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大吉之物

字數:10013   加入書籤

A+A-


    一係列繁瑣的祭祀程序終於完成。
    太祖沒有絲毫遲疑,立刻激動地揮手,帶領眾人開始收獲土豆。
    太祖走在最前麵,大步踏入滿是土豆植株的田地。
    彎腰,熟練地從土裏連根拔起一串土豆。
    身後,朱標和文武百官見狀,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粗略一看,太祖手中的土豆就有六七個,每個都有拳頭大小。
    這片田地裏,類似的植株至少上千株。
    全部加起來,究竟有多少土豆?產量之大令人震撼!
    眾人粗略估算後,不禁吞咽口水,驚得說不出話。
    唯有朱政神色如常。
    眾人還在發愣時,他已跟隨老朱下地挖土豆。
    理論上,用工具更高效省力,但老朱生怕傷到土豆,堅持徒手挖掘。
    這時,朱標等人回過神來,立刻卷起袖子、脫鞋入田幫忙。
    見狀,老朱嚴肅警告:“都給我輕一點挖,誰弄壞土豆,我就砍誰的頭!”
    朱標並不在意,其他人卻心頭一震,興奮之情有所收斂。
    他們仔細觀察老朱父子的動作,學會後才開始彎腰挖土豆。
    有人幹脆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手刨土,仿佛在挖掘珍寶。
    頓時,錦衣衛們看到難得一見的畫麵:當今最尊貴的洪武帝、太子,還有文武百官們,赤腳在田間勞作。
    一片忙碌中透著盎然生機。
    不久,這片僅一畝的小田就被挖得幹幹淨淨,每寸土地都不曾遺漏。
    此刻,無論是老朱、太子朱標,還是文官劉三吾、茹瑺,亦或是武將藍玉、傅友德等人都沉浸其中。
    所有人都失去了平日的莊重氣派,渾身沾滿泥土,滿身狼狽,汗水浸透衣衫,卻渾然未覺。
    他們隻是一味瞪大雙眼,望著那如同小山般堆積的土豆,驚訝得說不出話。
    “快來人!快稱一下,看看究竟收了多少!”老朱終於回過神來,激動地連連下令。
    話音剛落,早已等候多時的劉和立刻帶著幾個錦衣衛,用工具開始稱量。
    “一石!”
    “十石!”
    “三十五石!”
    “四十五石!”
    眾人屏息凝神,聽著每一組數字。
    每當劉和報出一個數字,眾人的心情就隨之波動,呼吸也愈發急促。
    有人忍不住吞咽口水,用力掐自己,生怕這一切隻是夢境。
    最終,劉和確認後,漲紅著臉大聲宣布:“五十石!”
    全場頓時陷入沉寂。
    老朱雖已見過,但此刻依然激動難耐。
    更令他難以置信的是,這次的產量竟然比上次高出十石,從四十石躍升至五十石!這簡直堪稱奇跡!
    朱標及眾文武官員則更為震撼。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直到此刻,他們才完全相信土豆的產量確實令人驚歎。
    即便之前聽說畝產四十石時他們已心存懷疑,如今親眼所見,更讓他們深感震撼。
    五十石的產量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事實。
    有了這種作物,明朝的未來將更加穩固強盛,百姓不再受饑荒困擾,朝廷也不必為賑災頭疼。
    這或許能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而我們正是見證者和締造者。
    聽到這個消息,文武百官激動不已,有人歡呼雀躍,有人喜極而泣。
    太子朱標也難掩興奮,努力保持鎮定。
    朱政看到眾人反應,雖在意料之中,卻也為之欣慰。
    土豆的高產不僅是物質上的豐收,更帶來了新的希望。
    它能讓更多人脫離農業,推動工商業發展。
    盡管畝產五十石讓人驚訝,但考慮到係統的品質和環境因素,這也是情理之中。
    “這般土豆的收成,諸位也都親眼瞧見了,何如?”
    片刻後,老朱回過神來,環顧四周眾人,強壓著內心的激動,帶著幾分得意問道:“這可是祥瑞之兆,上天賜予的大吉之物啊!”
    “誰能想到,那倭國的蠻人,那片貧瘠之地,竟有如此神物?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不僅如此,陛下先前不是提到過嗎?倭國還有紅薯之類的作物,其產量甚至可能超越土豆!”
    “陛下英明!倭國絕不能放過!”
    “如此神妙之物,豈容倭奴占據?”
    眾人聽罷,頓時議論紛紛,隨後齊刷刷跪下,強烈主張對倭開戰。
    老朱點點頭,隨即揮手說道:“即刻傳達朕的旨意:自今日起,六部官員須將征伐倭國作為首要任務。
    糧草、軍械、戰船等一切物資必須迅速籌備,不得延誤,違者嚴懲!”
