    拓跋榮是北部鮮卑代表、慕容度是南部鮮卑代表,蘇樸梢是東胡勢力代表...
    甚至就連魁頭這員,未曾前來覲見的東洲興王,李信也給予了一份席位...
    對於拉攏轄製這些邊外勢力,李信手腕可謂是簡單粗暴,看上去毫無政治頭腦可言...
    那就是,直接將他們吸納,融入夏軍或者說整個大夏,這個統治集體中來。
    並且占據高層位置,擁有一定的決策參與權...
    這樣他們才能在,長期的共事中,主動爭取利益,增強集體利益歸屬感...
    除了內閣之外,便是夏軍文武的兩院製,即南部政務院,北部巡務院。
    兩院對應的,則是長城南部的農耕文明,與長城以北的遊牧文明,兩大管理機構。
    所謂兩院製,是李信借鑒了,宋遼時期,大遼的南北麵官製...
    遼史百官誌,契丹舊俗中記載:官製樸實,事簡職專,不以名亂之,其興也勃焉...
    太祖神冊,詔正班爵,至於太宗,兼製中原,官分南北,以牙帳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
    遼太宗為了統治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生產類型的各族百姓...
    一點點摸索出了,南北官分製的策略,即所謂的南麵官,和北麵官...
    南麵官治漢人州縣、稅賦兵役之事,主要是管理漢人、渤海人的事務...
    北麵治草原牙帳、部族、屬國之政,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的事務...
    南北麵官,因族製宜,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李信取其一國多製,南北分製的靈感,搭建了一套,屬於諸夏的一套二元化,雙軌製的統治機構。
    即南北兩院製,分別是南方政務院,北方巡務院...
    其中北院官,在巡務院治下,主掌草原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草原牛馬皆歸管轄...
    而巡務院的主要成員為,宣武將軍西王步度根,宣威將軍北王拓跋榮...
    宣揚將軍複王慕容度,宣撫將軍興王魁頭,北院統軍使羅睺...
    北院督軍使粟栗、北院監軍都督日律、北院從軍令蘇仆梢等,這些遊牧民族首領...
    管理草原軍政,同時也負責處理,有關荒蠻、丁零、烏桓、扶餘、三韓等北方族帳內部事宜,...
    所謂族帳,其實就是逐水草而居,常年遊蕩的遊牧民族,和山林漁獵的東部林胡...
    這與後來成吉思汗時期,分封的金帳汗國,以牙帳製領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
    而且巡務院,將步度根、拖把榮、慕容度、魁頭、日律、羅睺、粟栗、等草原本部大人。
    吸納入巡務院的核心位置,給予核心的四大督王職權,和參政大將軍的職位,利益捆綁的同時,與南政務院,並不衝突...
    在配合李信的將軍府策略,及城池驛站、軍事堡壘、貿易補給、稅收兵役等多項措施...
    通過利益、聯盟、製度、和府兵等,將草原初步捆綁,控製在巡務院治下,還是可以的...
    大遼的南北兩麵官,管理的方式,是基於契丹人的習俗,和文化傳統設立的,是因俗而治的一種體現。
    而李信的兩院製,則是簡單粗暴的多,直接以陰山長城為界,根據南北地理上的,規格劃分定,因地製宜...
    如果說,北巡務院,是李信這名夏天可汗統治草原,管理遊牧民族的,最上層行政機構...
    那麽南政務院,則是李信以諸夏共主的身份,統治中原,管理漢人的,最上層行政機構...
    政務院下轄三省六部,與漢朝的三公九卿有些類似,但又有不同。
    三省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政務院的中樞權力機構...
    其中中書省,輔佐大政,總判省事,掌管機要,起草詔令,發布政令的機構,由賈詡兼任...
    門下省,掌出納帝命,侍從左右、參讚眾事,顧問應對,顓判省事,為參政機構,由張既擔任...
    尚書省,又名尚書台,下轄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負責執行朝政詔令,為政務院最高政令機構,暫由王充擔任...
    這是李信,效仿後世,隋唐時期建立的三省六部製。
    這種政治架構,作為中原王朝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中央行政體製之一,延續了上千年,必然有其可取之處...
    三省六部製,以組織嚴密,體製精簡,統一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而著稱,隋唐元明清,皆有延行...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秦漢時期,那種官員職能交叉,推諉扯皮,人浮於事等問題...
    很顯然,曆代的中原王朝都在用的東西,李信自然不會棄置不顧。
    且李信的三省也不是直接照抄,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後世主掌全國軍政大全的三省,有本質區別。
    那就是,李信設置的三省,僅僅是諸夏政務院的三省...
    主要負責的是,長城關內的中原地區政策的製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也就是說,傳統的中原地區,長城以內的地區,還是依照著農耕文明的方式,維持著中原王朝的基本架構。
    即如今大漢的郡縣製,是傳統的皇權大統製,而草原上施行的,則是遊牧文明的特色諸侯部落製。
    李信雖然想要大封諸王,廣封諸侯,但還沒傻到,貿然改變中原傳統的,皇權大統郡縣製。
    與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樣,長城以內的中原農耕文明,也有著自己的運行製度,和文化習俗。
    草原上的部落架構,李信尚且知道維持原狀,中原地區的郡縣架構,自然不會冒然變更。
    畢竟,中原地區,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他的發家崛起之地。
    如何治理,什麽樣的製度管理,前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曆史長河中也給出了答案。
    亦如曆史上的南北朝,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以及大遼的南北麵官,大元的中國大皇帝,亦或者是韃清單中原天子...
    這些入主中原的政權,或者雄主,都未曾改變中原農耕文明,最基礎的郡縣製...
    李信這名本就源自中原,本就是依靠郡縣製,以及秦法改革起家的,自然不會傻到自廢根基...
    李信一直都明白,自己優勢在哪,知道自己治下地盤的優勢在哪...
    他雖然號稱共主,但在中原地區,在長城以內,施行的統治方法,還是秦漢的老一套...
    還是秦漢皇權大統的那一套,隻是正統名義上的變更而已。
    亦如草原的大單於,被李信弄成了天可汗,統治的法統依據也由天授單於長生天子,變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夏天可汗。
    中原的法統依據同理,由皇權大統中原天子,弄成了萬族大統中原共主...
    至於諸王分封,八百諸侯計劃,李信是一定要進行下去的,因為這關乎著他日後開疆拓土的發展大計…
    一直以來,李信都感覺,天下不應該,隻局限於中原一地...
    中原之外,還有草原,北冰荒原,還有遼東,還有倭海...
    大漢之外,還有百越,還有西域,還有安息,還有印度,還有波斯,甚至還有大秦羅馬...
    總之天下之外,還有更加廣沃的地域,等待著兄弟們征服,等待諸夏覆蓋...
    這麽大的疆域,這麽多的大民族,單憑中原的皇權大一統,單憑中原郡縣製...
    單憑諸夏現在的,南北兩院製,根本打不下來,也管不過來...
    能管理整個天下的,能管理真正的天下的,能當球長的,絕對不是中原皇帝,更不是皇權大統的天子...
    也不是現在的諸夏,不是現在的南北兩院製度,能覆蓋的了的...
    真正能將整個天下覆蓋的,在李信的認知裏,隻能找到上古的分封製,和更古早的聯盟共主製...
    李信的眼裏,不止有中原,不止有皇帝,兄弟們的眼光,也不應該隻停留在中原...
    因為李信不想狡兔死走狗烹,不想做那大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不想做那中原一域的天子,不想罔顧千年走一遭...
    天下那麽大,他想去看看,想帶領兄弟們去看看,去看看中原以外的風景...
    .........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