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武五年,金榜題名

字數:7114   加入書籤

A+A-


    章武五年,六月初。
    距離五月份的科考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長安的夏日就這樣悄悄到來,陽光透過甘露殿窗欞的琉璃瓦,灑下一片斑駁的光影……
    此時的劉瑁端坐於禦案之後,麵前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批閱完畢的試卷,而最上方,則是一卷用明黃色錦緞精心包裹的卷軸,本屆科舉的最終登科名錄。
    負責此次科舉主考的中書左丞毛玠、右丞田豐以及兼管吏部的華歆皆侍立在側,神情肅穆,眼神中卻也難掩一絲期待。
    這場五年一科的盛事,不僅關乎無數士子的命運,更牽動著大漢未來的根基。
    劉瑁緩緩伸出手,將卷軸拿起,一行行用工整小楷書寫的名字映入眼簾……
    此次共取士四十人,與首次科舉相比,人數僅僅增加了十人,但劉瑁知道,這四十人的分量,卻遠勝上次。
    隨著大漢疆域的擴展,納入治下的郡縣增多,加之允許魏地士子應考,此次科舉的競爭遠勝從前,這四十人的分量,自然也更重。
    隨著劉瑁的目光在榜單上緩緩移動,他的眉頭時而舒展,時而微蹙,指尖偶爾在幾個熟悉或引人注目的名字上輕輕敲擊著,陷入了沉思……
    “孝先、元皓,還有子魚,你們都過來看看。”
    劉瑁並未立刻做出評價,而是將展開的榜單朝侍立在側的毛玠、田豐和華歆遞去。
    毛玠率先上前一步,目光在榜單上迅速掃過,片刻之後,他那素來嚴肅的臉上難得地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陛下,此次取士,寒門子弟數目較之上次,有顯著增長啊!四十人中,竟有十八人出身寒門,尤其……尤其這進士科狀元,竟又是來自荊南零陵的寒門,蔣琬蔣公琰!”
    華歆也湊近細看,捋著胡須緩緩點頭:“不錯。蔣琬此子,臣亦有所耳聞,聽聞與周不疑乃是同鄉。其郡試策論便已顯露不凡,不想此次省試竟能力壓群英,拔得頭籌。
    這無疑是在向天下昭示,陛下開科取士,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寒門亦有登龍之望!”
    劉瑁微微頷首,臉上緩緩浮現了一絲笑容。
    上次科舉,三十人中寒門僅占七席,且大多在進士科之外。
    而此次雖世家子弟仍占二十二席,但在競爭更為激烈的背景下,寒門不僅未減,反而數量增加,尤其是又奪下了分量最重的進士科狀元!
    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科舉這把剛剛出鞘的刀,雖還不夠鋒利,卻已在世家門閥那看似鐵板一塊的壟斷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這次的進士頭名,竟不是文偉,而是蔣琬麽……”
    劉瑁的目光再次落回狀元蔣琬的名字上,他想起了上屆狀元,那個驚才絕豔的荊州神童周不疑,同樣來自零陵。
    而如今蔣琬再奪魁首,莫非零陵真是人傑地靈之地?
    更何況,蔣琬這個名字,在他來自後世的記憶中,分量可是不輕啊……
    要知道諸葛亮之後,支撐蜀漢的棟梁之正是蔣琬、費禕、董允三人,而如今,這三人竟都已在自己麾下!
    此次進士科榜眼不是別人,就是西川四相之一的費禕。
    這費禕乃江夏費氏族人,算是皇親國戚,又出身國子監,還是長安縣試頭名,原本狀元之位理應是其囊中之物,不想卻惜敗於蔣琬。
    劉瑁暗忖,看來這蔣琬的策論確有驚人之處,能讓考官們將其置於費禕之上……
    至於探花荀閎,乃荀諶之子,荀彧之侄。
    此次潁川荀氏再次有人名列三甲,無疑展現了頂級世家的深厚底蘊,也印證了劉瑁在科舉中並未刻意打壓世家。
    畢竟,科舉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的人才選拔機製,打破世家對於朝堂的壟斷,而非將世家全盤否定。
    這些世家中的優秀人才,同樣是大漢複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接著,劉瑁的目光緩緩向下看去。
    明算科的三甲被稱作疇元、策眼、璿花,當看到疇元桓範的籍貫,豫州沛國時,劉瑁的眼神驟然一亮。
    這無疑是冒著巨大風險,從曹魏治下輾轉投奔而來的士子!