    “此外,調集大明水軍所有將士前往京師,重新整編隊伍,隨時待命。
    同時,沿海福州、溫州等地衛所中,若有與倭寇交戰經驗或了解倭寇底細者,一律調至京師,聽候調遣。”
    “至於此次領軍出征倭國的人選……”說到這裏,老朱忽然停住話頭,表情嚴肅地掃視眾人。
    在場文武百官均是一怔,氣氛瞬間凝重起來。
    突然間,老朱想起之前早朝時提議讓朱政統兵的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事因李善長等人的強烈反對未能施行,如今再次提起,他臉色微變,眼中閃過複雜的神色。
    今日李善長並未到場,朱政卻意外地被老朱帶在身邊,甚至參與了國之大祭。
    眾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老朱仍未放棄自己的想法,堅持讓朱政統兵?
    眾人愈發緊張,越想越覺得此猜測屬實。
    文官們隻能無奈搖頭,盡管他們並不認同,但沒有李善長在前方支撐,他們也不敢輕易違背老朱的意思。
    而淮西武將如傅友德、王弼等人則態度堅決,他們與李善長商議後達成共識:若老朱堅持,他們必會全力反對,絕不會退讓。
    此時,傅友德等人交換了一個眼神,心照不宣地決定,無論李善長在不在場,他們都會強硬反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老朱並未繼續討論征倭統帥之事,而是似突然想起什麽般說道:
    “對了,差點忘了還有件事!”
    隨後,在朱標及文武百官疑惑的目光中,老朱麵無表情地示意旁邊的劉和,說道:“宣旨吧!”
    “諾!”
    劉和迅速回應,隨即從袖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聖旨,站到眾人麵前高聲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茲有韓國公李善長,倚仗開國元勳身份,驕縱不法,勾結黨羽,行為悖逆奸惡!
    其子李鸞更是仗勢欺人,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朕早已查實其諸多罪行,將其拘捕入獄。
    然而李善長不僅未加約束,竟還包庇隱瞞,欺瞞朝廷。
    念及他早年追隨左右,鞍前馬後,助建基業,本欲寬恕其過。
    未曾想此人不知悔改,愈加囂張。
    經查實,他與罪臣胡惟庸狼狽為奸,密謀不軌,意圖謀反作亂!
    現有李鸞及其家奴李大的供述,證據確鑿,罪無可逭。
    即刻賜死李善長,滿門抄斬,剝奪其爵位田產,並將其罪行記錄於《昭示奸黨三錄》,昭告天下,欽此!
    宣旨後,劉和迅速收起聖旨退出。
    全場文武百官,包括朱標在內,無不震驚失色。
    連朱政也微微一愣。
    此時,
    農田邊寂靜無聲。
    眾人目瞪口呆,難以置信老朱竟下達如此嚴厲的旨意,賜死李善長並滿門抄斬。
    要知道,李善長是開國元勳之一,功績堪比蕭何!與之齊名者,僅有中山王徐達、常遇春!連被譽為“賽張良”的劉伯溫都稍遜一籌。
    畢竟李善長是最早追隨老朱的重要謀士。
    淮西老鄉老朱,無論爵位、地位還是資曆,都遠超劉伯溫。
    李善長不僅是淮西功臣中的領袖,更代表著龐大的利益集團。
    然而,這位德高望重、位列群臣之首的人,卻遭老朱賜死。
    大家聽說錦衣衛包圍韓國公府,帶走李鸞之事,還以為老朱已放過李善長,既往不咎。
    為何現在又舊事重提?
    許多人認為,即使老朱一向果斷,麵對地位崇高的李善長,也會有所顧慮。
    因此才未痛下殺手。
    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誤解!
    老朱毫無顧忌,說賜死就賜死。
    依舊是那位令人聞風喪膽的洪武皇帝。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他給出的罪名竟是“胡惟庸餘黨”。
    李善長被指控圖謀不軌、謀反作亂,這簡直荒謬至極!胡惟庸早已身死多年,哪還有什麽餘黨?這分明是強加罪名!
    難道皇帝真的獨斷專行至此,僅憑莫須有的罪名就要殺害國之重臣?滿朝文武怎能心服?天下百姓又怎會認同?史書如刀,難道他不怕留下千古罵名?
    藍玉、傅友德、王弼等淮西武將聞言無不震驚。
    皇上此舉顯然不念舊情,毫無顧忌。
    那接下來該輪到他們了吧?
