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屍易無限(210)

字數:13391   加入書籤

A+A-


    阿貴則小心地拿起一卷文書,用無酸紙輕輕吸幹上麵的水分“這卷文書是用漢文和阿拉伯文兩種文字書寫的,漢文部分記載的是元代泉州與阿拉伯地區的貿易往來,比如‘至元二十九年,從泉州港出發,載瓷器百件、絲綢五十匹,赴阿拉伯貿易,次年歸港,獲銀千兩’,至元二十九年是公元1292年,這對研究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航線和規模太重要了!”阿拉伯文部分則記錄了貿易夥伴的名稱和貨物交接細節,阿貴雖然不能完全解讀,但也能辨認出“巴士拉”“巴格達”等阿拉伯城市的名稱,進一步印證了貿易範圍的廣闊。
    老煙槍在棺槨旁發現了一個銅製的羅盤,羅盤的指針雖然已經生鏽,但盤麵的刻度依然清晰“這是元代的航海羅盤,上麵刻著‘子午卯酉’等方位標識,說明墓主人當年就是靠這個羅盤指揮商船航行的。在古代墓葬裏發現完整的航海羅盤,這還是第一次,對研究元代的航海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胖子則小心翼翼地將散落的阿拉伯銀幣和波斯金幣收集起來,放進特製的托盤裏“這些銀幣和金幣的成色真好,上麵還刻著外國文字和圖案,肯定是墓主人做海外貿易時賺來的。我得好好保管,可不能弄丟了。”他一邊說一邊數著,“一共二十三枚銀幣,十五枚金幣,這在元代可是一筆巨款啊!”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在主墓室裏緊張地清理文物。阿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文書的整理和解讀上,他將文書按照貿易航線、貨物種類、交易對象等分類,用無酸紙小心包裹,然後逐字逐句地辨認。有天深夜,阿貴突然興奮地叫醒我們,手裏舉著一卷剛拚接好的文書“重大發現!這卷文書是元代泉州港的‘市舶司執照’!上麵寫著‘準蒲氏商船出海貿易,需繳納關稅銀五十兩,不得私販禁物’,還蓋有‘泉州路市舶司印’,這可是元代海外貿易管理製度的重要實物證據,史書中關於市舶司執照的記載非常簡略,這卷文書填補了空白!”
    shirley楊在修複一件青花瓷盤時,發現瓷盤的底部有一個“福”字款“這是元代泉州‘德化窯’的產品,德化窯在元代就以生產外銷瓷聞名,這個‘福’字款是窯口的標記。你看瓷盤上的‘魚藻紋’,雖然是中國傳統紋飾,但線條和色彩卻帶有阿拉伯風格,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她用細砂紙輕輕打磨瓷盤邊緣的缺口,又用特製的膠水修補,很快,這隻破碎的青花瓷盤就恢複了大致的模樣。
    老煙槍則每天都會檢查文物儲存室的溫濕度和鹽堿含量,定期用中和劑處理文物表麵的鹽堿“這些文物長期被海水浸泡,表麵附著大量鹽堿,要是不及時處理,很快就會腐蝕損壞。咱們得時刻盯著,一點都不能馬虎。”
    就在我們準備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根據我們的盜墓賊留下的工具和腳印,在泉州的一個海鮮市場抓獲了四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元代文物,包括完整的青花瓷碗、阿拉伯銀幣、波斯金幣和幾卷文書殘片。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陳局長接到電話後,激動地在帳篷裏來回踱步,“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件珍貴的元代青花瓷瓶賣給了一個叫‘吳老鬼’的文物販子,這個‘吳老鬼’專門倒賣海外貿易文物,經常在泉州、廈門一帶活動,還和海外的文物走私團夥有聯係。警方已經成立了專案組,聯合海關部門展開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將他抓獲,追回被盜的青花瓷瓶!”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海鮮市場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文書殘片引起了阿貴的注意。他仔細一看,興奮地說“這是元代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手書殘片!上麵的字跡和我見過的馬可·波羅遊記手抄本一模一樣,還提到了‘泉州港’‘香料貿易’等內容,說明馬可·波羅當年確實到過泉州,還可能和墓主人有過貿易往來!”這一發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激動不已,馬可·波羅的手書真跡存世極少,這卷殘片的價值不可估量。
