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達摩問心
字數:6621 加入書籤
五更天的雪粒子打在達摩洞石階上,趙佶腕間佛珠突然繃斷。第一百零八顆沉香木珠墜入山澗時,少林晨鍾正撞碎最後一片殘月。
"陛下可知這佛珠斷在何處?"達摩院首座玄苦大師的芒鞋踏雪無痕,枯枝般的手指捏住最後一顆木珠,"當年智永禪師閉關三十載,刻壞的筆頭也恰是此數。"
趙佶的僧袍在朔風中獵獵作響,指尖凝著未幹的墨跡。昨夜抄錄《金剛經》時,狼毫突然在"應無所住"處洇開團血漬——此刻那抹猩紅正在他袖中凝結成冰。
山道傳來金鐵交鳴聲。十八銅人陣前,金國狼衛的彎刀劈在降魔杵上,濺起的火星照亮為首者臉上的刺青:竟是二十年前失蹤的禁軍教頭王彥!
"取袈裟!"玄苦突然拋出件金絲袈裟。趙佶淩空接住的刹那,袈裟內襯的《八十七神仙卷》突然映出北鬥七星——這分明是當年他賜給蔡京的賀壽禮!
王彥的鏈子槍已到喉前三寸。趙佶就勢後仰,袈裟卷住槍頭的狼牙倒刺,腕間暗勁輕抖,整杆精鐵槍竟碎成七截。雪地上赫然現出個"佶"字,正是瘦金體的起筆之勢。
"好一招"鐵劃銀鉤"!"玄苦的羅漢棍插入戰圈,"陛下以書畫入武道,倒與達摩祖師麵壁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門處突然傳來馬嘶。三十丈外的望佛亭裏,蒙古使臣的雕弓正對著趙佶後心。箭鏃綁著的不是狼煙,而是半片染血的繈褓——那明黃緞麵,分明是東宮太子降生時的禦用之物!
達摩洞前的古柏突然齊根而斷。趙佶將袈裟甩成盾牌,金絲在箭雨中織出《瑞鶴圖》紋樣。第七支箭穿透鶴眼時,他忽然記起這繈褓上的針腳——正是柔福乳母柳氏的獨門雙麵繡!
"柔福在你們手裏?"趙佶的嗓音似古井生波。袖中冰錐激射而出,卻在觸及望佛亭的前一刻被劍氣攪碎。武當紫霄宮的三才劍陣從天而降,為首的青衣道姑劍穗上係著半塊螭紋玉佩。
玄苦的羅漢棍突然轉向,棍風掃落道姑的麵紗。趙佶瞳孔驟縮——這道姑眉眼竟與明節皇後有七分相似!
"貧道玉真,特來討還二十年前的血債。"道姑的劍尖挑起袈裟,"陛下可認得這玉佩?"寒光閃過處,袈裟內襯的《八十七神仙卷》突然現出朱砂批注——那筆跡赫然是徽宗初年的狀元郎秦檜!
趙佶的指尖劃過劍鋒,血珠在雪地上勾出《臘梅山禽圖》的輪廓:"當年艮嶽夜宴..."他忽然旋身劈掌,震碎三柄長劍,"有人用這幅畫毒殺了劉貴妃!"
玉真道姑突然撕開道袍,後背現出幅帶刺青的《千裏江山圖》!圖中汴河碼頭處,十二道血痕正指向五台山方位。達摩洞中傳來鍾磬清音,八百羅漢塑像的眼珠突然同時轉向東方。
"原來如此!"玄苦的羅漢棍插入山岩,"金兵破汴那夜,陛下藏在畫院的根本不是《清明上河圖》..."棍身裂開,露出柄通體漆黑的劍,"而是傳國玉璽的拓本!"
子時的雪光照亮達摩洞壁刻。趙佶以血為墨,在達摩麵壁圖上題寫《夏日詩帖》。當"清涼無汗"四字寫到第三遍時,岩壁突然滲出水珠——竟是混著朱砂的鮮血!
