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鹽策
字數:4331 加入書籤
萊州鹽場的海風格外鹹澀,葉明站在新砌的曬鹽池邊,看著工人們將濃鹽水引入過濾槽。
三個月前這裏還是傳統的灶煎法鹽場,如今已完全按照他的設計改造——寬闊的蒸發池、多層過濾裝置、活性炭吸附塔,組成一條高效提純流水線。
"大人,這是本月賬冊。"鹽場管事恭敬地遞上簿子,"出鹽六千石,比上月又增兩成。鹽質上乘,商販爭相搶購。"
葉明快速瀏覽數字。萊州鹽場原本年產鹽不過三萬石,稅銀八萬兩。采用新法後,僅兩個月就產出兩萬石,預計全年可達八萬石。更妙的是,由於鹽質提升,售價提高了三成,而成本反而降低。
"稅銀呢?"
"已按大人吩咐,七成解送戶部,三成..."管事壓低聲音,"通過"海味齋"的渠道運走了。"
葉明微微點頭。"海味齋"是太子暗中控製的商行,專門負責將軍費秘密轉運至興農莊。這兩個月來,平均每月能有八萬兩白銀流入軍工體係,總算能解決了一點軍費危機。
"那些世家的人最近可有動靜?"
"回大人,崔氏鹽鋪的掌櫃前日來參觀過,還買了十斤樣品回去。"管事麵露憂色,"小的擔心他們偷學技術..."
葉明輕笑:"無妨,關鍵在活性炭配方和溫度控製,他們學不會。"
這是他特意留的後手——提純裝置可以模仿,但核心的炭粉經過特殊處理,吸附能力是普通木炭的五倍。
離開鹽場,葉明登上等候多時的馬車。車內,李天寶已經準備好了江南鹽務的圖冊。
"少爺,按您吩咐,已經摸清了江淮十大鹽場的底細。"李天寶展開地圖,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各家鹽場的背景,"六家還是崔氏控製,三家屬於其他世家,隻有一家是官營。"
葉明手指輕叩窗框。江南鹽稅占全國四成,卻被世家瓜分殆盡。如今萊州模式成功,李雲軒已授權他整頓江南鹽務,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先從這家官營的下手。"葉明指向揚州鹽場,"以"推廣新法"為名進駐,摸清周邊私鹽渠道。"
"崔家那邊..."
"我親自去談。"
三日後,揚州最豪華的酒樓"醉仙居",葉明獨自坐在雅間,麵前擺著一壺明前龍井。當崔氏家主崔昊踏入時,他起身相迎,仿佛對方不是政敵而是老友。
"崔公別來無恙。"
崔昊年約五旬,麵容清臒,一雙眼卻銳利如鷹。他徑直入座,開門見山:"葉大人好手段。萊州鹽場一立,我崔家在山東的鹽利少了四成。"
"崔公言重了。"葉明親手斟茶,"下官此來,正是想與崔公商量個兩全之策。"
"哦?"崔昊挑眉,"葉大人要與我崔家合作?"
"不是合作,是置換。"葉明推過一份文書,"江南鹽場,下官隻要揚州一處。作為交換,山東的私鹽渠道,下官可以睜隻眼閉隻眼。"
崔昊掃了眼文書,冷笑:"葉大人好大的胃口。揚州鹽場年出鹽十萬石,占我崔家江南鹽利三成。"
"但山東的私鹽渠道,占崔公北方收益五成。"葉明不慌不忙,"下官若嚴格執行鹽法,崔公損失的恐怕不止這個數。"
雅間內一時寂靜,隻有茶香嫋嫋。崔昊突然笑了:"都說葉家三郎是商業奇才,果然名不虛傳。不過..."
他眼中精光一閃,"我如何相信葉大人會守約?"
