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二十七)

字數:6118   加入書籤

A+A-


    話說有一天,一個滿臉疑惑的小弟子跑來找他的師父張仲景仙師,眼睛裏閃爍著求知的光芒,就像一隻發現了新大陸的小貓咪。他張口就問:“師父啊,我想知道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發汗之後呢,脈變得浮弦,還煩渴得要命,這該咋整?有啥秘方不?”
    張仲景仙師一聽,心裏暗笑這徒弟真是求知若渴啊,於是慢悠悠地說:“嘿,小家夥,太陽病發汗後,脈浮弦,這脈象就像一根緊繃的琴弦,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它在跳動。浮呢,就是說這脈象在皮膚表麵就能摸到;弦呢,就是說這脈象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緊繃繃的。這脈象啊,一般表示人體裏有邪氣在作祟,正氣跟邪氣在打架呢。還有就是煩渴難耐?這事兒簡單,五苓散來搞定!”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跟銅鈴似的:“五苓散?這名字聽起來挺神秘啊,師父快說說,這方子到底是咋回事?”
    張仲景仙師捋了捋長胡子,開始娓娓道來:“五苓散啊,那可是咱中醫裏的寶貝疙瘩。方子裏麵有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這五味藥。聽好了,咱們現在就來詳細說說這方子怎麽配,還有每味藥的神奇功效!”
    “首先啊,豬苓,這家夥可是個利尿高手,能把身體裏多餘的水濕給排出去。你想啊,這人煩渴,說不定就是身體裏水濕太重,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到口腔呢。豬苓一去,水濕就乖乖聽話了,尿量自然就多了,煩渴也就緩解了。換算成現代計量啊,豬苓得用個18克,差不多就是三兩錢的樣子。”
    小弟子一聽,眼睛一亮:“哇,原來豬苓這麽厲害啊!那澤瀉呢?”
    “澤瀉啊,這家夥也是個利水消腫的行家。它不僅能幫豬苓一起把水濕排出去,還能防止水濕再次積聚。你想啊,如果身體裏水濕老是排不出去,那不得腫成個大水袋子嘛!澤瀉就能防止這事兒發生。它得用個30克,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六錢。”
    小弟子聽得連連點頭,嘴裏還不停地念叨著:“豬苓利水,澤瀉消腫,記住了記住了!”
    “接下來啊,咱們說說白術。白術啊,可是個健脾益氣的能手。你想啊,這人得了病,脾胃肯定受影響,消化不好,營養吸收也差。白術一去,脾胃就舒服多了,氣血也就充足了。這樣一來,身體就有力氣對抗病魔了。白術也得用個18克,跟豬苓一樣多。”
    小弟子聽得眼睛直放光:“原來白術還能健脾啊!那茯苓呢?”
    “茯苓啊,這家夥可是個多麵手。它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寧心。你想啊,這人煩渴、脈浮弦,說不定就是心火旺盛,心神不寧呢。茯苓一去,心火就滅了,心神也就安定了。這樣一來,煩渴、失眠這些症狀就都能緩解了。茯苓也得用個18克,跟白術、豬苓一樣。”
    小弟子聽得如癡如醉,嘴裏不停地嘀咕著:“豬苓、澤瀉、白術、茯苓,這四味藥真是各有千秋啊!那桂枝呢?”
    “桂枝啊,這家夥可是個溫經通脈的高手。你想啊,這人脈浮弦,說不定就是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呢。桂枝一去,經絡就通了,氣血也就順暢了。這樣一來,身體就暖和多了,抵抗力也就增強了。桂枝得用個25克,也就是半兩的樣子。”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跟燈泡似的:“哇,桂枝還能溫經通脈啊!師父,這五苓散真是太神奇了!”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神奇啥呀,這都是咱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好了,現在方子說完了,咱們再來說說怎麽配這方子吧。”
    “你得把這五味藥都搗成細末兒,就像磨豆腐似的。然後呢,用白開水和成藥散,每次吃一小勺兒,就像咱們平時喝茶那樣。一天得吃三次,還得多喝熱水。這樣一來,汗出得多了,病也就好了。記住啊,吃藥期間得好好休息,別亂跑亂跳。”
    小弟子聽得連連點頭:“記住了記住了!師父,這方子真是太棒了!我以後一定好好學!”
