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2章 屍易無限(157)
字數:14513 加入書籤
飛機降落在馬斯喀特國際機場時,午後的陽光帶著阿拉伯半島特有的灼熱,遠處的哈賈爾山脈在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雄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海腥味。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岩石探測儀和重型挖掘工具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阿曼國家文物局的薩利姆局長舉著“中阿海上絲路瓷器窖藏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身白色的傳統長袍“迪沙達”,頭戴紅色頭巾,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語說“歡迎來到阿曼!馬斯喀特港的‘老碼頭岩石區’上周有了新發現,我們的隊員在岩石縫隙中檢測到了瓷器的信號,疑似明代的青花瓷窖藏,但那裏的岩石層太堅硬,普通工具根本挖不動,還擔心會損壞裏麵的瓷器,你們的專業設備可算來了。”
蘇曉快步上前,遞上一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西亞板塊畫冊“薩利姆局長,我們帶來了中國唐代到明代的瓷器數據,還有能穿透岩石的探測儀,專門應對岩石層環境。岩石縫隙中的瓷器信號強嗎?能不能判斷窖藏的大致範圍?”
薩利姆局長接過畫冊,翻到明代青花瓷的頁麵,連連點頭“信號很強,但範圍不確定,岩石層太厚,我們的設備隻能檢測到有瓷器,卻不知道具體有多少、在什麽位置。馬斯喀特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阿拉伯半島的重要中轉站,唐代的時候就有中國商船來這裏,明代鄭和船隊也很可能在這裏停留過,要是能找到鄭和時期的瓷器窖藏,就能證明船隊確實到過阿曼了!咱們先去遺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帶你們去吃當地的‘烤全羊’,嚐嚐阿曼的特色美食。”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車,車窗外的馬斯喀特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棕櫚樹鬱鬱蔥蔥,白色的阿拉伯風格建築錯落有致,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阿曼人騎著駱駝在海邊漫步。薩利姆局長指著遠處的老碼頭說“那片灰色的岩石區域就是‘老碼頭岩石區’,古代的商船就停靠在那裏,考古發現那裏的岩石層中藏著很多古代的瓷器、鐵器,還有阿拉伯商人留下的銀幣,這次的瓷器窖藏很可能就是當年商人藏起來的貨物。”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老碼頭方向“我們的羅盤能穿透岩石層,檢測到瓷器的具體位置和數量,還能判斷瓷器是否完好。明天去遺址,咱們先用岩石探測儀確定窖藏的大致範圍,再用羅盤精準定位,最後用重型工具小心挖掘,確保不損壞瓷器。”
第二天清晨,車隊朝著老碼頭岩石區出發。汽車行駛在沿海公路上,一側是蔚藍的阿拉伯海,一側是陡峭的岩石山坡,風景格外獨特。抵達遺址時,幾名阿曼考古隊員正圍著一塊巨大的岩石討論,岩石表麵有一道狹窄的縫隙,裏麵隱約能看到白色的瓷片。
“小心腳下的岩石,很滑,”薩利姆局長遞給林野和蘇曉兩副防滑手套,“就是這塊岩石,縫隙裏能看到瓷片,但縫隙太窄,手都伸不進去,更別說挖了。”
林野和蘇曉戴上防滑手套,慢慢靠近岩石。林野拿出岩石探測儀,將探頭貼在岩石表麵,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岩石層厚度約12米,內部有大量瓷器,分布範圍約5平方米,瓷器類型為明代青花瓷。
“有大量明代青花瓷!範圍約5平方米!”林野興奮地說,“瓷器都在岩石層內部,沒有損壞,咱們需要用重型挖掘工具先把岩石層打開一個小口,再小心清理,把瓷器一件一件取出來。”
蘇曉則用青銅羅盤進一步精準定位“瓷器主要集中在岩石層的中下部,深度約08米,咱們從岩石的左側開始挖掘,那裏的岩石相對較軟,更容易打開。”
薩利姆局長立刻安排隊員準備重型挖掘工具,林野和蘇曉則在岩石左側做好標記,確定挖掘的位置和深度。隨著重型工具的轟鳴聲,岩石表麵漸漸被打開一個小口,白色的瓷片越來越清晰地顯露出來。
“慢點!再慢點!”蘇曉大聲喊道,“已經看到完整的瓷器了,不要用工具挖了,改用手和軟毛刷清理。”
隊員們立刻停下工具,用手和軟毛刷小心地清理岩石縫隙中的泥土和碎石。不到半小時,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碗就被取了出來,碗身上的纏枝蓮紋清晰可見,碗底還有“永樂年製”的印記。
“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瓷碗!”蘇曉激動地說,“和鄭和船隊攜帶的瓷器完全一致,這證明窖藏裏的瓷器就是鄭和時期的,很可能是船隊留下的貨物!”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帶領阿曼考古隊員進行了係統的挖掘和清理。他們先用重型工具在岩石層上打開一個足夠大的口子,再用手和軟毛刷小心地清理裏麵的泥土和碎石,一件又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被取了出來——有碗、盤、瓶、罐等多種器型,總數超過50件,每一件都保存完好,上麵的紋飾有纏枝蓮紋、牡丹紋、龍紋等,都是明代永樂年間的典型風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清理瓷器的同時,林野和蘇曉還在岩石層中發現了幾枚明代的永樂通寶銅錢和一些阿拉伯銀幣,證明當時中國和阿曼的商人曾在這裏進行貿易往來。薩利姆局長看著這些出土的文物,感慨地說“這些瓷器和銅錢就是中阿友好交流的見證,太珍貴了!咱們要把它們好好保護起來,放進阿曼國家博物館,還要和你們的數據庫合作,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些文物。”
