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勝利會師
字數:5757 加入書籤
毗耶陀補羅城,也就是扶南國國都。它穩穩坐落於今巴南附近,周邊,湄公河仿若一條自遠古奔騰而來的雄渾巨龍,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河水自西北蜿蜒伸展,一路裹挾著無盡的力量,咆哮著、奔湧著向東而去,最終義無反顧地注入那廣袤無垠、波濤洶湧的大海。
此刻,在湄公河北岸,劉備的大軍整齊列陣,營帳連綿不絕,宛如一片灰色的海洋。一眾將領齊聚,正圍繞著如何跨越眼前這條滔滔大河,展開激烈的商討。
隨軍參讚賈詡,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 “川” 字,滿臉的不可思議,他忍不住高聲說道:“這實在是太離譜了!諸位想想,這條大江自上遊至下遊,扶南國竟從未修建過哪怕一座橋梁。若說他們是為了防備我漢軍南下,提前將橋焚毀,那倒也能說得通。可如今放眼望去,整條湄公河之上,空蕩蕩一片,一座橋的影子都尋覓不見,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賈詡的話語中,滿是困惑與不解,在寂靜的河畔,傳得很遠很遠。
劉備聽聞,亦是微微搖頭,臉上露出詫異之色,附和道:“是啊,這情形確實太過反常,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語氣中帶著幾分凝重。
隨軍而來的糜竺,同樣雙眉緊鎖,陷入了沉思:“大漢與扶南國的商貿往來,由來已久,早年間便有不少商人頻繁南下。他們往來必然要渡過九龍江,難道這麽多年,一直都是靠著坐船來來回回嗎?”
九龍江,便是此時大漢對湄公河的稱呼。之所以得此名,極有可能是因為湄公河在下遊地區,水係分支繁多,縱橫交錯,遠遠望去,恰似九條威風凜凜的巨龍,一同奔騰著撲向大海,那場麵,恢宏而震撼,故而得名。
“恐怕隻能如此了。” 賈詡無奈地歎了口氣,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力感,接著問道,“那我軍究竟該如何是好?眼下這大河攔路,總不能在此停滯不前。”
“去附近征集船隻,我就不信,湊不齊足夠的船隻讓大軍渡河。” 劉備當機立斷,斬釘截鐵地開口說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
然而,糜竺卻緩緩搖了搖頭,給眾人潑了一盆冷水:“大王,此事怕是沒那麽簡單。扶南國有水師,且實力不容小覷。若是僅從當地百姓手中征集普通船隻,在扶南水師的阻攔下,根本無法順利渡過九龍江。他們隻需在江上設伏,我軍便會陷入困境。”
此言一出,眾人皆沉默不語,氣氛瞬間變得壓抑而凝重,仿佛有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了每個人的心頭。
“那繞路呢?從別處尋一條能過河的路徑。” 劉備又拋出一個想法,試圖打破這沉悶的局麵。
賈詡一臉無奈,苦笑著解釋道:“若要繞路,那得往上遊行進。但上遊那邊的地形,我軍至今尚未探明,山川險阻,情況不明。大軍或許勉強能夠通過,可糧草輜重怎麽辦?那些物資可是我軍的命脈,沒有它們,大軍根本無法持久作戰。一旦在途中遭遇困境,糧草供應不上,後果不堪設想。”
“也罷,派人四處打探如何過江。” 劉備果斷下令,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此戰出征前,咱們便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做過周全評估,其中難度最大的,便是這複雜的山川地理。如今遇到這般難題,雖棘手,但也在意料之中。大家不必氣餒,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唉,恐怕與子龍將軍約定會師的日期,是趕不上了。” 賈詡歎了口氣,憂慮地說道,“得盡快派人前去告知子龍將軍我軍如今的狀況,讓他知曉這邊的變故,也好提前做些應對。”
“好,告訴子龍,在會師之前,他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斷,便宜行事。” 劉備對賈詡吩咐道,言語中滿是對子龍的信任。
數日之後,在毗耶陀補羅城西側約三十裏處,有一片廣袤無垠的蘆葦蕩。微風拂過,蘆葦沙沙作響,似在低語。
趙雲一襲銀甲,身姿挺拔,正站在營帳前。他手中緊握著劉備的軍令,當看到 “便宜行事” 四個字時,眉頭先是微微皺起,陷入了短暫的沉思,隨後又緩緩舒展開來,似是心中已有了主意。
“便宜行事……” 趙雲輕聲嘀咕了一句,聲音雖輕,卻帶著幾分思索的意味。接著,他大步走進營帳,麾下一眾將領早已等候在此。
趙雲目光如炬,掃視一圈後,開口問道:“如今大王被阻攔在九龍江,無法如期與我等會師,讓我等便宜行事。諸位皆是軍中棟梁,聰慧過人,不妨說說,我等該如何行動,方能不辜負大王的信任,完成此次南征大業?”
