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未雨綢繆
字數:2871 加入書籤
揚州轉運使衙門的書房內,燭火徹夜未熄。葉明麵前攤開著三本賬冊——崔家公開的鹽引交易記錄、地下錢莊的流水抄本,以及鹽務稽查隊秘密調查的報告。
"東家,已經核對了三遍。"周瑾指著賬冊上一組用朱筆圈出的數字,"崔家拋售鹽引所得九十八萬兩白銀中,有六十五萬兩用於償還債務和購置田產,剩下的..."
"剩下的三十三萬兩去向不明。"葉明接話,手指輕叩桌麵,"太巧了,正好是突厥抵達邊境的時間。"
窗外傳來更夫的梆子聲,已是四更天。葉明揉了揉發酸的眼睛,起身推開窗戶。深秋的寒風夾雜著細雨撲麵而來,讓他精神為之一振。
"崔家老太爺崔昊是個明白人,知道鹽業競爭不過我,及時拋售止損是明智之舉。"葉明望著漆黑如墨的夜空,"但崔家枝繁葉茂,難保沒有其他心思的族人..."
周瑾會意:"尤其是崔家二公子崔琰,據說與突厥商人往來密切。"
葉明點點頭。他從不相信巧合,特別是涉及巨額資金和邊境安全的時候。轉身從書架上取下一幅地圖,在桌麵上鋪開。
"通知我們在戶部的暗線,全麵監控崔家資金流向。另外..."葉明指向地圖上幾個邊境要塞,"讓稽查隊的兄弟扮成行商,重點盯住這幾個關隘,特別是崔家商隊的動向。"
"要不要通知太子殿下?"
"當然。"葉明已經提筆寫密信,"殿下掌管戶部,能調閱官方的錢莊記錄。雙管齊下,才能確保不漏蛛絲馬跡。"
信中使用了一套隻有他和太子才懂的商賈暗語,將崔家異常資金描述為"滯銷貨品",突厥則代稱"西域客商"。這種暗語即便信件被截,外人也難解其意。
天色微明時,葉明又寫了一封家書,通過特殊渠道送往邊關。信中表麵是家長裏短,實則用兒時與葉秋約定的詩句暗藏玄機:
"記得當年圍爐夜,兄長曾言北風惡。今聞胡馬嘶朔氣,宜築高牆備冬衣。"
意思是邊境可能有異動,建議加強防備。葉明相信以大哥的敏銳,定能讀懂其中警示。
處理完這些,葉明換上官服,準備拜訪揚州知府。這位知府姓楊,是王振的門生,表麵上是正常調任,但葉明懷疑其中另有文章。
"大人,楊知府的轎子已經到了衙門口。"差役前來通報。
葉明整了整衣冠,露出職業性的微笑迎出去。官場如戰場,越是關鍵時刻,越要表現得雲淡風輕。
接風宴上,葉明與楊知府推杯換盞,言笑晏晏。酒過三巡,楊知府突然壓低聲音:
"葉大人年輕有為,下官佩服。隻是江南水深,有些事...不必太過較真。"
葉明舉杯的手微微一頓,隨即笑道:"楊大人指的是?"
"比如鹽務稽查。"楊知府意有所指,"聽說大人的稽查隊連商隊的私人物品都要翻檢,惹得民怨沸騰啊。"
原來是為崔家做說客來了。葉明心中冷笑,麵上卻故作恍然:"楊大人提醒得是。下官也是初來乍到,急於立功心切了。自罰一杯!"
宴席散後,葉明立刻召來稽查隊長張毅:"楊知府是崔家的人,接下來會處處掣肘。你們行動要更加隱蔽,重點查崔家往北去的商隊。"
"屬下明白。"張毅拱手,"正好有個機會。崔家後天有一支商隊要出關,說是去收購皮貨。我們的人已經混進去了。"
葉明眼前一亮:"好!記住,不要打草驚蛇,主要是摸清他們的路線和交接對象。"
三日後,葉明收到太子回信。信中看似平常的問候裏藏著密語:崔家有三筆各五萬兩的銀子通過不同錢莊匯往太原,而那裏最近確實有突厥商人活動。
同一天,張毅也帶來消息:崔家商隊出關後沒有去往常的皮貨集市,而是轉向西北方向,那裏靠近突厥部落的領地。
這些線索拚湊在一起,已經足夠引起警覺。葉明立即著手起草《鹽務革新奏折》,表麵是匯報改革成效,卻在字裏行間埋下關鍵信息:
"...臣查沿邊鹽商多有越境貿易,雖雲互通有無,然無監管恐生弊端。近有太原等處商賈,借鹽貿之名行非常之事..."
這份奏折將通過特殊渠道直送皇帝案頭。葉明相信,以李雲軒的政治智慧,定能看出其中暗示。
就在葉明準備將奏折發往京城時,一個意外消息傳來——崔家二公子崔琰突然離開京城,名義上是去家族獵場"秋狩",但隨行人員中混有突厥裝扮的侍從。
"東家,要不要派人攔截?"周瑾急切地問。
葉明搖頭:"沒有確鑿證據,貿然動手隻會打草驚蛇。"他沉思片刻,"不過...可以讓沿途的鹽務稽查隊"例行檢查"。"
他親自寫了一紙公文,蓋上鹽鐵轉運使的大印,授權稽查隊檢查所有攜帶大量金銀的商旅。這種檢查在邊境地區本就常見,不會引起特別懷疑。
一切安排妥當後,葉明站在轉運使衙門的後花園中,望著北方陰沉的天空。秋雨綿綿,遠山如黛,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暗流湧動。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