離開馬斯喀特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阿曼考古隊員建立了瓷器保護實驗室,培訓了五名隊員使用文物保護設備,還對出土的青花瓷進行了全麵的檢測和修複,確保文物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損壞。薩利姆局長代表阿曼國家文物局,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
“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們根本不可能挖到這些珍貴的瓷器,”薩利姆局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明年我們計劃對老碼頭岩石區的其他區域進行勘探,希望你們能派團隊來,繼續幫我們尋找更多的文物,還能一起研究中阿海上交流的曆史。”
離開阿曼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也門的亞丁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亞丁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中國唐代青瓷和宋代青花瓷,證明亞丁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阿拉伯半島的重要港口,進一步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西亞段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阿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馬斯喀特港的明代青花瓷數據、永樂通寶銅錢照片、窖藏挖掘過程視頻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海上絲綢之路西亞中轉站”專題頁麵,用中、阿、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岩石層考古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岩石層中文物的探測、挖掘和保護過程,為西亞地區的岩石層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中阿兩國文化部門的高度評價。阿曼國家博物館專門舉辦了“中阿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展”,展出了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和數據庫中的3d文物模型,吸引了大量觀眾,中阿兩國還計劃聯合拍攝一部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講述中阿友好交流的曆史。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阿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摩洛哥的合作邀請“摩洛哥國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丹吉爾港遺址的考古數據,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國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還發現了疑似明代的船舶殘體,但遺址位於海邊的懸崖下,地形複雜,考古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找到船舶殘體的具體位置。”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丹吉爾港,明船遺跡,西非之證”,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丹吉爾港的船舶殘體!那裏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終點’,要是能找到明代的船舶殘體,就能完整還原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到非洲西北部的航線,還能證明明代的中國商船已經到達了大西洋沿岸。”
林野看著摩洛哥的合作邀請,點點頭“丹吉爾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重要節點,采集那裏的數據,能填補數據庫中明代海上絲綢之路非洲西北部段的空白。而且懸崖下的遺址探測難度大,咱們的青銅羅盤能精準檢測文物信號,正好能派上用場。”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摩洛哥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丹吉爾港遺址。不過那裏的懸崖地形複雜,你們要準備好攀岩裝備和安全繩,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馬斯喀特港的明代青花瓷照片、亞丁港的唐代青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專業的攀岩裝備、安全繩和便攜式信號檢測儀——準備應對丹吉爾港的懸崖地形。