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為子謀定

字數:9740   加入書籤

A+A-


    片刻後,慘叫刺耳。
    眾人屏息凝神,氣氛冰冷至極。
    文武百官皆心驚膽戰,尤其剛才勸諫的幾位大臣,冷汗濕透衣衫,忐忑不安。
    老朱隨即轉向另一名剛發言的官員,語氣陰沉:“你說人心不服,是在威脅朕嗎?”
    你以為我們會因這些話動搖,變得猶豫不決、妥協退讓?
    錯!這種利用輿論壓力的手段或許對兩宋那些軟弱無能的君主有效,但對我們毫無作用!
    說到這裏,朱元璋冷哼一聲,揮手示意道:
    “跟剛才那個不知死活的人一樣,拉出去,杖責五十!“
    “陛下饒命啊!是臣失言,請陛下原諒!“
    那位官員嚇得癱倒在地,哭喊求饒。
    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錦衣衛立刻上前將其拖走。
    隨後,朱元璋的目光轉向最後幾位為李善長求情的官員,冷笑一聲:
    “你們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的底細?與李善長的關係,背著我做的那些事,我都查得明明白白。
    本不想追究,但你們偏要跳出來,很好!既然你們這麽看重李善長,那就陪他一起去吧,也好有個伴!“
    說罷,在這幾個出身淮西集團的官員驚恐的眼神中,朱元璋隨口吩咐道:
    “拉下去,全部賜死,滿門抄斬!“
    話音未落,幾名錦衣衛迅速行動,衝上前去。
    這幾個官員早已嚇得尿褲子,就這樣被拖了下去。
    轉瞬間,剛才還出言勸諫的官員們,有的遭受杖刑,有的則被滿門抄斬。
    如此果斷的殺戮,令在場的所有文武大臣驚恐萬分,膽戰心寒。
    他們再次見識到了那個從不手軟、獨斷專行的洪武帝。
    麵對皇權的威嚴,誰敢違抗!
    就在此時,遠處突然傳來幾聲淒厲的慘叫。
    隨即,剛才執行刑罰的錦衣衛疾步上前稟報:
    “啟稟陛下,兩位大人禁受不住,已然亡故。”
    “死了便死了,讓他們家人前來收殮安葬便是。”
    老朱冷淡回應。
    一怒之下,伏屍百萬!
    區區兩條人命算得了什麽!
    在場文武百官無不心驚膽戰,大氣都不敢出。
    先賜死李善長,後又屠戮群臣!
    陛下如今已是殺意滔天,縱使留下罵名,亦毫無動搖。
    誰還能多言?連太子朱標也露出不忍之色,卻也隻能歎息搖頭。
    他的父皇一旦決心已定,無人能阻。
    淮西武將如藍玉、傅友德等人心中忐忑,不知是否該發聲。
    若貿然開口,恐怕非但無益,還會觸怒龍顏,舊日情誼皆成虛妄。
    就在眾人不安之際,老朱忽然想到什麽,目光驟然淩厲掃視眾人,質問:
    “哦,對了,朕記得你們與李善長交情匪淺。
    現在,可有什麽要說的?”
    話音未落,一股肅殺之氣彌漫開來,仿若洪水決堤,直逼藍玉等人。
    今日,他要借李善長之死,徹底掃除朱政任征倭主帥的阻礙。
    無論是文臣還是淮西功臣,他都不容情!
    誰敢異議,必殺無赦!
    為子謀定,即便背上昏君之名,又有何妨?
    話音剛落,朱標急切地朝藍玉、傅友德等人使眼色,示意他們噤聲。
    願他們莫要一時糊塗,硬闖絕路。
    藍玉、傅友德等人麵對朱元璋的威壓,隻覺頭皮發緊,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他們並非愚蠢之人,朱元璋的殺意已顯而易見。
    在此情形下,還能說什麽?又敢說什麽?
    好在朱元璋的話語間並未有牽連他們的意圖,這令他們略感寬慰。
    加上朱標的暗示,他們隻能無奈地交換一個眼神,默默為李善長默哀後,
    齊聲恭敬答道:
    “末將等,唯上命是從!”
    ...
    見此情景,朱元璋眼中殺意漸消。
    他對藍玉、傅友德等人暫時並無動手之意。
    一則李善長已死,這些人猶如散沙,構不成太大威脅;
    二則也需顧及朱標的立場,畢竟這些人是其掌控軍權的重要助手。
    隻要他們不妨礙朱標的道路,朱元璋仍願念及舊情。
    於是冷哼一聲,不再理會藍玉等人,轉而環顧四周,緩緩說道:
    “李善長之事到此為止。
    言歸正傳,說說征伐倭寇的人選!