玉真道姑的劍就在這時刺穿《千裏江山圖》。圖中濺出的不是墨汁,而是幽藍的火焰,瞬間點燃整幅刺青。趙佶的袈裟突然自燃,金絲在火中凝成個"柒"字——正是他落發為僧那天的暗記。
"陛下可知這火從何來?"玄苦的黑劍劈開火焰,"是當年方臘明教的聖火種!"劍鋒所指處,八百羅漢的眼窩裏同時噴出火線,將達摩洞照得如同白晝。
洞外傳來蒙古戰馬的嘶鳴。哲別的響箭穿過火網,箭鏃上係著的羊皮卷正在燃燒——竟是《推背圖》第四十二象的殘頁!
趙佶以燃燒的袈裟卷住箭矢,火星濺在岩壁上,顯出一行楔形文字:"佛骨成灰日,玉璽現世時。"玄苦的黑劍突然顫抖,劍身浮現出契丹狼紋——這分明是遼國鎮國劍"青牛"!
"好個少林高僧!"玉真道姑突然大笑,"原來你才是蕭太後的..."話音未落,黑劍已穿透她的咽喉。噴湧的鮮血在雪地上凝成西夏文字,竟與達摩洞壁刻完美契合。
趙佶的佛珠突然發出龍吟。最後一顆沉香木珠炸裂,露出枚青銅鑰匙——與柔福當年抓周時緊握的長命鎖形製相同!
三更天的雪暴中,十八銅人陣突然倒轉。趙佶的黑劍點在"鐵帚功"銅人的膻中穴,卻傳來金玉相擊之聲——銅像胸口刻著行小楷:"靖康元年臘月,禁軍副都統王彥監製。"
"原來你們早就是金人走狗!"趙佶劍走偏鋒,挑開銅像天靈蓋。裏麵滾出的不是機括齒輪,而是半塊風幹的虎符——刻的竟是西軍種家軍的番號!
玄苦的羅漢棍橫掃千軍,棍風掀起丈餘厚的積雪。當雪幕落下時,十八銅人已擺出詭異的蓮花陣,每個銅人掌心都托著枚玉璽碎片——拚合起來正是傳國玉璽缺角的"受命於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請看!"玄苦突然扯破僧袍,胸前赫然是幅用朱砂繪製的《五台山圖》。圖中佛光寺的位置跳動著血光,漸漸凝成個"佶"字:"當年智常禪師圓寂前,早就算定有此劫..."
趙佶的黑劍突然脫手,劍尖刺入《五台山圖》中的龍泉關。整幅地圖應聲燃燒,灰燼裏現出條青銅密道——正是通往佛光寺地宮的路徑!
密道中寒氣森森,趙佶的僧袍結滿冰霜。當第七盞長明燈掠過眼前時,他忽然記起這燈座形製——與艮嶽密室中囚禁李師師的鐐銬如出一轍!
佛光寺地宮深處,九條青銅鎖鏈捆著口描金漆棺。趙佶的黑劍劃過棺槨,金漆剝落處露出契丹文字:"統和二十二年,蕭綽封存於此。"
棺蓋移開的刹那,哲別的響箭破空而至。箭鏃上綁著的火折子點燃棺中鮫綃,火焰裏竟浮現出幅《契丹葬經》——缺失的那頁正在趙佶袖中燃燒!
"陛下果然帶著玉璽拓本。"玄苦的羅漢棍插入地縫,"當年金太宗遍尋不得..."棍身突然裂開,湧出汩汩黑血,"原來藏在柔福帝姬的繈褓裏!"
趙佶的佛珠盡數炸裂。沉香木屑在空中凝成《瑞鶴圖》紋樣,鶴唳聲中,黑劍突然刺入漆棺底部。整個地宮劇烈震顫,九條青銅鎖鏈應聲而斷,棺中飛出的不是屍骸,而是三百枚玉璽碎片!