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西亞到非洲西北部,咱們的數據庫快要覆蓋海上絲綢之路的所有重要終點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文明之路、友誼之路,它跨越了山海,連接了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咱們去摩洛哥,不僅是尋找船舶殘體,更是要傳承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輝煌曆史,為新時代的國際合作貢獻力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攀岩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摩洛哥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遠處的摩洛哥海岸線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丹吉爾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船舶殘體,有明代中國與摩洛哥交流的潛在證據,也有懸崖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飛機漸漸靠近丹吉爾國際機場,遠處的丹吉爾港在大西洋的映襯下格外壯觀。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丹吉爾港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丹吉爾國際機場時,清晨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大西洋的海風帶著鹹濕的涼意撲麵而來,遠處的直布羅陀海峽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攀岩裝備和便攜式信號檢測儀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摩洛哥國家考古研究所的卡裏姆所長舉著“中摩海上絲路船舶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夾克,頭發微卷,笑容熱情,用帶著阿拉伯語口音的法語說“歡迎來到摩洛哥!丹吉爾港的‘懸崖碼頭’遺址上周有了新線索,我們的隊員在懸崖下的礁石區發現了幾塊帶榫卯結構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殘體,但遺址位於15米高的懸崖下,隻能通過攀岩下去,而且漲潮時礁石區會被海水淹沒,每天隻有兩個小時的低潮期可以工作,難度很大。”
蘇曉立刻拿出手機,打開翻譯軟件確認內容後,指著爺爺的筆記本說“卡裏姆所長,我爺爺在筆記裏提到丹吉爾港有‘明船殘體,大西洋之證’,咱們一定要抓住低潮期的時間,找到更多證據。那些木板的榫卯結構是不是和中國明代的造船工藝一致?”
卡裏姆所長從背包裏掏出一個密封袋,裏麵裝著幾塊黑色的木板殘片“你們看這榫卯結構,是‘企口榫’,和我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看到的明代古船構件很像,但木板已經碳化,具體年代還需要檢測。丹吉爾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最後一站,明代的時候,這裏是中國瓷器、絲綢運往歐洲的中轉站,很多阿拉伯商人在這裏進行貿易,要是能確定木板是明代船舶的,就能證明中國商船確實到過大西洋沿岸。”
坐上去懸崖碼頭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丹吉爾風光漸漸展開——道路沿著海岸線蜿蜒,一側是陡峭的懸崖,一側是蔚藍的大西洋,偶爾能看到白色的海鷗在海麵上盤旋。卡裏姆所長指著遠處的懸崖說“懸崖碼頭遺址就在那片紅色懸崖下,古代的商船通過懸崖上的棧道停靠在礁石區,後來棧道被海浪衝毀,遺址就被遺忘了,直到去年才被當地漁民發現。”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懸崖方向“我們的羅盤能在礁石區檢測到木材的信號,哪怕是碳化的木板也能判斷年代。到了遺址,咱們先觀察潮汐情況,等低潮期開始,就用攀岩裝備下去,快速檢測和采集數據。”
抵達懸崖碼頭遺址時,潮水還未完全退去,礁石區大部分被海水覆蓋。卡裏姆所長指著懸崖下一塊相對平坦的礁石說“那裏就是發現木板的地方,低潮期時,那塊礁石會完全露出水麵,咱們就在那裏展開工作。現在離低潮期還有一個小時,咱們先檢查攀岩裝備,做好準備。”
林野和蘇曉立刻開始檢查攀岩裝備——安全繩、安全帶、岩釘槍,確保每一件裝備都完好無損。蘇曉看著陡峭的懸崖,心裏有些緊張“懸崖這麽高,下去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咱們互相配合,確保安全。”
“放心,”林野拍了拍蘇曉的肩膀,“我之前在山區考古時爬過類似的懸崖,咱們按照步驟來,先打岩釘,再慢慢往下放,不會有問題。”
一個小時後,低潮期開始,海水漸漸退去,懸崖下的礁石區露出水麵。林野和蘇曉穿上安全帶,係好安全繩,卡裏姆所長和兩名摩洛哥考古隊員在懸崖上拉著安全繩,確保他們的安全。林野先用岩釘槍在懸崖上打了幾個岩釘,固定好安全繩,然後慢慢往下爬,蘇曉緊跟在後麵。
爬到懸崖下的礁石區,林野立刻拿出青銅羅盤,在發現木板的礁石周圍開始檢測。當羅盤靠近一塊黑色的木板殘片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中國明代船舶木材的信號有60的相似度,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距今約580年,正好是明代中期。
“是明代的木材!”林野興奮地喊道,“年代和明代中期一致,榫卯結構也是明代造船工藝,這塊木板肯定是明代船舶的殘體!”