    張仲景仙師滿意地點點頭:“嗯,好好學吧!中醫這東西啊,得慢慢琢磨。等你琢磨透了,就會發現這裏麵真是奧妙無窮啊!”
    小弟子一臉迷茫地跑來問:“師父啊,我聽說傷寒病有的出汗後口渴,有的出汗後卻不渴,這到底是咋回事兒?該咋治呢?”
    張仲景仙師一聽,哈哈一笑,說道:“這事兒啊,簡單得很!傷寒汗出而渴,要是再加上小便不利,那就是五苓散的主場了。不過五苓散嘛,咱們之前已經聊過了,今兒就不在這兒囉嗦了。”
    小弟子一聽,急了:“師父,那汗出不渴的呢?總不能不管吧?”
    張仲景仙師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說:“別急嘛,汗出不渴的,自有茯苓甘草湯來對付。”
    說罷,仙師便揮毫潑墨,寫下了茯苓甘草湯的方子: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然後,他又補充了一句:“這四味藥,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就行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哦?就這麽簡單?”小弟子瞪大了眼睛。
    “簡單?哈哈,這你就不懂了吧!”張仲景仙師開始了他的爆笑講解模式。
    “先說這茯苓啊,它可是個治水的高手!你想象一下,身體裏要是有多餘的水濕,就像身上穿了一件濕衣服,多難受啊!茯苓呢,就像一把大掃帚,把這些水濕都給掃出去。而且啊,它還能健脾,脾好了,水濕自然就不容易產生了。”
    “桂枝呢,那可是個溫陽的寶貝!你想啊,身體裏的陽氣要是不足,就像冬天裏沒有暖氣,得多冷啊!桂枝就像一把小火爐,把陽氣給燒起來,讓身體暖和和的。這樣一來,那些因為陽氣不足而聚集的水濕,也就自然而然地散開了。”
    “甘草嘛,咱們都知道,是個和事佬。它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補脾益氣。你想啊,脾要是弱了,其他髒腑都得跟著倒黴。甘草就像個老好人,幫大家把關係都協調好,讓身體裏的髒腑都和諧共處。”
    “最後說說這生薑,它可是個驅寒暖胃的好東西!你想啊,要是胃裏進了寒氣,得多難受啊!生薑就像一把小錘子,把這些寒氣都給敲出去。而且啊,它還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咱們消化食物。”
    “這四味藥加在一起,那就是一個治水、溫陽、調和、驅寒的超級戰隊!它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對付那些因為傷寒而出汗不渴的病症。”
    小弟子一聽,眼睛都亮了:“師父,您這解釋得太生動了!我都忍不住想給這方子點個讚了!”
    張仲景仙師一聽,笑得更歡了:“哈哈,點讚就不必了,你要是能把這方子學好,用來治病救人,那就算是給我最大的回報了。”
    說完,仙師又補充了一句:“對了,忘了告訴你,古代的一兩大約相當於現代的5克。所以啊,你要是把這方子換算成現代的劑量,那就是茯苓10克、桂枝10克、甘草5克炙)、生薑15克切)。”
    小弟子一聽,連忙點頭:“記住了記住了!師父您真是太好了!”
    不過啊,咱們這位小弟子可是個愛動腦筋的家夥。他又問了一個問題:“師父啊,您說這傷寒汗出而渴和不渴,是不是跟身體裏的津液有關啊?”
    張仲景仙師一聽,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嗯,不錯嘛!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深度。確實啊,傷寒汗出而渴和不渴,跟身體裏的津液有著密切的關係。”
    “你想啊,要是身體裏的津液充足,那出汗後自然就不會覺得渴了。就像咱們喝水喝飽了,自然就不想再喝了。但是呢,要是身體裏的津液不足,那出汗後就會覺得口幹舌燥,想喝水了。這就像咱們好久沒喝水了,一看到水就眼饞得很。”
    “所以啊,治療傷寒汗出而渴和不渴的病症,關鍵就在於調節身體裏的津液平衡。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湯呢,就是用來幹這個活的。”
    小弟子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師父您真是太高明了!”
