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寧烽火:稅亂、邊患與權鬥

字數:6749   加入書籤

A+A-


    應天皇宮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奉天殿一片莊嚴肅穆,巨大的朱紅色立柱矗立兩旁,柱上雕刻的金龍氣勢洶洶,殿頂藻井精美繁複,中央的軒轅鏡散發著冷冽的光。朱元璋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龍椅之上。他鷹隼般的目光緊盯著手中各地呈來的奏章,眉頭緊鎖。自藍玉案後,朝廷上下風聲鶴唳,他大力整治吏治,對藩王的管控也愈發嚴苛。
    上個月,他聽聞湘王朱柏在封地裏招募壯士、廣積糧草,頓時警覺起來。在處理此事時,往昔的經曆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朱元璋的腦海中。早年征戰時,那些功臣們手握重兵,勢力逐漸坐大,讓他深感威脅。好不容易才將功臣勢力打壓下去,如今藩王勢力又有抬頭之勢,這讓本就猜忌多疑的他,內心的不安迅速放大。他深知,藩王私自壯大武裝,是對中央集權的公然挑戰,若不及時遏製,必將尾大不掉。當下,他便下旨斥責朱柏行為不當,命其遣散壯士、削減護衛兵力,並要求定期入朝述職。
    旨意一下,朝堂頓時炸開了鍋。內閣大學士宋濂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此舉,實乃英明。藩王勢力漸長,對朝廷確實是潛在威脅,加以約束,有利於江山社稷的穩定。”然而,武將出身的徐輝祖卻微微皺眉,上前一步道:“陛下,湘王此舉或許是為了應對邊疆隱患,如今貿然削減其兵力,萬一邊疆有事,恐難應對。”朱元璋目光如炬,看向徐輝祖,冷冷說道:“邊疆之事,自有朝廷安排,藩王若都以禦敵之名私自擴軍,天下豈不大亂?”徐輝祖聽後,雖心有憂慮,但也隻能躬身退下。眾大臣見狀,大多紛紛附和朱元璋,表態支持對藩王的管控。
    “來人!”朱元璋突然提高音量,聲音低沉卻充滿力量,“傳咱旨意,著戶部尚書明日入宮,咱要細問這新稅收政策推行之事,莫要出岔子。”身旁的太監立刻尖著嗓子應下,匆匆退下。剛要批下一份奏章,朱元璋的目光突然被一份關於藩王的密報吸引,他的眼神瞬間銳利如鷹,臉上的表情愈發冷峻。隻見他猛地將奏章拍在龍案上,怒目圓睜,大聲嗬斥道:“這群藩王,真當咱的規矩是擺設不成!” 說罷,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情緒,腦海中快速思索應對之策 ,多年的政治生涯讓他對權力的掌控極為敏感,任何可能威脅到中央集權的風吹草動都不能放過。
    [場景過渡]:奉天殿裏的威嚴與緊張氣氛,隨著殿門的緩緩關閉被暫時隔絕。而此刻,在遙遠的大寧,微風輕輕拂過王府的簷角,帶來一絲別樣的寧靜,卻也暗藏著洶湧的波瀾。大寧王府中,朱權在書房裏來回踱步,他身著一襲黑色錦袍,腰間束著一條白玉帶,愈發襯出他身形的挺拔。隻見他劍眉緊鎖,眼神中滿是憂慮,滿心思索著破局之法。
    側王妃沈書瑤安靜地坐在一旁,她身著月白色的羅裙,裙擺繡著淡雅的梅花,三千青絲挽成一個精致的發髻,幾縷碎發垂落在白皙的臉頰旁,更添幾分溫婉。她不僅心思細膩,還熟讀史書,總能在朱權迷茫時,以獨特的視角為他提供思路。此刻,她輕抿雙唇,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聰慧:“王爺,依我看,此次朝廷對藩王的打壓,表麵是忌憚我們的兵力,實則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擔憂。我們或許可以從經濟改革入手,做出成績,讓朝廷看到我們並無異心。”朱權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書瑤,你所言極是。隻是這經濟改革談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沈書瑤微微頷首,輕聲說道:“王爺勿憂,我們可先從民生入手,穩紮穩打。”