司馬朗聽聞,微微低頭,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如今我軍已深入扶南國境內,戰線不斷拉長,補給線也隨之變得越來越長。雖說可從敵方獲取食物,以解一時之急,但這扶南國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貧瘠,能征收上來的糧食極為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我軍長久所需。長此以往,我軍恐陷入糧草匱乏的困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的意思是?” 趙雲敏銳地捕捉到了司馬朗話中的深意,追問道。
“主動出擊。” 司馬朗語氣堅定,抬起頭來,目光炯炯有神,繼續說道,“如今扶南國的大軍,主要集中布防在他們的都城以及主要水道之上,妄圖憑借這些天險,阻擋我軍前進的步伐。”
“而其他大部分地區,防禦力量薄弱,幾乎處於不設防的狀態。依我之見,我軍不如主動出擊,四處攻城略地,先行占領這些地方。一來可極大地消耗扶南國的戰爭潛力,斬斷他們的補給來源,削弱其抵抗力量;二來也能確保我方的補給,從占領之地獲取糧草物資,保障我軍的後勤供應。而且,在此過程中,還有機會找到足夠的船隻,從水路支援大王,助他順利渡河。”
“諸位意下如何?” 趙雲又將目光投向其他人,期待著他們的回應。
李驍率先開口,聲音洪亮,滿是讚同之意:“我覺得司馬長史所言極是,此計甚妙。就按他說的辦,主動出擊,定能打亂扶南國的部署,為我軍創造有利戰機。”
王林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向來大膽激進,此刻高聲說道:“扶南國真正算得上堅固城池的,僅有三座,其餘地方雖說也有城牆,可不過是些僅有幾尺高的土牆罷了,根本不堪一擊。其核心之處,唯有國都。我軍如今擁有三萬餘眾,兵強馬壯,士氣正盛,不如一鼓作氣,強攻扶南國國都。隻要拿下國都,扶南國必然土崩瓦解,未必沒有取勝的機會。”
王林的這個想法,顯得有些激進與冒險。但他本就性格如此,當初背刺孟氏南蠻時,便是憑借著大膽冒險的策略,立下赫赫戰功,最終才成為一軍大將。
如今麵對參與滅國之戰的絕佳機會,他自然是想再拚上一拚,若能成功,那可是名垂青史的大功。畢竟,誰都清楚,一旦滅了扶南國,他們這些人最起碼能獲封關內侯,這份榮耀與功勳,對任何一個將領來說,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他能想到的,其他人自然也明白,一時間,眾人皆有些心動,營帳內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不少將領開始低聲議論,眼神中透露出躍躍欲試的光芒。
見狀,司馬朗趕忙開口:“諸位,我軍還是穩妥一些為好。切不可因一時的衝動,而誤了大事。”
司馬朗可不像這些人,滿心隻想著軍功,被勝利衝昏頭腦。他身為軍中長史,深知保存南海部實力的重要性。
自從司馬防在成都有所動作之後,司馬朗便明白,除非辭官另投他處,否則,他的政治生涯便與南海部緊緊綁定在一起了。隻要南海部始終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他的政治生命便能得以延續。
再者,強攻毗耶陀補羅城風險實在太大,那都城城牆高聳,防禦工事完備,扶南國必然在此集結了大量精銳兵力。若進攻失敗,不僅白白犧牲士卒,還會嚴重影響整個戰局,打擊我軍士氣。
萬一反倒讓扶南國軍隊因此打出了自信,激起他們更強烈的抵抗意誌,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倒不如穩妥行事,從周邊一點點蠶食扶南國的有生力量,逐步削弱他們的實力,最後與大王會師,對毗耶陀補羅城形成合圍之勢,逼迫扶南國投降,如此方為上策。
