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南洋之南:爪哇的舊港新顏

字數:5118   加入書籤

A+A-


    在馬尼拉停留數日,深入視察了呂宋布政使司的軍政商農諸務,並難得地與五弟瑞親王王錦普享用了短暫的天倫之樂後,光武帝的南巡艦隊再次啟航。
    龐大的皇家艦隊離開呂宋群島,艦首劈開南海與爪哇海交界處墨藍色的深邃海水,向著帝國的更南疆域——爪哇承宣布政使司駛去。海風變得愈發濕熱,天空中的雲團也更加龐大而富有熱帶氣息,預示著旅程的終點已近在眼前。
    光武八年七月初,艦隊終於抵達了此行的最終目的地,爪哇島西北端的巴達維亞灣batavia bay)。
    與馬尼拉灣那熱情似火、萬人空巷的歡迎相比,巴達維亞港的迎接儀式顯得更為莊重、肅穆,甚至帶著一絲曆史沉澱下的複雜意味。這裏的空氣中,似乎還隱約殘留著數十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留下的殖民印記,但又已被深深烙上了嶄新的大明帝國徽章。
    碼頭經過擴建和修繕,既保留了部分荷蘭式的堅固石砌碼頭和倉庫,又新建了中式的牌樓、亭台以及飄揚著日月龍旗的旗杆。迎接的官員隊伍前,站立著一位氣質與眾不同的封疆大吏——爪哇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東。
    李東,年約四旬,麵容清臒,目光沉靜中透著幹練。他並非皇親國戚,也非功勳之後,他的父親乃是當年追隨光武帝起兵、光複大明的功臣之一,原闖軍將領後歸順大明、忠心耿耿的李二貴。以其父之功勳與忠誠,李東得以在帝國新拓之疆土上被委以重任。他身著二品文官孔雀補子緋袍,頭戴烏紗,立於眾官之前,自有一股沉穩氣度。
    當光武帝的龍輦踏上巴達維亞的土地時,李東率領爪哇文武百官,整齊劃一地行三拜九叩大禮,聲音洪亮而恭謹:“臣,爪哇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東,率爪哇全體同僚,恭迎吾皇陛下、皇後娘娘聖駕!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緊隨其後的主要官員包括:
        · 提刑按察使: 趙銘森——刑部出身,以精通律法、作風嚴謹著稱,負責在此民族、宗教成分複雜的地區推行《大明律》及其補充條例。
    · 都指揮使: 高占魁——一員虎將,原屬北伐軍序列,作戰勇猛,後調任爪哇,統領本地衛戍部隊及民兵,負責鎮壓零星抵抗和維護地方秩序。
    · 巴達維亞知府: 沈廷揚——工部營繕司出身,擅長工程營造,巴達維亞城的改造和建設多由其負責。
    · 爪哇市舶提舉司提舉: 錢廣進——出身東南海商家族,熟悉印度洋貿易網絡,負責經營巴達維亞這一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貿易的關鍵節點。
    光武帝同樣上前親手扶起李東,勉勵道:“李卿鎮守爪哇,遠離中樞,拓土安民,辛苦了。朕觀此港氣象森嚴,秩序井然,爾等之功也。”
    “臣惶恐,此乃臣等本分,仰賴陛下天威遠播,將士用命,方有今日之局。”李東的回答謙遜而得體,眼神中對皇帝充滿了敬畏與忠誠。他深知,自己能在此地為父母官,既源於父親的餘蔭,更源於皇權對這片新得之地的重視與試探。
    皇後的鳳目則好奇地打量著這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與馬尼拉那種大明風格主導下的南洋風情不同,巴達維亞的荷蘭印記更為明顯:寬闊的運河grachten)、帶有厚重磚牆和巨大窗戶的荷蘭式建築、以及隨處可見的拱形門廊。但同時,大明的影響也在迅速滲透:許多建築上加建了中式飛簷,懸掛著漢字匾額的商鋪鱗次櫛比,街道上行走的人群中,穿著漢家衣冠的人明顯增多,既有漢人移民,也有不少模仿漢人服飾的本地土紳。
