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屍易無限(156)

字數:13662   加入書籤

A+A-


    飛機降落在三寶壟機場時,午後的陽光透過舷窗,在停機坪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遠處的爪哇海波光粼粼,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撲麵而來,林野背著裝有防水型青銅羅盤和文物檢測儀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印度尼西亞國家考古研究所的阿古斯所長舉著“中印尼鄭和遺跡合作組”的牌子,正朝著他們揮手。阿古斯所長穿著一件印有“鄭和下西洋”圖案的t恤,皮膚黝黑,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語說“歡迎你們!三保壟港的‘鄭和錨地’遺址上周又有新發現,清理出了一塊帶有鐵鉚釘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殘體,但最近潮汐頻繁,海水倒灌進遺址區,木板都泡在水裏,再不想辦法,恐怕就要腐朽了。”
    蘇曉快步迎上去,遞上一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明代板塊畫冊“阿古斯所長,我們帶來了中國明代造船遺址和船舶文物的數據,還有防水型的檢測設備,專門應對潮濕環境。那塊木板的鐵鉚釘還完好嗎?能不能通過鉚釘判斷船舶的年代?”
    阿古斯所長接過畫冊,翻到明代船舶鉚釘的頁麵,眼睛一下子亮了“太像了!遺址裏的鐵鉚釘和畫冊上的一模一樣,都是明代船舶常用的‘方頭鉚釘’。三保壟港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停靠港,當地還流傳著鄭和船隊在這裏補給、維修船舶的傳說,要是能確定這塊木板是鄭和船隊的,就能把傳說變成史實了!咱們先去遺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帶你們去吃當地的‘巴東牛肉’,咱們邊吃邊聊遺址的情況。”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車,車窗外的三寶壟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芒果樹和椰子樹鬱鬱蔥蔥,彩色的木屋錯落有致,偶爾能看到寫著“鄭和廟”的招牌,廟前的廣場上還立著鄭和的雕像。阿古斯所長指著遠處的海麵說“那片藍色的海域就是‘鄭和錨地’遺址,明代的時候,鄭和船隊的船舶就停泊在那裏,考古發現那裏的海床下麵埋著很多明代的瓷器、鐵器,還有可能存在完整的船舶殘體。”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海麵方向“我們的防水羅盤能在水下檢測文物信號,哪怕是泡在水裏的木板也能準確判斷其材質和年代。明天去遺址,咱們先檢測那塊泡在水裏的木板,看看能不能確定它是鄭和船隊的船舶殘體,再找找周圍有沒有其他文物。”
    第二天清晨,車隊朝著“鄭和錨地”遺址出發。汽車行駛在沿海公路上,一側是茂密的熱帶叢林,一側是蔚藍的爪哇海,風景格外優美。抵達遺址時,幾名印尼考古隊員正穿著防水服,在齊腰深的海水中清理淤泥,一塊黑色的木板露在水麵上,上麵的鐵鉚釘依稀可見。
    “小心腳下的淤泥,很深,”阿古斯所長遞給林野和蘇曉兩套防水服,“那塊木板就在前麵,已經泡了快一個月了,我們嚐試過抽水,但海水很快又會漫進來,根本抽不完。”
    林野和蘇曉穿上防水服,走進海水中,慢慢靠近木板。林野拿出防水型青銅羅盤,將探頭貼近木板表麵,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木材為明代常用的“鐵力木”,距今約600年,與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完全一致;鐵鉚釘的成分是“熟鐵”,也是明代船舶鉚釘的典型材質。
    “是明代的鐵力木!”林野興奮地喊道,“而且年代正好是鄭和下西洋時期,鐵鉚釘也是明代船舶專用的,這塊木板大概率就是鄭和船隊的船舶殘體!咱們得趕緊把木板從水裏撈出來,做脫水加固處理,再晚就來不及了。”
    蘇曉則用防水型3d掃描儀掃描木板“你們看木板上的榫卯結構,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船舶構件完全一致。掃描完成後,咱們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以後木板出現損壞,也能在數據庫裏保留完整的結構數據。”
    阿古斯所長看著檢測數據,激動地說“太好了!這是三保壟港發現的第一件能確定為鄭和船隊的文物,太有意義了!咱們現在就組織人手,把木板撈出來,送到工作站做保護處理。”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帶領印尼考古隊員對木板進行了係統的保護。他們先將木板從海水中撈出,用去離子水衝洗掉表麵的鹽分和淤泥;再將木板浸泡在脫水劑中,慢慢去除木材中的水分;最後用環氧樹脂對木板進行加固,防止其開裂、腐朽。
    在保護木板的同時,林野和蘇曉還在“鄭和錨地”遺址展開了水下信號采集。當防水羅盤靠近海床時,信號中檢測出了大量明代瓷器的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鎮的青花瓷,還有少量的龍泉青瓷,與鄭和船隊攜帶的瓷器類型完全一致。
    “這裏的海床下麵埋著很多明代青花瓷!”蘇曉興奮地說,“從信號強度來看,數量不少,說不定有完整的瓷器。咱們可以申請水下考古設備,對海床進行勘探,說不定能發現更多鄭和船隊的文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阿古斯所長立刻聯係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申請水下考古設備。第四天下午,水下考古機器人運到了遺址,機器人帶著攝像頭和探測儀,潛入海床下麵,很快就傳回了清晰的畫麵——海床下麵不僅有大量的青花瓷殘片,還有一把完整的明代“腰刀”,刀身雖然生鏽,但刀柄上的“永樂年製”字樣還能看清。
    “是永樂年間的腰刀!”林野看著屏幕上的畫麵,激動地說,“永樂年間正是鄭和下西洋的時期,這把腰刀很可能是鄭和船隊士兵使用的,進一步證明這裏是鄭和船隊的錨地。”
    在三保壟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蘇曉不僅完成了明代船舶殘體的保護和“鄭和錨地”的信號采集,還幫助印尼考古隊員建立了水下文物檢測係統,培訓了四名隊員使用防水型檢測設備。離開遺址前,阿古斯所長帶著他們參觀了當地的鄭和廟,廟內保存著一塊明代的石碑,上麵刻著“鄭和船隊在此停泊”的字樣。
    “這塊石碑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是三保壟港與鄭和下西洋關聯的重要證據,”阿古斯所長指著石碑說,“現在有了你們發現的船舶殘體和腰刀,再加上這塊石碑,就能完整還原鄭和船隊在三保壟港的曆史了。”