蘇曉立刻用便攜式信號檢測儀擴大檢測範圍,在周圍的礁石縫隙中又發現了更多的木材信號,還有少量的瓷器信號。“這裏有大量的木材信號,還有瓷器信號!”蘇曉激動地說,“很可能有一艘完整的明代船舶殘體埋在礁石縫隙中,咱們趕緊清理,爭取在低潮期結束前找到更多文物。”
卡裏姆所長和兩名隊員也爬了下來,四人立刻開始清理礁石縫隙中的泥沙。蘇曉用小鏟子小心地清理,林野則用軟毛刷將泥沙刷掉,不到半小時,一塊帶有“燕尾榫”的木板就顯露出來,旁邊還有幾塊青花瓷殘片。
“是明代的青花瓷!”蘇曉拿起瓷片,“你們看這瓷片上的‘纏枝蓮紋’,是明代中期的典型風格,和馬斯喀特港出土的青花瓷一致,肯定是船上的貨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低潮期的時間過得很快,兩個小時後,海水開始上漲,礁石區漸漸被淹沒。林野和蘇曉不得不停止工作,帶著采集到的木板殘片和青花瓷殘片,順著安全繩爬回懸崖上。雖然工作時間短暫,但收獲頗豐——不僅確定了木板是明代船舶的殘體,還發現了明代青花瓷,為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大西洋沿岸了重要證據。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每天都抓住低潮期的時間,下到礁石區展開工作。他們用青銅羅盤和信號檢測儀,在礁石縫隙中發現了更多的明代船舶殘體——包括船板、桅杆殘段、船釘,還有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永樂通寶銅錢。通過對這些文物的檢測,他們確定這艘船舶是明代中期的“福船”,長度約101novel.com米,是當時中國遠洋貿易的主要船型。
“這是重大發現!”卡裏姆所長看著出土的文物,激動地說,“這證明明代的中國商船已經到達了大西洋沿岸,把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擴大到了這裏,太有曆史價值了!咱們要把這些文物好好保護起來,建立一個遺址博物館,展示這段曆史。”
在丹吉爾港工作的第五天,林野和蘇曉在礁石區的中心位置,發現了一塊帶有銘文的船板。銘文雖然部分碳化,但依然能看清“大明宣德年間”“福州造船廠造”等字樣,進一步證明了船舶的年代和產地。
離開丹吉爾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摩洛哥考古隊員建立了船舶殘體保護實驗室,培訓了四名隊員使用文物保護設備,還對出土的船舶殘體和青花瓷進行了全麵的檢測和修複。卡裏姆所長代表摩洛哥國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摩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
“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專業技術和幫助,我們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麽大的收獲,”卡裏姆所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明年我們計劃申請國際考古項目,邀請中國、阿曼、斯裏蘭卡等國的考古團隊一起,對懸崖碼頭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希望你們能作為核心團隊參加。”
離開摩洛哥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葡萄牙的裏斯本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裏斯本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少量的明代青花瓷殘片,證明中國的瓷器通過丹吉爾港傳入了歐洲,進一步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歐洲段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摩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丹吉爾港的明代船舶殘體數據、青花瓷照片、銘文船板3d模型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海上絲綢之路大西洋終點”專題頁麵,用中、摩、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潮汐區考古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如何利用低潮期在潮汐區進行考古工作,為沿海地區的潮汐區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國際學界的轟動。國際航海史學會專門舉辦了“明代中國商船與大西洋貿易”線上研討會,邀請林野和蘇曉做主題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丹吉爾港懸崖碼頭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遺址之一,推動更多國家參與到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和研究中。