    這時,幕僚林公匆匆走進書房,他身著一襲灰袍,神色間透著幹練與焦急。“王爺,大事不好。”林公進門後,語氣急切地說道,“景清和陳瑛又有新動作了。我聽聞他們與幾個心懷叵測的官員往來密切,雖無確鑿證據表明他們要謀反、勾結外敵,但恐怕是在醞釀對您不利的陰謀。”朱權聽後,臉色一沉,眼中閃過一絲冷厲,心中暗道,這兩人果然不肯罷休,此次定要小心應對,絕不能讓他們得逞。“這兩人向來不安分,林公,你即刻安排可靠之人,不動聲色地緊盯他們的一舉一動。如今藍玉案餘威尚在,朝廷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極為敏感,我們搜集證據務必合法合規,不可授人以柄。一旦有實質性證據,我們便能先發製人,但行事千萬要謹慎,不可打草驚蛇。”林公點頭領命,轉身迅速離去,準備著手部署,他深知此次任務艱巨,稍有差池,便會給王爺帶來巨大的麻煩。
    與此同時,在大寧城內一處隱蔽的宅院裏,景清身著一襲黑袍,麵色陰沉地在屋內踱步。他的眼神中透著狠厲與不甘,腦海中不斷盤算著如何扳倒朱權。陳瑛則小心翼翼地坐在一旁,他身著深灰色官服,身形略顯佝僂,眼神中透著諂媚與不安。“大人,朱權那小子上次輕易化解了危機,這次我們得更謹慎行事。”陳瑛低聲說道,臉上掛著慣有的討好笑容,又帶著幾分狠厲,他心裏清楚,若是此次計劃再失敗,自己在景清心中的地位必將一落千丈。“哼,”景清冷哼一聲,眼中閃過一絲怨毒,“這朱權可不是個簡單角色。如今洪武二十七年,藍玉案剛過,陛下對朝堂把控愈發嚴格,稍有不慎,我們都得萬劫不複。但朱權在大寧勢力漸長,若不加以遏製,日後必成我們的心頭大患。此次,務必要讓他身敗名裂!”陳瑛眼珠子一轉,湊近說道:“大人,不如我們暗中挑唆大寧城內的商戶,讓他們聯名上書,狀告朱權幹預民生經濟,擾亂市場秩序,這樣既不顯得我們直接針對他,也能讓朝廷對他產生不滿。”景清停下腳步,思索片刻後說:“此計雖妙,但務必確保那些商戶不會供出我們,如今朝廷嚴查結黨營私,我們不能留下任何把柄。我在朝中多年,深知陛下對官員朋黨的厭惡,絕不能因這點小事毀了前程。”陳瑛連忙點頭:“大人放心,我辦事您還不放心嗎?那些商戶我都已經安排妥當,他們隻知道是為了自身利益,絕查不到我們頭上。”景清微微點頭,眼中透露出一絲滿意,但隨即又陷入沉思,他深知朱權絕非等閑之輩,這次行動必須萬無一失,否則自己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另一邊,營州三護衛軍營中,烈日高懸,地麵被曬得滾燙。趙淵身著黑色鎧甲,鎧甲上的鱗片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腰間長劍隨著他的走動發出清脆聲響。他出身行伍世家,自幼習武,性格豪爽,重情重義,此刻正忙碌地穿梭於士兵之間,大聲呼喊著:“兄弟們,加把勁!練好本領,才能保家衛國,讓大寧百姓過上安穩日子!”他的聲音洪亮,仿若洪鍾,在整個軍營中回蕩。
    在火器訓練區域,趙淵親自挑選的老兵教官正手把手地教導士兵。趙淵站在一旁,眼神專注地看著士兵們操作,不時上前糾正動作。他深知火器在戰場上的巨大作用,但火器操作複雜且危險,絲毫馬虎不得。
    對於兵書研習,趙淵製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周固定時間,士兵們整齊地圍坐在一起,趙淵親自講解《武經七書》,他結合大寧的實際地形和以往作戰案例,講得繪聲繪色,士兵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有人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熱烈討論。
    此外,趙淵還注重軍隊的編製優化。他根據士兵的身體素質、戰鬥技能和性格特點,將他們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戰鬥小組,明確各小組的職責和任務。他與地方官府密切合作,確保糧草、兵器等物資的充足供應和及時調配,還建立了完善的醫療救助體係,配備專業軍醫。在軍事禮儀方麵,他定期組織士兵進行禮儀訓練,培養他們的紀律意識和榮譽感。
    他看著士兵們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心中既期待又忐忑。“張校尉,你覺得這實戰演練之法真的能提升我們的戰鬥力嗎?”趙淵問身旁的張校尉。張校尉撓了撓頭,憨厚地笑了笑:“將軍,這法子雖傳統,但咱們結合了大寧邊境地形和敵軍特點,這幾天訓練下來,兄弟們配合得比以前默契多了。隻是聽說朝廷對練兵方法也有新的規範,將領選拔、士兵征調都有新章程,咱們還得不斷調整。”趙淵微微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隨即陷入短暫的沉思。少頃,他目光堅定起來,說道:“我打算先讓各營選出幾個精銳小隊,按照傳聞中朝廷可能推行的新規範進行特訓。同時,整理咱們以往練兵的成效和問題,對比新規範,分析出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可以保留。另外,安排擅長文書的士兵,隨時記錄訓練中的數據和情況,以便向朝廷匯報。”