    張仲景仙師一聽,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見了:“哈哈,高明談不上,不過是個老中醫罷了。你要是想學更多東西,那就得好好下功夫了。”
    說完,仙師便揮了揮手,讓小弟子下去了。小弟子呢,也是滿心歡喜地離開了。
    不過啊,咱們這位小弟子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回去後,就開始琢磨起這茯苓甘草湯來了。他想啊:“這方子雖然簡單,但是裏麵的藥材可都是個頂個的好東西。要是能把它們的作用都發揮出來,那豈不是能治好更多的病了?”
    於是啊,他便開始研究起這方子的各種變化來了。有時候呢,他會加點黃芪進去,增強一下補氣的作用;有時候呢,他又會加點白術進去,加強一下健脾的功效。總之啊,他是把這方子玩得團團轉。
    小弟子一臉困惑地問張仲景仙師:師父啊,我這腦袋裏裝滿了問號,就像被十萬個為什麽附體了一樣。今兒個,我就挑個大個兒的問——要是有人中風了,還發著燒,燒了六七天都沒退,心裏頭還煩躁得跟貓爪撓似的,這該怎麽治呢?
    張仲景仙師捋著長髯,微笑道:哈哈,你這小子,問題倒是挺有深度嘛!這事兒啊,咱們得從中醫的角度來聊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還煩,這可是有點複雜了。這時候啊,如果他還口渴想喝水,但一喝就吐,這就叫“水逆”。遇到這種情況,咱們有一劑良方,名曰“五苓散”,那可是我的得意之作哦!
    小弟子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五苓散?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神丹妙藥!師父,快給我講講,這方子怎麽配,又有啥神奇之處?
    張仲景仙師,緩緩道來,語氣中帶著幾分幽默:好,那我就給你細細道來。五苓散啊,就像是廚房裏的大廚,各種藥材搭配得恰到好處,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哦不,是治愈疾病的良方!
    首先,咱們得準備這些材料:豬苓18克古代一兩換算成現代5克,那就是三兩六錢啦),澤瀉30克六兩),白術18克三兩六錢),茯苓18克三兩六錢),桂枝12克二兩四錢)。看好了,這每一味藥,可都不是吃素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師父,這些藥材都是幹啥的?聽起來個個都是高手啊!
    張仲景仙師,笑得更歡了:哈哈,你說得對!豬苓和澤瀉,那可是利水消腫的高手,它們聯手,就像是給身體裏的水道疏通了一下,讓多餘的水分趕緊排出去,免得在體內搗亂。白術和茯苓呢,則是健脾益氣的老搭檔,它們能讓脾胃這個“後勤部長”更加強壯,更好地運化水濕,不讓水濕成為身體的負擔。至於桂枝嘛,它可是溫陽化氣的暖寶寶,能讓身體的陽氣活躍起來,推動氣血運行,這樣一來,體內的寒氣濕氣自然就無處遁形了。
    小弟子恍然大悟,拍手叫好:原來如此!師父,您這方子簡直就是一場身體的“排水大作戰”啊!那,這些藥材是怎麽變成五苓散的呢?
    張仲景仙師,神秘一笑:問得好!這些藥材啊,得先洗淨曬幹,然後細細地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服用的時候,取適量用開水衝服就行。記住,這可不是喝咖啡,不用加糖加奶哦!
    小弟子模仿喝咖啡的動作,引來一陣笑聲:嘿嘿,師父,我這不是想著讓藥更好喝點嘛!不過話說回來,這五苓散真的那麽靈嗎?
    張仲景仙師,正色道:靈不靈,得看對不對症。五苓散對付的就是那種體內水濕泛濫,陽氣不振的情況。就像是一間潮濕陰暗的房間,你得先開窗通風,再除濕,房間才能變得明亮幹燥。人的身體也是一樣,五苓散就是那扇窗,那台除濕機,讓身體恢複平衡,自然就不煩不燥,病痛也就隨之而散了。
    小弟子若有所思,突然靈光一閃:師父,那我能不能這麽理解,五苓散就像是身體的“除濕神器”,專門對付那些“濕漉漉”的毛病?
    張仲景仙師,大笑道:哈哈,你這比喻,真是絕了!沒錯,五苓散就是那個讓身體告別“濕”意的超級英雄!不過啊,別忘了,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情各異,用藥前最好還是找專業醫生把把關哦。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