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摩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西班牙的合作邀請“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塞維利亞港遺址的考古數據,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南部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國宋代到明代的瓷器,最近還發現了疑似明代的絲綢殘片,但絲綢已經碳化,檢測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確定絲綢的年代和產地。”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塞維利亞港,明絲殘片,歐陸之證”,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塞維利亞港的絲綢殘片!絲綢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要是能確定殘片是明代的,就能證明中國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南部,進一步完善絲綢貿易的路線圖。”
林野看著西班牙的合作邀請,點點頭“塞維利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南部的重要節點,采集那裏的數據,能填補數據庫中明代海上絲綢之路歐洲段的空白。而且碳化絲綢的檢測難度大,咱們的青銅羅盤能檢測出絲綢的纖維信號,判斷年代和產地,正好能派上用場。”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西班牙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塞維利亞港遺址。不過碳化絲綢很脆弱,你們要準備好特殊的取樣工具和保護材料,避免損壞殘片。”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丹吉爾港的明代船舶殘體照片、裏斯本港的青花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特殊的絲綢取樣工具、纖維檢測儀和保護材料——準備應對塞維利亞港的碳化絲綢檢測。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非洲西北部到歐洲南部,咱們的數據庫終於能完整展現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到歐洲的全貌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欣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跨越了千年,連接了東西方,是人類文明交流的寶貴遺產。咱們去西班牙,不僅是檢測絲綢殘片,更是要傳承這份遺產,讓更多人了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輝煌曆史,為新時代的文明互鑒貢獻力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絲綢保護材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西班牙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遠處的西班牙海岸線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塞維利亞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南部的絲綢殘片,有明代中國與西班牙交流的潛在證據,也有碳化絲綢檢測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塞維利亞國際機場,遠處的塞維利亞港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的映襯下格外壯觀。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塞維利亞港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塞維利亞國際機場時,午後的陽光帶著伊比利亞半島特有的溫暖,遠處的瓜達爾基維爾河像一條銀色的綢帶,纏繞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絲綢纖維檢測儀和特殊取樣工具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的卡洛斯館長舉著“中西海上絲路絲綢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棕色的皮夾克,頭發梳理得整齊,笑容熱情,用帶著西班牙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西班牙!塞維利亞港的‘老船塢遺址’上周有了重大發現,清理出了一小片碳化的纖維殘體,初步判斷是絲綢,但碳化程度太高,我們的設備無法確定年代和產地,你們的纖維檢測技術可算救急了。”
蘇曉快步上前,遞上一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歐洲板塊畫冊“卡洛斯館長,我們帶來了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絲綢纖維數據,還有能檢測碳化纖維的專用設備,應該能幫上忙。那些絲綢殘體是在什麽環境下發現的?有沒有和其他文物一起出土?”
