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興平元年

字數:5935   加入書籤

A+A-


    德政殿。
    相當於劉備的書房。
    劉平到的時候,裏麵已經坐了不少人了。他掃量了一下,除了劉備之外,還有關張二人、簡雍、虞應、荀封、盧文、閻特、司馬防、皇甫嶐、傅燮、李參和許久不見的劉德然,以及剛剛加入進來的劉璋。
    進來之後,劉平先跟眾人打了一聲招呼,然後坐到了劉備下首,他的位子上。
    他剛一落座,劉備就開始說道:“咱們都是自己人,就不用這麽多繁文縟節了,之所以叫大家過來,就是想跟大家聊聊。”
    “那就好。”劉備話音一落,原本正襟危坐的簡雍立刻側躺了下來:“你們聊,某今天就帶個耳朵過來而已。”
    被簡雍這麽一打岔,殿內原本有些肅穆的氣氛,瞬間變得鮮活起來。
    “你啊你。”劉備笑著指著簡雍說道:“不過倒也沒錯,大家不用這麽嚴肅嘛。叫諸位過來,主要是就是想問問,接下來咱們該如何做。”
    說到這裏,劉備深吸一口氣道:“到了如今,吾等已經坐擁涼州、半個雍州、整個益州,甚至還拿下了西域,但就領土麵積,已經占了泰半天下。之前治下貧瘠,如今有了益州,添口數百萬,沃野千裏。”
    “孤....想要盡快完成夙願。”
    說完,劉備目光充滿期待的看向眾人,最後落在了劉平的臉上。
    劉平麵色平靜的看著劉備,道:“大王的夙願是什麽?”
    劉備聞言愣了一下,隨後道:“興複漢室!”
    劉平點點頭。
    “孤的意思是,讓漢室再次偉大!”劉備又補充了一句:“如今地方勢大、朝廷...”
    劉備說不下去了。
    停了一會兒之後,劉備喟然長歎:“唉,如之奈何啊,如之奈何啊。”
    在場的人都知道劉備在歎息是什麽。
    無非就是,洛陽小皇帝還在,不管是大義上還是劉備個人的情感上,都傾向於忠於漢室的。哪怕之前因為船新版本的巫蠱之禍,劉備對小皇帝本身非常不滿。
    而眼下的現實情況是,大漢最大的地方勢力,最強的地方勢力就是他劉備自己。
    讓劉備讓出手中的權力,他不放心給洛陽的小皇帝。
    可是讓他真的明碼執杖的說要一統天下,也不可能。
    劉平有些無奈。
    劉備這個糾結的問題,一天不解決,劉備集團就一天不能喊出來那句話。
    天下布武,問鼎中原。
    “那咋了?”劉德然忽然開口:“那咋了?!”
    所有人都看向劉德然。
    劉德然聳聳肩繼續說道:“某讀書不多,但是也知道一句話,聖天子垂拱而治,我看當今陛下就是個聖天子。這天下治理,有大王就夠了。”
    這話給在場的人都整不會了。
    理是這麽個理,但是吧,這話好說不好聽啊。
    聖天子垂拱而至,好歹聖天子得在咱們這啊,現實是,聖天子還在洛陽呢。
    劉備擺擺手:“算了,孤也就是跟各位發發牢騷,還是說一說正事吧。益州剛剛平定,這裏的重要性孤就不多言了,接下來該怎麽發展,你們有什麽想法嗎?”
    所有人都看向了劉平。
    劉平揉了揉眉心,道:“有些初步的想法,但是完整的方略還需要一些時間。倒是想聽聽諸位的建議。”
    “我們聽你的。”簡雍跟了一句。
    劉平沒搭理他,而是看向其他人。
    荀封這個時候緩慢開口說道:“先厘清田畝、人口吧。另外益州跟當初在武都的情況有些相似,在南方、西南有大量的外族,可以集村並寨,用以充實人口。”
    “可以招募一批外族,組建新軍,一來削弱他們的力量,二來增強我軍的兵力。”關羽言簡意賅的說道。
    這兩個人的想法,都沒有脫離當初的武都模式。
    借著這兩個人話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議。其實差不多都是當初在武都用過的套路,沒有什麽新意。
    事實上,就像劉平自己想的那樣,按照武都模式繼續發展益州是沒有問題的。但,益州又不能真正當武都來發展。
    所有人說完之後,又看向了劉平。
    劉平平靜地說道:“諸位說的都有道理,吾等也算是有些經驗,可以進行。但,某以為眼下最主要的是打通道路。”
    說著,劉平虛空比劃起來:“我們要打通往北入涼州的山路,同時還要打通前往荊州的道路。”
    “內部發展呢?”劉備問道。
    劉平笑了笑:“咱們連武都都能發展起來,益州自然也不在話下。隻不過相較於武都,益州肯定要有所調整。畢竟武都內部資源貧瘠,涼州也是如此。益州不一樣。”
    “涼州我們主要是外向發展,益州則可以向內發展。”
    “說來聽聽。”劉備來了興趣。
    劉平沒有直接開口說,而是先整理了一下思路,才慢慢開口。
