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自然災害

字數:4563   加入書籤

A+A-


    第184章 自然災害
    開采露天礦藏是最容易開采的,隻要把礦石挖起來然後裝車就行。礦洞中挖礦,是需要邊挖礦,邊固定礦洞周圍的牆壁,避免礦洞在開采的過程中坍塌。
    李月站在東側的山頂上,這個位置可以輕鬆看到整片露天礦區。在她的眼中一片直徑100公裏的巨大露天礦區。礦區內上千的雷猿在川流不息的忙碌。
    李月簡單的查看一陣後,就決定建立一條鐵路專線來確保礦物能更快的運送到熔煉區。她按照計算,何況就測算出火車站的位置,然後她指揮身邊跟隨的雷猿前往施工。
    地鐵都能應付的情況下,鐵路自然也不是問題。公路是用來通行的,運輸大量物資還是火車更加方便。露天礦場距離群山地區有幾百公裏的距離。
    主幹道此時已經修建上千公裏,還在繼續向遠處修建。每隔幾十公裏就有一個雷猿小村落。修路的雷猿都住在這些村莊中。公路向前修築一段時間,雷猿會就近建造一座村落。
    他們之前建立的村落會被廢棄,陸續會有新的雷猿過來居住。這些村莊會緩慢的繼續發展。鐵路的修建就是地鐵的複製,唯一不同的是鐵路的照明通過路燈來實現。
    說到底,1號星、2號星是有星巢基地的科技支持,不是真正的原始文明可以比擬的。先進的技術可以讓開發行星的過程變得更加簡單,很多關鍵技術都可以省略研發過程。
    隻要製造要求達標,這些技術就可以直接變現,給開發帶來便利。有了大量的露天礦藏,金屬的產出數量開始增加。這麽多的金屬礦,足夠使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看著山下的全地形車,李月有些懷念停在2號星海底的星梭號。沒辦法,她是通過傳送門回來的,目前沒有飛船可以使用。此時她開始考慮製造一架飛行器。
    有反重力的支持,製造飛行器非常容易。星巢基地的反重力技術就是控製引力子的密度。這種方式既可以進入超空間,也可以控製引力大小。
    引力作用是相互的,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多,最少在行星這種級別表現的特別明顯,根據星巢基地的記錄,引力子密度越大,產生的引力就越大。
    飛行器的長方形底座就是這種反重力裝置,上麵再套上一個長方體外殼就成了飛行器。為了更加美觀,外殼還特意去掉棱角,變得圓潤柔和。
    飛行器的前方是一個玻璃窗,然後是控製器。控製器能控製反重力裝置的反重力強度,強度越大飛的越高。飛行器的尾部和側翼還有幾個噴口。
    粒子發動機的類似吹風機,隻不過是用電磁力噴射粒子。1立方厘米就有用不完的粒子。一個超微型聚變發電機就可以提供用之不竭的安全電能。
    飛行器是按照行星內設計的,簡陋的四處漏風的外殼,連高空都去不了。超過幾百米,飛行器上的供熱裝置就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巨大的風壓變化也會讓乘員非常難受。
    載具公司除了反重力裝置都能提供。為此李月特意建立一個反重力裝置的工廠。用立體打印技術,加上足夠的金屬,很快就會有無數的立體打印設備可以使用。
    金屬立體打印設備可以打印任何零件,原理就是從6個方向同時擠壓形成需要的工件。製造反重力裝置的工廠完成後,飛行器的數量就開始增加。
    1號行星有了飛行器,繼續穩定發展。原來是需要修建道路才能到達相應區域。有了飛行器可以直接飛向想去的地方。飛行器上雷猿眼神犀利的四處巡視。
    找到湖泊後,飛行器就會降落,然後就近取材開始建立村落。有淡水就能維持生存,食物通過運輸也能完成。好在有湖泊的地方比如有樹木。
    一架飛行器能裝6名雷猿,10架飛行器就能運來50人。一個村落50到100人就可以運轉。李月也不要求每個村落都滿員。李月隻要把一定數量的雷猿帶到相應位置自行發展就行。
    1號星上陸地海洋麵積相同,更多的是湖泊。開始的時候雷猿的生存空間比較少,有了飛行器,雷猿的生存空間就可以快速擴展到所有湖泊附近。
    每天1千雷猿都可以分散到20個區域,如此快速的分散到大量的區域。接下來就可以慢慢的等待,分散到整顆行星後,雷猿的生存空間極大自然可以更快的發展。
    幾十天的時間過去,新城市已經建立完成,大量的雷猿進駐其中。農田的糧食也收獲一批。第二批也播種下去。有魚、有肉、有糧食,雷猿現在食物充足,更是頻繁繁衍。