卡洛斯館長接過畫冊,翻到明代絲綢的頁麵,眼睛一下子亮了“殘體是在一艘古代木船的殘骸中發現的,木船已經嚴重腐朽,但船板上還殘留著一些瓷器碎片,我們推測是明代的青花瓷。塞維利亞港是大航海時代歐洲重要的港口,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南部的終點,很多來自東方的絲綢、瓷器都是通過這裏進入歐洲大陸,要是能確定絲綢是明代中國產的,就能完整還原絲綢從中國到歐洲的貿易路線了。”
坐上去老船塢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塞維利亞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橘樹鬱鬱蔥蔥,古老的哥特式建築鱗次櫛比,偶爾能看到穿著弗拉門戈服飾的藝人在街頭表演。卡洛斯館長指著遠處的瓜達爾基維爾河說“老船塢遺址就位於瓜達爾基維爾河入海口,古代的商船從海上駛入河流,在老船塢停靠卸貨,這裏曾經堆滿了來自東方的絲綢、瓷器和香料,是歐洲最繁華的貿易港口之一。”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老船塢方向“我們的纖維檢測儀能分析碳化絲綢的纖維結構、染料成分,還能通過碳十四測年確定年代。到了遺址,咱們先去實驗室看看那些絲綢殘體,再去發掘現場采集周圍的土壤樣本,判斷絲綢的保存環境。”
下午三點,車隊抵達老船塢遺址。遺址位於一片開闊的河岸地帶,幾名西班牙考古隊員正在用塑料布覆蓋剛清理出的木船殘骸,旁邊的臨時實驗室裏放著各種檢測設備。卡洛斯館長領著林野和蘇曉走進實驗室,指著一個密封的玻璃容器說“那就是碳化的絲綢殘體,一共三片,最大的一片隻有指甲蓋大小,你們一定要小心處理。”
林野和蘇曉立刻戴上無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打開玻璃容器。取出一片絲綢殘體,放在纖維檢測儀的載物台上。檢測儀的激光束緩緩掃描殘體,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纖維結構為桑蠶絲,與中國明代絲綢的纖維結構完全一致;染料成分中檢測出了“紅花”和“茜草”的殘留,這兩種染料是明代中國絲綢染色的常用原料;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距今約5101novel.com年,正好是明代中期。
“是明代中國的絲綢!”林野興奮地喊道,“纖維是桑蠶絲,染料是明代常用的紅花和茜草,年代也和明代中期一致,這證明這片絲綢殘體確實來自中國,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塞維利亞港的!”
蘇曉拿出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絲綢殘體的織法“你們看這織法,是明代典型的‘平紋織’,和蘇州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絲綢織法完全相同。雖然殘體碳化嚴重,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細膩質感,說明這是上等的中國絲綢,很可能是供歐洲貴族使用的奢侈品。”
卡洛斯館長看著檢測數據,激動地說“太好了!這是塞維利亞港首次發現能確定為明代中國的絲綢殘體,填補了中西海上貿易的曆史空白。咱們現在就去發掘現場,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絲綢殘體和瓷器碎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來到老船塢遺址的發掘現場,木船殘骸的輪廓已經基本清晰,船板上散落著一些青花瓷碎片。林野拿出青銅羅盤,在船骸周圍開始檢測。當羅盤靠近船骸的中部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出更多的桑蠶絲纖維信號,還有瓷器的信號。
“這裏有更多的絲綢殘體和瓷器!”林野說,“咱們在船骸中部劃定一個清理區,小心清理,說不定能找到更完整的絲綢殘片和瓷器。”
西班牙考古隊員立刻開始清理,蘇曉則用小鏟子小心地撥開船板上的泥土。不到十分鍾,一塊帶有纏枝蓮紋的青花瓷碎片就顯露出來,旁邊還有幾片更小的絲綢殘體。“是明代的青花瓷!”蘇曉拿起瓷片,“你們看這青花的發色,是典型的‘回青料’,是明代中期的特征,和景德鎮窯口的青花瓷完全一致。”
接下來的四天,林野和蘇曉在老船塢遺址展開了係統的檢測和清理工作。他們用纖維檢測儀在船骸中發現了更多的明代絲綢殘體,總數超過101novel.com片,雖然都很細小,但通過拚接,能隱約看出絲綢上曾經有過的花紋;用青銅羅盤在船骸周圍還發現了一批明代青花瓷碎片,拚合後能看出是碗、盤、瓶等器型,與馬斯喀特港、丹吉爾港出土的青花瓷屬於同一時期。
在清理過程中,林野和蘇曉還發現了一枚明代的“隆慶通寶”銅錢,銅錢雖然有些鏽蝕,但“隆慶通寶”四個字依然清晰可見。“隆慶通寶是明代隆慶年間鑄造的貨幣,”林野說,“這枚銅錢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這艘木船是明代中期的,船上的貨物都是從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來的。”
離開塞維利亞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西班牙考古隊員建立了絲綢保護實驗室,培訓了三名隊員使用纖維檢測儀和碳化絲綢保護技術,還對出土的絲綢殘體和青花瓷碎片進行了全麵的修複和數據記錄。卡洛斯館長代表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西文化交流貢獻獎”。
“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專業技術,我們不可能這麽快確定絲綢的來源和年代,”卡洛斯館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明年我們計劃對老船塢遺址的其他區域進行發掘,希望你們能派團隊來,繼續幫我們尋找更多的東方文物,還能一起研究中西海上貿易的曆史。”