    回到後渚港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東耳室和西耳室。東耳室裏存放著大量的元代海外貿易文書和賬簿,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的貿易記錄,包括貨物清單、收支明細、貿易夥伴信息等,其中一卷賬簿詳細記載了墓主人從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三十年(公元1283年1293年)的貿易情況,涉及瓷器、絲綢、香料、珠寶等多種貨物,交易範圍覆蓋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區,為研究元代海外貿易的規模和商品結構了完整的資料。
    阿貴拿著這卷賬簿,對照著《島夷誌略》中的記載,興奮地說“《島夷誌略》裏隻記載了泉州與海外各國的貿易概況,這卷賬簿卻詳細到每一筆交易的時間、地點、金額和貨物種類,比如‘至元二十五年,赴波斯貿易,售瓷器五十件,得香料百斤、珠寶十件’,這對還原元代海外貿易的真實麵貌太關鍵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西耳室裏則存放著大量的瓷器和金屬器,有元代青花瓷、青瓷、白瓷,還有阿拉伯風格的銅製器皿、波斯風格的銀製首飾等。shirley楊在一個銅製器皿的底部發現了一行阿拉伯文,用軟毛刷清理掉灰塵後,請隨行的阿拉伯語專家解讀,得知意思是“阿拉伯工匠穆罕默德造”“這說明這件銅製器皿是從阿拉伯進口的,是元代海外貿易中‘進口貨’的實物證據,也反映了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不僅輸出中國貨物,還大量輸入外國商品,是中外商品交流的重要樞紐。”
    隨著耳室清理工作的推進,我們對這座元代海外貿易商人墓葬的了解也越來越全麵。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文書記錄,我們確定墓主人是元代泉州海商蒲壽庚的家族成員“蒲師文”,他繼承了家族的海外貿易事業,常年往返於泉州與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積累了巨額財富,還曾擔任泉州路市舶司的官員,對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墓葬規模和陪葬品規格,不僅反映了他的財富和地位,也展現了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景象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福建文物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官員、考古專家、漁民代表和海外貿易史學者都趕來參加。陳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福建文物保護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還邀請我們參加“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見證,”陳局長在慶祝儀式上說,“我們計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舉辦特展,讓更多人了解元代泉州港的繁榮,感受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欣然接受了邀請,開始投入特展籌備。shirley楊負責展區設計,她將展廳分為“航海貿易”“商品交流”“文化融合”三個板塊“航海貿易”區用沙盤還原了元代泉州港的風貌,搭配出土的航海羅盤和市舶司執照複製品,展現元代泉州的航海技術和貿易管理製度;“商品交流”區陳列元代青花瓷、阿拉伯銀幣、波斯香料等文物,直觀呈現中外貿易的商品種類;“文化融合”區則展示帶有中外風格的文物,如阿拉伯文青花瓷、波斯風格銀首飾等,讓觀眾感受元代泉州的多元文化氛圍。
    阿貴則忙著整理文物解讀資料,他不僅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元代泉州海外貿易航線圖和多語言文書對照手冊,甚至邀請阿拉伯語、波斯語專家錄製了文書解讀音頻,方便觀眾了解不同文字記載的貿易信息。他還在展廳設置了“貿易文書體驗區”,準備了仿製的元代市舶司執照和貿易賬簿,讓遊客嚐試填寫貨物清單,感受元代商人的貿易日常,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裏體驗,玩得不亦樂乎。
    老煙槍的工作依舊圍繞文物保護展開,他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裏搭建了專門的防鹽堿儲存區,配置了適合海外貿易文物的保養藥劑,定期檢查文物的保存狀況,尤其是那些被海水浸泡過的金屬器和文書,更是重點關注對象。閑暇時,他還會在博物館的院子裏種上泉州本地的草藥,如薄荷、艾草等,既起到驅蚊防潮的作用,又能讓觀眾了解元代泉州的醫藥文化。
