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段家要建國

字數:6574   加入書籤

A+A-


    “朋友,你這個絲綢質量好得嘞,多搞一些嘛朋友。”
    “搞不到搞不到,這東西緊俏的很,你這個價格,隻能搞到這麽多啊。”
    “來這武國的人這麽多,你這點貨怎麽夠嘛朋友。”
    武國。
    也就是王淦建立的王國。因為出自武都,所以以武為國號。整個武國大概有涼州一個郡的大小,但是人口其實很少,大概跟黃巾之亂時期的武都郡差不多。
    一共不到五十萬人口,其中漢人隻有不到三萬人。
    王家在來了之後,借助馬騰的軍勢,強勢鎮壓了內部的反對勢力。然後在漢王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
    靠著這支軍隊,坐穩了江山。
    受限於自然環境,武國的農業發展很是拉胯,糧食全靠從涼州購買。但是王淦很聰明,他直接選擇成為大漢跟更西邊那些國家貿易的橋梁。
    也因此,短短一兩年的時間,武國的國都,成了整個西域地區商業活動最為頻繁的地方。
    王淦幹脆在國都旁邊興建了一個小城池用作商業貿易,模仿成都錦官城的做法,設立屬於武國的商業司,任命專門的商業司官員,負責管理新建的小城池,並且將城池命名為商官城。
    王導看著正在忽悠一個紅毛鬼子的漢人,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人絲綢的價格已經高的離譜了。
    作為商官城的一把手,王導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如今整個商官城,幾乎九成都是漢人賣貨,外邦人來買貨。
    每天的交易額,極為誇張。
    而且自從漢王那邊要求,所有的對外貿易都必須用黃金和白銀交易之後,整個商官城都是黃金、白銀的味道。
    整個武國,就靠著商官城的商業稅收養活著。
    “張家最近越來越活躍了啊,看樣子漢王那邊給張家不少份額啊。”王導摸著下巴思考著。
    “可以跟張家接觸一下。”王導有了一些想法。
    除了商官城之外,武國還會主動跟西邊各國在官方層麵進行貿易,這也是收入的大頭。尤其是吐火羅。
    本來吐火羅都準備打過來了,結果被王家用各種絲綢、琉璃、茶葉等一通賄賂,給砸暈了。
    現在已經是承認了武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且還跟武國展開了貿易。
    王家也跟著漢王的政策一起走,對外貿易隻收黃金、白銀。掙到錢之後,再用黃金、白銀去漢王那邊購買糧食等物資。
    如今整個武國已經進入正軌,國力也在不斷上升。很多當時不理解王淦想法的族人,現在都已經非常佩服王淦了。
    之前隻不過是世家子弟,現在呢?那可是王室子弟,這身份地位,實在是太不一樣了。
    看著那紅毛鬼子跟漢人達成了交易,拿兩塊金磚開開心心的拿走了兩匹絲綢,王導搖了搖頭:“挺好的,又賺了一筆。”
    從此處離開,王導一路巡視一圈之後,回到了自己商業司衙門。剛進來,就看到了王淦。
    “伯父,您怎麽來了?”王導連忙上前,躬身行禮。
    王淦擺擺手道:“今天過來有件事告訴你。”
    王導躬身聆聽。
    “漢王那邊最近有了新政策,拿產業換世家的土地和佃戶。”王淦開門見山地說道:“如今張家已經用自家的耕地和佃戶從漢王那邊換來了兩成的官營絲綢生意。”
    “怪不得。”王導恍然大悟:“最近張家的絲綢生意活躍了不少,原來是因為這個緣故。官營的絲綢份額啊,那可是一塊肥肉。”
    此話不假。
    錦官城的官營絲綢,那是劉平親自過問的,不管是技術、管理還是產品質量和數量都吊打張家的。
    兩成的產能給了張家,隻要張家能一直拿在手裏,日後必定能成為巨富之家,比那二百多頃地可值錢多了。
    王淦擺擺手,道:“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有部分世家不想如此,想跟吾等這樣,來此地建國。”
    此話一出,王導神色嚴肅起來:“哪一家?聯係吾等了嗎?”
    王導之所以如此緊張,是有原因的。
    王家的武國,雖然在麵積上隻占據了馬騰打下來的這片地方的三分之一。但實際上,之前馬騰打下來的這塊地方,基本上都算是武國的統治範圍。
    原因很簡單。
    周邊發展的最好的就是武國,老百姓是用腳投票的,基本上都靠著武國吃飯,隻是名義上,還不屬於武國罷了。
    也就是說,北部和南部的三分之二占領區,已經是武國的利益範圍了。若是再有世家過來,武國的利益肯定是要受損的。
    而且,不光是這些看得到。看不見的地方,也有。現如今武國是商官城算是大漢跟西方各國的貿易樞紐,給武國帶來了巨量的利益。
    那其他世家過來之後,肯定會抄作業的,到時候這部分利益也會受損。
    “已經聯係吾等了。”王淦點點頭,道:“武威段氏。”
    “段家啊。”王導有些意外。
    段家可跟王家不一樣,段家那是郡望世家,段氏出自鄭國之共叔段,段會宗子段正任武威太守,自上邽徙居姑臧,段會宗孫段熲是 “平羌” 名將,官至太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可是實打實的一流世家。
