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龍戰於野
字數:2640 加入書籤
鳳凰山的烈焰映紅了錢塘江麵。
趙佶赤足踏過焦土,僧袍下擺沾滿凝血。三百背嵬軍殘部結成偃月陣,盾牌上"嶽"字被火舌舔得焦黑。楊驚鴻銀槍挑飛三支火箭,槍尖觸及火油時突然爆出七尺毒焰——竟是摻了西域火龍油的攻城火!
"坎位生門!"
趙佶揮劍劈開火牆,劍氣激得滿地灰燼騰空而起。煙塵中忽見九道黑影呈天狼陣襲來,當先者雙刃彎刀上刻著金文"完顏"。楊驚鴻旋槍成盾,槍杆與彎刀相擊時火星四濺,竟顯出刀身上淬著的"靖康"二字。
"完顏婁室!"趙佶劍指來人眉心,"當年太原城頭射殺種師道,用的便是這把狼牙箭?"
金將狂笑震落簷角殘雪,刀鋒突轉直取楊驚鴻咽喉:"趙官家躲了二十年,倒把美人槍法練得精熟!"
子時的更鼓聲淹沒在喊殺中。
趙佶背靠斷壁,看著掌心碎裂的翡翠佛珠。這是靈隱寺住持圓寂前所贈,此刻卻成了丈量時間的沙漏。楊驚鴻撕下戰袍包紮肋間傷口,發現滲出的血珠竟呈北鬥狀排列。
"是七星鎖魂釘。"趙佶並指如風,連點她七處大穴,"完顏婁室的追命散,需以《青囊書》逆經脈解法......"
話音未落,西南方向突然騰起狼煙。煙柱凝成三頭巨狼形狀,正是金國最緊急的求援信號。楊驚鴻銀槍拄地,槍身"還我河山"四字泛起血光:"韓世忠的水師到了!"
江麵忽聞霹靂聲響,三十艘艨艟戰艦破浪而來。當先樓船桅杆上,韓字大旗被火光照得血紅。趙佶瞳孔驟縮——旗杆頂端懸掛的,竟是秦檜那顆風幹的頭顱!
寅時的月光透過殘雲,在焦土上投下斑駁血影。
韓世忠單膝跪地時,鐵甲縫隙仍在滲血:"臣救駕來遲,請太上皇治罪。"趙佶扶起這位鬢角染霜的老將,瞥見他腰間佩劍的吞口處,赫然刻著嶽飛的《小重山》詞句。
"韓元帥可知此物?"楊驚鴻遞上半枚虎符。
老將虎目含淚,從貼身處取出另半枚符:"嶽將軍臨終前,將此符一分為二。他說......"話音被驟起的箭雨打斷,完顏婁室親率鐵浮屠發起衝鋒。
趙佶突然縱聲長嘯。嘯聲中,龍泉劍自江心破水而出,劍身纏繞的水草竟組成《武經總要》中的車懸陣圖。韓世忠揮旗變陣,樓船拍竿齊發,百斤巨石將金兵鐵騎砸成肉泥。
地宮甬道的長明燈無風自晃。
趙佶以劍為杖,摸索著牆上的二十八星宿圖。楊驚鴻舉著火折子,發現壁畫顏料中混有人血——正是當年方臘起義軍用的歃血為誓之術。拐角處突然傳來機括聲,九支弩箭呈蓮花狀射來。
"艮位三步!"
趙佶拽過楊驚鴻旋身避讓,箭簇擦著僧袍沒入石壁。箭尾係著的銅鈴叮當作響,竟奏出《霓裳羽衣曲》的調子。楊驚鴻銀槍突刺,槍尖挑開暗格,露出內藏的青銅匣——匣中羊皮卷上,赫然是完整的龍脈圖!
"原來太祖秘藏在此......"
五更天的梆子聲驚起寒鴉。
趙佶站在鳳凰山巔,看著龍脈圖上蜿蜒如蛇的朱砂標記。韓世忠率水師封鎖錢塘江口,楊驚鴻的三千鐵騎已控製臨安九門。山腳下,趙構的龍輦被叛軍圍在當中,這位"中興之主"手中緊握的,竟是半塊傳國玉璽。
"九哥可知何為帝王?"趙佶劍指玉璽缺角,"不是坐龍椅披黃袍,是讓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趙構突然狂笑,撕開龍袍露出滿身毒瘡:"父皇當年若懂這個道理,何至於......"話音戛然而止,七竅中湧出的黑血竟在空中凝成狼頭形狀。
朝陽刺破雲層時,臨安城頭豎起嶽字旗。
趙佶踏著焦黑的台階走進垂拱殿,龍泉劍在地磚上拖出蜿蜒血痕。楊驚鴻率楊家鐵騎肅立丹墀之下,銀槍上懸掛的金國狼旗仍在滴血。韓世忠捧著完整虎符跪呈:"北地義軍已破潼關,請陛下重掌......"
"朕是出家人。"趙佶截斷老將的話,將虎符按進禦案凹槽。機括轉動聲響起,龍椅後方洞開暗門,露出太祖誓碑上的三戒:"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賦,不棄幽雲地。"
錢塘江潮信如雷時,靈隱寺鍾聲響徹雲霄。
趙佶跪坐大雄寶殿,看著掌心漸淡的傀儡印。楊驚鴻卸甲跪在佛前,瀝泉槍橫於膝上:"陛下真要......"
"是時候了。"趙佶將傳國玉璽投入香爐,鎏金螭紋在烈焰中化作飛灰。殿外忽聞萬民歡呼,新立的少年天子正在郊壇祭天。
暮色中,一僧一騎悄然出城。官道旁的界碑上,不知誰用劍氣刻下新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喜歡禪鋒刃:帝王江湖血菩提請大家收藏:()禪鋒刃:帝王江湖血菩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