    離開三保壟港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港,考察了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馬六甲錨地”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銅錢,證明馬六甲港也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靠港。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印尼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三保壟港的明代船舶殘體數據、腰刀照片、青花瓷成分分析報告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遺跡”專題頁麵,用中、印尼、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水下文物保護”子板塊,詳細介紹防水型檢測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水下文物的保護技術,為東南亞地區的水下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中印尼兩國文化部門的高度評價。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還專門舉辦了“鄭和下西洋文物展”,展出了數據庫中的3d船舶殘體模型和明代腰刀照片,吸引了大量觀眾,很多當地民眾還自發組織了“重走鄭和航線”的活動,傳承鄭和精神。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印尼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文萊的合作邀請“文萊國家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文萊河沿岸的考古遺址數據,那裏流傳著鄭和船隊曾在那裏停留的傳說,最近還發現了疑似明代的瓷器殘片,但遺址位於熱帶雨林中,植被茂密,考古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找到更多文物。”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文萊河畔,鄭和停留,瓷器為證”,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文萊河沿岸的遺址!要是能在那裏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證明鄭和船隊確實到過文萊。”
    林野看著文萊的合作邀請,點點頭“熱帶雨林中的遺址確實難勘探,植被茂密,看不到地下的文物,但咱們的青銅羅盤能穿透植被,檢測到地下的文物信號,正好能派上用場。而且文萊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采集那裏的數據,能讓數據庫的明代海上絲綢之路板塊更完整。”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文萊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文萊河沿岸的遺址。不過熱帶雨林裏蚊蟲多,還有可能遇到毒蛇,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蚊藥和防蛇裝備,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三保壟港的明代船舶殘體照片、馬六甲港的青花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便攜式的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蚊、防蛇裝備——準備應對熱帶雨林的複雜環境。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海洋到熱帶雨林,咱們的考古範圍越來越廣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覺得特別不可思議。”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鄭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它不僅傳播了中華文明,還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咱們去文萊,不僅是采集數據,更是要傳承鄭和‘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續寫新時代的交流篇章。”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防護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文萊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文萊灣,遠處的文萊熱帶雨林像一塊巨大的綠毯,覆蓋在大地上。林野看著手裏的文萊河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鄭和船隊停留的傳說,有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潛在證據,也有熱帶雨林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飛機漸漸靠近文萊國際機場,遠處的文萊河像一條綠色的綢帶,纏繞在熱帶雨林中。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文萊河沿岸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文萊國際機場時,清晨的陽光透過熱帶雨林的縫隙,在停機坪上灑下細碎的光斑。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草木氣息,遠處的文萊河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蛇裝備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文萊國家博物館的哈桑館長舉著“中汶鄭和遺跡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傳統服飾“紗籠”,笑容溫和,用帶著馬來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你們來文萊!文萊河沿岸的‘淡布隆遺址’上周有新發現,村民在清理雨林時撿到了幾塊帶花紋的瓷片,疑似明代的青花瓷,但遺址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連路都沒有,咱們得雇當地的向導帶路,還要小心毒蛇和蚊蟲。”
    蘇曉跟著哈桑館長走向汽車,順手翻出爺爺的筆記本“哈桑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裏提到文萊河有‘鄭和停留處,瓷片為證’,那些瓷片的花紋是不是和中國明代的青花瓷一致?咱們這次能找到更多證據嗎?”