    胖子則成了特展的“金牌講解員”,他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把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比如給觀眾講“青花瓷如何從泉州運往阿拉伯”,用比喻的方式解釋市舶司執照的作用“這就相當於古代的‘外貿許可證’,沒有它,商船可不能隨便出海做生意。”他還會在展廳裏演示元代航海羅盤的使用方法,讓觀眾直觀感受古代航海技術的智慧,常常圍滿了好奇的觀眾。
    經過五個月的緊張籌備,“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如期開展。開展當天,博物館外擠滿了人,有泉州本地市民,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有來自阿拉伯、波斯等國家的學者和商人。當觀眾們看到完整的元代青花瓷、馬可·波羅手書殘片和泉州路市舶司執照時,紛紛駐足驚歎,不少海外學者還拿出手機拍照記錄,感慨道“沒想到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這麽發達,這些文物是中外友好交流的珍貴見證。”
    特展舉辦期間,我們還收到了一個好消息——警方在廈門海關抓獲了文物販子“吳老鬼”,當場繳獲了那件被盜的元代青花瓷瓶,還截獲了一批準備走私到海外的文物。當我們在泉州文物局看到這件青花瓷瓶時,都鬆了一口氣瓷瓶高約四十厘米,通體繪著纏枝蓮紋,青花發色濃豔,底部還有“泉州窯”的款識,正是墓中缺失的重要文物之一。
    隨著特展的成功舉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元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遊客數量也大幅增加。不少學校還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家鄉的曆史文化,感受中外文明交流的魅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就在“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文物特展”熱度正高時,張教授的手機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廣東文物局的緊急郵件——在廣東廣州番禺附近發現了一座明代的造船工匠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明代造船圖紙、航海儀器和海外貿易文物,但墓葬已遭到盜墓賊的嚴重破壞,部分文物被盜,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立刻前往協助搶救性發掘。
    “明代造船工匠墓葬!”胖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來了精神,“明代的造船技術可是世界一流的,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座墓葬裏要是有造船圖紙,咱們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明代寶船的構造了!還有航海儀器,說不定能找到鄭和下西洋時用過的羅盤、海圖之類的文物,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廣州!”
    shirley楊也十分期待“明代廣州是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和造船基地,造船工匠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明代的造船技術、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盡快出發,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遺存。”
    老煙槍則開始思考發掘準備工作“廣東廣州的氣候炎熱潮濕,夏季多雨,墓葬裏的圖紙和文書容易受潮腐爛,咱們得帶足防潮設備、除濕機和文物修複材料。另外,明代造船工匠可能會在墓葬裏放置一些造船工具和模型,這些文物比較脆弱,搬運和保存時都要格外小心。”
    阿貴更是興奮不已“明代的造船圖紙和航海文書大多用漢文書寫,還有可能出現詳細的船舶結構標注和航線記錄,我對明代航海史很感興趣,要是能發現完整的圖紙或文書,對研究鄭和下西洋的曆史太重要了!咱們趕緊出發,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造船圖紙了!”