"這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趙佶接住碎片拚合,"當年蔡京獻上的..."碎片突然發出龍吟,"根本是方臘偽鑄的贗品!"
哲別的彎刀就在這時劈向玉璽。趙佶以血為墨,在空中寫就"受命於天"四字。瘦金體字跡化作金戈,將彎刀擊成碎片。地宮穹頂突然塌陷,晨光照在玉璽上,"既壽永昌"四字竟是用西夏文補全!
五更天的晨鍾撞碎最後一片殘雪。趙佶捧著玉璽走出地宮,身後是熊熊燃燒的佛光寺。玄苦的僧袍在火中化作灰燼,露出滿背的契丹刺青——正是《遼史》中失傳的"青牛白馬圖"!
山道上,武當七星劍陣已列陣以待。玉真道姑的屍身旁,跪著三百名身披宋軍鎧甲的僧人——他們的腕間都係著柔福的鎏金鈴!
"陛下可知這些僧兵..."哲別的馬蹄踏碎玉璽倒影,"每人都飲過太子心頭血?"他張弓搭箭,箭尖淬著的冰晶泛著幽藍,"就像二十年前..."
趙佶的玉璽突然迸發金光,少室山三十六峰同時響起梵唱。達摩洞中八百羅漢塑像齊齊轉身,眼中射出劍氣,將蒙古鐵騎的陣型攪得粉碎。
當第一縷陽光照在玉璽上時,趙佶終於看清缺角處的銘文——竟是方臘的"永樂"年號!
"原來如此!"他揮璽砸向山崖,"這局棋從宣和二年..."崖壁裂開處露出青銅密室,"朕題寫《祥龍石圖》時就開始了!"
密室內,蔡京的絕筆信正在燭台上燃燒。信紙背麵是幅用朱砂繪製的《五台山勘輿圖》,圖中達摩洞的位置,赫然標著傳國玉璽真正的埋藏處——正是趙佶此刻站立的佛光寺遺址!
佛光寺遺址的青煙凝成狼形,趙佶手中玉璽突然重若千鈞。蔡京絕筆信上的朱砂遇熱顯形,竟浮現出半闕《燕山亭》——正是趙佶被俘北上時所作!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趙佶念及此處,玉璽缺角突然迸出血光。三百僧兵腕間的鎏金鈴無風自鳴,音波震裂青銅密室,露出牆內封存的十二具金絲楠木棺——每具棺槨都刻著皇子名諱!
哲別的響箭穿透第七具棺槨,箭鏃帶出的不是屍骸,而是卷泛黃的《宣和畫譜》。書頁翻飛間,柔福的抓周圖赫然在目:她手中長命鎖的紋樣,正與青銅鑰匙完美契合。
"陛下還不明白嗎?"哲別馬鞭指向燃燒的達摩洞,"當年明節皇後誕下的..."他突然甩出個鎏金繈褓,"是雙生子!"
趙佶的黑劍突然脫手,劍尖挑開繈褓內襯。雙麵繡的並蒂蓮下,藏著行西夏小字:"青陽公主與佛同辰。"玉璽就在這時墜地,將《五台山勘輿圖》砸出個"佛"字形狀的凹痕。
山道盡頭傳來環佩叮當。李青陽的駝隊踏火而來,她手中青銅羅盤吸盡玉璽金光,盤麵浮現出完整的《契丹葬經》:"陛下可知這葬經最後一頁..."她割破手腕將血灑向羅盤,"要用帝王血來寫?"
正午的日輪突然黯淡。趙佶僧袍鼓蕩,以紙代筆在虛空書寫《穠芳詩帖》。當"丹青難下筆"寫到第五遍時,三百僧兵突然齊誦《華嚴經》,聲浪凝成實質撞向蒙古鐵騎。
哲別的海東青俯衝而下,利爪撕碎經文字符。李青陽的羅盤射出血線,將散落的金字重新織成《推背圖》第四十二象讖語:"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鮮。"
趙佶的玉璽突然飛向羅盤天池,金石相撞迸出七色火星。佛光寺遺址的地麵轟然塌陷,露出方臘明教的聖火祭壇——九根青銅柱上綁著的,竟是二十年前失蹤的柔福帝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姐姐..."玉真道姑的屍身突然睜眼,"還記得艮嶽的摩訶池嗎?"她喉間的劍傷滲出金液,在地上匯成《瑞鶴圖》殘卷,"那日你推我入水,就為守住這個秘密..."
