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運糧人選

字數:4674   加入書籤

A+A-


    究竟何為得力之人?
    在劉平心中,有著清晰明確的三個衡量標準:其一,必須是科舉出身,經由科舉選拔,曆經層層考驗,方能具備一定的學識與素養;其二,絕非世家子弟,以免沾染世家大族的腐朽之氣與複雜利益糾葛,能夠以純粹之心為大漢效力;其三,當屬大漢永存黨成員,秉持著為大漢基業永固而奮鬥的堅定信念。
    談及能力,在劉平看來,倒並非最為關鍵。畢竟,但凡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官員,無論考中的是哪一科,皆具備基本的才能。運送糧草這等事務,對他們而言,本不應出現差池。
    然而,這運糧之事,說到底也是一份功勞,切不可隨意挑選一人便倉促安排上去。劉平暗自思忖一番,最終決定找董川商議商議,挑選出一個值得重點提攜的人才。
    當天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董川應劉平之邀,踏入了劉平家中。二人共進晚餐後,便一同前往劉平的書房 —— 苦齋。
    於書房之中,二人依主次分座而坐。劉平親自動手泡茶,嫋嫋茶香在室內彌漫開來。此時,董川率先開口:“丞相,關於運糧之人選,屬下這邊已斟酌出幾位,至於誰最為合適,還得仰仗丞相您來定奪。”
    聽聞此言,劉平心中頗為欣慰,董川明顯是成長了,說話愈發得體了。待茶泡好,劉平遞上一杯給董川,微笑道:“嚐嚐,今年新采的茶。”
    董川接過茶杯,輕抿一口,坦言道:“實不相瞞,屬下對茶並無太多研究。”
    “哈哈哈,還得是你啊,子遊。” 劉平笑著搖了搖頭,接著說道,“你且先說說,都有哪幾個人,詳細介紹一番。”
    “回丞相,總共四人。” 董川清了清嗓子,開始有條不紊地介紹起來。
    “第一個人叫李逸,首次參加科舉便高中舉人。此後,一直在六部輾轉任職,去年被調至都督府,參與都督府與後勤部的協調工作。他來自安定,今年四十歲,出身貧寒,父母皆是普通農戶,家中世代以農耕為生。盡管生活艱苦,但他自幼勤奮好學,在當地一位心懷善念的豪強資助下,才得以讀書識字。李逸擅長算學,在統籌規劃方麵極具天賦。不過,由於出身緣故,他接觸不到軍事相關知識,軍事素養較為一般。”
    “第二個人名為林羽,與李逸同科中舉。說來也巧,林羽的父親當年也是科舉考生,隻是林羽中了舉人,而他父親僅考取了秀才功名。原本父子二人打算沉澱一番,來年再戰科舉,卻被吏部官員找上門來。一番商議後,父子倆欣然答應出仕。如今,林羽的父親在禮部任職,於梓潼的學社擔任教書先生。林羽自己則在入仕後,一直在執金吾當差。”
    “第三個人是蘇然,成都人士,在第二次科舉中獲得同進士出身。在翰林院曆練一年後,被外放至江州任職。今年剛剛調回,因政績斐然,升任戶部員外郎。蘇然為人機敏聰慧,善於與人周旋,口才堪稱一絕。此前在地方任職時,協助處理過諸多糾紛,憑借出色的溝通能力,成功化解了不少矛盾衝突。不僅如此,蘇然還參與過地方的屯田與征兵工作,因而對軍事方麵也積累了一定經驗。”
    “最後一位是趙銘,武都人,同樣是在第二次科舉中嶄露頭角。他的父親是個小商人,平日裏走街串巷,做些小本買賣,家庭條件一般。趙銘身體素質極為出色,因早年跟隨父親外出經商,對各地的地理山川了如指掌。他並非進士科出身,而是通過武科考試中舉。其個人武藝高強,且粗通文墨。武科出身的這些人,都會統一接受一年的軍事培訓,而後才會被下放至各地曆練。趙銘曾在烏戈郡曆練一年,後勤部組建之時,他被選中,如今正在屬下的後勤部班房任職。”
    劉平靜靜聽完董川的詳細介紹,心中已然有了初步考量。這四人想必是董川精心挑選出來的,皆是大漢永存黨的精英骨幹。
    “依你之見,他們之中誰最為合適?” 劉平開口詢問,想聽聽董川的想法。
    董川思索片刻,認真說道:“屬下思量再三,這四人當中,最合適的當屬趙銘。”
    劉平微微點頭,他心中亦是這般想法。從大漢永存黨的角度出發,趙銘身為武科出身的官員,正是大漢永存黨向軍方拓展力量的絕佳人選。
    當然,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大漢永存黨是為了大漢的千秋萬代,絕非他劉平個人的勢力爪牙。
    “那就定趙銘吧,你將他的詳細資料給我一份。” 劉平果斷拍板。
