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涼膈散
字數:4232 加入書籤
涼膈城中,連翹將軍正站在城樓上眺望遠方。這座由白堊色藥石築造的城池,恰如人體胸膈要衝,城牆上鑲嵌的梔子花形紋飾在陽光下泛著淡金光澤。突然,西南方騰起陣陣紅煙——這是外邪入侵的警報。
"報!"薄荷探子禦風而來,青色披風上沾著焦灼氣息,"距城三十裏發現熱邪大軍,已攻破衛表防線!"
城主大黃拍案而起,玄色官服上的雲雷紋隱隱震動:"速召諸臣議事!"城中醫官們疾步進入白虎堂,黃芩太醫的官靴在青石板上踏出清脆聲響,芒硝參軍的銀甲折射出冷冽寒光。
此時城外人體疆域已現危象。壯熱如潮水漫過胸膈,麵赤如塗朱,口舌生瘡的灼痛令患者夜不能寐。熱毒聚於膈上,如鼎中沸水蒸騰,連呼吸都帶著硫磺般的焦灼。
"此乃風熱邪毒壅滯上焦。"連翹將軍展開經絡圖,"當用釜底抽薪法。"梔子醫官輕撫長須:"然患者便秘三日,中焦積滯已成,需上下分消。"
大黃城主目光掃過眾臣:"芒硝參軍聽令!你率輕騎與我從陽明徑道直下,蕩滌胃腸積滯。"轉而對梔子、黃芩道:"二位領精兵沿三焦水道清解熱毒。"最後看向連翹:"將軍帶薄荷、甘草鎮守膈上,防邪熱上攻頭麵。"
戰鼓擂動,芒硝的寒涼之性與大黃的峻下之力合流,如冰川融水衝刷腸道積熱。城樓之上,連翹揮動銀槍引動清陽之氣,薄荷的辛涼化作細雨潤澤咽喉。梔子與黃芩的苦寒之師沿三焦布防,將遊走的邪熱逐個擊破。
三日鏖戰,患者周身汗出溱溱,先是黏膩如膠的熱汗,繼而轉為清透的微汗。晨光初現時,舌苔已從焦黃轉為淡紅,脈象由洪數轉趨和緩。甘草使者捧來粳米清粥:"邪熱既退,當以甘淡養胃,切忌肥甘厚味。"
涼膈眾臣卻未敢鬆懈。連翹將軍在城防圖上勾畫新的布防:"熱毒雖退,陰液已傷。當用竹葉、麥冬重建津液輸布。"梔子醫官點頭:"然苦寒之品不可過用,中病即止方為良策。"
晨霧未散,涼膈城藥香氤氳。竹葉醫官手持青玉脈枕匆匆趕來,指尖觸到患者腕間,昨日還如奔馬般的洪數脈象,此刻已似春溪潺潺——雖仍細數,卻漸顯從容之態。
"熱邪雖退,心脈仍有躁動之兆。"竹葉展開寸關尺三部脈圖,在左寸處圈出微弱漣漪:"此處脈來如雀啄食,乃陰液未複,虛火擾心之象。"說罷,袖中飛出三片翡翠般的竹葉,在膻中穴處結成三角陣勢,青光隱隱護住心包。
麥冬使者捧來甘露甕,甕中清水泛著珍珠光澤:"此乃地髓精華,需借太陰經輸布全身。"隻見她素手輕揚,清泉化作七道銀線,沿手足太陰經緩緩浸潤。患者幹裂的唇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舒展,喉間發出舒適的歎息。
城外戰場遺跡處,連翹將軍正與梔子醫官勘察地形。焦黑的土地上殘留著熱毒瘴氣,偶見暗紅火星在經絡溝壑中明滅。"將軍請看!"梔子醫官銀針點向巨闕穴附近一處凹陷:"此處熱毒雖清,但陽明經氣受損,恐生燥結。"
話音未落,大黃城主已率藥農趕到。眾人肩挑的竹簍裏,飽滿的雪梨泛著水光,枇杷葉還帶著晨露。"《千金方》有雲"熱病差後,食肉則複",這些秋梨膏與四白粥,正可潤燥生津。"說著,大黃將金紋官服換成葛布短衫,親自監督藥膳熬製。
七日後的望診時辰,涼膈眾臣齊聚。患者舌麵已不見縱橫交錯的裂紋,原本絳紅的舌質轉為淡粉,猶如早春桃萼。唯舌尖仍有輕微顫動,甘草使者立即奉上參須烏梅飲:"酸甘化陰,最宜寧心斂陽。"
芒硝參軍卸甲前最後巡視三焦水道,忽見手少陽經分支有濁氣淤積,立即吹響青銅號角。連翹將軍的銀槍應聲化作戰筆,在虛空寫下《輔行訣》要義:"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金字沒入經絡,將殘留濕濁緩緩導出。
月圓之夜,涼膈城召開慶功宴。宴席上不見膏粱厚味,唯有石斛燉雪耳在青瓷碗中瑩潤生輝。黃芩太醫舉杯道:"此番大捷,全在"給邪出路"四字要訣。熱從汗解,燥由便去,濕隨尿泄,各歸其道。"眾臣稱善間,忽聞城外傳來清越鍾聲——這是人體正氣恢複,陰陽自和的征兆。
竹葉醫官推開雕花木窗,但見患者周身氣息如春林晨霧,營衛之氣在腠理間有序流轉。他取下發間碧玉簪,在空中繪出新的經絡防禦圖:"當在足三裏埋下黃芪精兵,建中焦糧倉;太溪穴駐守熟地衛隊,固先天之本。"羊皮卷上墨跡未幹,東方既白。
秋分時節,涼膈城外已築起新的防禦工事。沙參、玉竹兩位素衣使者手持雲錦藥囊,沿著太陰肺經播撒甘涼雨露。患者肌膚上因熱病灼傷的細小皺褶,在石斛晨露的浸潤下漸複柔潤,如同幹涸河床重獲春水滋養。