    真要是來了這裏,那王家可不一定是段家的對手。
    “段家是什麽意思?”王導問道。
    王淦回道:“跟吾等合作,他們會要北邊那塊地方建國。”
    “怎麽合作?”
    “就是這商官城。”王淦指了指腳下。
    “怎麽說?”
    “擴大錦官城規模,兩家一起經營。”
    “這不可能。”
    王導斷然拒絕。
    ......
    成都,丞相班房。
    劉平有些納悶的看著諸葛亮,問道:“你的意思是,段家,要拿自家的所有耕地和佃戶,換一個建國的機會?”
    “沒錯。”諸葛亮點點頭。
    “可是為什麽?”劉平不理解:“以段家的情況,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似乎有不少段家人在翼德那裏當差呢,怎麽突然要出去建國了?”
    “不是很清楚。”諸葛亮搖搖頭:“酌君酒樓那邊沒有消息傳來,要不要去問問?”
    劉平擺擺手:“倒也不用,段家想去就去唄。他們選的哪個地方?”
    “北邊那一塊地。”諸葛亮回道:“那地方大概有三十多萬人口吧,目前是敦煌代管。隻不過人口有些流失,好多人都去了武國。”
    “人口流失跟咱們沒啥關係,讓段家自己去操心就行。”劉平對此倒是不在意:“段家具體是什麽想法?”
    “王家的要求差不多,但是他們希望能夠帶走一批讀書人。”
    “不行。”劉平直接拒絕。
    諸葛亮尷尬的笑了笑,道:“人家段家自己培養的讀書人。”
    “哦?”劉平愣了一下。
    諸葛亮解釋道:“段家自己有族學,不過他們不光教育自家子弟,也會從普通百姓中選有天賦的孩子教導。”
    “原來如此。”劉平頷首:“這麽說的話,倒也不是不行。一共有多少人?”
    “三百多個。”
    “這麽多?!”劉平又有些糾結了:“三百多個讀書人啊,他們要幹嘛?為什麽不放出來給咱們用?”
    “放出來了,科舉沒通過。”諸葛亮又補了一句。
    “啊....科舉是有些難哈。”劉平有些無語:“既然如此的話,那就讓他們帶走吧。”
    “段家的意思是,要在那裏搞漢化教育,這三百多個讀書人,都是要放出去地方開辦學社,讓那些外族人學習漢話的。”諸葛亮又補充了一句。
    “早說啊。”劉平聽到這話,立刻換了一副嘴臉:“這必須要大力支持。跟段家說,漢化當地的事兒,漢王這邊大力支持。所有教材,成都這邊包了。另外,他們的讀書人也可以來成都,去禮部和翰林院進修。”
    “啊?”
    “啊什麽,你就這麽跟段家說就行。”劉平敲了敲桌子:“另外,讓段家派人過來,這事兒該有的流程還是要有的。他想建國,還得漢王給他加冕呢。”
    “屬下知道了。”諸葛亮拱手應下來。
    “對了。”劉平一拍腦袋,又想到了什麽:“段家這個事兒,讓徐幹宣傳一下,這麽長時間忽然又多了一家,是個好事兒。而且段家這種累世豪門,必須得好好宣傳一下。”
    “重點就宣傳段家是為了讓那些野蠻人感受一下大漢的榮光,去給他們帶去文明的。”
    諸葛亮每次聽到劉平說這些話的時候,都覺得怪怪的。尤其是劉平說這些話的時候,那個精神狀態。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諸葛亮總覺得劉平有些惡趣味在裏麵。
    最明顯的就是那一句。
    讓大漢再次偉大。
    意思跟中興漢室差不多,但是吧劉平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總是讓諸葛亮在他充滿激情的呐喊中,聽出來一絲絲的調侃。
    但諸葛亮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自己的這種感覺,隻是覺得應該是自己的錯覺。
    “想什麽呢?”劉平見諸葛亮沒有回應自己,問了一句。
    諸葛亮回過神來,道:“沒有什麽,就是在想這個宣傳的事兒該怎麽做。”
    “先讓徐幹做著,宣傳口的事兒,後續某會跟你說的。”劉平擺了擺手:“眼下重點不在這。”
    “屬下明白的。”諸葛亮對此倒是不覺得有什麽。
    作為劉平的弟子,諸葛亮很清楚自家這個師父的施政理念。最基本的兩條,一是經濟發展,二是技術革新。
    更深層次的話,就是一些理論性的東西了。
    諸葛亮曾經跟自家叔父談論過這個問題。按照諸葛玄的說法,劉平應該是儒家禮學一派的讀書人,一個如今非常小眾的流派。
    甚至小眾到如果不是諸葛玄說了,諸葛亮都不知道。
    其實禮學一派的儒家讀書人,並不算小眾,至少在董仲舒之前不算小眾。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他的弟子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禮為主,以仁為輔,另外一派則相反。
    也是從禮學一派裏,衍生出了法家。
    劉平的思想、施政方針和一些行為,其實很符合法家讀書人的感覺。但是如今獨尊儒術,肯定不可能是法家讀書人,那麽就像法家的源頭,禮學一派的儒家讀書人了。
    那麽什麽是禮學一派的儒家呢?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