    雷猿出生後就開始快速成長,2個月的時間,小雷猿就長成人類嬰兒1歲大小。同時小雷猿也具備父母的一切能力。同時還更加聰明,跟人類相比要優秀很多。
    雷猿開始自然繁衍之後,雷猿的數量開始快速增加,再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小雷猿的數量越來越多。唯一的問題就是自然繁衍的雷猿不具備那麽多知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眼看飛行器越來越多,雷猿也分散在行星各處,李月也離開1號星,轉而去2號星。飛行器也被帶到2號星。原本通過航行才能在島嶼間移動,此時卻可以通過飛行器更快的發現新的島嶼。
    隨著飛行器的飛行,一座接一座島嶼上都留下雷猿的痕跡。而玻璃船則繼續在海底巡視,尋找合適的礦藏。如果發現有礦藏就建立一個海底城來采礦。
    後續建立的傳送門確不會再有傳送門,傳送門好用卻也不能無節製的浪費。新的海底城得到的礦藏可以通過繩索快速拉出海麵。海底城上方的海麵上有玻璃船負責運輸物資。
    玻璃船也進行擴大,隻要不斷擴大麵積,保證密度比水小,玻璃船就可以始終浮在地麵上。而海底城對應的海麵上,很快就浮起一座玻璃島。
    玻璃島就是更大的空心玻璃。空心玻璃可以減小玻璃的密度。空心玻璃島可以更好的轉運海底挖出的礦物。隨著礦物越來越多,運輸礦物的船就會送到附近的島嶼。
    島嶼隻是中轉站。此時2號星上也發現一座巨型島嶼。巨型島嶼的麵積有幾百平方公裏,上麵還有煤礦。所有海底發現的礦物都會被送到巨型島嶼上。
    有了礦物和煤炭,工業也很快在2號星上發展起來。逐漸的兩顆行星都具備了工業能力。由於同根同源,又是同宗同種,兩顆行星所有的產出和原料都可以互通。
    隨著新的島嶼被占據,逐漸也到了半球的邊緣。冰半球和溫半球,自轉和公轉被潮汐鎖定的情況下,日照麵積幾乎不變。結果事實證明鎖定並不牢靠。
    每10天都會偏轉1度,3年就會轉一圈。當李月發現這個情況的時候,立刻下令在島嶼下方發掘地下空間,並聯通海底城。同時派遣玻璃船潛入冰封半球去查看海水冰凍情況。
    經過查看,李月發現,千米海底不會冰凍,3年的冰封期還不足以徹底把海水冰封。不過島嶼上的設施可挺不過3年的冰封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東西都藏入地下。
    原本都在島嶼上俺家的雷猿們,立刻忙碌起來。海底城雖然能住下,可島嶼上的東西也都有用處。而且李月也不想完全放棄島嶼上的領土。她還是想讓雷猿住在島嶼地下。
    有了這種冰封的潛在威脅,海底城在李月的命令下開始開辟通訊渠道。全部挖掘地底隧道難度太大,唯一合理的交流方式就是玻璃船。同時還需要在合適的位置設立燈塔。
    巨型島嶼上有煤礦,還是冶煉基地,如果冰封起來,2號星的工業之火就會被徹底熄滅。好在冶煉本身就是高溫,隻要稍微搬入地下,距離地表近一些也不會受到冰封影響。
    冰封開始的時候,海麵上運輸礦石已經行不通。不過海底依然有活水,可以建造碼頭,裝卸物資。從巨型島嶼上打洞到千米的海底對於雷猿來說不算難事。
    有星巢的技術支持,巨型貨梯很容易就建造起來。煤炭也可以在巨型島嶼上就近取材。冶煉設備全部搬入50米的地下。利用50米厚的大地來抵禦嚴寒。
    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冰封到來的速度並不快。李月在得知情況後,就開始下令按照冰封時期麵對的情況進行工作。所有的運輸任務都會在海底,所有雷猿都在海底城河地下活動。
    1號雷猿星也不是一帆風順,很快就有了高溫警報。原來之前剛發現行星的時候是行星的冬天,夏季到來之後,行星表麵的溫度會上升到50度。人類肯定無法生存。
    雷猿倒是可以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但是植物不行。農場的植物隻能種植兩季,這就需要倉庫存儲過夏的糧食。地下城的構思也成了之後的發展方向。
    畢竟50度的高溫,糧食也更難保持。地下足夠涼爽,糧食存儲在地下城自然毫無問題。地下城和地下城之間,也同樣用地道進行連接。跟冰封的海麵不同。
    喜歡星空的奇異之旅請大家收藏:()星空的奇異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