    我們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別了陳局長和福建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踏上了前往廣東廣州的旅程。飛機從泉州晉江機場起飛,穿過雲層,下方的景色從泉州港的繁忙逐漸變成廣州城的繁華。想到即將麵對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想到可能出土的造船圖紙、航海儀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期待。
    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時,廣東文物局的林局長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手裏拿著一張墓葬勘探圖,神情急切地說“墓葬在番禺的黃埔古港附近,是當地村民在翻新老宅時發現的。盜墓賊挖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已經打通了主墓室,我們在盜洞裏發現了一些明代的造船工具殘片和木質船模碎片,情況非常緊急。”
    我們跟著林局長驅車前往黃埔古港,路上,他繼續介紹“從墓葬的形製和出土的工具殘片來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明代廣州造船廠的‘總匠’(負責造船的技術總管),曾參與過鄭和下西洋寶船的建造,身份非常特殊。明代造船工匠的墓葬非常罕見,尤其是參與過寶船建造的工匠墓葬,這座墓的發現對研究明代造船史具有重大意義。”
    車子駛入黃埔古港景區,路邊的古碼頭、古建築與現代商鋪交相輝映,遠處的珠江水麵波光粼粼。想到很快就能揭開明代造船工匠墓葬的神秘麵紗,我們每個人都加快了腳步,期待著新一輪的發掘工作能帶來更多驚喜,也盼著能再次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曆史遺存,讓明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文明的光芒重新照亮世人。我們的文物保護之路,還在繼續,而那段見證了鄭和下西洋輝煌的明代造船曆史,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
    抵達黃埔古港墓葬現場時,周圍已拉起了橙紅色的警戒線,幾頂藍色的考古帳篷沿著古港的石階依次排開,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吹過,帳篷的帆布發出“嘩啦”的聲響。林局長指著一個被帆布遮蓋的盜洞說“這個盜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們用內窺鏡觀察過,裏麵堆積著不少腐朽的木板和工具殘片,還有少量積水,得先抽水才能進去。”
    老煙槍蹲在盜洞邊,用手扒開表層的泥土,指尖觸到一塊堅硬的物體,小心清理後露出半截生鏽的鐵鑿“這是明代造船用的‘船鑿’,刃口還很鋒利,說明墓主人確實是造船工匠。廣州氣候潮濕,鐵器容易鏽蝕,咱們得準備好除鏽劑,不然文物挖出來很快就會爛掉。”
    shirley楊打開便攜式探測儀,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密集的金屬信號和木質結構信號“下麵有大量的金屬工具和木質構件,應該是造船工具和船模。咱們得先搭建穩固的支撐架,防止清理時盜洞坍塌,畢竟主墓室在地下五米多,土層又鬆軟。”
    阿貴則在盜洞周圍的泥土裏仔細搜尋,很快撿起一片帶有刻痕的木板殘片“你們看!這木板上有刻度!是明代的‘造船量尺’殘片,上麵的‘營造尺’刻度和《天工開物》裏記載的一模一樣!”他用軟毛刷輕輕掃去殘片上的泥土,“這說明墓主人在造船時對尺寸要求非常嚴格,也印證了明代造船技術的規範化。”
    胖子扛著水泵和水管,大步走到盜洞邊“抽水的活兒交給我!等水抽幹了,咱們就能進去找造船圖紙了!說不定還能看到完整的寶船模型,那可比在博物館裏看複製品帶勁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接下來的三天,我們都在做發掘前的準備。老煙槍每天都會煮一大鍋祛濕的草藥水,裏麵加了艾草、藿香和薄荷,分發給所有人“廣州夏天又熱又潮,喝這個能防中暑,還能驅蚊蟲。”他還在帳篷周圍撒上雄黃粉,防止蛇蟲爬進帳篷——有天清晨,他就在帳篷門口發現了一條半米長的銀環蛇,多虧雄黃粉起到了威懾作用。
    shirley楊則帶著幾名考古隊員搭建支撐架,用鋼管和鋼板在盜洞周圍築起一圈防護牆,還在主墓室上方搭建了可拆卸的頂棚,防止下雨時雨水灌進墓室“南方的雨來得急,萬一發掘到一半下雨,文物被水泡了就麻煩了。”
    阿貴則把找到的量尺殘片、船鑿和木構件殘片分類整理,用無酸紙小心包裹,還對照著《天工開物·舟車》篇做筆記“《天工開物》裏記載明代造船有‘船台’‘龍骨’‘肋骨’等工序,這些工具殘片正好能對應上,比如這把船鑿,就是用來加工龍骨的。”
    第四天清晨,積水終於抽幹,主墓室的入口也清理完畢。我們穿上防護服,戴著安全帽,沿著狹窄的盜洞慢慢往下爬。主墓室約101novel.com平方米,頂部有殘存的彩繪,隱約能看到船隻航行在海浪中的圖案,牆壁上還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阿貴仔細辨認後,確定是明代造船工匠記錄尺寸的“暗號”,比如“三六”代表“三丈六尺”,“五二”代表“五丈二尺”。
    墓室中央停放著一具木質棺槨,棺槨已經嚴重腐朽,輕輕一碰就會掉渣。棺槨的周圍散落著大量文物十幾把大小不一的船鑿、斧頭、刨子,幾卷用絲綢包裹的圖紙,還有一個約半米長的木質船模,船模的桅杆和船帆雖然已經腐朽,但船體的結構依然清晰,能看到船艙、船槳和錨的輪廓。
    “這船模太精致了!”胖子蹲在船模旁,眼睛發亮,“你們看這船體的弧度,還有船艙的分隔,和史書記載的鄭和寶船一模一樣!說不定這就是按寶船的比例縮小製作的模型!”
