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國債
字數:2533 加入書籤
夜色已深,但商會大廳依然燈火通明,二十餘名管事圍著巨大的賬本爭論不休。
"東家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廳瞬間安靜。
葉明徑直走向主位,掃視眾人:"先說壞消息。"
周瑾清了清嗓子:"三件事。第一,江南三大錢莊突然拒絕承兌我們的銀票;第二,漕幫提高了三成運費;第三,西山煤礦被官府以"越界開采"為由查封。"
每說一條,管事們的臉色就難看一分。這明顯是有組織的經濟圍剿,背後必定是王振和崔家聯手所為。
"好消息呢?"葉明麵不改色。
"我們上月發往江南的香皂、香水被搶購一空,利潤比預期高五成。"
周瑾展開一幅地圖,"另外,按照東家吩咐,我們秘密收購了隴西的硝石礦,雖然產量不高,但足以應急。"
葉明點點頭。局勢比他想象的更嚴峻,但並非沒有轉機。他站起身,手指重重敲在桌麵的商會徽記上——那是一把劍與秤交叉的圖案。
"諸位,記住我們的信條:"軍隊才是一切的根本"。"葉明聲音沉穩有力,"沒有刀劍保護,再多的銀子也是給別人存的。"
管事們紛紛挺直腰板。這些跟隨葉明時間不長的商業精英們,也早已習慣東家將軍事置於利潤之上的理念。
"調整策略。"葉明快速下達指令,"第一,奢侈品產量翻倍,走海運直銷嶺南,避開漕幫控製的內河;第二,動用我們在西域的商路,高價收購鎢礦和硫磺;第三,所有利潤七成轉入軍工,三成維持商會運轉。"
"東家,這樣擴張太冒險..."一位老管事忍不住道。
"不擴張更冒險。"葉明冷笑,"當刀架在脖子上時,你才會明白什麽是真正的風險。"
會議持續到三更天。葉明親自調整了每條商路的運作細節,甚至設計了新的貨運路線以避開世家控製區。當其他管事散去後,周瑾留下低聲道:
"東家,還有個棘手事。崔家派人接觸我們的工匠,開出三倍工錢挖人..."
"哪些工匠?"
"主要是香水調配師和琉璃匠。但昨天發現有兩個參與火藥實驗的學徒也收到邀請。"
葉明眼神驟然銳利。挖香水匠人隻是商業競爭,但涉及火藥工匠,就是軍事威脅了。
"把那兩個學徒調去偏遠分號,派可靠人盯著。"葉明沉思片刻,"至於其他工匠...加薪五成,但簽訂保密契約,違約者家法處置。"
所謂"家法",是葉明借鑒現代競業協議設計的嚴厲懲罰——泄密者及其家族將被永遠逐出商會體係,在這個宗法社會中,這比死刑更令人畏懼。
周瑾領命而去。葉明獨自留在廳內,就著燭光審閱賬冊。數字不容樂觀:雖然商會月入近三十萬兩,但軍工開支高達二十五萬,加上原料價格飛漲,結餘所剩無幾。
"必須開辟新財源..."葉明喃喃自語,突然想起前世曆史上的"國債"概念。若能讓民間資本提前認購未來鹽稅。
不過那個東西現在還不行,在古代,一開始便實行國債存在諸多阻礙。
首先,經濟基礎方麵,古代多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發展有限。
民眾收入主要源於土地產出,資金分散且總量有限,難以形成大規模的資金儲備用於購買國債。
而且,市場金融體係尚未完善,缺乏成熟的信用機製和金融交易場所,無法為國債的發行和交易提供良好的環境。
政治觀念上,封建統治者秉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念,習慣以強製征稅等方式獲取財政收入。
他們認為國家財富由自己掌控,向百姓“借錢”有損皇家威嚴和統治權威,可能擔心國債的發行會削弱自身的絕對權力。
社會認知層麵,百姓對國債這種金融工具極為陌生。在傳統觀念裏,與官府的經濟往來多是繳稅納賦,突然出現一種需要自己拿出錢借給官府並期望未來獲利的方式,民眾難以理解和接受,會對其可靠性產生懷疑,從而不願參與。
此外,信息傳播不暢也是重要因素。古代交通不便、通訊落後,難以將國債的相關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到全國各地的民眾耳中,導致民眾無法全麵了解國債,也就無法積極參與國債的認購。
所以,葉明覺得還是得一步一步來,不能一開始就實行國債。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