    不久後,趙淵進宮向朱權匯報練兵計劃。朱權坐在書房主位,神色專注地聽著,不時微微點頭。待趙淵說完,朱權開口道:“趙將軍,練兵之事關係重大,不僅關乎大寧安危,更關乎朝廷對本王的看法。你這計劃甚為周全,隻是在執行過程中,務必嚴格按照朝廷規製,不可有絲毫懈怠。如今朝廷對藩王軍隊管控極嚴,稍有差池,便是大禍。”趙淵拱手行禮道:“王爺放心,末將定當全力以赴,確保練兵之事順利推進。隻是新規範中對火器使用和兵書研習的要求頗高,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時間,還望王爺能給予支持。”朱權思索片刻後說:“本王會從王府庫中撥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購置火器和兵書。另外,可挑選一些聰慧的士兵,送往應天學習最新的軍事理念,學成歸來後再傳授給其他將士。”趙淵再次行禮,感激道:“王爺深謀遠慮,末將定不負王爺所托。”
    在王府內,朱權又召集了幾位大寧本地的謀士,共同商討應對朝廷審查和外敵威脅的策略。大廳內氣氛凝重,眾人圍坐在一起,神色嚴肅。
    “諸位,如今大寧內憂外患,我們必須想出萬全之策。而且朝廷如今製度不斷完善,對藩王管控更嚴,我們行事處處受限。”朱權神色凝重地說道。一位年輕的謀士站起身,略帶急切地說:“王爺,依我看,咱們不能再這麽被動,直接上書朝廷,陳明大寧的難處和發展規劃,說不定能爭取到一些自主之權。”話還未說完,一位年長的謀士便冷哼一聲,緩緩道:“年輕人,莫要如此衝動。陛下如今對藩王猜忌甚深,咱們主動上書,稍有不慎,便是引火燒身。再者,儒家倡導‘君君臣臣’,臣子當恪守本分,不可僭越,咱們行事當以忠君為首要。”年輕謀士一聽,雖滿臉不服,但還是強忍著坐了下來,嘴裏小聲嘟囔:“我也隻是為大寧著想,並非僭越。”朱權抬手示意他們安靜,神色溫和地說道:“兩位所言都有道理,咱們共商對策,便是要各抒己見。隻是行事確實得萬分小心,不可莽撞。”隨後,眾人又圍繞與外族貿易、練兵等事宜展開了激烈討論,朱權不時參與其中,調解著眾人的爭論,同時也在心中權衡著各種方案的利弊。
    這時,一位年輕的士兵匆匆走進大廳,他神色緊張,腳步急促,由於跑得太急,差點摔倒。“王……王爺,大事不好!”他喘著粗氣說道,“城外有百姓聚集,說是因為毛紡織產業的稅收問題,他們生計受到影響,情緒十分激動,要求王府給個說法。”朱權臉色一變,眼中閃過一絲憂慮,他沒想到毛紡織產業的稅收問題會引發如此大的風波,這不僅關係到產業的發展,更關係到民心的穩定。他立刻起身,對謀士們說:“諸位稍作商議,本王先去看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權來到城門口,隻見一群百姓圍聚在此,他們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眼神中滿是憤怒和無奈。為首的一位老者走上前,“撲通”一聲跪地哭訴:“王爺啊,自從稅收調整後,咱們這日子可就沒法過啦!一家老小都快揭不開鍋了,您可得為我們做主啊!”朱權心中一緊,連忙上前扶起老者,和聲說道:“老人家,快請起,大家放心,本王定會為你們解決問題。這稅收政策的調整,本是為了產業更好地發展,卻沒想到給大家帶來了困難,是本王考慮不周。”他轉頭對身旁的侍從說:“立刻去請負責毛紡織產業的官員前來,同時將朝廷稅收政策的詳細條款帶來。另外,從王府的應急糧庫中先撥出一部分糧食,分給這些百姓,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不一會兒,官員匆匆趕來,朱權與他低聲商議後,對百姓們說:“鄉親們,本王已了解情況。這稅收政策確實給大家造成了困擾,我們會即刻與朝廷溝通,申請調整。但朝廷的決策需要時間,在此期間,王府會按照人頭,給大家發放生活補貼,直至問題解決。同時,我們也會想辦法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大家的收入。隻是這補貼的資金,需要從王府的曆年積蓄以及部分產業收益中抽取,還望大家知曉。”百姓們聽後,情緒逐漸平複,紛紛跪地謝恩。朱權看著百姓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妥善解決此事,讓大寧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
