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陶瓷的出現
字數:5989 加入書籤
老人深知釉料對於提升陶器品質的巨大意義,瓷器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畢竟碗,碟,湯盆都需要用到
他們首先來到了一條奔騰的溪流邊。老人蹲下身子,仔細地在溪邊的石頭縫裏翻找著。“看,這種白色的石頭,叫長石,它可是釉料的重要成分。”老人邊說邊拿起一塊長石,在手中掂了掂。智人們紛紛圍攏過來,學著老人的樣子,在溪邊尋覓起來。有的智人迫不及待地將找到的長石遞給老人,眼神裏滿是期待得到讚許的神情。
離開溪流後,他們向著一片茂密的樹林進發。在樹林的深處,有一處特殊的泥沼地。老人用一根樹枝探了探泥沼,然後對猿人們說:“這裏麵的高嶺土,也是關鍵。它能讓釉料有更好的附著性。”智人們看著那黏糊糊的高嶺土,雖然麵露難色,但還是勇敢地伸手去挖取。老人則在一旁耐心地指導他們如何挑選質地細膩、純淨度高的高嶺土,告訴他們要避開那些混有太多雜質的部分。
接著,他們又攀爬至附近的一座小山丘。山上到處是各種各樣的礦石。老人在一處岩石壁前停下腳步,指著上麵閃爍著微光的礦石說:“這是石英,它能增加釉料的硬度和光澤度。”智人們努力地攀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塊塊石英礦石。有個智人不小心差點滑落,好在旁邊的夥伴及時拉住了他,大家互相扶持著完成了石英的采集任務。
當所有的材料都收集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回到了部落的營地。老人開始著手製作釉料。他先找來了一塊平整的大石塊作為工作台,然後將采集來的長石、高嶺土和石英,按比例放到一起。“這比例很重要,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影響釉料的效果。”老人一邊說,一邊用一根簡陋的石杵慢慢地研磨著這些材料。智人們圍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
研磨了許久,材料變成了細膩的粉末。老人起身,從旁邊的陶製容器裏舀出一些水,慢慢地倒入粉末中,同時用手不斷地攪拌。“要一點點加水,邊加邊攪拌,直到它變成均勻的糊狀。”智人們看著那逐漸成型的釉料糊,忍不住伸手去觸摸。老人笑著拍開他們的手,“還沒好呢,這還需要晾曬。”
於是,他們將釉料糊攤開在一塊幹淨的獸皮上,放在太陽下晾曬。老人不時地過來查看,用手指輕輕按壓,檢查其幹燥的程度。智人們在一旁耐心等待,有的還不時地嗅嗅那散發著獨特氣息的釉料,
老人,望著一堆歪歪扭扭的陶坯,萌生出製作腳撥人力拉坯機的想法。他找來一群智人。
老人先帶領智人們找石料抬回山穀再用鐵鑿修成輪狀中心開孔,然後去木工坊。木材備好後,做個三腳架子下麵做一根t字中間挖孔,在孔裏塞一個軸承然後三腳架上麵放一塊木板跟三角架連接固定好,在中心開孔,然後去磚瓦坊裏做根弓字鐵棍中心軸不變,將弓字從三腳架中間插在t字中間的軸承 ,底下就是石輪,上麵穿過木板孔,再裝上一個軸承 中心軸就可以旋轉了,然後削塊輪木在中間挖個孔擠進中心軸的鐵棍上,拉胚的台麵就有了。然後在一塊木頭轉個孔,從中間鋸開,在中心軸的弓處合上用兩塊鐵片固定,在尾部釘上兩塊鐵片中間開孔,然後取來一根長木條,一頭連接在三腳架的一角可活動的,長木條中間再開個孔。中間拐角連接出來的木塊上的鐵,對準長條木塊開的孔插進一根鉚釘,這樣就做好了。一腳踩在長棍上一推就能轉起來,然後隨著慣性,加加力道就能持續旋轉。“這個腳撥呢,就像陶輪的翅膀,靠腳推動它,就能讓陶輪轉起來。”老人坐在一旁,用腳示範著如何撥弄木板,主軸隨之緩緩轉動。智人們好奇地圍過來,一個接一個地嚐試,起初他們的動作很不協調,不是踩得太重就是太輕,但在老人的鼓勵下,他們逐漸掌握了技巧。
為了讓拉坯機更加穩固,老人又讓猿人們在主軸兩端的坑中填埋石塊,壓實泥土,確保主軸在高速轉動時不會晃動。同時,他們還在拉坯機周圍鋪設了一層平整的石板,以便放置陶土和工具。
當一切準備就緒,老人將一團陶土放置在拉坯機的轉盤上。他坐在一旁,用腳輕輕撥弄腳撥裝置,陶輪開始勻速轉動。老人的雙手熟練地握住陶土,隨著陶輪的轉動,陶土在他手中漸漸成型,先是變成一個圓潤的底部,接著是高聳的瓶身,最後是優雅的瓶口。猿人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從未見過如此神奇的製陶過程。
在老人的示範下,智人們紛紛躍躍欲試。他們坐在拉坯機前,雖然手法生疏,但那份認真和熱情卻溢於言表。有的智人在拉坯時用力過猛,導致陶土飛了出去;有的則因為腳踩的節奏不對,陶輪時快時慢,但他們並沒有氣餒,在老人的指導下一次又一次地嚐試。
