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打不過就加入
字數:2882 加入書籤
荷蘭、英格蘭、法蘭西三國聯合艦隊的慘敗,如同一盆冰水澆在休斯敦港內焦躁的歐洲總督們頭上。
燃燒的殘骸、漂浮的屍體、狼狽逃回的船隻,無不宣告著他們企圖扼殺大明美洲殖民地的野心徹底破產。
鄭宏站在雅妃城新加固的城牆上,海風帶著硝煙和血腥的氣息,吹拂著他染血的戰袍。他目光銳利,注視著聯合艦隊殘兵如喪家之犬般向北潰逃,消失在墨藍色的海平線盡頭。
“窮寇莫追,但需除惡務盡。”鄭宏對身邊的朱和偉下令,“你率輕騎與水師快船,向北、向西掃蕩三百裏。凡遇歐洲據點,能拔則拔,不能則焚其輜重,毀其碼頭,迫其遠遁!讓這片土地徹底記住大明的刀鋒!”
朱和偉領命,率軍如疾風般出擊。在接下來的數周內,數個荷蘭與法蘭西建立在密西西比河下遊及墨西哥灣沿岸的小型據點、貿易站被連根拔起。
熊熊烈火映照著殖民者倉皇逃離的背影,殘餘的歐洲勢力被徹底驅逐出雅妃城邁阿密)和新鹿特丹新奧爾良)為核心的廣大區域。消息傳回雅妃城,軍民一片歡騰。
被命名為“永樂都司”的土地,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擺脫了歐洲殖民者的直接威脅,在阿帕拉契部落勇士的歡呼和大明龍旗的飄揚下,迎來了短暫的安寧。
新鹿特丹城被鄭宏改名為西都作為永樂都司的首府之地。
和平的喘息與劃界
聯合艦隊的慘敗和外圍據點的覆滅,終於讓驕傲的歐洲殖民者低下了高昂的頭顱。荷蘭總督亨德裏克·範·德·布魯根、法蘭西聖路易總督皮埃爾·德·博蒙、英格蘭費城總督詹姆斯·霍華德,在巨大的損失和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下,不得不放下彼此間的齟齬,共同派出使團,乘坐著僅存的、未掛軍旗的商船,駛向雅妃城,尋求停戰與談判。
鄭宏在永昌堡原永昌堡已擴建為雅妃城核心要塞)的大廳接見了三國使者。大廳內,大明將士甲胄鮮明,肅立兩旁,氣氛莊重而威嚴。三國使者不複往日的倨傲,臉上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與驚惶。他們遞交了各自總督的親筆信,信中言辭懇切至少在表麵上),表達了“對不幸衝突的遺憾”和“建立長久和平、劃定清晰邊界”的願望。
鄭宏端坐主位,朱和偉侍立一旁。他目光如炬,掃過使者的臉龐,聲音沉穩而有力:“犯我大明疆土,侵我友邦指阿帕拉契等印第安部落),爾等三國,罪責難逃!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有懷柔之心。今日爾等既知悔悟,前來乞和,本都督便代天行權,許爾等劃界之請。”
談判持續了數日。鄭宏以雅妃城保衛戰的勝利和朱和偉掃蕩的成果為堅實後盾,劃定了異常強勢的邊界線:
1. 密西西比河為界: 密西西比河以東、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南的所有土地大致涵蓋後世美國東南部佛羅裏達、佐治亞、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大部),正式歸屬大明“永樂都司”管轄。三國勢力必須完全撤出此區域。
2. 墨西哥灣沿岸控製權: 大明擁有墨西哥灣北部海岸線的絕對控製權,三國船隻未經允許不得進入距岸五十裏內的海域。
3. 新鹿特丹新奧爾良)主權: 新鹿特丹城及周邊地區為大明不可分割之領土。
4. 貿易條款: 三國商船可至雅妃城或新鹿特丹指定港口進行貿易,但需繳納關稅,並遵守大明律法。嚴禁向敵對印第安部落出售武器。
5. 互不侵犯: 三國承諾不再以任何形式攻擊或侵擾大明在美洲的領地及受大明保護的印第安部落。
條約以中、荷、法、英四種文字書寫,鄭宏代表大明永樂都司,三國使者代表各自總督簽字用印。當沉重的印章落下時,標誌著歐洲殖民者在北美洲東南部的擴張勢頭被大明硬生生遏製,一個以大明為主導的新格局在北美大陸初步形成。這份被後世稱為《雅妃城條約》的文書,為鄭宏贏得了寶貴的喘息和發展時間。
捷報飛傳羅馬,雅妃嘉許
鄭宏將《雅妃城條約》的文本副本,連同詳細的戰報和北美局勢分析,通過最快的信船,跨越浩瀚的大西洋,送往遠在羅馬的雅妃徐靜姝處。信中,他詳細描述了雅妃城保衛戰的慘烈與輝煌,掃蕩行動的成果,以及迫使三國求和劃界的經過,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大明國威的自豪和對未來經營的規劃。
數月後,信使抵達梵蒂岡。彼時,徐靜姝正忙於處理教廷複雜的教務和平衡歐洲各國勢力。當她展開鄭宏的書信,看到那熟悉的筆跡描述著萬裏之外大明將士的浴血奮戰和赫赫武功時,素來沉穩的雅妃眼中也不禁泛起激動的光芒。她仿佛能聽到那震耳欲聾的炮聲,看到那飄揚的日月旗。
“好!鄭宏、朱和偉,真乃我大明柱石!”徐靜姝拍案而起,聲音中帶著難得的激昂,“以寡敵眾,破三國聯軍,拓疆定界,揚我國威於新大陸!此功當彪炳史冊!”她當即提筆,寫下嘉獎令:報經陛下批準後實施。
擢升鄭宏為“大明欽命美洲總督、西洋艦隊大都督”,全權負責美洲軍政事務,並賜予“定海伯”爵位世襲罔替)。
擢升朱和偉為“大明美洲都指揮使、鎮海將軍”,輔佐鄭宏,並賜予“靖海子”爵位。
所有參與雅妃城保衛戰及掃蕩行動的將士,按功行賞,加倍撫恤陣亡者家屬。
撥付巨額經費,用於雅妃城、新鹿特丹及永樂都司的進一步建設、移民安置和軍備更新。
特別嘉獎阿帕拉契等印第安部落的忠誠與勇武,賜予其首領大明官職如世襲千戶、百戶),並運送大批農具、種子、布匹、醫藥以示恩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