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城濮之戰
字數:5576 加入書籤
晉文公五年前632年)的夏天,烈日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球,無情地炙烤著中原大地。空氣中浮動著令人窒息的燥熱,連樹梢的蟬鳴都顯得有氣無力。就在這仿佛能將一切融化的酷暑中,晉楚兩大強國之間的紛爭,正如同即將噴發的火山,岩漿在地下奔湧,表麵卻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一觸即發。
楚國大將子玉,目光深邃而狡黠,眉宇間總是縈繞著令人捉摸不透的謀算。他精心謀劃著,決定派遣宛春作為使者,前往晉國,與晉君重耳展開一場關乎三國命運的交涉。宛春帶著子玉的密令,踏上了前往晉國的道路。一路上,他反複思量著子玉交代的言辭,深知此次使命責任重大,每一句話都可能改變局勢走向。
當宛春踏入晉國朝堂的那一刻,他的出現猶如平靜湖麵上投入的一顆石子,引起了陣陣漣漪。重耳君臣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審視著這位來自楚國的使者。
宛春站在朝堂中央,他的身姿挺拔而自信,毫無畏懼之色。他的聲音清晰而堅定,不卑不亢地向重耳君臣們提出了條件:“若晉國答應讓曹、衛兩國複國,楚國便即刻解宋國之圍。”
這簡單的一句話,卻如同驚雷一般在朝堂上炸響。重耳君臣們麵麵相覷,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應對。這個提議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是子玉精心設計的“一石二鳥”毒計。
在子玉的構想中,如果晉國應允了這個條件,那麽曹、衛兩國將得以複國。這對於曹、衛兩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恩賜,他們必然會對楚國感恩戴德,視楚國為救世主。而宋國也會因為楚國的解圍之恩,對楚國產生深厚的感激之情。這樣一來,曹、衛、宋三國都將被楚國的“感恩網”所籠罩,在未來的政治博弈中,對楚國俯首帖耳,成為楚國勢力擴張的有力工具。
如此一來,楚國不僅能夠增強在中原的影響力,還能有效地打壓晉國的崛起勢頭。這是一個步步為營、用心險惡的計策,子玉的算盤打得可謂是精妙至極。
然而,如果晉國拒絕了這一要求,那麽局勢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曹、衛兩國原本就渴望複國,如今複國的希望破滅,他們心中的憤恨和惱怒必然會如火山一般噴湧而出,而晉國則會成為他們發泄怒火的對象。這兩個國家對晉國的恨意將會深入骨髓,難以化解。
與此同時,宋國正深陷重圍,苦苦等待晉國的救援。然而,晉國的拒絕無疑會讓宋國感到被遺棄和背叛,他們會將晉國視為見死不救的仇敵。這種怨念一旦產生,宋國與晉國之間的關係也將徹底破裂。
無論是曹、衛兩國的仇視,還是宋國的怨恨,最終都會導致這三個國家的立場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紛紛倒向楚國一方。子玉的這一招可謂是陰險至極,他不僅看透了人心的複雜和局勢的微妙,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利益糾葛,每一步都暗藏著無盡的殺機。
晉國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下水來。
狐偃率先打破沉默,他向來重視晉君與楚國交涉過程中的“地位平等”,聽了宛春的提議後,頓時怒不可遏,大聲說道:“子玉此言甚是無禮啊!我等國君隻得到一份承諾,即讓曹、衛複國,可他的臣子卻能從這場交易中收獲兩份好處!不僅能讓宋、曹、衛三國獲利,楚國的威名也得以彰顯。如此不公平之事,斷不能答應!”
狐偃的目光僅僅停留在晉楚之間表麵的利益平衡上,他未能看透子玉計謀背後的深遠用意,隻是憑借眼前所見的利弊,匆忙下了論斷。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先軫的雙眼突然迸發出一道銳利的光芒,仿佛能夠穿透子玉的內心一般。他的目光如炬,瞬間洞悉了子玉所設下的重重機關。
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先軫卻顯得異常沉穩,毫無半點驚慌之色。他冷靜地分析道:“所謂禮,乃是安定人心之準則。楚國僅僅憑借一句話,便輕而易舉地安定了三個國家,這無疑是一種高明的策略。然而,若是我拒絕楚國的要求,那麽我所說的一句話,將會把這三個國家逼入絕境,這豈不是真正的無禮之舉嗎?”