隨著時間的推移,智人們逐漸掌握了腳撥人力拉坯機的使用技巧,製作出的陶器也越來越精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磚瓦坊裏,擺放著一排排剛剛成型、幹燥適度的陶坯,它們即將接受浸釉這一關鍵工序,從而實現從質樸土器到精美陶器的華麗轉身。
智人先將精心調配好的釉料倒入一個寬敞且深度適宜的容器中。這釉料,是由多種礦物質原料按特定比例混合研磨,再經水的調和而成。
接著,智人雙手穩穩地捧起一件陶坯,在浸入釉料之前,他會仔細檢查陶坯表麵是否有細小的裂縫或雜質顆粒,確保其平整光滑,因為任何瑕疵都可能影響釉料附著的均勻度與最終的燒製效果。確認無誤後,智人緩緩地將陶坯垂直浸入釉料之中,動作輕緩而沉穩,像是在進行一場神聖的洗禮。釉料如溫柔的水波,逐漸包裹住陶坯的每一寸肌膚,從底部開始,沿著壁身向上蔓延,直至完全浸沒。在這個過程中,時間仿佛凝固,唯有釉料與陶坯無聲地交融。
為了保證釉層的厚度恰到好處,智人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手感,精確地控製著陶坯在釉料中的停留時間。既不能過短,以免釉層太薄而失去應有的光澤與保護作用;也不能過長,防止釉層過厚在燒製時出現流釉、開裂等問題。大約數秒至十幾秒後,智人輕輕將陶坯從釉料中提起,此時的陶坯已被一層均勻的釉料所覆蓋,宛如穿上了一件晶瑩剔透的外衣,在光線下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然而,浸釉過程並未就此結束。剛取出的陶坯,底部會有多餘的釉料積聚並自然垂落,形成釉滴。智人會迅速用一根細竹簽或小刮刀,在陶坯底部輕輕刮去這些釉滴,使底部的釉層平整光滑,避免在燒製時與窯具粘連。處理完底部後,將浸釉後的陶坯放置在通風良好且幹淨的架子上進行晾幹。在晾幹過程中,釉料中的水分會逐漸蒸發,釉層也會隨之收縮並緊密地附著在陶坯表麵。
經過浸釉和晾幹的陶坯,已初步具備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但它們還需經曆高溫燒製的考驗,才能真正展現出釉料的色彩斑斕與質感豐富。當這些浸過釉的陶坯被送入熊熊燃燒的窯爐中,一場奇妙的蛻變即將發生。在高溫的作用下,釉料中的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融合、結晶、變色,最終在陶坯表麵形成一層堅硬的釉麵
當上好釉的陶坯被小心地送入窯洞,一場奇幻的旅程就此開啟。窯洞內,幽暗中透著神秘,仿佛是一個孕育新生的魔法空間。
陶坯們有序地排列在窯架之上,彼此間隔適中,確保火焰與熱氣能夠均勻地環繞它們。隨著窯門被砌起,柴火被鄭重地投入火膛之中,瞬間,火苗躥動,肆意地舔舐著窯壁,窯內的溫度開始穩步攀升。起初,隻是微微的溫熱,釉料中的水分率先被緩緩蒸發,化作嫋嫋水汽,從窯頂的通風口逸出,這是陶坯在燒製前的初步適應與準備。
隨著火勢漸旺,溫度急劇上升。在大約 500 攝氏度時,陶坯內部殘留的有機物開始燃燒分解,一些微小的雜質也在高溫下化為烏有。此時的陶坯,正經曆著一場內部的淨化與重塑,逐漸變得更加純粹而堅實。
當溫度跨越 800 攝氏度的門檻,釉料中的各種礦物質開始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那些原本分散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鐵、氧化銅等,在高溫的驅使下,相互融合、交織,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原本透明無色的釉層,漸漸泛起了微妙的色澤變化,或是淡淡的乳白,或是若有若無的淺藍,猶如破曉時分天邊泛起的第一縷曙光,預示著一場絢麗多彩的視覺盛宴即將拉開帷幕。
隨著溫度持續升高至 1000 攝氏度以上,窯內已是一片熾熱的火海。釉料中的晶體結構開始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了更加致密、穩定的網絡。一些金屬離子在高溫下發生價態變化,釋放出獨特的色彩。銅離子可能會讓釉麵呈現出迷人的翠綠色,鈷離子則賦予其深邃的藍色,而鐵離子或許會帶來溫暖的紅棕色或深沉的黑色。這些色彩相互交織、暈染,在陶坯表麵肆意流淌、融合,仿佛是一位無形的畫家在盡情揮灑著靈感,創作出獨一無二、美輪美奐的釉彩畫卷。