    董川點頭應道:“明日一早,屬下便派人將資料送來。此事需不需要知會都督府和兵部呢?”
    “不必了。此次大王南征,二王子監國,當下軍政決策權皆在我手中,明日我用印即可。屆時,自會派人告知都督府和兵部。” 劉平擺了擺手。
    說到此處,就不得不提及劉備對劉平那毫無保留的信任。劉備親率大軍出征扶南國時,竟將軍政大權盡數交予劉平,讓年僅幾歲的劉禪監國。但明眼人都清楚,劉禪年紀尚小,能監得了什麽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白了,若劉備不幸在扶南國戰死,劉平完全有能力平穩過渡權力,成為新一任漢王。可劉備是如何做的呢?他隻是簡單交代了一句,出征期間,所有人都要聽從劉平的指揮。
    劉備此舉,甚至遭到了不少重臣的反對。就連與劉平關係極為親密的荀封,都覺得此事太過離譜。荀封認為,應將軍權交給劉德然,政權仍由劉平執掌,如此二人相互製衡,方能更加穩妥。
    這並非信不信任的問題,而是關乎大漢江山社稷,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風險。然而,劉備卻認為荀封想太多,堅信劉平絕不可能背叛自己。
    實際上,所有人都不如劉備與劉平彼此了解得透徹。
    一方麵,正如劉備所想,劉平對劉備忠心耿耿,絕無背叛之意,更無心覬覦漢王之位;另一方麵,即便劉平真有此想法,也難以成事。若在劉備在世時,劉平妄圖造反,那麽涼州的張飛、荊州的關羽、南海的趙雲等一眾大將,決然不會追隨劉平
    這,才是劉備最大的底氣所在。當然,這些心思,他們兄弟二人心中明白便好,無需對外言說。
    在苦齋之中,劉平與董川又深入交談了許久,話題主要圍繞大漢永存黨的發展。如今,大漢永存黨已發展至擁有上千名成員。
    其中,官員占比三成,其餘大多是各地學社的學生與老師。如此大規模的結黨行為,已然引起了諸多關注。此前,劉備就收到了彈劾大漢永存黨的奏章,隻是一直無暇處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我們是在結黨營私,甚至已有不少成員心生退意。” 董川麵露擔憂之色。
    劉平卻微笑著寬慰道:“此問題不難解決,你不必憂心。待大王歸來,我會上書陳情,為你們化解這一困境。你們當下要做的,便是告知所有黨員,加入大漢永存黨,首要任務便是為了大漢永存這一崇高目標奮鬥終生。隻要你們一心為公,光明磊落,便無人能夠撼動你們,明白嗎?” 劉平說道 “一心為公” 四字時,特意加重了語氣。
    董川聞言,神色一凜,堅定說道:“丞相放心,吾等定當銘記於心。”
    見此,劉平繼續說道:“其實你們現在遇到的情況,很好解決。既然他們覺得大漢永存黨是在結黨營私,那就允許他們也結黨便是了。”
    “啊?”董川愣了一下。
    劉平笑著解釋道:“大漢永存黨接受任何競爭,包括其他人組建的新的黨派。有句話你要記住,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董川不理解。
    劉平擺擺手:“你以後會明白的。”
    其實他推動董川去搞大漢永存黨也好,現在跟董川說要允許其他人結黨也罷,其實有一層隻有他跟劉備兩個人才知道的深意。
    之前曾經說過,如今劉備麾下有很多派係,各個派係之間又相互聯係,關係也是盤根錯節。劉平在推動董川搞大漢永存黨的時候,就想到了,完全可以讓這些人以黨派的形式存在。
    之後內部製衡、權力約束等等,就可以有更加清晰的目標。哪怕最後,某一個黨派一家獨大也沒關係,黨派內部肯定也會有各種派係,派係之間的相互掣肘,也會達成政治平衡。
    也是這個想法,讓劉備放任了大漢永存黨的存在。
    當然,劉平心裏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如今這個時代,還是處於皇權與相權相互製衡的政治生態,但是後續皇權會一步步加強,直到明清時期,皇權對達到頂峰。
    這其實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將國家的發展寄托於君主的個人能力上,實在是不保穩。如果大漢永存黨,或者任一黨派能夠最終脫穎而出,那麽黨派本身的力量是足以撼動皇權的。
    至少可以阻止皇權泛濫。
    這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