先軫繼續說道:“如今,如果我們不答應楚國的要求,那就等同於放棄對宋國的救援。這不僅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而且在戰略上也會對我們造成極大的不利。因此,我們不能輕易拒絕楚國。”
稍作停頓後,先軫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接著說道:“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采取一種更為巧妙的策略。我們不妨私下答應恢複曹國和衛國,以此來引誘楚國放鬆警惕。這樣一來,楚國必然會認為我們已經屈服,從而深入我們所布置的戰場。”
說到這裏,先軫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與此同時,我們再將宛春扣留起來,以此激怒楚國。這樣一來,楚國必定會惱羞成怒,失去理智。如此,我們便可以根據日後戰爭勝負的情況,從容地謀劃應對之策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先軫的這番話,既看到了局勢的錯綜複雜,又提出了一個既能打破眼前困境,又能為晉國謀取長遠利益的絕妙策略,盡顯其卓越的謀略與深邃的眼光。
重耳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聽從了先軫的建議,果斷做出了決策。他秘密召見了曹、衛兩國的使者,言辭懇切地許諾幫助他們複國。重耳的智慧和口才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巧妙地勸說兩國與楚國斷絕關係,讓他們看到了複國的希望。與此同時,他下令扣留了楚國使臣宛春。這一消息傳出,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各國紛紛議論,局勢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子玉得知晉國的所作所為後,頓時怒火中燒。惱羞成怒的他如同被激怒的獅子,迅速集結楚軍,揮師北上攻打晉軍。楚軍一路氣勢洶洶,戰鼓隆隆,所到之處,塵土飛揚,旌旗蔽日,很快便進逼至陶丘。楚軍的威勢如同山洪暴發,勢不可擋,仿佛要將一切阻擋在前的敵人碾碎。
重耳深知楚軍此時士氣正盛,若正麵交鋒,晉軍恐難取勝。他冷靜地分析了局勢,決定采用誘敵深入之計。他巧妙地布置陷阱,故意讓楚軍獲取一些虛假的情報,誘使子玉繼續輕敵冒進。而晉軍則按兵不動,佯裝退縮。當楚軍軍官看到晉軍接連後退,心中滿是疑惑,有人大聲問道:“你們為何如此退兵?”狐偃站出來,昂首挺胸,高聲答道:“昔日我們在楚國之時,早已立下約定,交戰之時晉軍退避三舍。如今既已應約,斷無食言之理。”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讓楚軍軍官們一時無言以對。
重耳的退避三舍,蘊含著雙重意義。其一,這是對往昔楚成王隆盛禮遇的真誠報答。當年重耳流亡楚國時,楚成王以最高的禮儀規格慷慨相待,不僅給予他安身之所,還在生活上處處照顧。這份恩情重耳始終銘記在心,如今麵對楚軍,他以退避三舍的方式,踐行當初的承諾,彰顯出君子之風與感恩之心,贏得了天下人的讚譽。其二,這更是一招精心策劃的誘敵深入之計,旨在將楚軍引入有利於晉軍的預設戰場,以便發揮晉軍的戰術優勢,一舉擊敗楚軍。重耳的智慧與謀略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以退為進,將被動化為主動。
楚國方麵,其軍官們也察覺到形勢不對,他們紛紛進諫,認為此時應當速速撤兵,避免落入晉軍的圈套。他們深知,晉軍的退縮絕非怯戰,而是另有圖謀。然而,子玉卻被憤怒和傲慢蒙蔽了雙眼,執意不肯撤軍。他狂妄地認為晉軍的退縮乃是怯戰之舉,這是天賜良機,斷不可放過,一定要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晉軍。他不顧眾人的勸諫,一意孤行,將楚軍帶入了危險的境地。
四月戊辰日,重耳率領大軍,會合了宋成公、齊國的歸父和崔夭、秦國的小子憖,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城濮位於山東省範縣南)進發。一路上,軍旗獵獵,戰馬嘶鳴,士兵們步伐整齊,士氣高昂。抵達城濮後,大軍迅速駐紮下來,營寨連綿數裏,一眼望不到盡頭。