這時,趙雲開口做出決定:“強攻不可取,還是按照伯達的計劃執行吧。”
趙雲考慮得更為周全,他深知,自己如今在整個劉備集團中,統兵數量位列前三,且鎮守著遙遠的南海諸國。他心裏明白,若不是有劉平的大力支持,自己早就被調回了。在這種情形下,他在南海諸國這片區域,最大的功勞便是不犯錯。司馬朗的計劃更為穩妥,與趙雲的想法不謀而合,自然便被采納了。
定下行動方向之後,趙雲一幹人等便圍坐在一起,開始詳細商討作戰計劃。眾人各抒己見,激烈討論,最終決定大軍不分兵,集中力量,一路勇往直前,攻城略地。打下城池後,也不派兵留守,直接在當地選拔一些讀書人,暫時管理城市即可。
畢竟,後續的治理工作,並非他們這些軍人擅長的領域。就扶南國如今這複雜的局勢,也不是他們這些軍漢能夠輕易掌控的,交給當地有學識的人,或許更為合適
建安三年六月底,在趙雲的率領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已經將扶南國南部除了扶南國國都之外的所有地方都打了下來。隨後,大軍一路向北推進,靠近了毗耶陀補羅城,在城下安營紮寨,陳兵列陣。
與此同時,劉備大軍也曆經艱難險阻,終於順利渡過九龍江,來到了毗耶陀補羅城的北麵。兩支大軍,曆經波折,終於在毗耶陀補羅城勝利會師。一時間,戰場上歡呼聲、呐喊聲此起彼伏,士兵們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兵器,慶祝這來之不易的會師。
趙雲得知劉備大軍抵達後,專門前去麵見劉備。在劉備的中軍大帳內,氣氛莊重而熱烈。劉備身著戰甲,威風凜凜地站在帳中,看到趙雲進來,臉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高聲說道:“子龍!好久不見了啊。自你鎮守南海諸國,咱們已有許久未曾相見,可把我掛念壞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雲趕忙抱拳行禮,身姿挺拔,恭敬地說道:“有勞大王掛念了。子龍日夜不敢懈怠,一心隻為大王的大業盡心盡力。”
說完話,他目光快速掃視了一眼帳內的眾人,發現有不少人自己都不認識。但他對此並不感到意外,畢竟劉備勢力發展迅猛,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壯大,他一直鎮守南海諸國,未能時常參與內部事務,有不認識的新人升上來,也是情理之中。
“子龍,如今大軍會師,對毗耶陀補羅城,你有什麽想法?” 劉備開口問道,眼神中透露出對趙雲的信任與期待。趙雲畢竟是方麵大將,在整個南征扶南國的大軍裏,地位僅次於劉備,他的建議對劉備來說,至關重要,極有可能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向。
趙雲微微低頭,思索片刻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說道:“末將認為,如今的情況下,我軍隻需要將毗耶陀補羅城重重包圍即可。此城如今孤立無援,沒有外援,城內糧草物資有限,堅持不了多久。我軍隻需耐心等待,待其內部糧草耗盡,軍心大亂之時,再發動進攻,定能事半功倍。”
頓了頓,趙雲又接著說道,“其實此時,我軍可以派人跟他們探一探口風,勸他們直接投降。如此,既能減少我軍的傷亡,又能盡快結束這場戰爭,還能讓扶南國百姓免受更多戰火之苦,實乃一舉多得。”
這話一出口,在場的眾人都紛紛點頭,覺得極為合理。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