    張教授小心翼翼地拿起船模,仔細觀察著船體上的刻痕“這船模的比例是1:100,從尺寸推算,對應的寶船長度約44丈,寬度約18丈,和《明史·鄭和傳》裏記載的‘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完全吻合!這是研究鄭和寶船形製的重要實物證據!”
    阿貴則將注意力放在了那幾卷圖紙上,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絲綢包裹,裏麵是幾卷泛黃的麻紙,紙上用墨筆繪製著詳細的船舶結構圖,有龍骨圖、肋骨圖、桅杆圖,還有錨和船槳的設計圖。圖紙上還標注著尺寸和製作工藝,比如“龍骨用鐵力木,長三丈六尺,寬三尺”“肋骨間距一尺五寸,用杉木製作”。
    “這是完整的明代寶船造船圖紙!”阿貴激動得聲音都在發顫,“《天工開物》裏雖然有造船的記載,但沒有詳細的圖紙,這些圖紙填補了空白!你們看這張桅杆圖,上麵還畫著如何安裝風帆的步驟,太珍貴了!”
    shirley楊在清理棺槨時,發現棺槨的角落裏放著一個銅製的盒子,打開一看,裏麵裝著幾枚明代的“永樂通寶”和一張泛黃的紙,紙上寫著幾行字“吾乃廣州造船廠總匠陳明,永樂三年參與建造寶船,隨鄭和首航西洋,歸後記錄造船之法,藏於墓中,望後世能傳之。”
    “原來墓主人叫陳明!”林局長興奮地說,“《明實錄》裏記載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前,曾在廣州造船廠招募工匠,陳明很可能就是當時的技術總管!這張紙相當於他的‘墓誌銘’,為我們確認墓主人身份了直接證據!”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在主墓室裏清理文物。阿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圖紙的整理和解讀上,他將圖紙按照船舶結構分類,用相機一一拍照存檔,然後對照著《明史》和《鄭和航海圖》,逐字逐句地解讀上麵的文字說明。有天深夜,他突然叫醒我們,手裏舉著一張圖紙“重大發現!這張圖紙上畫著寶船的‘水密隔艙’結構!你們看,船體被分成了十二個隔艙,每個隔艙都有獨立的艙門,即使有一個隔艙進水,船也不會沉沒!這是明代造船技術的重大發明,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
    shirley楊在修複船模時,發現船模的底部有一個小小的銅製羅盤,羅盤的指針雖然已經生鏽,但盤麵的刻度依然清晰。她用軟布輕輕擦拭羅盤,發現盤麵上刻著“永樂三年製”的字樣“這是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航海羅盤!和《鄭和航海圖》裏記載的‘指南浮針’完全一致!”
    老煙槍則每天都會檢查文物儲存室的溫濕度,用除濕機將濕度控製在60左右,還會定期用除鏽劑處理那些金屬工具“這些船鑿、斧頭都是鐵製的,雖然在墓裏保存了幾百年,但一旦接觸空氣,很快就會鏽蝕,咱們得趕緊做防鏽處理。”
    就在我們準備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根據我們的盜墓賊留下的洛陽鏟碎片和腳印,在廣州的一個古玩市場抓獲了三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文物,包括幾卷造船圖紙殘片、一把完整的船鑿和一個小型的木質船模部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林局長接到電話後,激動地在帳篷裏來回踱步,“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張完整的寶船桅杆圖紙賣給了一個叫‘李老三’的文物販子,這個‘李老三’專門倒賣古代科技類文物,經常在廣州、深圳一帶活動,警方已經展開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將他抓獲!”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古玩市場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圖紙殘片引起了阿貴的注意。他仔細一看,興奮地說“這是寶船風帆的設計圖!上麵畫著風帆的形狀和安裝方法,還有如何根據風向調整風帆角度的說明!雖然隻剩下一半,但依然很有價值!”