    朕屬意驃騎大將軍朱政為主帥,諸位意下如何?”
    第132章:賜天子劍,可先斬後奏,朱元璋終於攤牌了,朱標滿懷期待!
    聽到這話,朱標和眾文武官員皆暗自腹誹。
    您已如此決斷,殺得人頭落地,血流成河!
    就連韓國公李善長這樣的重臣都犧牲了!
    還有誰敢異議?
    眾人互望一眼,隨即齊聲恭敬回答:
    “陛下英明,臣等唯陛下之命是從!”
    “好!”
    朱元璋滿意地頷首,隨即目光一凜,沉聲喝道:
    “驃騎大將軍朱政聽令!”
    聲音剛落,一直默默佇立、靜觀其變的朱政立即挺身而出。
    “末將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刻的朱元璋已沒了先前的冷峻,笑意悄然浮現。
    他慈祥地看著英姿勃發的朱政,緩緩說道:
    “著驃騎大將軍朱政為此次征倭之統率,賜天子劍,統率三軍,持節東征,代天討伐!
    滅倭國,毀其宗廟,懲其,顯我國威!
    此外,此次東征所需糧草器械等事務,均由朱政全權操辦!
    各部將吏須全力協助,若有違抗或怠慢者,驃騎大將軍朱政可依天子劍先斬後奏,自行處置!”
    “末將領旨,定不負聖望,一舉成功!”
    朱政神情莊重,上前叩謝皇恩。
    內心更是感慨萬千。
    他深知,老朱為任命自己統率此次東征,不惜以賜死李善長這種巨大代價鋪路。
    這背後承載了多少隱忍與犧牲啊!
    要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中,老朱隻是因身體抱恙,擔心時日無多,才不得不痛下殺手。
    即便如此,事後多年仍有無數爭議,甚至有人上疏鳴冤。
    甚至後來被譽為賢才的解縉,
    也撰寫了一份《論韓國公冤事狀》,為李善長鳴不平。
    從那以後,每一代都有人因這件事指責朱元璋是暴君。
    可見朱元璋在文人心中的形象已經惡劣到何種地步。
    然而如今,正是為了他,才不得不賜死李善長。
    這份深厚的關愛之情,雖非親生祖孫,卻勝似親人。
    想到這裏,朱政暗下決心。
    待這次征伐倭寇取得勝利,達成衛青、霍去病般的功業之後,
    他也算完成了在大明的一大心願。
    那時,他將不再四處奔波,
    而是留在應天府陪伴朱元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畢竟朱元璋的晚年令人感慨萬千。
    “行了,把這些土豆運回去,看好,別損毀任何一個。
    另外剛才交代的事,相關人員回去馬上辦理。
    全力配合驃騎大將軍,違者嚴懲!”
    事情處理完畢,朱元璋沒有多留,揮了揮手示意。
    他又捶了捶老腰,搖頭道:
    “好了,回去吧,,有點累。
    幹點農活就這樣,真是老了,不行嘍!”
    說完,他招手讓朱政跟隨,一同返回皇宮。
    看到這一幕,在場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他們並非不敬,實在是今日之事太過驚悚。
    連李善長這樣的人都說殺就殺了,
    更何況他們呢?
    可以說,借由李善長和那些牽連的人,
    他們更加明白了朱元璋的強勢與不可抗拒。
    想到這裏,在場的文官們頓時豁然開朗。
    看來往後必須加倍謹慎,切勿輕舉妄動。
    但今日之事一旦傳出,恐怕會引起不小的風波。
    眾人不禁暗自歎息,對征倭事務絲毫不敢懈怠。
    看來無論如何都要全力支持朱政才行,否則下一個可能就是自己。
    傅友德、藍玉等人同樣感到劫後餘生,相視苦笑。
    皇上對朱政的寵愛實在令人難以預料,甚至有觸犯忌諱之嫌。
    連李善長這樣的元老都被處置,真是讓人措手不及。
    他們明白征倭之事已無望參與,未來或許隻能盡量避開朱政。
    然而心中卻始終忐忑不安,不知這隻是針對李善長,還是波及自身。
    眾人決定找太子朱標詢問究竟。
    於是各自散去,回到衙門繼續工作。
    朱元璋返回皇宮後,與朱政分別,獨自前往謹身殿處理公務。
    剛坐下不久,朱標便匆匆趕來,開門見山地問:
    “父皇,您究竟想做什麽?