    回到王府,朱權便開始著手準備與朝廷溝通稅收調整的事宜。他召集了府中精通律法和財政的幕僚,仔細研究朝廷的稅收政策和大寧毛紡織產業的具體情況。“此次與朝廷溝通,困難重重。”一位幕僚皺著眉頭說道,“朝廷如今對藩王經濟管控極嚴,咱們申請調整稅收,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和詳實的數據。就說這商隊運輸,關卡重重,光是各種名目的稅費就占了貨物成本的近四成,許多小商戶根本承受不起,上個月城內的王記布莊,就因為交不起高額稅費而被迫關門。而且,原材料采購也受政策影響,優質羊毛的進口關稅大幅提高,導致成本飆升。勞動力雇傭方麵,朝廷推行的匠戶製度雖保障了工匠來源,卻限製了人員流動,咱們想招募熟練織工擴大生產,難上加難。”朱權聽後,神色凝重,問道:“那以你之見,我們該如何向朝廷陳明這些情況,又該如何提出合理的調整方案?”幕僚思索片刻後說:“王爺,我們可以先梳理出毛紡織產業對大寧民生和邊防穩定的重要性,再統計出稅收調整前後百姓的收入變化和產業的發展數據。同時,參考其他地區類似產業的稅收情況,準備好對比材料。另外,我們可以提出以增加就業、穩定物價為目標的稅收調整方案,既能讓百姓受益,也能讓朝廷看到我們的誠意。比如,請求朝廷降低羊毛進口關稅,或者以合理的補貼形式減輕商戶稅費負擔。對於匠戶製度,咱們可以建議在保障朝廷需求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地方產業的用工限製。”朱權微微點頭,目光堅定:“好,就按你說的辦。務必盡快準備好材料,本王要親自過目。”眾人領命而去,開始緊張地籌備起來。
    朱權深知,儒家倡導“仁政”“民本”,自己身為藩王,治理大寧當以百姓福祉為先。在處理與朝廷關係時,既要恪守臣子本分,又要為大寧百姓爭取權益。此次稅收調整,不僅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更是向朝廷表明自己忠心和能力的契機。他必須謹慎行事,在朝廷的製度框架內,為大寧闖出一條發展之路。
    此外,今年的科舉考試中,朝廷對經義策論的要求愈發嚴格,強調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深度理解和對時政的精準把握。這一政策變動也在大寧引起了反響,不少年輕士子都在努力鑽研經典,期望能通過科舉入仕,為大寧的發展貢獻力量。朱權也關注到了這一情況,他意識到,科舉人才的選拔與大寧的未來息息相關。若是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進入朝廷,或許能為大寧在朝堂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於是,他下令在王府設立學館,聘請飽學之士為士子們講學,鼓勵他們積極備考。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大寧士子們的讚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朱權在當地的威望。
    在對外關係方麵,這一年明朝與北元的邊境局勢雖相對平穩,但小規模的衝突仍時有發生。大寧作為北方邊境的重要據點,肩負著守衛邊疆的重任。朱權和趙淵都清楚,在練兵和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時刻關注邊境動態,加強防禦。他們一方麵組織士兵加強巡邏,另一方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通過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維持著相對穩定的關係,為大寧的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
    喜歡醜顏謀世:醫女風華傾天下請大家收藏:()醜顏謀世:醫女風華傾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