    哈桑館長從背包裏掏出一個密封袋,裏麵裝著幾塊青花瓷殘片“你們看這瓷片上的‘纏枝蓮紋’,和我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明代永樂青花瓷很像,但我不敢確定,就等著你們來鑒定。文萊民間一直流傳著鄭和船隊在這裏停留、與當地蘇丹會麵的傳說,要是能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把傳說變成史實了。”
    坐上去淡布隆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文萊風光漸漸展開——道路兩旁的熱帶雨林鬱鬱蔥蔥,高大的榕樹垂下長長的氣根,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文萊人在路邊的木屋前勞作。哈桑館長指著遠處的文萊河說“古代的商船就是沿著文萊河進入內陸,淡布隆遺址位於文萊河的支流旁,很可能是當年商船停靠、補給的地方,考古發現那裏的土壤層中藏著很多古代的器物碎片。”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指針隨著汽車的行駛微微晃動“我們的羅盤能穿透茂密的植被,檢測到地下的文物信號,哪怕是深埋在土壤中的瓷片也能捕捉到。到了遺址,咱們先讓向導清理出一條小路,再用羅盤大範圍檢測,找到文物集中的區域。”
    抵達淡布隆遺址附近的村莊時,當地向導阿明已經在村口等候。他穿著迷彩服,手裏拿著一把砍刀,皮膚黝黑,笑容憨厚“遺址在雨林深處,走路要一個小時,裏麵有很多毒蛇和螞蟥,你們一定要跟緊我,不要隨便觸碰植物。”
    跟著阿明走進熱帶雨林,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腳下的落葉厚厚的一層,踩上去軟軟的,偶爾能聽到不知名的鳥兒在林間鳴叫。走了半個多小時,阿明突然停下腳步,指著前方一片相對開闊的區域說“就是這裏!村民就是在這附近撿到的瓷片。”
    林野和蘇曉立刻拿出青銅羅盤,在開闊區域開始大範圍檢測。當羅盤靠近一棵大榕樹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中國明代青花瓷的信號有50的相似度,還檢測出了高嶺土成分。
    “這裏的地下有明代青花瓷!”林野興奮地說,“信號很強,說明文物數量不少,咱們在這周圍劃定一個101novel.com米x101novel.com米的檢測區,仔細排查,說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瓷器。”
    阿明立刻用砍刀清理檢測區的雜草和灌木,蘇曉則拿出小鏟子,小心地清理表層的落葉和土壤。不到十分鍾,一塊帶有纏枝蓮紋的青花瓷殘片就顯露出來。“這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瓷!”蘇曉激動地喊道,“你們看這青花的發色,是典型的‘蘇麻離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永樂青花瓷完全一致,肯定是鄭和船隊帶來的。”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在淡布隆遺址展開了係統的信號檢測和清理工作。他們用青銅羅盤在檢測區裏發現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殘片,還有幾塊明代的銅錢殘片,其中一塊銅錢上還能看到“永樂通寶”的字樣。
    “這是永樂通寶!”林野拿著銅錢殘片對哈桑館長說,“永樂通寶是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貨幣,鄭和船隊經常用它與沿途各國進行貿易,淡布隆遺址發現永樂通寶,進一步證明這裏是鄭和船隊的停靠地。”
    哈桑館長看著青花瓷殘片和銅錢殘片,感慨地說“太好了!這些文物就是中汶友好交流的見證,以後咱們可以在遺址附近建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這些文物,還有你們數據庫裏的3d模型,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
    就在清理工作順利進行時,第四天上午,蘇曉在清理土壤時突然發現一條綠色的毒蛇,正盤踞在一塊瓷片旁邊。“小心!有蛇!”蘇曉立刻往後退,阿明反應迅速,抄起身邊的木棍,輕輕將蛇挑到旁邊的草叢中。
    “這是‘竹葉青’,有毒,”阿明說,“雨林裏這種蛇很多,大家一定要小心,看到蛇不要驚動它,我來處理。”林野立刻讓大家暫停工作,檢查周圍的環境,確保沒有其他毒蛇後,才繼續清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淡布隆遺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蘇曉不僅發現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殘片和永樂通寶銅錢,還檢測到了一處疑似明代建築遺跡的信號,可能是當年鄭和船隊士兵休息、存放貨物的地方。離開遺址前,哈桑館長代表文萊國家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汶文化交流貢獻獎”。
    “謝謝你們!有了你們的幫助,咱們終於找到了鄭和船隊在文萊的證據,”哈桑館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明年我們計劃對淡布隆遺址的核心區域進行大規模發掘,希望你們能派團隊來,繼續幫我們檢測和清理,還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離開文萊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菲律賓的馬尼拉灣,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甲米地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中國明代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證明中菲交流的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汶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淡布隆遺址的明代青花瓷