    而此次桓範的成功登第,其意義遠不止於為大漢再添一名算學人才。
    桓範的成功證明了大漢的科舉製度,不僅對內有吸引力,對外,尤其對那些在九品中正製下感到前途渺茫的魏地士子,同樣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這無疑會鼓勵更多身在魏境的才俊冒險來投!想到這裏,劉瑁心中暗喜。
    看來,當初特設考場允許魏地士子應試的決策,是走對了!
    隻是劉瑁並不知道,此人便是南北朝時期的權臣桓溫的先祖,即將在未來擔任著重要角色……
    策眼徐延,乃是尚書令徐庶之子。
    徐庶雖出身寒門,但如今位高權重,其子徐延能中策眼,亦在情理之中。
    璿花龐林,則為軍師中郎將龐統的弟弟,荊州龐家也算名士輩出,在科學院和儒學院中皆有子弟,龐林有此成就,理所當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明法科三甲名喚憲元、鑒眼、棘花。
    其中憲元不是別人,正是他頗為器重的陳留高氏,高幹的弟弟,法令達人高柔之子高俊。
    須知高柔精通律法,而高俊子承父業,奪得憲元實至名歸。
    鑒眼法邈,乃法正之子。最後的棘花張毣,則是如今的朱提郡太守張裔之子。而這幾人的入選,既是對他們自身才學的肯定,也是對他們父輩功勳的一種延續和回報。
    明史科三甲被稱作麟元、青眼、墨花,此三甲之名分別落入了顧邵、龐山民、薛綜之手。
    其中顧邵乃江東降臣顧雍之子,吳郡四姓之一;龐山民是名士龐德公之子,荊州龐氏之後;薛綜則是原在交州,後主動前來長安投效的交州名士。
    這三人中,其中兩人的上榜則代表著劉瑁對新歸附的江東以及遙遠的交州士人的接納與安撫,有助於進一步穩定這些地區的民心。
    至於明禮科的三甲,瑄元王黑、珩眼孔謙、琇花鄭顯,這三人的身份更是引人注目。
    瑄元王黑是已故司徒王允之孫;孔謙為北海孔融的幼子,最後鄭顯則是劉瑁恩師、大儒鄭玄之孫!
    其中王允一手策劃剿殺了董卓,但同時他也是導致蔡琰之父蔡邕身死的罪魁禍首。
    但劉瑁卻並未因此而針對太原王氏,反而一視同仁,此前的王淩、如今王黑的上榜,正表明了劉瑁的一視同仁,唯才是舉。
    而孔融乃孔聖之後,天下聞名的鴻儒,此次孔謙也是冒著風險,從魯國遠道而來參加長安縣試獲得的資格。
    至於鄭玄則是經學泰鬥,漢帝劉瑁的老師,他的孫子,劉瑁豈能不重視?
    這三人的後人能在明禮科高中,無疑象征著劉瑁政權對漢室忠臣、儒學道統、師門情誼的尊崇與繼承。
    這對於凝聚人心,尤其是爭取傳統士大夫階層的支持,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畢竟禮儀製度的完善,也是王朝氣象的重要體現。
    明工科三甲,矩元、繩眼、燧花,分別為蒲元、李撰、韓肇,在這三人中,矩元蒲元與繩眼李撰皆為寒門出身。
    對於蒲元這個名字,劉瑁隱約記得此人在曆史上似乎是蜀漢著名的工匠,尤擅鍛造,曾為諸葛亮造刀數萬口。若真是此人,那可真是意外之喜!
    說起李撰,劉瑁也有印象,似乎是司馬徽、宋忠在益州時的弟子,自幼便對算術、機械等雜學興趣濃厚,後來一直跟著鄭渾、馬鈞學習,如今在明工科得中,也算是得償所願。
    最後的燧花韓肇,則是已故將作大匠韓暨之子。這韓暨也曾在大漢改進水排,貢獻卓著,其子在工科有所成就,也算是家學淵源。
    最後是明武科三甲,戡元、旄眼、翎花,戡元毋丘儉,乃陰平太守毋丘興之子。
    毋丘儉,劉瑁對這個名字同樣有印象,此人在原本曆史上頗為活躍,既有平定遼東之功,也有討伐司馬氏之舉,是個能力與膽魄兼具的人物。
    旄眼關平,則為原劉備麾下,如今的荊州刺史關羽的嫡長子。
    關平的高中,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向以關羽為代表的原劉備麾下功勳將領們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他們的子侄後輩,在大漢同樣有光明的前途!