在燒製的巔峰時刻,窯溫可達 1200 攝氏度甚至更高。此時的陶坯與釉料已融為一體,釉麵如同玻璃般光滑、堅硬,又似寶石般璀璨、奪目。它不僅為陶坯提供了一層堅不可摧的保護屏障,更使其具備了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經過數天的高溫燒製,窯火逐漸熄滅。但陶坯們仍需在窯內慢慢冷卻,讓內部結構與釉麵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穩定。當窯門終於再次打開,清涼的空氣湧入,與窯內的餘溫相互交融,發出輕微的嘶嘶聲。一件件燒製完成的陶器將帶著窯火的餘溫與獨特的魅力呈現在眼前。它們的釉色鮮豔奪目、豐富多變,有的如晚霞般絢爛,有的似星空般深邃。
磚瓦坊旁,一座土窯靜靜地矗立著,窯內的火焰早已熄滅,隻剩下絲絲熱氣還在繚繞。老人帶著一群智人圍聚在窯前,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期待與好奇,因為今天是開窯的大日子,他們即將見證那些塗抹了釉料並經高溫燒製的陶坯會發生怎樣奇妙的變化,蛻變成怎樣精美的瓷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人站在窯門前,表情嚴肅而莊重,仿佛即將開啟一場神聖的儀式。他先是仔細地檢查了窯體周圍,確保沒有任何安全隱患,隨後才緩緩地伸手拿起一把大錘砸向磚砌起來的窯門。一股熱浪撲麵而來,帶著些許灰燼的氣息。待熱氣稍稍散去一些,老人率先走進窯內,猿人們則小心翼翼地跟在後麵,眼睛睜得大大的,努力適應著窯內昏暗的光線。
窯內的架子上,一件件瓷器整齊地排列著。老人拿起一件瓷器原本粗糙的陶坯表麵,如今已被一層光滑而絢麗的釉麵所覆蓋。釉色如深邃的湖水,在微弱的光線中閃爍著幽藍的光澤,又似夜空裏的繁星點點,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氣息。老人輕輕撫摸著瓷器的表麵,感受著那細膩的觸感,眼中滿是欣慰。他轉頭看向身邊的猿人們,告訴他們這就是上釉和燒製的神奇魔力。
智人們也紛紛圍攏過來,他們好奇地看著老人手中的瓷器,嘴裏發出歡呼的聲音,似乎在表達著內心的喜悅。有的智人伸出手想要觸摸,卻又怕弄壞了這精美的物件,手在空中猶豫著。老人見狀,笑著將瓷器遞到智人手中,讓他們親自感受。智人接過瓷器,那冰涼而光滑的觸感讓他們的眼睛裏閃爍出興奮的光芒。
接著,老人又拿起另一件瓷器。這一件的釉色是溫潤的乳白,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羊脂玉上,純淨而柔和。瓷器的形狀是一個圓潤的罐子,罐身的釉麵均勻而飽滿,沒有一絲瑕疵。老人把罐子舉高,讓陽光從窯口斜射進來,灑在罐子上。刹那間,罐子仿佛被賦予了生命,釉麵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周圍的空間,智人們不禁發出一陣歡呼。
他們繼續在窯內穿梭,查看每一件瓷器。有的瓷器釉色呈現出鮮豔的紅色,如燃燒的火焰,充滿了熱情與活力;有的則是淡雅的青色,像春天裏剛剛萌發的嫩葉,清新而自然。每一件瓷器都有著獨特的魅力,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凝聚著老人與智人們的心血和努力。
在查看的過程中,老人還不時地給智人們講解著。他指著一件釉色不均勻的瓷器,告訴猿人們可能是在浸釉的時候手法不夠熟練,或者燒製時窯內溫度分布略有差異導致的。智人們聽到老人在說話,他們就認真地聽著,眼睛緊緊盯著老人所指的地方,似乎在努力記住這些經驗教訓。
隨著一件件瓷器被查看完畢,老人和智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這些瓷器的成功燒製,不僅為部落帶來了更加實用和美觀的生活用品,更代表著他們在製陶技藝上的一次巨大飛躍。從最初簡單的陶土塑形,到如今掌握上釉和燒製技術,製作出精美的瓷器,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汗水都在這一刻化作了滿滿的成就感。
老人知道,這些瓷器將會成為他們的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們會在山穀的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並且隨著智人的發展與交流,這種製陶技藝也將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而智人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對製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發展。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