殘片數據、永樂通寶銅錢照片、建築遺跡信號分析報告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新證”專題頁麵,用中、汶、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熱帶雨林考古安全指南”子板塊,詳細介紹熱帶雨林考古中的防蛇、防蚊措施,為東南亞地區的熱帶雨林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東南亞各國文物保護機構的高度關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的文物部門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還邀請林野和蘇曉去東南亞舉辦“鄭和下西洋文物與技術”培訓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汶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王院士突然來訪。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斯裏蘭卡的合作邀請“斯裏蘭卡國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加勒港遺址的考古數據,那裏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還發現了一塊疑似鄭和船隊留下的石碑,但石碑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中,位置不明確,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找到石碑的具體位置。”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加勒港,鄭和立碑,南洋之記”,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加勒港的石碑!傳說鄭和船隊在斯裏蘭卡立過石碑,記載了船隊的到訪和貿易情況,要是能找到這塊石碑,就能為鄭和下西洋的曆史重要的實物證據。”
    林野看著斯裏蘭卡的合作邀請,點點頭“加勒港是鄭和下西洋在南亞的重要節點,采集那裏的數據,能填補數據庫中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南亞段的部分空白。而且用羅盤找石碑很合適,石碑的材質是花崗岩,信號特征明顯,容易檢測。”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斯裏蘭卡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加勒港遺址。不過加勒港的沙土很厚,你們要準備好輕便的挖掘工具,還要注意防曬,那裏的紫外線很強。”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淡布隆遺址的明代青花瓷殘片照片、馬尼拉灣的清代粉彩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輕便的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數防曬霜——準備應對加勒港的沙土環境和強烈紫外線。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東南亞到南亞,咱們的數據庫快要覆蓋鄭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停靠港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咱們去斯裏蘭卡,不僅是尋找石碑,更是要傳承鄭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友好交流。”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挖掘工具,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斯裏蘭卡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孟加拉灣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遠處的斯裏蘭卡島在陽光下像一顆綠色的珍珠。林野看著手裏的加勒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鄭和船隊留下的石碑傳說,有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潛在證據,也有沙土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科倫坡國際機場,遠處的加勒港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加勒港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科倫坡國際機場時,午後的陽光帶著印度洋的灼熱氣息,遠處的椰子樹在風中搖曳,投下斑駁的影子。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數防曬霜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斯裏蘭卡國家考古研究所的普拉薩德所長舉著“中斯鄭和石碑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淺灰色的亞麻襯衫,頭發微卷,笑容熱情,用帶著僧伽羅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斯裏蘭卡!加勒港的‘舊港碼頭’遺址上周有了新線索,我們的隊員在沙土中檢測到了花崗岩的信號,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鄭和石碑,但遺址被厚厚的沙土覆蓋,最厚的地方有三米多,而且最近常有海風帶來新的沙層,清理難度很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花崗岩信號?”林野眼睛一亮,“是不是和中國明代石碑的材質一致?咱們有沒有大致的範圍?”
