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海外領地如何治理?

字數:4085   加入書籤

A+A-


    永昌十九年春天,已經四十歲的永昌帝端座在太極殿裏,旁邊一個錦橔上坐著已經二十歲的太子王錦繁。
    文臣武將分列兩側,內閣首輔朱慈烺出列道:“陛下!我大明現在南爭北戰,東征西討,打下地盤越來越大,北部有東海行省,北海行省,西海行省,西部有準噶爾行省,海外有日本諸島,琉球,呂宋諸島,爪哇諸島,現在陸上4個行省已按大明的文官製度管理,而這些島嶼,現在還沒派遣文官治理,而是由武將代為管理,臣以為,我們應該製訂一個章程,對這些海外領地實行漢化管理。”
    永昌帝點了點頭,問道:“愛卿可有具體章程。”
    朱慈烺從袖中抽出一個折子遞了上來,說道:“這是臣與其他閣老擬的一個草案,請陛下禦覽。”
    永昌帝展開一看,隻見折子上寫道:
    【海外領經略章程】
    第一條 行政架構
    於各海外領地設"經略使司",統轄軍民要務。
    經略使一員正二品):總攬全島軍政、賦稅、教化,兼領戍衛兵權,五年一任,由兵部會同吏部舉薦,禦筆欽點。
    同知經略使二員正三品):分掌民政屯田、海事商貿,需通曉夷情者充任。
    鎮撫使一員武官正二品):專司軍務操演、港口防務,受經略使節製而直隸兵部。
    第二條 戍衛建製
    大島駐防軍設"靖海衛"額定三千),主官授昭勇將軍銜正四品武職)
    要衝處築棱堡十二座,每堡駐把總一員正七品),配八零迫擊炮六門
    推行衛所屯田製,軍戶子弟可入"宣文堂"習官話、六藝 。
    第三條 化夷為夏
    設"歸化監"專理教化:
    凡通漢語、著漢服、改漢姓之土著,免賦三年
    每島建皇帝廟、設社學,童生考績優異者保送南京國子監
    推行《皇明混一曆》,禁絕土著巫蠱血祭 。
    第四條 梯航之製
    商船往來須持"龍票",課稅分三等:
    閩粵海商十稅一)
    朝鮮、日本、呂宋、爪哇等海外領地朝貢船十稅二)
    紅毛、佛郎機夷船十稅四)
    設市舶司於呂宋、爪哇,金銀交易須用大明錢幣。
    第五條 監察條例
    都察院遣巡海禦史正六品)暗行查訪,可密折直奏
    經略使歲末須呈《風土圖誌》,詳載物產、兵備、夷情 。
    凡擅改朝廷稅則者,依謀逆論斬
    附則
    琉球按大陸一府管理,將琉球改稱台灣,設台灣府,歸福建管轄。
    海外領地的經略使優先從皇子中選擇,然而才從優秀文武官吏中選擇,總之,海外經略使須有獨當一麵之大才。
    永昌帝很滿意,便讓秉筆太監呂方當庭宣讀,然後征求意見。
    內閣次輔吳偉業出列道:“陛下,成祖時期,我們曾設了多個宣慰使司,例如:老撾宣慰司、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使、車裏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底兀拉宣慰司等中南半島的領地,所以我覺得還是叫宣慰使司好一些。”
    朱慈烺辯道:“吳閣老,我之所以不用宣慰司是因為成祖設的宣慰司是將當地的土司封為宣慰司,由土司代為管理,而如今我們攻下的領地由朝廷派員前去管理,所以就不能叫宣慰司,我以為經略使司比較妥切。”
    朝堂一片議論聲,支持朱慈烺的占大多數,永昌帝拍板道:“那就叫經略使司好了。”
    接下來,便是經略使的人選了,首先是日本島,現在管理日本島的是王錦盛,也是永昌帝的大兒子,是貴妃張雪所生,文韜武略全才,讓他任日本諸島第一任經略使再好不過。
    第二個島國是呂宋群島,讓楞頭青王錦世前去管理好了。
    王錦世是永昌帝第二個兒子,今年二十一歲,有點楞,但管理呂宋應該還行。
    爪哇島現在剛經曆戰事,其經略使一職便讓盧師準暫代。
    永昌帝頒詔時,鄭成功已率艦隊到達了占城國,王錦世接到詔書便帶了一艘戰艦與一艘補給船去馬尼拉上任了。
    永昌帝又將自己第四子王錦華派出來跟隨鄭成功曆練,同時又派出海軍陸戰隊一師跟隨鄭成功攻城略地,而這個海軍陸戰隊一師師長則是太子王錦繁推薦的,他不是別人,而是內閣首輔朱慈烺的長子,名字叫朱和偉,今年二十歲和王錦繁同歲,但生月小,他是永昌帝的妹妹所生,所以叫王錦繁表哥。
    朱和偉年紀雖小,但讀過水師學堂,也讀過京師陸軍大學,也曾跟隨太子長徒跋山涉水到達新西寧,與沙俄對陣過。
    總之,永昌帝讓自己的兒子和外甥出來,也是為了曆練他們。
    當鄭成功的艦隊到達占城國的嘉定今胡誌明市),占城國王阮主正率兵同真臘作戰,阮主的軍隊裝備好,裝備有向西方諸國購買的火繩槍,阮主率軍隊攻打真臘所向披靡,一路過關斬將,馬上就要到個真臘的都城烏東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永昌十九年三月初七,鄭成功的艦隊如幽靈般出現在嘉定外海。這座占城國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此刻仍沉浸在一片晨霧之中。
    "傳令,陸戰隊第一營登陸西碼頭,第二營搶占東炮台。"朱和偉站在旗艦"定遠"號的甲板上,手持單筒望遠鏡觀察著海岸線。他年僅二十歲,卻已指揮過三次海外作戰,那張棱角分明的臉上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
    海麵上,三十艘戰船同時降下風帆。鐵錨入水的嘩啦聲驚起一群海鳥。第一波登陸艇已經放下,三百名身著深藍色軍服的海軍陸戰隊員劃著長槳向岸邊疾馳。他們裝備著最新式的燧發槍,腰間的牛皮彈藥帶上掛著六枚卵形手雷。
    "報告師長,偵察兵回報,嘉定守軍不足千人,大部分是地方民兵。"副官遞上一份剛譯好的密報,"城防圖顯示西門防禦最弱。"
    朱和偉嘴角微揚。三個月前他還在南京陸軍大學研習南洋地理,如今已能實地驗證課堂所學。他轉向身旁的傳令兵:"通知鄭提督,按丙號方案行動。炮艦準備掩護登陸。"
    朝陽終於驅散晨霧時,嘉定城頭的占城旗幟已經換成了大明的日月旗。城中最高的鍾樓上,一麵繡著"明"字的猩紅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整個過程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守軍象征性地抵抗了不到半個時辰就開城投降。
    "這些土人連像樣的火炮都沒有。"第一營營長踢了踢城牆邊生鏽的土炮,滿臉不屑,"就憑這些破爛,也敢自稱一國?"
    朱和偉沒有接話。他站在嘉定府衙的台階上,看著士兵們將一箱箱文書搬出來分類。陽光透過榕樹的枝葉,在他年輕的麵龐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他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占城國王阮主率領的主力部隊正在北方與真臘作戰,聽聞老巢被端,必定星夜回援。
    喜歡王淩在明末請大家收藏:()王淩在明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