    回到黃埔古港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東耳室和西耳室。東耳室裏存放著大量的造船工具和材料,有不同尺寸的船釘、鋸子、刨子,還有幾塊鐵力木和杉木的木料,木料上還留有加工的痕跡。阿貴拿起一塊鐵力木,感慨地說“鐵力木質地堅硬,耐海水腐蝕,是明代建造寶船龍骨的主要材料,這些木料應該是墓主人特意放在墓裏的,想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造船。”
    西耳室裏則存放著一些海外貿易的文物,有幾枚阿拉伯銀幣、一塊波斯風格的地毯殘片,還有一個青花瓷碗,碗底寫著“永樂年製”的字樣。shirley楊拿起青花瓷碗,仔細觀察著碗身上的圖案“這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纏枝蓮紋碗’,碗身上的纏枝蓮紋帶有波斯風格,說明是專門用於海外貿易的外銷瓷。墓主人隨鄭和下西洋時,很可能帶回了這些外國文物,作為航海的紀念。”
    隨著耳室清理工作的推進,我們對陳明的生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圖紙記載,陳明出生於洪武年間,自幼學習造船技術,永樂三年被招募到廣州造船廠,擔任總匠,負責寶船的龍骨和船體結構設計。他隨鄭和完成了首航西洋的任務,回國後將自己的造船經驗和圖紙整理成冊,希望能流傳後世。永樂二十年,陳明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遺願,將他的造船工具、圖紙和船模一同下葬,讓他在地下繼續守護自己畢生熱愛的造船事業。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廣東文物局在黃埔古港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官員、考古專家、造船史學者和村民都趕來參加。林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廣東文物保護先進集體”的獎牌,還邀請我們參加“明代造船文明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明代造船技術的結晶,也是鄭和下西洋輝煌曆史的見證,”林局長在慶祝儀式上說,“我們計劃在廣州海事博物館舉辦特展,讓更多人了解明代的造船技術、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感受古代中國的科技智慧和開放精神。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爽快地答應了林局長的邀請,開始參與特展的籌備工作。shirley楊負責文物的展示設計,她根據文物的種類和曆史背景,將展示區分為“造船技術”“航海裝備”“海外交流”三個部分。“造船技術”區還原了明代廣州造船廠的場景,擺放著仿製的造船工具和寶船模型,還設置了互動裝置,讓觀眾體驗如何繪製造船圖紙;“航海裝備”區展示了航海羅盤、量尺和《鄭和航海圖》複製品,讓觀眾了解明代的航海技術;“海外交流”區則陳列了阿拉伯銀幣、波斯地毯殘片和青花瓷碗,展現明代海外貿易的繁榮。
    阿貴則負責展覽的講解和文物解讀,他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明代造船技術年表和鄭和下西洋航線圖,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明代造船技術的發展和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背景。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造船工具體驗區”,準備了仿製的船鑿、刨子和量尺,讓觀眾親手體驗造船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少孩子都在這裏興致勃勃地嚐試,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
    老煙槍則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裏搭建了專門的恒溫恒濕儲存區,用於存放那些珍貴的造船圖紙和木質船模。他還配製了特製的防蟲藥劑,定期對文物進行保養“這些圖紙和船模都是紙質和木質的,非常脆弱,要是被蟲蛀或受潮,損失就太大了。我每天都得來看好幾遍,心裏才踏實。”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會提前來到博物館,仔細檢查每一個展櫃的安全情況,還會在展廳裏巡邏,向觀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他還和當地的學校合作,組織了多場“造船文明進校園”活動,帶著仿製的寶船模型和造船工具,去學校給孩子們講解明代造船技術和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孩子們都聽得格外認真,還會積極地提問,比如“寶船能裝多少人”“鄭和下西洋去了哪些國家”,胖子也會一一耐心解答,很多孩子都表示長大後想當航海家或工程師,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經過六個月的緊張籌備,“明代造船文明特展”終於如期舉辦。開展那天,廣州海事博物館裏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考古專家、造船史學者和文物愛好者都齊聚一堂,共同欣賞明代造船文物的魅力。展廳裏,觀眾們駐足在每一件文物前,認真地聽著講解,時不時發出驚歎聲。有的觀眾在“造船工具體驗區”裏興致勃勃地使用仿製工具,有的觀眾在“航海裝備”區裏仔細地觀察航海羅盤和《鄭和航海圖》,還有的觀眾在“海外交流”區裏感受著明代海外貿易的繁榮氛圍,整個博物館都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真沒想到,咱們能發掘出這麽多珍貴的明代造船文物,還能舉辦這麽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廳裏,看著來來往往的觀眾,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以前我隻在曆史書上看到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現在通過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明代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事業的輝煌。尤其是那艘寶船模型,太精致了,簡直就像真的一樣。以後要是還有機會,我還想參與更多的考古發掘,去發現更多的古代文明。”