柔福腕間的鎏金鈴盡碎,露出內壁的契丹狼紋。她突然張口,吐出的不是人言,而是《破陣樂》的琵琶急弦!音波掀翻三根青銅柱,柱底封存的嶽家軍旗迎風展開,旗麵朱砂寫著"還我河山"。
"原來你們都是棋子!"趙佶的白發根根直立,瘦金體疤痕滲出金血。他以血為墨在軍旗上續寫,當"駕長車"三字落成時,整座五台山突然地動山搖——三十六個峰頭竟組成個巨大的"嶽"字!
暮色染紅舍身崖時,趙佶的黑劍已抵住哲別咽喉。李青陽的羅盤碎成九瓣,每瓣都映出個戴青銅麵具的身影——那人手中提著的瀝泉槍,槍尖正滴著玉真道姑的心頭血。
"嶽元帥...?"趙佶的劍鋒微顫。崖底突然傳來馬嘶,八百嶽家軍陰魂踏著血霧列陣,為首將軍掀開麵具,露出的卻是秦檜的麵孔!
柔福就在這時蘇醒。她的指尖劃過嶽家軍旗,朱砂字跡突然化作火鳳,將秦檜幻象燒成灰燼。"父皇看旗!"她撕開裂帛,旗背現出幅《五馬圖》——其中四馬已化作白骨,唯剩的照夜白眼中鑲著玉璽缺角!
趙佶突然長嘯,嘯聲震碎方圓十丈積雪。他以玉璽為印,在照夜白額間蓋下"受命於天",缺失的"既壽永昌"四字竟由瘦金體疤痕補全。當最後一筆落下,五台山三十六寺同時撞鍾,聲波凝成柄橫貫天地的雪刃。
"今日方知何為禪鋒。"趙佶執刃指天,刃光照亮山澗每個角落。哲別的海東青哀鳴墜地,羽翼間飄落的不是絨毛,而是寫著"靖康"二字的血詔殘頁。
李青陽突然躍上照夜白,手中骨笛吹響《蘭陵王入陣曲》。蒙古鐵騎隨樂聲倒戈,將彎刀劈向武當劍陣。柔福的鴛鴦鉞就在這時架住哲別脖頸,鉞刃上映出八百陰兵跪拜新主。
子夜風雪驟停,趙佶的雪刃插在佛光寺廢墟。玉璽懸浮半空,將"吉壽永昌"四字投射在雲層之上。柔福腕間新生一串佛珠,每顆都刻著陣亡將士姓名。
"陛下可要歸位?"玄苦的殘軀從灰燼中站起,手中握著的半截羅漢棍已化作禪杖。他扯去麵皮,露出的赫然是當年畫院待詔張擇端的麵容!
趙佶的雪刃突然軟化,化作墨汁流入《清明上河圖》殘卷。圖中虹橋商船升起嶽字旗,旗杆頂端係著的,正是蔡京臨終前吞下的那枚青銅鑰匙。
"原來這局棋..."趙佶撕碎殘卷,紙屑化作白鶴飛向汴京,"早在《千裏江山圖》完成時就開始了。"他忽然揮袖,雪刃重凝時已刻滿梵文,"傳朕口諭:自即日起,五台山更名禪鋒山!"
晨光破曉時,山門處來了一頂青布小轎。簾內伸出的素手握著半卷《宣和書譜》,扉頁題跋墨跡未幹:"青燈不歸客,山河入禪鋒。"
喜歡禪鋒刃:帝王江湖血菩提請大家收藏:()禪鋒刃:帝王江湖血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