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劉協的應對

字數:5185   加入書籤

A+A-


    第22章 劉協的應對
    交州戰事後續如何,暫且不提。
    洛陽那邊,劉協、曹操、孫堅三家已經達成一致。曹操和孫堅兩家合兵一處,攻打江夏,朝廷則在函穀關和武關抵抗劉備軍主力。
    “函穀關和武關乃是天下雄關,擋住劉備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楊彪正在對劉協交代著:“不過也不能輕視反王劉備,兩關守將需要仔細挑選。”
    劉協聞言很是認可的點點頭,道:“不知道太尉有什麽推薦?”
    楊彪既然提到這個,那肯定就是有所準備的。如今劉協麾下能拿得出手的將領,其實不少。
    皇甫嵩、朱儁、盧植這老三位就不用說了,那是軍中定海神針的一樣的人物。隻不過這老三位是肯定不能去首關的。
    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老三位年齡太大了。原本曆史軌跡上,這老三位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如今靠著朝廷奉養,老三位還活著,但上戰場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三人中最年輕的都已經六十五歲了,讓他們去守關麵對劉備的主力,未免太過殘忍。最主要的是,人老了之後精力不濟,容易被人抓到漏洞。
    除了這老三位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將領,還有投降的公孫瓚、劉虞的老部下鄒靖、閻柔等人。還有跟著公孫瓚投了洛陽的嚴綱、田豫、文則三人。
    當初董卓身死,還有董承等人留了下來,如今也是朝中悍將。除了董承之外,值得說的還有徐晃。還有白波軍出身的楊豐、韓暹以及河內太守張楊。
    但這些人都不是楊彪的首選。
    “老臣認為,函穀關可以交給朱驍、武關可以交給皇甫堅壽。”
    朱驍是朱儁的長子,表字威遠。武藝高強,弓馬嫻熟,極具軍事天賦。善於排兵布陣,精通各種戰術策略,是朱儁的衣缽傳人。
    劉協對這兩人都有些印象,而且對兩人的能力也極為認可。最重要的是,這兩個人都是漢室死忠,讓他們去守關,劉協也更加放心。
    “具體的人員配置呢?” 劉協又問了一句。
    楊彪繼續道:“函穀關,以朱驍為首。同時可以派遣朱睿、鄒靖、嚴綱、盧韜四人從旁協助。”
    “武關以皇甫堅壽為首,以盧賡、皇甫略、閻柔、田豫四人從旁協助。”
    這裏麵,朱睿是朱儁次子,表字昭德。此人自幼聰慧,飽讀詩書,跟兄長朱驍不同的是,他更擅長後勤統籌、臨陣機變。
    盧韜、盧賡是兄弟二人,他們倆則是盧植侄子,盧文從弟,盧韜表字繼業,盧賡表字輔國。兩兄弟都是武藝嫻熟,精通戰陣之人。但也有所區別,盧韜勇猛剛毅,跟朱驍一樣是一員猛將。
    而盧賡則擅長臨陣指揮,不僅如此,他還精通軍事工程,懂得如何修築防禦工事與攻城器械。
    皇甫略則是皇甫堅壽的弟弟,表字策勳。跟兄長的全能不同的是,皇甫略更擅長衝陣,性格有些莽撞,但是悍不畏死。
    劉協在聽到了楊彪的安排之後還是很滿意的。兩個關口都是死忠派做主,還有老少搭配。同時還兼顧了內部的幾個派係。
    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將整個朝廷擰成了一股繩。
    “守備兩關不能孤立進行,所以老臣以為吾等在洛陽也要早做準備.....” 楊彪繼續說著自己的計劃。
    “洛陽作為中樞,應組建一支精銳的機動部隊。此部隊當以中郎將董承為統帥,徐晃將軍作戰勇猛且富有謀略,可以為輔。董承久在朝中,對局勢頗為了解,且忠心可鑒,能與徐晃默契配合。”
    “此外楊奉、韓暹作戰經驗豐富,可分別封為討逆中郎將與破虜中郎將,各領一軍,作為機動部隊的先鋒力量。楊奉、韓暹熟悉兵事,作戰風格勇猛,衝鋒陷陣不在話下。河內太守張楊,率領本部兵馬作為機動部隊的後援,隨時應對突發狀況,確保機動部隊的側翼安全。”
    “在兵力調配方麵,抽調精兵兩萬,充實機動部隊。同時,在洛陽城內設立糧草輜重轉運中心,由老臣負責統籌調度,以荀攸為輔,荀攸心思縝密,善於管理物資,定能保障兩關與機動部隊的物資供應。”
    “至於兩關與洛陽的協同作戰,函穀關與武關需每日派出快馬斥候,向洛陽匯報軍情。一旦劉備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洛陽的機動部隊需在接到消息後的三日內出發支援。若函穀關告急,徐晃率主力部隊經崤函古道迅速馳援,楊奉、韓暹的先鋒部隊先行抵達,騷擾劉備軍側翼,為朱驍等人爭取時間。若武關有難,機動部隊則南下,經商洛古道奔赴武關。”
    “在洛陽,還需加強城防建設。在洛陽城牆增設烽火台、了望塔,完善預警係統。同時,訓練城內民壯,使其在戰時能協助守軍守城,增強洛陽的防禦力量。如此一來,以函穀關、武關為屏障,洛陽為核心,組建機動部隊,形成一個有機的防禦體係,定能抵禦劉備軍的進攻,守護漢室江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協聽著楊彪的詳細規劃,頻頻點頭,對即將到來的戰事有了更多信心 。
    不過看到楊彪滿頭白發的時候,劉協又有些無奈。如今朝堂之上,多是一些老臣了。少壯派的雖然也有,比方說朱儁等人的子侄,但並不多。現在的朝廷,還是靠著楊彪這些人在勉力支撐。
