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兔死狗烹

字數:4897   加入書籤

A+A-


    皇甫懿大怒:“逆賊,安敢辱我?”
    “高楷斬殺先帝,怎能容得下大王?”
    “況且,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大王若不為先帝報仇,有何顏麵統禦鄭國?”
    方善行啞口無言。
    皇甫懿沉聲道:“臣等或可投降,唯獨大王絕不能降。”
    徐豪神色一震:“皇甫將軍所言極是!”
    方善行擰眉:“僅憑河南一道,怎是高楷對手?”
    皇甫懿早有打算:“河南道足有二十三州,底蘊尚存,可大肆招兵買馬,暫作抵禦。”
    “同時,向南聯結吳國,向北交好突厥。”
    “有這兩大勢力相助,我鄭國必有一爭之力。”
    “好!”徐豪大喜,“孤有皇甫將軍,可高枕無憂!”
    “大王謬讚了!”皇甫懿滿臉謙遜,複又建言。
    “當務之急,大王須得繼承大寶,以號令全國。”
    徐豪言聽計從:“孤登基之後,必封皇甫將軍為太尉,驃騎大將軍。”
    “謝大王!”皇甫懿滿臉感激,“且容末將前去招募兵馬,拱衛京師。”
    “可!”
    待他告退,方善行低聲道:“大王,此人鷹視狼顧,頗有不臣之心,絕不可輕信!”
    徐豪不悅:“皇甫將軍為先帝托孤之臣,又是孤之肱骨,忠心耿耿,你為何讒言中傷?”
    方善行勸道:“大王,微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招募兵馬之事,絕不能交由皇甫懿,否則,太阿倒持,必有大亂!”
    “夠了!”徐豪陡然喝道,“你給孤退下,無召不得覲見。”
    “是……”方善行無奈,隻能告退出宮。
    亂世之中,武夫當權,他們這些文士,形如廢紙。
    城北。
    皇甫懿回轉府邸,至前堂,請來長史孟大師。
    “諸事順利,大王已然授予我招兵買馬之權。”
    “你可以大王名義,大肆招募青壯,命諸州奉上糧食。”
    “若敢不從,一律斬首。”
    “是!”孟大師肅然應下。
    便在這時,管事奉上一封書信。
    “郎君,此信從洛陽而來,請您一觀。”
    “洛陽?”皇甫懿接過書信,略微看一眼,倏然撕成粉碎。
    “將軍?”孟大師不解。
    皇甫懿冷笑:“封長卿甘願位居臣下,我卻受夠了,再不願受人擺布。”
    孟大師了然:“封長卿奉新主之命,讓您獻城歸降。”
    皇甫懿點頭:“高楷雖有仁名,難保不會兔死狗烹。”
    “給人鞍前馬後,怎能比得上自己當家做主?”
    “等招來大軍,我便即刻殺了徐豪,自立為王。”
    孟大師勸道:“將軍不可衝動!”
    “徐豪懦弱無能,不足為慮。但要舉事,仍需他這一層虎皮。”
    “先把軍權都收攬在手,再殺他不遲。”
    皇甫懿擰眉:“這要忍到什麽時候?”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孟大師沉聲道:“先把方善行這個絆腳石除掉,才是要緊事。”
    “我早有此心!”皇甫懿語氣冰冷,“他若不死,必是一大禍患。”
    孟大師低笑一聲:“方善行手無縛雞之力,殺他易如反掌。”
    “下官聽聞,今歲河南道大旱,波及十餘州。”
    “將軍可上書大王,讓方善行前往泗州賑災。”
    “屆時,他一介文弱書生,還不是任由您揉圓搓扁?”
    “可!”皇甫懿笑道,“他早該死了!”
    ……
    天佑十五年,十月。
    洛陽,宣政殿。
    一大清早,唐檢興衝衝來報:“大王,喜事登門!”
    “管城傳來捷報,張、郭二位將軍,已然攻取鄭州。”
    “好!”
    高楷大笑:“果然喜事一樁。”
    不久後,眾文武聽聞,一個個喜上眉梢。
    “恭喜大王,賀喜大王!”
    鄭州既得,整個都畿道盡在掌控。
    放眼天下,秦國已然坐擁隴右、河西、山南西、劍南、京畿、河東、河北、都畿,整整八道,一百二十九州。
    怎不讓人興奮?
    “同喜!”高楷笑道,“仰賴諸位賢才猛將共同出力,才能連戰連捷、開疆拓土。”
    “待來日,我必論功行賞。”
    “謝大王!”
    “都畿道初定,人心尚未歸附,還需你我君臣共勉。”
    “敬德、光焰,吩咐下去,全軍將士數月征戰,頗為疲乏,便暫且休整一番。”
    “死者名入英烈祠,傷者撫恤,有功者升遷,軍中諸事不得怠慢!”
    “是!”
    說完此事,高楷轉向一人:“晏清,你將都畿道五州刺史,諸縣縣令,登記造冊,做一番考核。”
    “有能力者擢升,無功無過者官居原職,若有作奸犯科之人,按律審查、懲處。”
    “刷新吏治,時刻不能停歇,勿要懈怠!”
    “遵令!”徐晏清肅然應下。
    “崔皓,都畿道屢遭戰亂,百廢待興。”
    “由你安排官吏,清查戶口,丈量田畝。”
    “土地無人耕種者,收歸國有,待來日,頒賜有功將士、百姓。”
    “是!”
    這時,王景略忽然說起一事:“大王,微臣收攏門下省製文、詔書之時,發覺一樁奇聞。”
    “哦?”高楷好奇,“是何奇聞?”
    “周、燕、夏三朝,輪番統禦洛陽,卻隻顧橫征暴斂,不思為民造福。”
    “如今,刑部、大理寺足足積壓七千八百餘案件,無人審理。”
    “其中,不乏屈打成招,冤假錯案。”
    “這……”聽聞此言,殿中一片嘩然。
    竟有這麽多案件積壓,實在駭人聽聞。
    高楷麵色一肅:“民不舉官不究,民間不知多少人伸冤無門,隻能忍氣吞聲。”
    “能擊鼓鳴冤者,不光需要勇氣、膽量,也是對官府、朝廷信任,希冀給他們一個公道。”
    “這七千八百多起案件中,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含冤忍辱,盼著善惡有報。”
    想了想,他鄭重道:“從長安刑部挑一些精明強幹之人,會同洛陽官吏,一同審理這些案件。”
    “務必查個水落石出,使苦主沉冤昭雪,犯罪者繩之以法。”
    “遵令!”
    “洛州二十二縣,哪個地方案件最多?”
    王景略回言:“以偃師為首。”
    “此縣背靠通濟渠,伊水、洛水交匯處,商貿繁盛,滋生冤案最多。”
    高楷微微頷首:“明日,我將去偃師縣衙,升堂斷案。”
    此話一出,群臣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