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山雨欲來 厲兵秣馬
字數:2341 加入書籤
研習室內,算籌與紙筆飛舞,爭論與演算之聲不絕於耳;偏殿內,模擬問答緊張進行,葉明親自扮演詰難的官員,問題刁鑽苛刻,錘煉著學員們的應變能力;工坊裏,挑選出來的實物被反複調試、優化,力求完美。
墨恒和趙青川幾乎不眠不休,他們將過往所學的知識係統梳理,針對可能出現的題目類型,準備了多套解決方案。趙青川甚至推演了幾種複雜的聯合杠杆和滑輪組問題,其計算之精妙,連葉明看了都暗自點頭。
而其他學員也在高壓下飛速成長。原本有些內向的學員,在一次次模擬問答中變得敢於表達;動手能力強的學員,將展示模型打磨得精益求精。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太子李君澤再次秘密到訪。
“明弟,準備得如何?”太子臉上帶著關切與擔憂,“國子監那邊,據說由幾位大儒親自操練,準備極為充分。錢侍郎等人也在暗中串聯,怕是會在比試時發難。”
“殿下放心。”葉明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格物院上下,已擰成一股繩。我們或許不善詩賦,不通經義,但論及實務、數算、格物之理,我們有信心!屆時,事實勝於雄辯!”
太子看著葉明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堅定,以及院內學員們那廢寢忘食、鬥誌昂揚的狀態,心中的擔憂稍減,用力拍了拍葉明的肩膀:“好!孤信你!屆時,孤必在禦前,為你等助威!”
與此同時,冷鋒也將格物院備戰的情況密報皇帝。皇帝看著密報中描述的,格物院學員如何分工協作、如何刻苦鑽研、如何模擬應對,嘴角微微勾起。
“倒是有幾分銳氣。”皇帝將密報放下,“傳旨給國子監,比試題目,由朕親自擬定。著翰林院、工部、兵部各擬實務策問三道,三日後呈上。”
他這是要將比試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要考察經義,更要偏向實務,確保比試的公平,也更符合他“唯才是舉”、“實用為先”的用人理念。
山雨欲來風滿樓。整個京城的目光都聚焦於這場即將到來的禦前比試。格物院這艘新興的航船,能否在代表著傳統與正統的驚濤駭浪中穩住舵盤,甚至破浪前行?所有的答案,都將在那一日,於金殿之上,揭曉。
格物院內,燈火常常徹夜不熄。墨恒擦拭著手中的計算尺,趙青川反複默誦著推演過程,所有學員都在為那決定命運的一刻,做最後的衝刺。
他們知道,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格物院的未來,是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渴望通過不同路徑實現價值的寒門子弟和匠戶之子的希望!
厲兵秣馬,隻待一戰!
時維深秋,天高雲淡,金鑾殿前廣場之上,氣氛卻凝重如實質。漢白玉的欄杆兩側,文武百官按品階肅立,目光複雜地望向場中涇渭分明的兩撥年輕人。
一側是國子監監生,人人身著青色襴衫,頭戴儒巾,或神色倨傲,或故作沉穩,周身彌漫著經義文章浸染出的書卷氣與身為天之驕子的優越感。他們代表著數百年來毋庸置疑的正統與清流。
另一側,則是格物院學員。統一的深藍色短褂幹淨利落,雖略顯樸素,卻精神抖擻。
他們大多麵容稚嫩,眼神中難掩緊張,但更深處,卻燃燒著一簇簇不服輸的火焰。他們代表著初生牛犢的銳氣與一條備受爭議的新路。
皇帝李雲軒端坐於丹陛之上的龍椅,太子李君澤侍立一旁,神色關切。兩側還有幾位藩屬國的使臣受邀觀禮,更增添了此次比試的分量。
主考官由內閣首輔兼任,他上前一步,朗聲宣布比試規則。果然如皇帝所言,比試分三場,並非單純的經義策論。
“第一場,實務策問!”首輔展開一卷黃綾,“題目有三,由陛下親定。一,論漕運梗阻之因與疏解之法;二,論邊關城防加固之策;三,論京畿水患預防與治理。”
題目公布,國子監監生們大多胸有成竹,這類策論正是他們平日所長,引經據典,縱橫捭闔,不難發揮。而格物院這邊,學員們則迅速交換眼神,墨恒與趙青川微微點頭,顯然對此有所準備。
答題開始,國子監監生率先發言,引《禹貢》、談《水經》,言必稱先王古製,辭藻華麗,格局宏大,聽得不少老臣頻頻頷首。
然而說到具體疏解之法、加固之策、治理之方時,卻多是“廣開言路”、“任用賢能”、“體恤民力”等泛泛之談,缺乏具體可行的細節。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