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江南水患
字數:3556 加入書籤
葉明推動的度量衡統一與格物之學傳播,如同春風化雨,雖未掀起驚濤駭浪,卻已在帝國肌體的深處悄然引發著變化。
然而,就在這看似平穩發展的時期,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將格物院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
盛夏時節,連綿暴雨席卷江南數道,江河水位猛漲,百年不遇的洪災驟然爆發。
堤壩潰決,良田被淹,屋舍傾頹,災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八百裏加急的求救文書雪片般飛入京城,朝野震動。
治水,是曆朝曆代關乎國本的頭等大事,也是考驗官員能力與王朝生命力的試金石。
工部、戶部官員緊急商議,提出的無非是常規的“開倉放糧、疏導分流、征發民夫加固堤防”等老辦法。
然而,麵對如此規模的洪災,這些常規手段顯得杯水車薪,且效率低下。
皇帝在朝會上憂心忡忡,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了葉明身上。
“葉卿,”皇帝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與期待,“你格物院善於巧思,於實務多有建樹。此番江南水患,關乎百萬生靈,你可有良策,能助朝廷速解此厄?”
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葉明身上。有期待,有懷疑,更有等著看他這個“巧匠”如何應對這等真正國之大難的審視。
葉明深吸一口氣,出列躬身。他知道,這不僅是救災,更是格物之學能否在更廣泛民生領域證明其價值的絕佳機會。
“陛下,臣雖不諳水利,然格物之道,在於探究事物之理,並尋其應對之法。臣懇請陛下,允臣與格物院同仁,查閱江南水係圖冊及曆年水文記錄,並結合此次災情,或可尋得一些非常之法,以助賑災!”
“準!”皇帝毫不猶豫,“工部、戶部,所有相關圖冊文書,即刻對葉卿開放!江南各州縣,需全力配合格物院調查!”
退朝後,葉明立刻返回格物院,召集所有核心成員,包括墨恒、趙青川以及幾位對力學、材料學有深入研究的老博士。
“放下手頭所有非緊急項目!”葉明神色凝重,“全力攻關江南水患!”
格物院迅速成立了“治水應急小組”。他們不分晝夜地分析送來的圖冊和數據。葉明憑借前世模糊的記憶和基本的物理原理,引導眾人思考。
“洪水衝擊力巨大,單純堵截,堤壩難以承受。需‘導’、‘蓄’、‘固’三管齊下!”葉明在黑板上寫畫著。
“導,在於快速分流,降低主幹河道壓力。能否設計一種可快速組裝、結構堅固的‘分流堰’或‘導流板’?”
“蓄,在於利用低窪之地,臨時蓄洪。如何快速劃定安全蓄洪區,並建立預警,保障區內百姓及時撤離?”
“固,在於加固關鍵險段。現有夯土堤壩太慢!能否用我們已有的材料和技術,比如……複合竹材?或者嚐試製造一種快速凝固的‘膠泥’?”
思路打開,眾人立刻行動起來。墨恒帶領機械小組,根據水流力學原理,設計一種模塊化、可由士兵和民夫快速拚裝的三角形“格物分流樁”,利用其結構穩定性分散水流衝擊。
趙青川則帶領算學小組,根據地形數據,連夜計算最佳的分流路徑和蓄洪區域,並設計了一套簡單的“水位警戒線”標識係統和以信號火箭為基礎的簡易汛情傳遞流程。
最關鍵的,是加固材料。一位老博士提出,可否用石灰、黏土、細沙按特定比例混合,製成“三合土”,其凝固後強度遠勝普通夯土。
葉明立刻聯想到類似水泥的原理,雖然達不到真正水泥的強度,但在這個時代已是巨大進步。他命令立刻進行配比試驗,並嚐試加入少量格物院特有的膠合劑以提升早期強度。
同時,葉明也沒有忘記災民。他讓格物商社緊急調撥大批製作蜂窩煤爐和蜂窩煤的物料運往災區。
蜂窩煤爐不僅可以取暖、燒水,更能消耗洪水帶來的大量潮濕木柴和廢棄物,提供相對清潔的能源,減少疫病發生。
五日後,一份詳盡的《江南水患應急格物策》連同幾種新式工具的圖紙、三合土的最佳配比方案,被快馬加鞭送往江南災區,並抄送工部、皇帝禦覽。
策論中,沒有空泛的辭藻,全是具體可行的方案、清晰的數據支持和簡易明了的操作圖示。
皇帝閱後,拍案叫絕,立刻下旨,命江南督撫按格物院之策,全力施行!
災區,絕望的氛圍中,迎來了格物院帶來的新希望。
模塊化的“格物分流樁”被迅速投入關鍵河段,有效地引導了狂暴的洪水,減輕了主幹堤壩的壓力。
計算出的蓄洪區被提前劃定,百姓在信號火箭的警示和官府組織下得以提前轉移。
最關鍵險段,軍民采用“三合土”混合竹筋進行緊急加固,其凝固速度和強度遠超傳統夯土,硬是在洪峰到來前,搶修起了數段“生命堤”。
而遍布災民安置點的蜂窩煤爐,則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帶來了難得的溫暖與潔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格物院的名聲,不再局限於朝堂和戰場,更隨著那穩固堤壩的分流樁、那預警的火箭、那溫暖的火爐,深深烙印在了江南百萬災民的心中。“格物”二字,第一次與“安民”、“救難”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消息傳回,朝野再次為之側目。那些原本對格物院隻知弄“奇巧”的官員,也不得不承認,此學確實有經世濟民之實功。
皇帝在朝會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慨然道:“往日隻知格物院善造利刃堅盾,今日方知,其學亦能築安民之堤,解倒懸之急!葉卿,你與格物院,又立一功!”
葉明躬身謙謝,心中卻波瀾湧動。他知道,經此一役,格物之學算是真正在民生領域紮下了一根深樁。它向天下人證明,其所追求的“致知”,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用”,是為了讓這天下,變得更好。
然而,他也清晰地感受到,來自某些方向的視線,變得更加複雜難明。格物院展現出的力量越強,觸及的領域越廣,所承載的期望與所麵臨的忌憚,也就越深。
江南水漸退,百廢待興。而格物院這艘航船,在駛過戰火與朝堂的激流後,又在這民生的汪洋中,找到了新的航向與使命。
葉明知道,腳下的路,依舊漫長,但他信念愈發堅定——以格物之力,鑄劍衛國,亦當以格物之心,築堤安民。這才是格物院存在的真正意義。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