    ......
    值得高興的是,當晚並沒有直接聊一個通宵,大概一個多時辰,劉平便將自己大致的思路告訴了劉備等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眾人聽完了之後,雖然不是全都明白。但這些人,除了劉璋之外多多少少都參與過當初武都的發展,因此對大概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
    有人關心開路的時候會不會跟武都當時一樣,搞分段外包。
    有人對跟外族通商更加感興趣。
    也有如劉德然這樣的,對南蠻很感興趣,想要上陣殺敵的。
    因為就隻是大概說一下,沒有形成具體的方略,所以大家也就是討論居多。沒有什麽條條框框的束縛,氛圍輕鬆,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是層出不窮,有不少想法,劉平自己聽了都覺得很是巧妙。
    翌日一早,還是要討論官製改革的事情。
    各部尚書、都督府的左右二都督都要把自己麾下的佐貳官等給選出來,提交名單給到劉備。
    之後便是大家一起討論,看看人選是不是合適。
    禮部這邊沒有任何波折,鄭玄給了一個名單出來,禮部侍郎兩位。一位是高誘,這位自從來了劉備集團之後,屬於半神隱的狀態,這一次被鄭玄拉出來分攤火力了。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
    因為六部尚書裏,隻有他鄭玄得的最輕鬆,且隻有他鄭玄沒有明確的派係,沒有明確站隊。但你要說他自成一派或者當個孤臣那也不至於。
    主要鄭玄老人家對當官根本不感興趣,他還是對做學問更感興趣一些。按照他的想法,推薦一些學生給劉備就行了。
    但是不知道劉備怎麽跟他商量了,竟然讓這位答應了直接出仕。
    雖然政治敏感性一般,但鄭玄的學生裏有聰明人啊,在學生的建議下,他將高誘選為了禮部侍郎之一。
    高誘是什麽人呢?算是關東世家出身,但又是劉備、劉平的同學。也就是說,在政治上高誘天然有兩種派係,他自己傾向於那一派就可以直接加入那一派。
    推薦這麽一個人上來,鄭玄自己也不會覺得不高興。
    因為鄭玄跟盧植是同學,兩個人都跟馬融學習過了。這樣算起來,劉備、高誘、劉平、簡雍這些人,都得叫鄭玄一聲師伯。
    除了高誘之外,鄭玄另外選的禮部尚書,是孫乾。
    至於剩下的員外郎,不值得討論。高誘成為禮部侍郎,倒是沒什麽好說的,基本上報出來就算通過了。倒是孫乾這邊,有些波折,但是最後在劉平的力排眾議之下,還是定了下來。
    其他各部,也各有各的麻煩與爭執,此處按下不表,隻說結果。
    禮部尚書鄭玄,禮部侍郎高誘、孫乾二人。
    戶部尚書皇甫嶐,戶部侍郎張鬆、荀悅二人。
    吏部尚書虞應,吏部侍郎盧文、張肅二人。
    兵部尚書荀封,兵部侍郎李同、張萌二人。
    刑部尚書司馬防,刑部侍郎李參、王累二人。
    最後是工部,工部尚書吳懿,工部侍郎田行、宋瑜。
    都督府左右二都督分別是關羽、張飛。兩人手底下各有同知兩名,左都督關羽麾下是劉德然、馬騰二人。右都督麾下是趙雲、楊永二人。
    這裏麵,趙雲和宋瑜兩個人爭議是比較大。趙雲是入夥的比較晚,除了入蜀之外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績。但,趙雲能力強,武將們都服氣,主要是文官們考量的比較多。
    但劉備力排眾議定下了趙雲。
    至於宋瑜,主要是戲份太少,有不少人都不知道還有這麽一位同僚。事實上,宋瑜是格物司三巨頭之一。
    格物司三巨頭,分別是高誘、田行和宋瑜。
    這三位,高誘是是純粹的理論派,田行是動手能力強,但真正讓格物司能夠有實用性產出的人,就是宋瑜了。
    工部衙門,吳懿就是個吉祥物,真正管事的其實就是宋瑜了。
    除此之外,劉備還是按照大漢的官製,給劉璋一個涼州牧,劉德然一個雍州牧,劉平則是益州牧。
    不過這基本上就是榮譽性職位了。
    其他各類官職也都一一敲定,但無礙大局,此處按下不表。
    興平元年,劉備集團入住益州,完成了初步的利益劃分和官製改革。接下來等著他們的是更加波瀾壯闊的道路。
    劉平在心裏默默地為之前的劉備集團做了一個總結,隨後在夕陽下,慢慢的朝著自己家的方向走過去。
    在他身後,王府的高牆之上,劉備舉目遠眺,看著他的背影。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