    最後翎花州泰,是一名來自南陽郡的寒門子弟,能在將星雲集、世家子弟眾多的明武科中殺出重圍,位列三甲,足見其堅韌與潛力。
    在被世家和將門幾乎壟斷的軍事領域,寒門子弟能夠嶄露頭角,其意義更加為珍貴!
    “費禕、蔣琬、桓範、毋丘儉……”
    劉瑁的指尖輕輕劃過這幾個熟悉而又帶著些許陌生的名字,喃喃自語。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剛剛穿越的少年,見一個名人就激動不已,不過這些名字的出現還是讓他有些許恍惚……
    畢竟這些名字在他來自後世的記憶中,本該是十幾年後才逐漸閃耀於三國亂世的名臣。
    可如今,他們卻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了自己親手推動的科舉金榜之上,匯聚於這長安城中,成了他手中複興大漢的可用之材。
    這跨越時空的交錯感,讓劉瑁心中還是有了些許的波動。
    如今這四十人之中,世家大族的影響力依然強大,占據了超過一半以上的名額,但寒門子弟的數量卻增長的更為迅猛。
    這無疑表明了科舉製度在打破階層固化、發掘底層人才的作用之大,當然,為了盡量減少世家大族的反對,進士科之中,依舊是世家們的天下。
    而就目前來看,寒門想要超過世家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但更讓劉瑁欣慰的是這份榜單之中既有來自雍、涼、荊、益等核心區域的人才,也有來自新近光複的並、交、揚,甚至敵境的人才。
    既有元從舊臣的子弟,如徐延、法邈、龐林,也有新歸附重臣的後代,如顧邵、高俊。既有皇室宗親費禕,也有頂級門閥,如荀閎、王黑,更有大量的中小世家和寒門代表。
    這份榜單,就像一幅微縮的帝國人才版圖,展現了劉瑁治下人才的多元化和科舉製度的包容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擬旨吧。”
    劉瑁將榜單輕輕放下,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就按此榜,張掛於貢院之外,昭告天下。所有登科士子,三日後入宮覲見,朕將親自與他們勉勵!”
    “遵旨!”
    劉瑁站起身,緩步走到窗前,望著殿外長安城那層層疊疊的宮闕樓宇、井然有序的坊市街道,想著如今帳下日益鼎盛的文武群英,心中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壯誌油然而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劉瑁負手而立,望著遠方,眼中閃過一絲厲芒,聲音低沉而堅定:“這天下,也該一統了!”
    數日後,貢院門前的皇榜下,早已是人山人海,喧嘩鼎沸。
    無數翹首以盼的士子和聞訊趕來的百姓,將那麵牆圍得水泄不通,爭相目睹著那份決定無數人命運的金黃色榜單。
    有人在看到自己名字的瞬間,喜極而泣,激動得當場跪地,朝著皇宮方向連連叩拜。
    有人尋遍榜單不見其名,則麵如死灰,黯然神傷,掩麵而去,背影蕭索。
    但更多的人則是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熟悉的名字,或是同鄉,或是同窗,議論紛紛,感慨萬千……
    蔣琬、費禕、桓範、毋丘儉、州泰……這些名字,隨著皇榜的公布,迅速傳遍了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也即將隨著加急的邸報和南來北往的商旅,傳向大漢的四麵八方!
    章武五年的這場科舉,終於落下了帷幕。但它所掀起的波瀾,以及這些新晉登科的士子即將為大漢注入的新鮮血液與帶來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未來的高宗時代,這些今日還略顯青澀的名字,注定將隨著大漢一統天下的步伐,響徹整個世界!
    但現在,統一才是接下來的主線任務……
    原本想要加殿試的,後來想了想還是把這個留到後麵吧,現在也沒有精力再去刻畫殿試的細節,我已經迫不及待的要開始再度伐魏了 !)
    喜歡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請大家收藏:()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