離開西班牙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法國的馬賽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馬賽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少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絲綢纖維殘體,證明馬賽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的重要節點之一。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西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塞維利亞港的明代絲綢殘體數據、青花瓷碎片照片、隆慶通寶銅錢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海上絲綢之路歐洲終點”專題頁麵,用中、西、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碳化絲綢檢測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碳化絲綢的檢測、修複和保護過程,為歐洲地區的絲綢文物研究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際學界的高度關注。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的考古機構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的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塞維利亞港老船塢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更多國家參與到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和研究中。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西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王院士突然來訪。他手裏拿著一份來自印度的合作邀請“印度國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古裏港遺址的考古數據,那裏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重要停靠港,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南亞的重要樞紐,最近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明代文物,包括瓷器、銅錢和船舶殘體,但遺址位於恒河三角洲,土壤潮濕,文物保存狀況不好,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檢測文物的保存狀態,還能一起研究中印海上交流的曆史。”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提到“古裏港,鄭和停靠,南亞樞紐”,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古裏港!《明史·鄭和傳》中記載鄭和曾多次到訪古裏,要是能在那裏找到更多的明代文物,就能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還能了解明代中印貿易的繁榮景象。”
林野看著印度的合作邀請,點點頭“古裏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南亞的核心樞紐,采集那裏的數據,能填補數據庫中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南亞段的部分細節空白。而且恒河三角洲的潮濕土壤對文物保存不利,咱們的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正好能派上用場,幫助他們製定保護方案。”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印度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古裏港遺址。不過恒河三角洲氣候濕熱,蚊蟲多,還有可能遇到洪澇,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蚊藥、防水裝備和應急物資,注意安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塞維利亞港的明代絲綢殘體照片、馬賽港的青花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文物保存狀態檢測儀、防水型青銅羅盤和應急藥品——準備應對恒河三角洲的濕熱環境和潛在風險。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歐洲回到南亞,咱們的數據庫越來越完整了,幾乎能還原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到歐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孤立的航線,而是一個連接不同文明的網絡,每一個港口、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著東西方交流的故事。咱們去古裏港,不僅是采集數據、保護文物,更是要傳承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遺產,讓更多人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曆史,為新時代的國際合作和文明互鑒奠定基礎。”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防護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印度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孟加拉灣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遠處的印度半島在陽光下泛著綠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古裏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鄭和下西洋的曆史印記,有明代中印交流的珍貴證據,也有濕熱環境下文物保護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加爾各答國際機場,遠處的恒河三角洲像一片巨大的綠毯,鋪展在孟加拉灣沿岸。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古裏港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