    普拉薩德所長點點頭,從背包裏掏出一張地圖“我們用地質雷達檢測出了一塊約15米x08米的花崗岩物體,位置就在舊港碼頭的中心區域,但具體深度不確定。傳說鄭和船隊在加勒港停留時,曾立過一塊石碑,記載了船隊到訪的目的和與當地的貿易往來,可惜後來石碑失蹤了,隻在古籍中有零星記載。你們的青銅羅盤說不定能精準定位石碑的深度,還能判斷石碑有沒有損壞。”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塊模糊的石碑殘片,旁邊寫著“加勒港,鄭和碑,漢梵雙語”,她指著照片對普拉薩德所長說“我爺爺幾十年前就搜集過這塊石碑的資料,他推測石碑上有漢文和梵文兩種文字,咱們這次一定要找到它,還原這段曆史。”
    坐上去加勒港的汽車,車窗外的斯裏蘭卡鄉村風光緩緩展開——成片的茶園泛著翠綠,穿著彩色紗麗的婦女在田間勞作,偶爾能看到古老的佛塔矗立在山坡上。普拉薩德所長指著遠處的海岸線說“加勒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明代的時候,這裏是鄭和船隊在南亞的重要停靠地,船隊在這裏補給淡水和糧食,還與當地的國王進行貿易,用中國的絲綢、瓷器換取斯裏蘭卡的寶石和香料。”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加勒港方向“我們的羅盤能檢測出花崗岩的具體位置和深度,還能判斷石碑是否有裂縫或損壞。到了遺址,咱們先劃定檢測區,用羅盤精準定位,再開始清理沙土,避免盲目挖掘損壞石碑。”
    下午三點,車隊抵達加勒港舊港碼頭遺址。遺址位於加勒古城的海邊,大部分區域被厚厚的沙土覆蓋,幾處露出地麵的石質碼頭殘體依稀可見,幾名斯裏蘭卡考古隊員正在用鐵鍬清理表層沙土。普拉薩德所長指著一片被黃色警戒線圍起來的區域說“就是這裏,地質雷達檢測到的花崗岩物體就在這個區域下麵,咱們先從這裏開始檢測。”
    林野和蘇曉立刻拿出青銅羅盤,在警戒線內開始密集檢測。當羅盤靠近區域中心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出清晰的花崗岩特征波形,還能檢測到石碑的大致深度——約25米,石碑整體完整,沒有明顯的裂縫。
    “找到了!”林野興奮地喊道,“石碑在地下25米處,整體完整,沒有損壞!咱們現在可以開始清理沙土,注意要分層清理,避免沙土塌方損壞石碑。”
    普拉薩德所長立刻安排隊員搭建臨時遮陽棚,準備清理工具。蘇曉蹲在檢測點旁邊,用小鏟子小心地清理表層沙土,邊清理邊記錄深度“咱們每清理30厘米就停下來,用羅盤重新檢測,確保不偏離石碑的位置。沙土很鬆軟,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踩塌清理出來的坑。”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帶領斯裏蘭卡考古隊員進行了係統的沙土清理。他們用小鏟子和毛刷小心地分層清理,每清理一層就用青銅羅盤重新定位,確保始終朝著石碑的方向推進。第三天下午,當清理到23米深時,一塊灰色的花崗岩邊緣終於顯露出來。
    “是石碑!”蘇曉激動地喊道,“大家小心,慢慢清理周圍的沙土,不要碰到石碑。”
    隊員們立刻放慢速度,用軟毛刷輕輕清理石碑周圍的沙土。隨著沙土逐漸被清理掉,石碑的輪廓越來越清晰——約15米高、08米寬,碑身上隱約能看到刻痕。當石碑完全顯露出來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碑身上果然刻著兩種文字,左側是漢文,右側是梵文,雖然部分文字被沙土覆蓋,但“永樂七年”“鄭和”等字樣依然清晰可見。
    “是鄭和石碑!”普拉薩德所長激動得聲音都在顫抖,“上麵寫著‘永樂七年,鄭和奉命出使西洋,途經加勒,與當地國王友好往來,立此碑為證’,太珍貴了!這是斯裏蘭卡發現的第一塊能確定為鄭和船隊留下的石碑,填補了曆史空白。”
    林野用青銅羅盤再次檢測石碑“石碑整體完整,沒有裂縫,但表麵有一些風化痕跡,咱們需要做加固處理,再用防水布覆蓋,避免海風和雨水進一步侵蝕。等加固完成後,咱們可以用3d掃描儀掃描碑身的文字,還原完整的碑文內容,錄入數據庫。”
    蘇曉立刻打開3d掃描儀,小心翼翼地對準石碑。掃描儀的激光束在碑身上緩緩移動,將每一個文字、每一道刻痕都精準記錄下來。“掃描完成後,咱們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修複模糊的文字,還原碑文的完整內容,”蘇曉說,“以後遊客就能通過數據庫的vr功能,近距離觀察石碑,甚至放大查看每一個文字的細節。”
    在加勒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蘇曉不僅完成了鄭和石碑的清理、加固和3d掃描,還在石碑周圍的沙土中發現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殘片和永樂通寶銅錢,進一步證明這裏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靠地。離開遺址前,普拉薩德所長代表斯裏蘭卡國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斯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青銅羅盤和專業技術,我們可能還要很久才能找到這塊石碑,”普拉薩德所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明年我們計劃在石碑發現地建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石碑和出土的文物,還要與你們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合作,讓更多人通過數據庫了解這塊石碑的曆史價值。”
