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格物開枝
字數:2170 加入書籤
有了第一屆學員金殿揚名、甚至直接授官的先例,這一次,前來報考的已不僅僅是寒門與匠戶子弟,許多中小官吏、乃至一些沒落勳貴家族的旁支,也開始將子弟送入格物院,視為一條新的晉身之階。
葉明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考核更為嚴格,最終錄取了三十人,規模擴大了三倍有餘。
院內,墨恒、趙青川等首屆學員,已然成為學兄,開始協助博士們教導新生,格物院內部初步形成了傳幫帶的良性循環。
葉明更是親自為優秀學員開設“格物精義”講座,內容不再局限於機械、算學,開始涉獵基礎物理、化學原理,甚至引導他們思考天文、地理等更宏大的命題。
然而,葉明並不滿足於此。他深知,格物之學若要真正深入人心,不能隻局限於精英教育,必須向下紮根,向外擴散。
他授意“格物商社”,開始有選擇地將一些非核心、但能顯著改善民生的技術,以極低的價格或近乎無償的方式,向民間推廣。改良的織機圖紙、更高效的水車模型、預防家畜疫病的簡易方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通過商社的渠道和各地合作的“良工”匠戶,如同涓涓細流,悄然滲入大雍的鄉村市井。
“格物院”這個名字,不再僅僅與震天動地的火器聯係在一起,也開始與百姓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改善相關聯。民間對其的觀感,從最初的神秘、敬畏,逐漸多了幾分親切與認可。
這一日,葉明在工部衙署,收到了一份來自江南的特殊呈報。呈報人並非官員,而是一位自稱“鬆鶴書院”山長的老儒。信中,這位老儒以極其謙恭的語氣,闡述了其對格物之學的“仰慕”,稱其書院中亦有部分學子“不務正業”,喜好鑽研器械、數算,懇請葉明能否賜下一些基礎的格物書籍或講義,以供學子們“參詳正道之餘,聊作雜覽”。
這封來自傳統書院、態度謹慎卻又帶著試探的信件,讓葉明敏銳地意識到——格物之學的風,已經開始吹向那些原本緊閉的大門!
他沒有絲毫猶豫,親自挑選了一批由格物院編纂、語言相對淺顯的《格物基礎讀本》、《新算學入門》以及一些介紹杠杆、滑輪、水利等原理的圖冊,連同了一封熱情而誠懇的回信,言明“格物致知,本為聖學一端,與經義相輔相成”,鼓勵書院學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並歡迎他們若有疑難,可與格物院通信探討。
這是一次大膽的嚐試,是向傳統士林主動伸出的橄欖枝,也是一種無聲的宣言:格物之學,並非異端,而是可與聖賢之道並立的實用學問。
幾乎在同一時間,葉明接到了北境大哥葉秋的密信。信中除了談及邊關防務,葉秋還提到,北狄在火器上吃了大虧後,似乎改變了策略,一方麵繼續暗中摸索火器技術,另一方麵,則加大了對大雍邊境的騷擾和經濟封鎖,尤其是嚴格控製戰馬、皮毛等物資的流出,並開始有意識地破壞邊境的榷場互市場所)。
“北狄這是在釜底抽薪。”葉明看著密信,眉頭微蹙。戰爭,從來都不隻是戰場上的刀兵相見,更是國力、經濟、技術的全麵較量。北狄此舉,意在削弱大雍的戰爭潛力和邊境經濟。
“看來,格物院的目光,不能隻盯著火器了。”葉明喃喃自語。他鋪開紙張,開始構思新的計劃。如何利用格物院的技術優勢,提高邊境地區的農業產出?如何改進紡織技術,減少對北方皮毛的依賴?甚至……如何利用已知的化學知識,嚐試尋找或合成新的、北狄無法封鎖的染料、藥品或其他重要物資?
星火已然點燃,正在悄然燎原。格物院這棵幼苗,在經曆了血火洗禮與朝堂風雨後,終於開始開枝散葉,將其根係伸向更廣闊的土壤。葉明知道,前路依舊漫長,來自舊勢力的反撲、北狄的威脅、乃至皇權的猜忌都未曾消失。但他更相信,當格物之學真正與國計民生深度融合,當實學精神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其所匯聚的力量,將足以碾碎一切阻礙。
他提起筆,在給葉秋的回信中寫道:“大哥勿憂,技術之道,生生不息。彼可封鎖物資,我自可開創源泉。格物之力,將不止於沙場……”
窗外,春意漸濃,萬物複蘇。葉明仿佛看到,那點點星火,正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即將席卷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而他和他的格物院,正是這洪流最初的源頭與最堅定的推動者。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