    歡迎儀式後,皇帝一行下榻於原荷蘭總督府改建而成的“爪哇行在”。這座堅固的殖民時代核心建築,如今已成為帝國在南洋最南端權力的象征,其內部裝飾已按皇家規製進行了大幅改造,兼具歐式的堅固與中式的奢華。
    翌日,光武帝的視察正式開始。李東深知爪哇的情況與呂宋有所不同,這裏的核心任務並非僅僅是經濟發展,更在於如何鞏固統治、化解隔閡、真正將這片富饒的土地融入帝國體係。因此,他的匯報和安排的視察重點也極具針對性。
    第一站,便是位於巴達維亞城外的“萬民屯墾示範區”。爪哇島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長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大量本地農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這也是過去動亂的根源之一。大明設立布政使司後,一方麵沒收了原荷蘭東印度公司及附逆土王的土地,另一方麵鼓勵有時也帶有強製性)從閩粵等地移民來的漢人百姓,與無地或少地的爪哇本地農民合作,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甘蔗、咖啡、香料如胡椒、豆蔻)等經濟作物。
    廣闊的田野上,溝渠縱橫,阡陌交通。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遠處是茂盛的甘蔗林和咖啡種植園。李東介紹道:“陛下,此示範區推行‘漢爪合作,屯墾實邊’之策。官府提供土地、種子、農具,漢民帶來精耕細作之法,爪哇民提供勞力並學習技術,收獲按比例分成。此舉既可安置移民,穩固根基,又可增產糧食,緩和民困,教授王化。”
    光武帝深入田間,仔細查看作物長勢,甚至通過通譯與幾名正在勞作的爪哇老農交談,詢問他們的收成和生活情況。老農們雖有些拘謹,但臉上已無過去的愁苦,表示如今至少能吃上飽飯,且官府征稅遠比過去的荷蘭人和土王公道。皇帝聞言,對李東的政策表示讚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讓百姓安居樂業,有恒產有恒心,方是長治久安之基。李卿此法,頗合朕意,當持之以恒,逐步推廣。”
    第二站,是巴達維亞城內的“宣禮學堂”。這是一所頗具特色的官辦學堂,其目的是為了培養能通曉漢文漢語、了解大明律法禮儀的本地精英子弟,以及能通曉馬來語或爪哇語、熟悉本地風俗的漢人吏員。學堂原址是一所荷蘭教堂,如今被改造得頗具中西合璧之風。
    當聖駕抵達時,學堂內正傳來朗朗讀書聲。既有孩童用略帶口音的官話背誦《三字經》、《千字文》,也有漢族學生學習簡單的馬來語日常用語。光武帝一行靜靜地在一旁觀看。李東匯報說:“陛下,欲要長久治理,文化溝通、人心向化至關重要。此學堂招收各族聰穎子弟,教授漢文、算術、地理、律法基礎,也允許其保留自身之信仰如伊斯蘭教)。日後學成,優異者可進入官府為吏,或為通譯,成為溝通官民之橋梁。臣以為,潛移默化,水滴石穿,方是王道。”
    光武帝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親自考校了幾名學業優秀的爪哇族學生,孩子們雖然緊張,但也能用簡單的官話回答皇帝的提問。皇帝龍心甚悅,當場賞賜了筆墨紙硯,並對李東和學堂的教諭們說:“‘教化之行,興學為本’。此乃百年大計,甚至比屯田練兵更為深遠。爾等需用心辦理,所需錢糧,朝廷定當支持。要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不僅是我大明的臣民,更要逐漸成為知禮明義、心向中華的赤子。”
    皇後烏蘭圖雅也對學堂表現出濃厚興趣,特別關注了女童的學習情況雖然數量很少),並私下向皇帝建議,或可鼓勵本地女子學習紡織、刺繡等手藝,既能補貼家用,也能傳播漢家技藝。