"陰液雖複,中州氣機仍須斡旋。"茯苓尚書駕著白術車駕駛入城門,車中滿載淮山精米。他與懷山藥官在脾俞穴處築起金黃穀倉,將碾磨細膩的五行散蓮子、芡實、薏苡、扁豆、山藥)徐徐注入中焦。患者腹中久違的腸鳴聲如細雨叩窗,昭示脾胃升降之機重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竹葉醫官在督脈要衝懸起十二時辰養生鍾,每逢辰時胃經當令),便有《飲膳正要》中的二冬膏天冬、麥冬)沿任脈滑入丹田;至酉時腎經流注),六味地黃丸化作墨色溪流,悄然溫煦命門之火。患者指甲半月痕從原先的三個增至五個,甲床泛出健康的淡粉色。
芒硝參軍卸甲歸田前,特將《外台秘要》中的導引術刻於城牆:晨起噓字訣疏肝利膽,午時嗬字訣清心瀉火,傍晚吹字訣固腎納氣。連翹將軍觀患者演練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時,見其手足三陰三陽經氣如虹橋貫通,頷首而笑。
霜降當日,涼膈眾臣齊聚城門。患者舌苔呈"淡紅舌、薄白苔"的平人之象,寸口脈從容和緩,一息四至。黃芩太醫展開《諸病源候論》絹帛:"大病瘥後,尤當謹避虛邪賊風。"言罷,甘草使者奉上防風黃芪飲,諸藥化作流光沒入足太陽膀胱經,在風門、肺俞處結成無形屏障。
暮色中,涼膈城漸漸隱入薄霧。連翹將軍的白玉冠化為連翹花籽,隨風散入患者少陽經;梔子醫官的青玉笏板變作山梔果,沉入三焦水道守望。唯有城樓匾額上的篆體"調和"二字長明不滅,映照著人體山河裏有序運行的清陽與濁陰。
次年驚蟄,患者踏青郊外。春風拂過曾經灼痛的咽喉,隻餘梨花香甜。懷中山囊裏,桑菊飲與保和丸靜靜相守——這是涼膈城留給他的最後信物,亦是天地陰陽自和的永恒見證。
————————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川大黃 樸芒)硝 甘草爁,各二十兩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 黃芩各十兩 連翹二斤半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口服現代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服6~12g,加竹葉3g,蜜少許,水煎服;亦作湯劑,加竹葉3g,水煎服)。
【功用】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熱證。煩躁口渴,麵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治機理】證由髒腑積熱,聚於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見證為主。熱傷津液,則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見麵紅目赤、口舌生瘡、咽痛吐衄;火熱內擾心神,則見睡臥不寧,甚則譫語狂妄;燥熱內結,故有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均為裏熱熾盛之象。上焦無形火熱熾盛,中焦燥熱內結,此時唯清瀉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熱瀉火通便為法。
【方解】方中連翹苦微寒,歸心肺小腸經,輕清透散,長於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故重用為君藥。大黃、芒硝瀉火通便,蕩滌中焦燥熱內結,以助君藥清解上焦之邪熱,共為臣藥。配黃芩以清胸膈鬱熱;山梔通瀉三焦,以引火下行;薄荷清頭目、利咽喉,竹葉清上焦之熱,二藥輕清疏散,助連翹、黃芩清泄上焦的鬱熱,均為佐藥。甘草、白蜜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力,又能生津潤燥,調和諸藥,為佐使藥。本方為治療上、中二焦火熱熾盛證之常用方,亦為“以瀉代清”法之代表方。
【配伍特點】清上之中寓瀉下之法,合為以瀉代清之劑。
【方歌】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
喜歡方劑雜論請大家收藏:()方劑雜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