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要讀書

字數:6598   加入書籤

A+A-


    從趙天河宅中出來,父子倆一路沉默無語。
    陳吉發此番先斬後奏,著實讓陳友富有些受不起打擊。父子之間的情感,也因此而埋下了刺。
    趙天河的動作很快,當天下午,就派了白役來知會妹夫,已經找到了願意幫陳吉發入籍的良家,縣裏戶房典吏那邊也已經打了招呼,人家開口二十兩銀子,對陳家來說是一筆不算小的開支。
    晚飯的時候,陳友富將一家人都聚了起來。
    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那麽多規矩,但一起吃飯時依然十分注重位次。一張八仙桌,陳友富和趙氏坐上首,左邊是弟弟陳友良和弟媳王氏,右邊是長子陳吉發和堂侄陳吉民,兩位小妾和家裏的女兒們端上飯菜,然後去隔間用餐。
    等大家坐定,陳友富便把今天的事情講了。連同趙天河的回複,也一並交代。
    “總之,若是讓吉發去讀書,便要出筆銀子給他掛靠戶籍,以後的花銷,一年少說也要二十兩銀子。”
    “兒子想讀書是好事。”母親趙氏支持道,“做父母的,都盼著孩子有出息。吉發,你放心去讀。”
    “是呀,大伯。吉發哥哥去讀書,家裏的事情我多做一些,不用擔心。”陳吉民也開口支持。
    陳友富卻沒有立刻表態,他看向兒子。
    “吉發,你有誌向,為父不攔著你,但陳記醬菜是百年老店,祖宗留給咱們吃飯的手藝,也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你是陳家的後人,當明白這一點。為父給你三年時間,若你能考中秀才,便繼續讀書,若是不能,還是回來繼承祖業。”
    “謝爹爹成全,三年足夠了。”
    陳吉發連忙表態,心裏盤算著,有係統的資料庫,就算不能中舉人進士,秀才應該問題不大的。
    商量了這個事情,一家人沉默用餐。期間母親多給陳吉發夾了幾次菜,生怕他吃不飽。
    隔天早晨,陳吉發按著趙天河的交待來到縣衙,後者已經等在那裏,身旁還有個頭發花白,身材不高,體型敦實的吏員。
    “這是你李叔,帶你辦戶房的事情。”趙天河對陳吉發介紹道,“舅舅還要去巡街,你聽李叔的吩咐。”
    陳吉發趕緊上前見禮,那老頭和藹的點點頭。
    “不用客氣,都是自家人。”
    戶房書吏李忠寶,女兒是趙天河的正堂兒媳,門當戶對的親家,所以他說和陳吉發“自家人”,問題不大。
    “走吧,銀子帶了嗎?”
    “帶了,您看看?”
    “不必了,跟我來。”
    李忠寶在戶房七拐八繞,穿過十來個正在辦公的書吏,到了典吏值房。他讓陳吉發在門口稍等,自己拿著銀子進去聊了片刻,然後拿了一張簽過字的文書出來。
    “搞定了。”李忠寶一臉輕鬆的笑意,“典吏大人很欣賞上進的年輕人,以後若是考中功名,可不能忘記大人的關心。”
    “一定一定!”
    有銀子有人,的確好辦事。
    陳吉發接過那張簽了字的紙,是一封更改戶籍的公函,上麵以“正妻無所出”的名義,將陳吉發的出身由輔堂街陳記醬菜鋪商籍,改到了夏口鎮小譚村陳氏民籍。
    “還要辛苦你自己跑一趟,拿著這份文書到輔堂街和小譚村的裏正那裏改冊子,便算是落定了。應是不會為難你,若是有人尋麻煩,盡管來找李叔。”
    李忠寶的這份熱情有多少是衝著銀子,有多少是衝著親情,有多少又是投資未來,陳吉發不敢說。不過,至少此時此刻,他是真心幫自己的。
    所以,該說的客套話,還得說。
    “大恩不言謝,李叔是小侄的恩人,若小侄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必不敢忘!”