與此同時,子玉也不甘示弱,率楚軍急行軍趕來,依托郤陵一帶的險要地勢紮下營寨。鄭國、陳國、蔡國的軍隊也紛紛前來相助,一時間,楚軍陣營士氣大振,旌旗蔽空,刀槍如林,大有將晉軍一舉殲滅之勢。次日清晨,子玉派鬥勃前往晉營向晉國請戰。重耳目光堅定,深知戰機已到,欣然允諾次日在戰場上與楚軍一決高下。
在決戰前夕,重耳極為重視軍隊的戰鬥準備。他親自來到有莘這個地方,仔細檢閱軍隊。隻見晉軍陣列嚴整,七百輛戰車整齊排列,猶如鋼鐵長城一般。戰車上的馬匹披掛著精良的裝備,每一匹都膘肥體壯,精神抖擻;戰士們手持利刃,目光堅定,眼神中充滿著必勝的信念。不僅如此,為了給這場關鍵之戰增添助力,晉軍又砍伐了當地大量的樹木,工匠們日夜趕工,製作出眾多可以作為作戰器械的木兵。這些木兵形態各異,有的如同巨人一般,有的則精巧靈活,數量之多,讓人望而生畏。
四月己巳日,陽光灑滿大地,金色的光輝籠罩著整個戰場。晉軍在有莘北嚴整地擺開陣勢,軍容威嚴,氣勢磅礴。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士兵們身披鎧甲,手持利刃,眼神堅定,仿佛一座座移動的鋼鐵堡壘。晉軍的陣列整齊劃一,中軍大旗高高飄揚,重耳站在旗下,目光如炬,掃視著前方的戰場,心中充滿了必勝的決心。
楚軍的隊列同樣是嚴整有序,子玉站在楚軍的中軍大旗之下,意氣風發。他身披重甲,手持長劍,環視四周,自信滿滿地宣稱:“今日我軍必定將晉國徹底消滅!”那聲音在戰場上回蕩,充滿了不可一世的霸氣。他的身後,楚軍將士們士氣高昂,戰鼓擂動,戰旗飄揚,仿佛要將整個天地都震得顫抖。
楚軍的布陣也很有策略,子西負責統率左軍,子上則帶領右軍。他們各自指揮著精銳部隊,準備與晉軍展開一場生死搏鬥。楚軍的陣列如同鋼鐵巨獸,隨時準備吞噬眼前的敵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晉國方麵,胥臣帶領下軍出征。他眉頭緊鎖,思索良久後,心生一計。他命令士兵用虎皮把戰馬嚴嚴實實地蒙上,每一匹戰馬都被裝扮得威風凜凜。當這些披著虎皮的戰馬一衝向敵陣,陳、蔡軍隊遠遠地看到,頓時心生懼意。在他們眼中,這些戰馬仿佛是從山林中奔出的猛虎,凶猛而又可怕。陳、蔡士兵們嚇得膽戰心驚,毫無鬥誌可言,紛紛四散奔逃,楚國的右軍頓時大亂,很快就潰敗下來。
狐毛帶領晉國上軍的這一場戲碼更是精彩絕倫。他命令士兵們樹起兩麵大旗,然後佯裝撤退,故意做出一副慌亂無序的樣子。欒枝則帶領晉國下軍,驅使著戰車在地上拖著樹枝奔跑,一時間,塵土飛揚,遮天蔽日,讓楚軍看起來以為晉軍在狼狽逃竄。不明真相的楚軍信以為真,被晉軍的“潰敗之象”所迷惑,急忙追擊。就在楚軍踏入晉軍的埋伏圈時,重耳安排的伏兵盡出,先軫和郤溱率領晉軍中軍如同猛虎下山般向楚軍攔腰衝殺過去,喊殺聲震天動地。狐毛和狐偃指揮著上軍則從兩側對楚軍進行包抄夾擊,楚軍頓時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
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晉軍的將士們勇猛無比,他們懷著必勝的信念,與楚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戰馬嘶鳴,刀劍碰撞,鮮血飛濺,每一步都充滿了生死的較量。楚軍雖然奮力抵抗,但在晉軍的精妙布局與英勇作戰之下,漸漸難以支撐。他們的陣線開始崩潰,士兵們丟盔棄甲,四處逃竄。
子玉帶著殘兵敗將倉皇逃竄,一路奔逃回國。他回首望著那片曾經充滿希望的戰場,如今卻隻剩下滿地的狼藉和楚軍將士的屍體。他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羞憤,自覺無顏麵對楚君與眾將。羞憤交加之下,他選擇了自殺,以此來承擔兵敗的責任。他的生命在這一刻戛然而止,但他的失敗卻成為了曆史的注腳。
城濮之戰,至此落下帷幕。晉國憑借著卓越的謀略和英勇的戰鬥,成為了這場爭霸戰的勝利者,也奠定了其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陽光再次灑在戰場上,仿佛在為這場偉大的勝利加冕。晉軍的旗幟在風中高高飄揚,象征著無上的榮耀與威嚴。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