    此念頭一出,淮西諸將瞬間感到一陣頭皮發麻,渾身戰栗,滿是驚懼。
    朱標亦是驟然變了臉色。
    他雖深知父皇心意,但也明白,任命朱政為征倭主帥之舉觸怒了李善長等人,招致強烈反對,這讓父皇心生不滿。
    若非如此,上次早朝時他也不必站出來調和氣氛,生怕父皇盛怒之下真會動殺機。
    然而今日,他極力勸阻卻無濟於事,父皇依舊對李善長等人緊咬不放,手段竟如此激烈,實在令人費解。
    即便父皇有意扶持朱政在軍中的地位,也應有其他更溫和的方式,何必搞得這般血腥,豈不是自毀名聲?此舉未免過於魯莽。
    思及此,朱標再也按捺不住,正欲出言勸阻,卻不料父皇早已料到,猛然回頭,目光如刀般直刺而來,低沉怒喝:“你閉嘴!此事無需多言,朕自有主張。”
    “父皇……”朱標神色焦急,還想辯解。
    “回去再說!”父皇冷冷截斷,“莫要逼我動手責罰於你。”
    麵對父皇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與冰冷語氣,縱使朱標膽識過人,此刻也不禁心生畏懼。
    他知道,父皇已鐵了心,無人能動搖。
    想起幼時因頑劣遭父皇訓斥的往事,他不禁心頭一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無奈之下,朱標隻能歎息一聲,默默退下。
    但他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尋個機會問個清楚。
    特別是關於朱政的隱秘身份,他不能再坐等父皇主動告知,必須查個究竟,究明真相。
    若父皇依然遮掩回避、敷衍搪塞,他絕不會善罷甘休。
    索性他直接放棄不管了!
    頃刻間,朱標也怒火中燒,目光決絕。
    在這對父子短暫商議之後,在場眾人終於從震驚中回神,隨即議論紛紛。
    他們並非愚鈍之人,相反,能站在此處,皆是大明的頂尖人才。
    此刻已然明白,老朱究竟意欲何為!為何突然降旨賜死李善長?
    想起之前早朝時,老朱欲讓朱政任征倭主帥卻被李善長強烈反對,再看今日李善長不在場,老朱卻特意帶來朱政。
    誰還不清楚事情的走向?
    然而正因為如此,眾人內心驚恐不已。
    不明白老朱為何如此看重朱政這個少年,竟不惜誅殺李善長也要扶植他。
    但無論如何,他們不能坐視不理。
    尤其是諸多文官,心中滿是憤懣。
    畢竟李善長德高望重,堪稱文官領袖,這樣憑空加罪將其殺害,怎能不讓他們兔死狐悲?
    況且現場還有不少淮西集團的文官,與李善長關係密切,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然而,兵部尚書茹瑺、中書舍人劉三吾等人並未立刻表態,皆麵露遲疑之色。
    畢竟老朱的脾性及其動輒滅族的手段令人畏懼。
    他們能曆經胡惟庸案、空印案等大案而幸存,皆因善於明哲保身。
    不過世間總有些硬骨頭。
    此時,一名督察禦史鼓起勇氣站出,咬牙勸道: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韓國公身為國家重臣,怎能輕易被處死?
    此舉無異於殘害士人,若傳揚出去,天下人如何看待?
    這對陛下的聲譽影響甚巨,還請三思!
    趙宋以禮待士人數百年,才成就了恭宗堅守臨安、文山、東江護衛幼主的佳話。
    崖山戰敗國破時,尚有數萬軍民寧死不屈,投海也不願投降異族!
    望陛下慎重考慮!”
    有人帶頭後,隨即幾位官員也站出來說道:
    “陛下,韓國公功勳卓著,為我朝開國立下大功。
    如今僅憑不實之詞就要處死他並株連全家,恐引發天下質疑。
    這將嚴重損害陛下威名,請三思!”
    “不錯,陛下。
    韓國公與您同舟共濟,出生入死。
    位列功臣之首,生前受封公爵,身後還將追封王爵。
    女兒嫁入皇室,親戚遍布朝堂,已享人臣之極致。
    怎會參與胡惟庸謀反?即便胡惟庸許諾更高封賞,又豈能超越陛下的厚恩?
    此說實在荒誕,民心難服!”
    雖無六部尚書等高位者發聲,但諸多監察禦史等官員相繼為李善長鳴不平。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靜觀其變。
    冷眼旁觀,無人能窺探他的心思。
    許久,待眾人說完,他才緩緩開口。
    目光一凝,先看向首位站出的禦史,冷笑道:
    “所謂禮敬士人?
    莫非你想效仿兩宋,讓天子與士人共同治理天下?
    這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你口中的士人天下,還是朕的天下?”
    荒謬至極!兩宋衰敗,實乃你們這些士大夫所為。
    他們欺淩天子,壓迫黎民,如此之人,留有何益?殺了方能安民心。
    我們恨不得盡誅爾等,竟還妄談敬重,豈不可笑!”
    聲音震徹殿宇,威嚴逼人。
    那督查禦史已被嚇得麵無人色,渾身顫抖,話都說不利索。
    見狀,老朱冷哼一聲,不屑再看,揮了揮手,淡淡道:“狂悖無禮,觸犯君威,大逆不道!來人,拖下去,杖責五十!”
    “遵旨!”
    劉和觀察著老朱神色,立刻領會意圖。
    他朝侍衛使了個眼色,錦衣衛立即會意,上前如同猛虎撲食,強行拖走那禦史。
    任憑其哀號求饒,全然不顧。
    喜歡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