    有戶房書吏親批的條子,兩位裏正都沒有刁難。但陳吉發依然分別包了一兩銀子的紅包。
    這是人之常情,而且,後麵參加考試,還要核驗戶籍,還要五子具保,都需要裏正幫忙跑腿。總不可能每次都去找李叔開條子,這些具體辦事的關係還是要認真維護的。
    把雜七雜八的手續辦完,便是找個靠譜的先生。
    到了這個時候,陳吉發才突然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是的,他,不會寫毛筆字!!!
    看著宣紙上歪歪扭扭的“陳吉發”三個字,他的內心在默默流淚。
    上輩子他沒摸過毛筆,這輩子隻上過蒙學,無論是繁體字還是軟筆書法,對他來說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連個拜帖都寫不明白的學生,顯然不可能有什麽好老師願意教。
    就有點頭疼。
    好在他有係統資料庫,書法資料是不缺的。在家裏靜心捉筆,從早到晚苦練十幾天,寫出來的字總算有了些看相,至少能做到工整了,陳吉發才好意思厚著臉,同一幫七八歲的小孩子們一起,向都府街的熊夫子遞了拜帖。
    熊夫子名叫熊廣源,是江夏縣學的廩生,有正經編製的秀才公。此人是江夏熊氏的旁支,也就是明末著名的遼東督師熊廷弼的親族。
    熊家書香門第,世家大族,嫡係旁支都會入家學讀書。熊廣源年輕時,進過家族的蒙學,三十歲時通過童生試,成績在江夏好歹排名靠前,在縣學掛名廩生。後來參加過幾次科舉,可惜資質有限,加上湖北本身中舉概率遠低於江南,屢屢名落孫山,終於心灰意懶,不願再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熊廷弼在京任職時,熊氏在江夏如日中天,熊廣源這位遠房親戚沾光,做了江夏縣令的幕僚,平日裏聯絡各方,輔佐論策,都得心應手,也算一方人物,一員幹才。到後來,熊廷弼因遼事失利,傳首九邊,熊家從此敗落,加上魏忠賢的不斷迫害,熊廣源被閹黨安排的縣令掃地出門,一度淪落到街頭賣字。
    好在當地士族多有接濟,熊廣源靠著賣字挺了過來。
    崇禎繼位後,雖然沒有給熊廷弼平反,但閹黨是徹底倒了,那欺辱他的縣令也被問罪革職。新縣令到任後曾經來請他出山,不過,熊廣源經曆了這許多事,不願再重回縣衙,於是在好友介紹下,在都府街開設私塾,帶些學生。
    因著大起大落的經曆,熊夫子既有考試的功底,又有實務的經驗,講課深入淺出,緊扣時政,在江夏縣頗有些名氣,找他求學的,多是慕名而來的士紳子弟。
    像眼前這封寫得差強人意的拜帖,就十分罕見。
    熊夫子看著明顯是初學者寫出的字跡,再把拜帖的落款一看,眉頭微皺。
    是個表字都沒有的後生,名叫陳吉發,看起來,便是城坊商家的名字。
    明朝末年,因為有錢,商人家庭改籍科考者甚眾,熊廣源當過幕僚,對這些事情都十分清楚。但他沒想到,這位改籍的陳公子膽子頗大,字還沒寫明白呢,就敢直接報名,想當他的學生。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暴發戶。
    熊廣源心中不喜,抬手就將那帖子扔到紙簍。
    不過,信封裏貌似還有東西,摸著挺厚。熊夫子耐著心抖落出來,展開,是一篇策論,以及一張銀票。
    策論寫啥沒來得及看,銀票倒是先看清了,給挺多的,有五十兩。
    滿身銅臭的暴發戶。
    熊廣源將銀票放在一旁,勉為其難的展開策論看了起來。
    策論開篇,寫了個不倫不類的標題,叫做《氣候、奇技、財政與遼東變局》。
    白而又土,果然是滿身銅臭的暴發戶。
    熊廣源已經準備直接丟掉了,不過,眼角瞟到了那五十兩銀子,他想起了曾經過的那段苦日子,以及即將婚嫁的兒女。