    視察的最後一站,是位於巽他海峽sunda strait)戰略要衝的新建海軍要塞——永靖堡。爪哇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其物產,更在於其控製著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原荷蘭人在此已有防禦工事,大明接收後,由工兵部隊和高占魁的駐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現代化改造。
    永靖堡依山傍海而建,地勢險要。堅固的水泥炮台上,安裝了從本土運來的大口徑海岸重炮後膛裝線膛炮),黑洞洞的炮口威嚴地指向碧波萬頃的巽他海峽。炮台之下,是屯駐兵馬的營房、儲存彈藥的地下倉庫以及修理艦船的船塢。高占魁詳細向皇帝和陪同視察的五軍都督府左都督王錦世介紹了要塞的火力配置、防禦體係以及與南洋水師的協同預警機製。
    站在最高的了望塔上,強勁的海風撲麵而來。光武帝極目遠眺,但見海峽中帆影點點,既有懸掛日月旗的大明商船、軍艦,也有來自印度、阿拉伯乃至歐洲的異國船隻。更遠處,海天一色,浩渺無垠。
    “此處,便是帝國南疆之門戶,海上絲路之鎖鑰。”光武帝的聲音在海風中顯得異常凝重,“東控爪哇海,西扼印度洋,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李卿、高卿,爾等肩上的擔子不輕啊。不僅要安內,更要禦外。此堡名曰‘永靖’,便是要永保此方海疆之安寧,護佑往來商旅之安全,震懾一切覬覦之外敵!”
    “臣等謹記聖諭!必當竭盡全力,鞏固海防,不負陛下重托!”李東與高占魁肅然應命,他們深知皇帝此話的分量。帝國的邊界已推進至此,再往西,便是更為複雜莫測的印度洋世界了。
    當晚,李東在行宮內舉行了規模適度但規格極高的歡迎晚宴。宴席之上,既有從大明本土帶來的珍饈,也有爪哇本地的特色美食,如沙嗲satay)、加多加多gadogado)、烤乳豬babi guing)以及各種熱帶水果,象征性地體現了某種程度的文化融合。
    宴會後,光武帝單獨召見了李東,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時辰的密談。李東更為詳細地匯報了爪哇的賦稅收入、人口構成漢人移民與本地居民的比例變化)、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原始信仰並存)的處理原則、以及周邊蘇丹王國如萬丹、馬打藍)的動向。皇帝仔細聆聽,不時發問,尤其關注潛在的治理難點和文化衝突。
    “李卿,爪哇非呂宋,此處情況更為複雜。治理此地,一味懷柔恐失之寬縱,一味強硬又易激生變亂。其中分寸拿捏,最是考驗封疆之吏的智慧與定力。朕觀你施政,寬嚴相濟,頗得中庸之道,朕心甚安。然切記,萬事以穩為先,以民為本,以潛移默化為上。遇有難決之事,即刻上奏,朕與朝廷,便是你的後盾。”
    “臣,叩謝陛下信任與教誨!定當如履薄冰,兢兢業業,守土安民,揚我大明國威於這極南之地!”李東跪地,聲音哽咽,深感皇恩浩蕩與責任重大。
    站在行宮的露台上,望著巴達維亞城星星點點的燈火和遠處漆黑如墨、卻暗流湧動的巽他海峽,光武帝王錦繁的心中感慨萬千。從北方的京師,到南方的交趾、呂宋,再到這天涯海角的爪哇,帝國的疆域從未如此遼闊,帝國的海洋從未如此親近。這片祖先未曾涉足的南方大島,如今已納入了大明的版圖,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真正消化、吸收這些新的領土,使其成為帝國永久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武力征服下的戰利品,這條治理與融合之路,或許比當年的征戰更為漫長,也更為考驗這個新生帝國的智慧與韌性。
    南洋之南,星火已燃。帝國的航船,將繼續它的征程,駛向未知更廣闊的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