葉明從袖中取出一枚印章:"這是下官私印。蓋在此文書上,便是憑證。他日若下官違背承諾,崔公大可持此向朝廷告發。"
這是一招險棋——若崔昊真拿這文書去告發,葉明私縱私鹽的罪名足以丟官。但葉明賭的是,崔家更看重實利而非一時意氣。
果然,崔昊收起文書:"葉大人痛快。不過江南不止我崔氏一家..."
"其他家,就勞崔公代為溝通了。"葉明意有所指,"聽聞王尚書在淮北的鹽場最近產量不佳?"
崔昊會意,舉杯一飲而盡。
離開醉仙居,李天寶急忙迎上:"東家,談成了?"
"成了。"葉明長舒一口氣,"崔家會讓出揚州鹽場,其他世家也會適當退讓。作為交換,我們在北方對他們網開一麵。"
"這...會不會養虎為患?"
葉明冷笑:"放心,等軍工準備就緒,這些私鹽渠道..."他做了個斬首的手勢。
有了崔家的默許,葉明順利接管揚州鹽場。他故技重施,引入新式製鹽法,同時做了一件更大膽的事——招募寒門士子和退役軍官組成鹽務稽查隊。
表麵上看,這支三百人的隊伍負責查緝私鹽。但實際上,葉明親自訓練他們偵查、繪圖、傳遞密信等技能。
這些人身著鹽丁服飾,卻暗中繪製江南水係、道路圖,記錄各世家私兵調動情況,成為一張覆蓋江南的情報網。
"大人,這是揚州附近駐軍的布防圖。"稽查隊長張毅——原葉秋麾下斥候,遞上一卷絹布,"按您吩咐,重點標注了糧倉和武庫位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葉明仔細收好。這些情報將通過特殊渠道送至李君澤手中,為以後可能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鹽務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軍費也源源不斷流入軍工體係。葉明還創造性地設計了多種"合法"提取鹽利的方式:
"損耗補貼"——新法實際損耗低於定額,差額部分轉入秘密賬戶;
"運輸費用"——虛增運輸裏程和成本,截留部分運費;
"設備修繕"——誇大維護開支,實則購買軍工原料...
每月初八,都會有看似普通的商隊離開揚州,車上裝著"海味"和"土產",夾層裏卻是白花花的銀子。這些商隊繞道而行,最終目的地永遠是興農莊。
隨著時間的流逝,葉明的鹽政改革初見成效。接管的三處鹽場稅收翻倍,朝廷上下交口稱讚,連王振都不得不表麵上肯定"葉副使能幹"。而暗地裏,軍工基地已經儲備了足夠武裝兩萬精銳的裝備。
六月十五,葉明正在揚州官署核算賬目,周瑾匆匆闖入:"東家,出事了!崔家突然在江南拋售二十萬引鹽引,套現近百萬兩白銀!"
"什麽時候的事?"
"就這兩日。更奇怪的是,他們同時在邊境大量收購戰馬和鐵器。"
葉明手中的毛筆一頓。鹽引是鹽商的特許經營權證,相當於現代的商業牌照。崔家突然拋售核心資產,除非...
"邊境可有異動?"
"剛收到消息,突厥可汗在集結各部,號稱二十萬大軍。"
葉明猛地站起,腦中閃過一個可怕的可能性——崔家要變賣資產資助外敵?或者更糟,他們準備在邊境生事時,同時在京城發動政變?
"立刻傳信給太子和父親,就說..."葉明快速寫下密信,""鹽價波動,建議增儲"。"這是他們約定的暗語,意味著局勢危急,需要加強戒備。
"另外,通知興農莊,加快破甲箭生產,特別是特製鎢鋼箭頭的。"
周瑾領命而去。葉明走到窗前,望著運河上往來的商船。
鹽政改革本是為籌措軍費,卻意外讓他發現了世家可能與外敵勾結的蛛絲馬跡。如今風暴將至,他布下的鹽務稽查網絡,或許將成為扭轉局勢的關鍵。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