    於是他又找回了一點點耐心,繼續往下看這狗屁不通的標題下到底寫了啥。
    如果有挽救的可能,五十兩銀子真不少了。
    沒想到,這一看,就看了一個晚上。
    陳吉發寫這篇策論的時候,其實就是針對熊廣源這個人去的。
    他從資料庫中找到了熊廷弼的平遼策,然後根據自己掌握的後世知識進行了認真梳理,經過科學評判,事實上熊廷弼的策略,的確是對付滿清最好的方案。
    但這個方案最終失敗,主客觀因素都有。僅從客觀原因看,有三個主要的方麵:氣候、科技與財政製度。科技,這個時代還沒這個詞,於是陳吉發改為奇技。
    事實上,陳吉發認為,熊廷弼的平遼策,就是日本人在華北平原實施的“碉樓封鎖線”戰術早期版本,主要方法就是通過在廣闊的平原上設置係列固定的據點,從而以機動性戰鬥力有限的防禦部隊,來限製和消滅機動性和野戰能力較強的遊擊隊,將他們逐步圍困壓縮,直至消滅。
    這個戰法最大的好處就是戰略縱深較厚,能避免被敵軍突襲分割,以己方陣地固守的長處,規避野戰不力的短處;以物資豐沛的長處,對付敵方家底不厚的短處。
    但這個方案的壞處也顯而易見,投資大,周期長,如果發生什麽政治經濟上的波動,就容易夭折。
    曆史上,熊廷弼沒能有機會完成這個設想。神宗皇帝殯天後,泰昌皇帝隻做了一個月,之後就是木匠皇帝天啟繼位,朝政混亂,黨爭不斷,熊廷弼因迫害被問斬。
    此後,天啟帝師孫承宗雖然想要恢複熊廷弼的遼東堡壘群,但彼時的大明已經丟了遼陽沈陽,戰略極其被動,隻能固守寧遠,沒有了打出去的能力。
    等到了袁崇煥督遼,砍了皮島毛文龍,後金徹底沒有了後方掣肘,僅僅一個寧遠根本無法對其入關產生威脅,於是才有崇禎元年的喜峰口入關,才有後麵的蒙古叛降,實在是大明已經失去了對遼東的所有主動。
    因此,這篇策論的主要就是討論如果當年在平遼策上進行一些科技、經濟上的小調整,能否取得更加理想效果的問題。陳吉發認為,對於熊廷弼的親族,沒有什麽問題比關係到他們切身利益的平遼策更能打動他們。
    實際效果顯而易見。
    文章的遣詞造句相對粗淺,但討論的問題十分專業深入,熊廣源一時間看入了迷,甚至好幾次起身,從封塵已久的箱子裏,查翻年輕時記載的好些個政論隨筆。
    竟然,許多當時覺得很難的問題,在這暴發戶的策論中,都有極好的解決辦法。
    例如說,遼東屯田策,以遼人守遼土,的確是當時爭議較大的策略。遼東苦寒,養不了那麽多人,但人少了,又頂不住後金的兵鋒,因此,朝廷在出錢補貼養人和將人撤回關內之間反複躊躇。
    陳吉發認為,這其中的最大困難,來自於氣候。而解決辦法,就是想方設法提高苦寒之地的糧食產量,降低補給運送的成本。方法也有,比方說通過搭建溫棚,引進玉米,這便是所謂的“奇技”;利用海運,從浙江、福建,甚至日本、安南采運補給,能夠節省銀兩,這便是財政。
    策論洋洋灑灑,逐條分析利弊,竟然寫了二十多頁。
    熊廣源看得入迷,等總算看完,長舒一口氣,才發現月上中天。
    “爹爹,該休息了。”
    女兒已幫熊夫子打好洗腳水,鋪好了床。
    熊夫子早前受磋磨時喪了夫人,情深未曾續弦,也未納妾,家裏內務都由女兒熊韻芝操持。
    “難得難得!”
    熊廣源抖開策論,放在桌上,感慨萬分。又看見紙簍裏那封拜帖,彎腰撿了起來。
    江夏陳吉發,是塊璞玉!
    熊韻芝小姐看見父親滿臉笑意的大呼“難得”,便有些好奇。她拿起那篇策論粗略看了看,覺得這人倒也有些見識,再看名字,陳吉發,從未聽過。
    喜歡明末爭雄請大家收藏:()明末爭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