    看一看如今這議事廳內的人吧。楊彪、蔡邕、王允、劉虞,這都是靈帝期的老古董了。年輕一些的也就是荀攸、董承等人了。再往下,雖然還有更年輕的,但要麽能力不足,要麽資曆不夠。
    換而言之,朝廷出現了人才斷檔。
    好在這些年,朝廷實力逐漸增強,也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河北世家門,也逐漸開始倒向朝堂,這才緩解了一些。
    行軍打仗不是過家家,楊彪雖然大致說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到了具體的實操上麵,還是要仔細研究、討論的。
    不過大方向上基本上是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實施。劉協收起了自己的心思,拉著楊彪等人開始詳細探討著。
    .....
    正所謂天大地大,秋收最大。田間地頭,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沉甸甸的稻穗謙遜地低垂著,飽滿的穀粒仿佛在訴說著一年的辛勤耕耘。
    此刻,不管各方勢力心中懷著怎樣的盤算,怎樣的宏圖霸業,怎樣的明爭暗鬥,在這秋收的關鍵時刻,都不得不暫且放下手中的刀兵,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收割糧食這一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上來。
    畢竟,糧食乃民生之本,亦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支撐。更何況,眾人皆能預見,接下來必定是一場場驚心動魄、連綿不絕的大戰。而今年說不定會是未來幾年中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年。
    如此難得的豐收,誰又敢掉以輕心呢?於是,各方勢力心照不宣,紛紛默契地停止了軍事行動,全力以赴搶收糧食,廣袤的田野間,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勞作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成都。
    負責益州事務的董川和張既二人,深知當下局勢的嚴峻與複雜。益州,作為劉備勢力的後勤保障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風雲變幻的亂世,肩負著如此重任的益州,自然是忙碌得不可開交。
    夜幕悄然降臨,華燈初上,忙碌了一整天的張既和董川,如同往常一樣,在府中一處幽靜的書房裏碰頭會麵。
    屋內,燭火搖曳,映照出兩人略顯疲憊卻又透著堅毅的麵龐。張既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欣慰:“今年的收成還不錯,這可算是一個好消息了。” 作
    為主抓秋收工作的負責人,這段時間他幾乎整日奔波在田間地頭,對糧食的豐收付出了諸多心血,如今看到成果,怎能不感到欣喜。
    董川微微頷首,隨即起身,為張既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茶香瞬間彌漫在整個書房。董川一邊倒茶,一邊說道:“如今物資調配運轉還算順暢,南州、荊州暫時能夠自給自足,吾等當下隻需集中精力,為涼州的主力部隊做好後勤保障即可。”
    張既接過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溫熱的茶水順著喉嚨滑下,讓他疲憊的身軀稍感舒緩。然而,他的眉頭卻依舊緊鎖,片刻後,又緩緩說道:“但後續荊州的情況,著實不容樂觀,還是得早做打算才是。而且,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今益州內部兵力空虛,一旦荊州有失,益州便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後果不堪設想啊。”
    說到此處,張既的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丞相是否留有後手呢?” 張既忍不住喃喃自語道,像是在問董川,又像是在問自己。
    董川聽到這個問題,無奈地搖了搖頭,歎口氣說道:“德容啊,丞相臨行之時,將所有事務都托付給你我二人了。你都毫無頭緒,我又怎會知曉呢?”
    “唉,我也就是隨口問問。” 張既搓了搓手,眼中滿是不安,“如今益州內部,除了郡兵之外,就隻剩下江州那五千水師了…… 這實在不像是丞相一貫求穩的作風啊。”
    “其實,還有屯田兵。” 董川思索片刻,補充了一句,“依我之見,其中緣由倒也能猜出一二。雖說如今益州僅餘郡兵,可我軍裝備精良,士卒待遇優厚。這些郡兵平日裏基本保持三日一練的頻率,論起戰鬥力,其實也是相當強勁的。”
    “丞相想必是認為,這些郡兵的實力並不比其他勢力的主力作戰部隊遜色,所以才放心地讓大王將益州兵團全部帶走。” 董川緩緩分析道,語氣中帶著幾分篤定。
    “這倒有些道理。” 張既聽了董川的一番猜測,微微點頭,臉上的憂慮之色稍稍緩解了一些,似乎也認同了董川的觀點 。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