    shirley楊看著展櫃裏的造船圖紙和航海羅盤,感慨地說“每一件文物都是曆史的見證者,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也連接著過去和現在。這次明代造船文物的發掘和特展,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明代造船曆史,也讓大家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我們作為考古工作者,責任就是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能夠永遠流傳下去。”
    老煙槍抽著煙,望著遠處的珠江,眼神裏滿是懷念“這次黃埔古港的發掘,雖然辛苦,但也收獲滿滿。那些造船工具、圖紙和船模,就像一個個老朋友,向我們講述著明代造船工匠的故事。我這輩子挖過不少古墓,見過不少文物,但明代造船文物最讓我難忘,因為它們不僅有曆史的厚重感,還有一種獨特的科技魅力,仿佛在告訴我們,明代的中國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先進的科技,是當時世界上的航海強國。”
    阿貴則拿著一本剛出版的《明代寶船造船圖紙解讀》,興奮地對我們說“這是我這六個月的心血結晶,裏麵收錄了這次發掘的所有造船圖紙,還有詳細的解讀和注釋。這本書不僅能為考古專家和造船史學者重要的研究資料,也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了解明代造船技術的輝煌。以後我還要繼續研究明代造船曆史,爭取能還原更多寶船建造的細節,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我看著身邊的夥伴,心裏充滿了感動和期待。從福建泉州的元代海外貿易商人墓葬到廣東廣州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我們跨越了不同的朝代,見證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和造船技術的輝煌,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考古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每一次發掘,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鮮活的曆史記憶;而我們,正是這些曆史記憶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就在“明代造船文明特展”舉辦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張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江西文物局的緊急電報——在江西景德鎮附近發現了一座清代的官窯窯址,窯址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清代官窯瓷、瓷器製作工具和窯工日記,但窯址已經遭到了盜墓賊的嚴重破壞,很多文物被盜走,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能立刻前往協助進行搶救性發掘。
    “清代官窯窯址!”胖子一下子跳了起來,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景德鎮可是‘中國瓷都’,清代的官窯瓷更是聞名世界,比如康熙青花、雍正粉彩、乾隆琺琅彩,都是稀世珍寶!這座窯址裏的文物肯定有很多清代官窯瓷的精品,還有瓷器製作的工具和日記,說不定能了解到清代官窯瓷的製作工藝和窯工的生活!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景德鎮!”
    shirley楊也麵露期待地說“清代官窯瓷代表了中國古代製瓷技術的最高水平,這座窯址的發現,對研究清代製瓷工藝、官窯管理製度和景德鎮瓷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盡快出發,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窯址和遺存。”
    老煙槍想了想,說“江西景德鎮的氣候濕潤,窯址裏的瓷器和木質工具容易受潮發黴,咱們得帶足防潮設備、除黴劑和文物修複材料。另外,官窯窯址裏可能有大量的瓷器碎片,整理和修複工作會很繁重,得準備好足夠的修複工具和場地。”
    阿貴則激動地說“清代的窯工日記可能會用漢文書寫,記錄瓷器的製作流程、窯溫控製和窯工的日常,這對研究清代製瓷工藝和社會生活太重要了!我對清代瓷器也很感興趣,要是能發現完整的窯工日記,我一定能幫忙解讀,爭取能還原清代官窯瓷的製作細節。咱們趕緊出發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清代官窯瓷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