    韓國公功勞顯赫,不僅為朝廷立下大功,還曾教導過我。”
    豈可如此輕易便下旨賜死?
    即便他言辭確有不當,冒犯了父皇,但這等處置未免太過苛刻。
    此舉會讓天下人,乃至後世如何看待父皇?如何看待我們朱家?
    今日若無個說法,我絕不會善罷甘休!
    “我這是為你好!”
    朱元璋聽聞朱標質問,心中愈發惱怒。
    臉色陰沉地站起,目光如炬地喝道:
    “既有先例,必有後續;既有先例,必會重演。
    那李善長膽敢與我作對,次日還自恃功高,對你更不會有所顧忌。
    到那時,你又該如何應對?
    你這般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能製得住他嗎?”
    說著,朱元璋起身負手而立,冷笑一聲:
    “別看他平日畢恭畢敬,裝作忠臣良相的模樣。
    實則我早已洞悉,他比胡惟庸更為狡詐!
    我殺胡惟庸,不過是想借此廢黜某位大臣罷了,並非真的懼怕胡惟庸。
    他尚不足以威脅我朱家基業,但李善長卻不然!
    他所圖謀的是重現兩宋時期士大夫的地位。
    欲使韓氏家族成為如魏晉南北朝般的門閥勢力。”
    “我看得分明,自古以來,這天下從非皇帝隨心所欲便可掌控!
    前元且不論,前宋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世家操控朝廷,壟斷典籍。
    百姓隻能任人宰割,毫無出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唯有寒門還有些許希望。
    可那所謂的寒門,其實也多出身顯赫之家,並非普通平民。
    如今,李善長意欲效仿那些已被北元鐵蹄踏平的世家,
    與我朱家爭奪這大明江山的主導權,你知道嗎?”
    朱元璋怒斥道:“這等居心叵測之人,怎能容他存世?必除之而後快!今日那些為他求情的人,口口聲聲說什麽刑不上大夫,分明心懷叵測。
    以為我不知?他們不死心,但我越是看到他們求情,就越要殺。
    連這些求情者,我也要一並清除!我要讓天下皆知,我大明是與百姓共享天下,而非與士大夫共享!不要被那些文官們的閑言碎語迷惑,說什麽非議,說什麽曆史評判。
    他們除了動動嘴皮子,還能怎樣?我根本不在乎。
    即便他們在背後議論,也是在我死後才敢放肆!我尚在,誰敢妄動?即便我離去,又如何?怎會顧及身後事!”
    朱標不解地追問:“即便父皇執意處死李善長,也不必這般激烈。
    若無正當理由便誅殺重臣,這不是明君應有的作為。
    況且,縱使李善長心懷異誌,對朱家江山有威脅,孩兒自信有能力應對。
    難道父皇不信我的能力嗎?”
    朱元璋目光堅定,語氣堅決:“非不信你,而是這等人罪行深重,隻有由我來處置。
    他曾是你恩師,若留待日後,不僅是開國功臣,更是兩朝元老。
    若交由你對付,必將耗費你諸多精力,背負莫須有的指責。
    這一切的負擔,我都不能留給你們。
    在我離世前,必須將所有阻礙大明江山的隱患盡數清除,讓你得以安心繼位,毫無後顧之憂。”
    帝王需有擔當,若因懼怕錯誤而退縮,將難題推給後人,則非合格之君王。
    況朱元璋這般人物,更應如此。
    聽聞此言,朱標神情微動,繼而陷入沉思。
    良久後,他目光閃爍,搖頭說道:“父皇苦心,兒臣明白。
    但兒臣仍有疑慮。
    父皇處決李善長,即便無錯,是否必要如此急切?李善長年事已高,恐不久於世。
    父皇龍體康健,本可從容布局,卻偏要急於行事,這背後怕不止是為了替兒臣掃除障礙。”
    朱標語氣稍頓,抬眼直視朱元璋,緩緩問道:“敢問父皇,此舉是否為麟兒所謀?”
    朱元璋聞言麵色微變,輕咳一聲,坦然承認:“不錯,雖有其他辦法,但耗時太久,我已無耐心等待。
    麟兒即將出征,我必須在此之前清除隱患。
    一旦李善長等人從中作梗,耽誤麟兒征討倭寇的大業,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我不願看到的,即便犧牲藍玉、傅友德等人,我也絕不會猶豫。”
    此話一出,滿朝震驚。
    喜歡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