    離開加勒港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印度的科欽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科欽堡”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絲綢殘片,證明科欽港也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靠地,進一步完善了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斯鄭和石碑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加勒港的鄭和石碑3d模型、碑文翻譯、出土文物數據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南亞遺跡”專題頁麵,用中、斯、英三種語言展示石碑的發現過程和曆史價值,還加入了“石碑保護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石碑的清理、加固和掃描過程,為南亞地區的石質文物保護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際學界的高度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發表聲明,稱讚鄭和石碑的發現“為研究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斯友好交流了關鍵實物證據”,還將其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候選文物。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斯鄭和石碑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阿曼的合作邀請“阿曼國家文物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馬斯喀特港遺址的考古數據,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阿拉伯半島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國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還發現了疑似鄭和船隊的瓷器窖藏,但窖藏位於海邊的岩石層中,挖掘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確定窖藏的位置和範圍。”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馬斯喀特港,唐瓷明瓷,絲路之藏”,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馬斯喀特港的瓷器窖藏!那裏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阿拉伯半島的重要中轉站,要是能找到鄭和船隊的瓷器窖藏,就能完整還原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到阿拉伯半島的貿易路線,還能了解鄭和船隊與阿拉伯商人的交流情況。”
    林野看著阿曼的合作邀請,點點頭“馬斯喀特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在西亞的重要節點,采集那裏的數據,能填補數據庫中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西亞段的部分空白。而且岩石層中的窖藏檢測難度大,咱們的青銅羅盤能穿透岩石,檢測出瓷器的信號,正好能派上用場。”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阿曼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馬斯喀特港遺址。不過那裏的岩石層堅硬,挖掘工具要準備得更專業,還要注意海邊的強風,做好防護措施。”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加勒港的鄭和石碑3d模型數據、科欽港的明代青花瓷殘片照片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專業的岩石探測儀和重型挖掘工具——準備應對馬斯喀特港的岩石層環境。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南亞到西亞,咱們的數據庫快要覆蓋海上絲綢之路的所有重要區域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欣慰。”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鄭和下西洋則是這條紐帶上最璀璨的明珠。咱們去阿曼,不僅是尋找瓷器窖藏,更是要傳承海上絲綢之路‘和平交流、互利共贏’的精神,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友好往來曆史,為新時代的國際合作奠定基礎。”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專業挖掘工具,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阿曼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阿拉伯海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遠處的阿曼海岸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馬斯喀特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海上絲綢之路在西亞的瓷器窖藏,有鄭和船隊與阿拉伯商人交流的潛在證據,也有岩石層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馬斯喀特國際機場,遠處的馬斯喀特港在阿拉伯海的映襯下格外壯觀。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馬斯喀特港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